磨坊与十字架

惊悚片波兰2011

主演:鲁特格尔·哈尔,夏洛特·兰普林,麦克尔·约克,OskarHuliczka,JoannaLtwin

导演:莱彻·玛祖斯基

播放地址

 剧照

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3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4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5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6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7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8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19磨坊与十字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4 00:09

详细剧情

影片改编自比利时艺术史学家MichaelFrancisGibson的小说,是一部以文艺复兴时代为背景的惊悚片,围绕尼德兰著名画家博鲁盖尔的名作《受难之路》而展开。《磨坊与十字架》是一堂伪装成电影的的艺术史课,它的最初公开亮相,不是在电影院也不是在电影节,而是在卢浮宫、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这样的场所。影片将人们带回十六世纪的荷兰,博鲁盖尔在创作《受难之路》时借助一个圣经故事来影射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残忍以及尼德兰人民的反抗。莱彻·玛祖斯基将艺术史研究同电影CGI、3D技术结合起来,试图还原画家在创作这幅作品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思想、心境。站在一部艺术品之前的心神激荡,不正是让我们所有人晕眩地以为是所谓创作冲动么?值得一提的是,勃鲁盖尔的另一名作《雪中猎人》刺激芬兰导演罗伊·安德森创作下一部作品,名字很长的《树梢上沉思存在的鸟儿》,这部作品有望在明年戛纳或者威尼斯电影节亮相。

 长篇影评

 1 ) 一部像电影的油画册

《磨坊与十字架》巧妙且真实的还原了《受难之路》,这是一部伪装成电影的艺术片,每一帧都犹如一幅油画般,色彩与结构饱和且丰富的。独特的摄影手法简直是精美绝伦,展现了一场了不起的文化复兴之旅。

而现实中,左耳是咕噜咕噜的煲糖水的声音,右耳是面汤滚沸的声音。在艺术与生活之间,我们又何须去介意太多呢?艺术源于生活,生活又不止于艺术。

 2 ) Trip to the museum

The film gives dimensionality to minute details of the painting, not so much in the sense that the characters are given narratives and personalities, but in the sense that they given weight through their endless repetition of the extremely mundane of activities. The shots of domestic life are so especially deliberate, creeping, painterly composed and lit that you can almost feel the body heat radiating off each frame. Oh, and there's a bit of a story which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 painting was conceived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work itself, delivered in the only, and extremely annoying, dialogue in the film. Overall, watching this is like immersing yourself in examining a painting for one and half hours, which, if you like that sort of thing, can be pretty great.

 3 ) 权威与宗教,心灵与反叛

至于影片技术层面的东西我想会有人比我说得更好,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本片除去表达文艺复兴风格或风物的细致入微不谈,其深远的思考更是凌驾于简单的画作题解之上。从历史来看,宗教改革无疑是对权威的动摇,而恰恰讽刺的是,基督或者耶稣的行为,对旧的意识、文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反叛。所以我们爱的是宗教,还是崇信旧的权力?热爱反叛,还是更爱心灵?影片中位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背景下被钉上十字架的耶稣,早已有了新的意指——所有的权力都会塑造宗教,而爱、真理,反而营造出了“反叛”。以至于最后群体的舞踊与其说是欢乐的市民的庆祝,更不如说是愚者们的群舞。活在角色中的各色人等,究竟是用多无意识的方式来选择了固有的想法,而远离光明,令晦暗遮盖,以为世间早已云淡风轻?我想这也是西方文化意识中固有的矛盾冲突点——究竟谁是蠢人。在一个心灵演进的循环中,THE FOOL是第一个,也会是最后一个。 伟大的象征之旅,了不起的文艺复兴。

