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对,那时错

剧情片韩国2015

主演:郑在泳,金敏喜,尹汝贞,奇周峯,崔华静,刘俊相,徐永嬅,高雅星

导演:洪常秀

 剧照

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2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3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4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5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6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3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4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5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6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7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8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19这时对,那时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7 08:00

详细剧情

  影片由两部分组成,男主角HamChunsu是一位电影导演,他偶然的一次机会下邂逅了女艺术家YoonHeejung。两人通过咖啡、寿司晚餐距离渐进,当YoonHeejung得知HamChunsu已经结婚后,十分失望伤心。第二部分展示了一个相通的故事,却有着微妙不同的结局。曾在东京、戛纳、洛迦诺等国际电影节屡获大奖,以独特文艺风格闻名世界影坛的韩国独立电影导演洪尚秀,今年最新力作《这时对,那时错》也将亮相福州。《这时对,那时错》今年一举摘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金豹奖、最佳男主角、最佳评委推荐等奖项,一部风格独特的文艺片佳作。

 长篇影评

 1 ) 烧酒,生鱼片与露宿者。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洪尚秀的电影,也是目前最喜欢的一部,这几天听mla的歌突然想到了这部,翻出来重看了一遍。

故事的结构本来就非常的精妙了,众所周知,洪尚秀是喜欢玩电影结构的导演。通过一个已婚的导演与一个叫敬熙的女孩的微妙的感情做文章,两段重复的时间,通过相似的场景而不同的镜头调度,对话来展现“这时对,那时错”的主题。相比起与之相似的《罗拉快跑》这样的高概念性极强的类型电影,洪尚秀更擅长把结构融入电影中,“化有形为无形”,让人几乎感觉不到电影的人造感。

洪的摄影几乎都是以“高效,不炫技”为宗旨,一套推拉长镜头几乎贯穿他所有的作品。他的镜头永远似一个非常理性的观察者,在适时的时候靠近,退后,去捕捉人物微妙的变化。但本片有一个镜头让我觉得十分微妙,

这是第一次两人见面的场景,直接把镜头拉远来呈现敬熙的出场
这是第二次相同场景,先给敬熙一个特写,再拉远镜头。

非常巧妙的设计,第一次镜头中的敬熙是“渺小而易得”的,第二次明显传达了导演感情的变化,为影片做铺垫。细微而有力。

洪的电影中人物的对话永远给人一种“尴尬”感,除了来自人物因为无话可说的那几秒钟失语外,更多的来自人物永远无法共振的情感。敬熙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她放弃了模特儿月入过万的事业去追求自己喜爱的艺术,她渴望理想,渴望燃烧生命的激情,但能懂她的人却少,人们奉承她终究是因为她的美貌,“她喝醉的样子很美”所以她至始至终对导演都是一种崇拜与希望对方成为自己知己的心情,她对情欲应该是没有兴趣的,正如她说,“如果为了放松,干嘛不直接找个男人?”回到电影本身,刚开始导演是以一种吹捧的方式来靠近敬熙,让敬熙极为不适,最后发现导演和自己的朋友谈起女人,婚姻,更让本来就有精神洁癖的敬熙厌恶,最终不欢而散。第二次导演敞开自己的心扉去面对她,不惜恶评她的画作,甚至直接说爱她,送了她戒指之类的,但结果还是一样。因为导演至始至终是带着对情欲的渴望去接近敬熙的,他对敬熙的艺术评价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得到她的施舍罢了,什么这时对那时错,换个方式而已。第一次的商业吹捧显而易见,非常漫不经心,第二次导演似乎很真诚的评价了她的画作,然而在敬熙发怒之时,他走掉了。除了是为了所谓的绅士风度,更多的还是因为不在乎,我一个大导演为什么要跟你一个艺术造诣为零的小姑娘吵架?我只是为了接近你。各种各样的不和谐使导演看清了真相,最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

用一句我看到的评价mla的话来评价洪尚秀的电影是最合适的:用应该为第三世界的苦难担忧的心去写第一世界的矫情。都市男女在吃吃喝喝间传递出来的一缕缕情愁永远是洪电影的主题,空虚寂寞的文艺男女希望通过彼此拥抱来取暖,但自以为看清了人性之后又悔不当初,举重若轻也罢,为赋新词强说愁也罢,

“电卷风驰,从此各自上车”

 2 ) 太气了!