 4 ) 学画的喜欢画的都应该看看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5 ) 画家的悲哀

2011年波兰电影《磨坊与十字架》:没有剧情,也没有对话(除了画外音与独白),整部电影纯粹用摄影,构图,场景与事件组成,把勃鲁盖尔名画《行往受难地》给整个拍了出来。形式上已经做到了极致,虽然特效很诡异地出现了抠像不干净以及CG画面马赛克的问题,但是确实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和镜头。这种电影就是一种现象,哲学与宗教才是精神内核,无所谓看得懂看不懂,众生相而已,只恐怕画家若是知道自己的画被如此解读,会撩下一句“我没说过这句话”吧。

 6 ) 《磨坊与十字架》| 纵火的基督

2017年记叙画家梵高生平的影片《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以“油画电影”的形式成功吸引了观众们的注意,在关于梵高的众多传记电影中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实际上,这并不是油画第一次出现在电影中,2011年的《磨坊与十字架》几乎全片以勃鲁盖尔的油画《受难之路》为背景。因为特殊的题材和表现形式,这部影片被称为“伪装成艺术史的电影”,它的初次亮相也并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在卢浮宫。 相比起一帧一幅油画制作出的《至爱梵高》,《磨坊与十字架》的制作过程也同样艰辛。影片采用了真人演员和油画背景,在蓝幕前拍摄演员的表演,然后通过技术手段整合到原画背景当中。工作人员还在波兰、奥地利、新西兰等多地拍摄与原画风格相似的景物,以补充和完善画面细节。这一工作耗时三年,终于使勃鲁盖尔的作品几近复活,打造出惊艳的画面效果。 勃鲁盖尔生活在16世纪后期受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地区,在1566年平息了反抗西班牙统治的动乱之后,国王下令对叛乱分子和异教徒们进行镇压和迫害。当时正处于新教宗教改革时期,艺术家们也开始由创作教堂装饰画转向描绘世俗场景,而使勃鲁盖尔声名远扬的则是他所真实呈现的的农民生活。同时,他也擅长以宗教题材借古讽今,把这些宗教故事以农民的平凡生活表现出来,《受难之路》正是这样一幅作品,描绘即将被送上十字架的基督与围观的人群,实际上却表达了尼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的悲壮。 比较《受难之路》与勃鲁盖尔的其他作品,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一脉相承的表现手法和绘画特色。在著名的《农民的婚礼》中,画面前景占据醒目位置的是倒酒和上菜的人们,我们的注意力跟随他们走向宴会上的人群,而在长餐桌和众多宾客后面,我们才看到婚宴的主角——新娘。在这幅画中,重要的人物并没有被安排在画面中心,甚至形象也较小,并不引人注目,但画面中显著位置的人物会引导我们走向她,而不仅仅是将目光停留于此。 同样,在《受难之路》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有意引导视线的方式,虽然画中描绘了数百人,但并不显得拥挤和混乱。画家以俯视的视角表现出基督走向行刑之路的宏大场面,首先吸引注意的是画面右前方,几位女子围在悲恸的圣母身边,她们左边的草地上,围观的人们拥向身后的小路,一队红衣的骑兵从远处走来,队伍前方的囚车里是基督和另外两名犯人,他们正走向画面后方树立着十字架的空地。“尽管他处于画面中心,我要把他隐藏起来,因为他是最重要的,你可能会错过他。”电影中画家这样解释自己的意图,这无疑是一种大胆而巧妙的构图方式。 影片中几乎没有人物对白,而是运用了大量的自然音效填补出画中真实空间的感觉,即使出现交谈和孩子们的吵闹声也是作为环境中的背景声音,而不参与推动叙事进程。片中的台词基本以画外独白的方式出现,包括画家对朋友描述自己的创作理念,以及受刑者母亲的追忆。独白和画中故事将电影分为两个部分,画中人沉默着做他们自己的事,画家则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处于全局视角旁观。 影片的结构比较松散,每个场景之间并无紧密的联系,严格来讲,它并不注重于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勃鲁盖尔的画作为依据,在这个平面上填补真实生活。如果说宗教画是对圣经文本的图解,那么这部电影就是对一幅画作的影像注解。电影从画中主要人物出发,构建了16世纪荷兰普通农户的生活图景,宛如在勃鲁盖尔的画作上又展开了一幅幅荷兰风俗画。 从影片一开始,我们便会发现画面的奇特之处,人群中间的画家翻着画夹与朋友交谈,旁边的侍女正在为几名女子穿上罩裙,围上披风,而那些人却一动不动如同雕像,当画面切到远景,那些凝固的画面让人意识到此刻画家正行走在他的作品中间。整部电影中,画家都站在高地上俯视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那正是《受难之路》的绘画视角。而另一处有趣的细节是随着画家伸手指挥,人群的动作停下来,镜头如同欣赏者的视角扫过凝固的画面,揭示出绘画作品正是真实场景中定格的一刻。 虽然勃鲁盖尔的绘画与玛祖斯基的电影都致力于在平面媒介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幻觉,但显然电影中镜头与人物的纵深运动使得这种空间感更易完成。相对于画作总是以整体形式呈现,在电影中镜头则可以以自己的意志带领观众深入画面的细部,并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原作中的人物和物体。在画家俯视整个场景的基础上,电影中多处运用了更为极端的仰拍和俯拍方式,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 为了丰富情节,故事开始时增加了另一场处刑。当一位犯人被绑在车轮上,架在树干顶端时,摄影机垂直向上望去,在逆光效果下受刑者的身体成为印在天空上的阴影,周围飞过不祥的群鸟。我们同样以这种角度观察画中的重要意象:建在山顶的磨坊。“天堂里的大磨坊主磨着生命和命运的面包”,磨坊主作为上帝的象征俯视众生,而面包代表着生命,被农民们带回家中。在原画里,画家的视角几乎与磨坊平齐,而电影中,我们获得了从神看向人和人看向神的双重视角。 当摄影机和磨坊主一起站在山顶时,“云中的上帝、不愉快地看着下面的人世”,而我们也同样目睹了地面上触目惊心的场景;当摄影机以仰角移向山顶时,高耸岩石支起的圆形平台看起来像是捆绑犯人的刑具,磨坊的房子被挡住,停下的白色风车像是巨大的十字架。人们处死了基督,也送上帝去审判,当画面的深层含义影射西班牙统治时期的现实时,更会令人感受到这种悲剧和荒诞性。 影片独白中所交代的背景是西班牙君主的统治与革命者的反抗,但可以看出这位民族尊严与自由的殉道者复刻了基督的形象。片中有一幕受刑者为一群人洗脚,并一起就餐的画面,很容易看出,这完全是约翰福音中记述耶稣为门徒洗脚的场景。在走向刑场前,士兵们把荆冠戴在受刑者头上,他与另外两人一起坐上囚车,在圣经中,基督也同样与两名犯人一同赴死。 自始至终,观众都没有看到受刑者的面容,在洗脚、就餐、被鞭挞的场景中,他一直背对镜头,而当正面出现时,也都为远景或以阴影遮住脸。直至最后被从十字架上放下,呈现出无数画作中描绘过的“圣母哀悼基督”的隐喻,她也没有拨开他面前的头发,这样一来,“身份不明”的基督就成为了所有为信念献身者的代表,而母亲对儿子的回忆也格外深情而悲怆: “每个人的命运都被写在了天空的火苗中,它们来决定谁生谁死......但是他震惊了所有人,就好像他能随意地径直走向通往天堂的石门,沿路让所有照亮用的火把都暗淡下去。我是来向世间放火的,他向听他讲话的人说,我们有能力来控制命运之火,用自己的双手。他是这么说的,然后他被他们嘲笑了。” 我们看不到处决者的脸,但摄影机毫不留情、不加掩饰地展示出围观人群漠然的表情,在描述自己构思的画时,画家形容刑场上的围观者们“像苍蝇一样观看处决”。任何时代都有这样的抗争的勇者,也有麻木不仁的群众,从我们所熟知的鲁迅笔下等待革命者人血馒头治病的愚民,向前追溯至两千年前的先贤苏格拉底,他同样是被雅典公民们投票处死的。人类历史上,“基督受难”在文学艺术上的意义也许不亚于宗教意义,成为一种纪念和哀悼。 与基督相对应,影片中也出现了象征犹大的角色,行刑后,他在教堂里悔恨地扔下钱袋,硬币四散在地面上。而在暴雨来临之前,他在旷野中自缢,身后是画家捡拾着被狂风吹散的画稿。见证历史者与记叙历史者在此处交叠,与银幕前观看历史的观众构成了三重时间维度。一些画稿被捡起,但更多的被风吹远,仿佛象征着在时间中失落的无数过往随风而逝,无迹可寻。 当镜头从画面上拉起将观众带回美术馆,我们会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被称为“艺术史课”,勃鲁盖尔用画笔记住了荷兰革命者的抗争,而几百年后,玛祖斯基用影像向人们讲述了这一切。无数文化传承者试图以此去对抗每一代人短暂的生命和漫长的遗忘,在无数个春天里,在燎原的烈火里生生不息。 公众号/影调radio