对于搞艺术的老男人来说,漂亮的柔软的孤单的女孩都是猎物,说其漂亮是真的,因为漂亮就喜欢她想和她谈恋爱可能也是真的,但是这种真只是一种欲望,因为搞艺术的老男人已经先定的把自己人设为艺术家,艺术家看到美当然要占有,所以这种真和欲望就显得很恶心很虚伪。首先要会说漂亮话,前半部就是说漂亮话,漂亮话在老道的经验驱使下成功了,可惜遇到了更老道的大姐姐,当场破功。(你可以看到当女孩说我没朋友时,导演有一刻怂了。)后半部分就是漂亮话失败了,开始耍手段,先是拿出真诚,没有比适时适地得真诚更有用的了,“我结婚了,没法和你结婚”,接着拿出脆弱,“啊!我好难受啊!人和人的怎么这么难啊!”对昏头寂寞又有点崇拜艺术家的小女孩来说,老男人的脆弱太好使了,一来二去更昏了头。(当然,喝酒是肯定少不了的。)我甚至怀疑老男人脱衣服是因为女孩不在场,就不用装了,索性猖狂做自我,没想到小女孩还很吃这套,觉得他很可爱?哈哈哈哈哈哈哈 始料未及(或者其实是料到了?毕竟是艺术家嘛,艺术家自然要有艺术家样子,喝了酒我还不脱衣服撒野?)

“我很擅长滑冰”,“你看起来是很敏感”,还有比这两句话更让人恶心的?这两句话已经完美概括了导演这种老男人。甚至我觉得老男人去问女孩家庭情况时,是想摸摸底,好谋划谋划下一步,是mindfuck呢还是真fuck. 还好女孩有个好妈妈,不然可惨。

有趣的还有前后讲座导演反应的不同,前面因为泡妹子没成功所,所以拿观众和主持人撒气,后者好像进行的不错,所以导演和大家其乐融融。还有那个女演员,每次导演抽烟,她就凑过来抽烟,抽烟是女演员的法宝了。

洪尚秀的远古死亡推镜也很有意思,我觉得他那么拍就是想让观众意识到镜头的存在,让观众和电影拉开距离——你们要观察,而不是代入。本身剧情情节性就很低,所以观察就更为重要了,洪尚秀的意图大概在此。

然而我看到搞艺术的老男人泡单纯寂寞女孩我就非常生气,所以只能给三星。

 3 ) 深度聚焦:论洪常秀的场面调度

作者:csh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除了主题上的独特性之外,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相对统一的视听风格,都让洪常秀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他的所有影片基本都是由场面调度、中景长镜头、变焦推镜头和简洁的布景支撑的叙事游戏。

在这套视听语言系统中,场面调度是一块不可或缺的组件。在他的作品序列里,调度是一种常规化的技巧,他在每一部影片里,至少会展示一次繁复的纵深场面调度,它们通常发生在闲谈戏或是酒局戏中。

《之后》

他精湛而细腻的调度,与其他的视听手法结合在一起,为看似简洁的影像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但时至今日,他的这种技巧仍处于相对被忽略的状态。这或许也调度本身那种谦逊的特性有关。

我们很容易就能察觉到他那复沓式的叙事结构,但是,当他在酒局场景中,利用移位、动作与姿态发挥各种功能的时候,很少有观众能够立刻意识到它们的繁复性,因为它们实在是太细微、太迅速了。

本文对于调度的探讨,或许可以揭开这门不易被察觉的技巧的神秘面纱。

一、调度的叙事性:中景长镜头也能讲好故事吗?

在洪常秀的作品中,叙事性——即推动叙事的进展——是电影调度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调度达成这一目标的方式,与洪常秀对中景长镜头的偏好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常常使用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是固定机位的镜头。他的《男人的未来是女人》(2004)有着接近89秒的平均镜头长度,而《我们善熙》(2013)更是达到了122秒。

当然,他并不排斥运动镜头,他会适时地使用运动镜头或是他擅用的变焦推镜头来辅助调度。此外,中景是他偏爱的景别,他会频繁地用中景镜头来呈现角色之间的邂逅、对话与酒局,《我们善熙》就是一部几乎完全由双人中景镜头构成的电影。

《我们善熙》

这种长度与规格的镜头,与繁复的调度技巧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类镜头构成的风格,显然与好莱坞式的连贯性剪辑系统完全不同。洪常秀无法用特写、正反打和视线匹配镜头来流畅地推动叙事的发展。

当然,他的影片没有好莱坞电影那样紧密的情节,但他仍然需要上述三种手法创造的基本效果:引导观众的注意力、凸显画面中的重要的信息,这时候,调度就成为了极为有力的武器。

在他的画面中,人物的“运动状态”,即位置、姿态、动作和相互关系的变化,能够提供大量的叙事信息。在特定的情况下,调度还可以将这类镜头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中景镜头的空间,能够比特写镜头容纳更多的内容,洪常秀就可以由此创造出一种极富层次感的影像叙事。

《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

《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2013)中有一场超过九分钟的酒局戏,这是洪常秀的影片中最为复杂的段落之一,堪称是在中景镜头中进行细腻调度的典范。

在这部影片中,大学生海媛(郑恩彩饰)与教授兼导演成俊(李善均饰)之间保持着一段秘密的不伦之恋。他们在路上偶遇了一群同学,教授嘱咐海媛保守秘密之后,两人加入了那些同学的酒局。

在这场戏中,洪常秀充分地利用了中景镜头的优势,他无需像远景镜头调度的爱好者(如安哲罗普洛斯)那样处理人物与景观的关系,也不用像擅用特写的导演那样,只能处理一两个人物。他可以用六、七个人物填满整个画面,通过繁复的调度引导观众的关注焦点,从而确定情节的流向。

总体而言,这场戏中调度的基本方式,就是创造不同人物之间的相对差异。从场景的建置阶段,就可以看到洪常秀的巧思。整个画面采用了一种非对称的结构,右侧前景处的成俊教授占据了最大的空间,他的形象距离观众最近、最完整,因此他总能吸引观众的注意。

画面中的其他角色(包括左侧前景处的男A)离摄影机较远,而且都或多或少地被画框或其他角色所遮挡(图1),他们也因此处于画面中的次要位置。但是,被男A略微遮挡的海媛,凭借自己独特的运动状态,成为了画面中最为重要的角色。

图1

当成俊招呼大家第一次碰杯的时候,海媛是唯一一个被完全遮挡的角色(图2),但当众人喝过一口酒后,海媛却是最后一个喝酒,也是唯一一个把酒喝干的人。在教授与左侧后景的男B谈话时,海媛的视线较少与他人交错,但她会通过独自倒酒、喝酒的动作短暂地吸引观众的注意。

图2

如果说成俊处于“现”的状态,而其他角色处于“隐”的话,那么海媛就是那个“若隐若现”的角色。洪常秀通过这种方式,在一个单独的画面中创造出三个层次:作为男主角的成俊长时间担任着画面的重心;周围的同学是映衬这一重心的次要角色;在大多数情况下,海媛处于十分隐蔽的状态,但她偶尔会做出突兀的动作,抢夺我们的注意力,她也是唯一一位中途离过场的角色。

通过这种清晰的层次划分,洪常秀无需使用剪辑和特写镜头,就能在这场戏的早期阶段,就帮助我们厘清画面中的主要信息和人物关系。

图3

但是,上述的画面重心与角色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只是作为一种基调而存在。为了进一步推动叙事,它们会不断地发生调整与变化。例如,适时发言的某位同学会将脸部略微朝向摄影机,短暂地成为画面的次要重心,这样观众就能关注教授与同学之间的对话(图3)。