 短评

一般的情节~美丽的画面!

2分钟前
  • 还行

形式主义...

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画面如同油画一般

6分钟前
  • =_=秋叶
  • 还行

五星;简直是神作!任何一点都堪称完美,独特的摄影手法恰到好处的空间感让每一个镜头都带有生命力。电影以尼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作品《行往受难地》的创作过程为线索,精美绝伦。毫无疑问的可以收入个人十佳。

9分钟前
  • Much
  • 力荐

这个,谁想写闪回,对弗兰德斯绘画史,对勃鲁盖尔有了解的优先。

12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虽然不是特别喜欢,总觉得太刻意和形式感。但是这确实应该是暂时能想到的最好的表现方法

1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2012-258.画中的电影,电影中的画

17分钟前
  • 记忆错觉
  • 推荐

静态画背景与动态情节之间尚有空隙间离,一幅画流动成可随时切换的电影场景;包含很多宗教指涉;联想起《被窃油画的假设》;大银幕的效果应该会更好。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將勃魯蓋爾作品以動態敘述形式分析,畫面確實很古典很考究,但感覺更像BBC拍的科普節目。

23分钟前
  • えす
  • 推荐

看了40来分钟终于战胜不了自己的困意,睡死过去

24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还行

行住受难地,人在画中活。导演利用电影的形式,重塑一幅画的细节,整部电影构成一幅动态的油画,又美又特别。

2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很立体

31分钟前
  • 豆豆
  • 还行

不是我的菜

32分钟前
  • 千山远
  • 还行

服装、美术和摄影精美绝伦,老勃鲁盖尔的名画活了!影片的画面构图由于恰当的远近透视处理,使画面具有深远的空间感和空气感,画面的动静处理十分巧妙。导演以上帝的视角还原了名画《行往受难之路》的创作过程,同时也揭露了西班牙统治者对基督教徒被血腥镇压。本片绝对是今年最精美的电影!★★★★★

3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画面太美了

41分钟前
  • 逝水犹可叹
  • 推荐

还真有幸在威尼斯的教堂中看过,当时就当一部双年展的影像装置满足下好奇心。成为实际的电影对理解力来说容易了通顺了,但也就少了那种现场的交互乐趣。视频装置和实体电影在艺术媒介上甚至语法定义上的差异,也就因此显现。

4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

4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一幅名画的诞生啊!

47分钟前
  • 梁威是条狗
  • 推荐

类型是惊悚?

49分钟前
  • 人造人
  • 还行

美则美矣,未尽善矣,美则美矣,而未大矣←完全同意丁一的短评啊~~动态油画这种镜头只有假和做作的感觉

53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