在这场戏临近结束的时候,有一段成俊与海媛对峙、饮酒的内容。这时,男A微微后靠,让海媛的大部分身子显露出来,脸部偏向摄影机的海媛和离摄影机最近的成俊就成为了画面中最显眼的两个角色(图4)。

图4

洪常秀通过让周围的角色退为背景的方式,建构了一个海媛与成俊的“伪双人镜头”。当然,与双人镜头不同的是,这个画面能够容纳更多的次要角色,周围那些旁观两人饮酒的学生,无疑强化了整个镜头中尴尬的氛围。

二、调度的表现性:微妙情绪的艺术

在洪常秀的场景中,调度发挥的表现性功能也同样重要。他可以在推动叙事的同时,表现画面中人物的情绪状态。我们同样可以用上述的那场酒局戏来证明这一点。由于成俊教授是这个场面的主要关注焦点,所以整场戏的调度策略,与他的情绪变化息息相关。

若隐若现的海媛,恰恰展现了成俊试图关注海媛、却又担心同学发现的紧张感。在男A询问教授是否喜欢海媛时,洪常秀进一步地加强了这种调度手法:男A不断地前靠、后仰,我们也只能间断性地看到海媛的表情。而当男A询问成俊“是否喜欢我”时,教授才在这个玩笑中释然了。

图5

两侧的师生都笑着向前微靠着身子,这在画面中建置了一种平衡的构图(图5),这也反映了成俊由不安到暂时平静的情绪状态。但在众人一番说笑斟饮之后,海媛却突然起身去上厕所——平衡再一次被打破。

接着,右侧的女A开始与成俊谈论海媛和载雄(右侧后景处)的恋爱关系,正对着摄影机的女A成为了画面中的重心,成俊转过头去看着她,这时他背对着摄影机,这是这场戏中罕有的、他的焦点位置被取代的时刻(图6)。

图6

这让观众感到不安,因为此时成俊的反应是不可见的——但可以推测的是,成俊同样也怀着不安的心情。但是,随着谈话的进展,成俊逐渐意识到,原来大家将话题聚焦在海媛身上,不是因为他们怀疑自己与海媛的关系,而是因为他们都讨厌海媛。在这一点得到确认的时候,他再一次发出了笑声,两侧的人物再次构成了平衡的对称结构,他的心情也再次恢复了平静(图7)。

图7

但是,当海媛回来之后,画外酒馆老板的回忆指出了成俊曾在一年前与海媛来过此地的事实。成俊闪烁其词的发言显然让海媛不满,于是我们看到了此前提到过的对峙饮酒段落。接着,海媛起身准备离开,这场戏里第一次出现运动镜头,高站在左侧的海媛,与右侧师生们的头部一起,创造了目前为止最为失衡的一个构图(图8)。

接着,镜头缓缓回移,在这场戏最后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众人尴尬的表情。洪常秀通过调度,在这场戏创造出了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最终失衡的效果,以此呈现了成俊在不安与平静之间游移的情绪状态。

图8

由此可见,洪常秀能够通过调整人物运动状态的相对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的相对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角色的情绪。这种立足于调度的叙事、表意方式,虽然摒弃了剪辑、近景别叙事的那种力度和清晰度,但也帮助洪常秀获得了一些独特的优势:不被剪切打断的流畅度,以及次要角色与主要角色之间存在的共鸣效果。

三、调度的结构性:同样的场景,不同的调度

我们已经看到,洪常秀将调度与中景镜头、长镜头等手法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叙事、表意效果的电影语言系统。当这种系统被嵌套在他偏爱的叙事结构、用于诠释特定主题的时候,调度就开始被赋予更多的任务了。

马克·雷蒙德用“分岔式叙事”来形容洪常秀惯用的叙事策略,他的概念要比大多数学者的定义更具概括性,因为这个名词既能表示用不同的方式讲述同一个故事,也可以指涉在线性叙事中同时与不同叙事线索相联系的做法。在洪常秀的早期影片(如《江原道之力》[1998]、《处女心经》等)中,就能够看到他对这种叙事方式的偏爱。

《处女心经》中的酒局戏

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时对那时错》(2015)的片名,可以精确地描述这种手法达成的效果:它通过重复地搬演同样的场景、设计一些细微的差异,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错觉——“那时是我记错了吗?”或是“这样的话会更合适吗?”——从而产生对影片情节的反复思考。

这种叙事方式与洪常秀的影片蕴含的主题息息相关,他探讨的主题看似松散,但其实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在描摹日常生活兼具重复性与无常性的矛盾特质,都在思考记忆、梦境乃至影像的真实性。

洪常秀的视听语言系统,与他偏好的结构和主题具有相互依存的统一性。较少、较长的镜头让影片的整体结构显得更为清晰,独特的叙事结构也能促使观众更仔细地审视长镜头中的信息。

《剧场前》

从这个角度来看,调度的作用也显得举足轻重:它一方面发挥着结构性的功能,帮助观众意识到不同叙事脉络的差异性,让整体的叙事结构得以成立(而不是沦为简单的重复);另一方面发挥着主题性的功能,它在简洁镜头内部创造出一种繁复的变化,这存在着一种主题性的指涉:在看似凡俗的表象之下,存在着某种无常而微妙的意义。

在《这时对那时错》中,有两场前后对应、平均长度约为十分钟的饮酒戏,可以作为分析调度的结构性、主题性功能的精彩案例。

这部影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搬演了导演韩千秀(郑在咏饰)与女画家尹熙正(金敏喜饰)两次邂逅、相识、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过程。在第一次搬演中,千秀显得较为油滑,他一味称赞熙正的画作、隐瞒自己已婚的情况——但当这一事实败露之后,他与熙正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破裂。

《这时对那时错》

第二次搬演时,千秀成为了一位更诚挚的男人,他开始直截了当地指出画作中的问题,也在向熙正表达爱意的同时,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家庭状况。

在两个不同的段落中,洪常秀几乎呈现了相同的场景,千秀和熙正也两次进入一家小酒馆饮酒、聊天,这是两人的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但他通过细腻的调度,让不同段落中的饮酒戏呈现出微妙的不同。

在第一个段落的饮酒戏中,两人的运动状态显得较为自如,运动幅度也显得比较大。熙正会自然地拿起桌面上的湿纸巾擦手,也会伸长了筷子去夹远处的菜肴——她的手臂“跨越”了千秀的身体,从形式上来说,这是一种消除距离感的行为。这可能是因为这个段落中的千秀精于处理与女性之间的关系,他也确实刚刚夸赞过熙正的画作。

千秀在这个场景中处于支配性的地位,他正对观众、位于画面的几何中心,引导着话题的流向。而在他发言的过程中,基本上侧对观众的熙正——无论是从谈话还是从构图的意义上来说——发挥着评论性的作用(图9)。

图9

当她期待导演对于某些重要问题的答复时,她甚至会背对观众、面向导演;而当导演显露醉态或是甜言蜜语的时候,她也会适时地露出更多的脸部,让观众看到她的反应。在这场戏即将结束的时候,导演向她表达了爱意,并长久地凝望着她。

在这次凝望的过程中,熙正始终背对着我们,我们无法看到她的反应。接着,当导演准备离席抽一支烟的时候,这场戏最初的主次关系发生了变化:在导演起身背对观众离场的时候,她仍旧向观众露出了大半边脸,显出若有所思的样子(图10)。由此,她复杂的表情就成为了此刻画面中最重要的信息。

图10

单独来看,这似乎只是一场普通的饮酒调情戏。但如果将它与第二个段落中对应的场景进行比较的话,就能够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在这个段落中,真诚版本的千秀似乎让熙正感到有些不自在,因此在饮酒戏里,两人起初显得较为拘谨,洪常秀是通过更为克制的调度来达成这一点的:画面的景别要比第一场戏更远一些;纸巾始终整齐地叠在熙正面前,桌上的菜肴也放得离她较近(可比较图9与图11),她也没有第一场戏那种自然的夹菜动作。

此外,在第二场戏里,千秀并没有获得影像的支配权,景别较远的画面让几何中心落在了两人之间,于是他们得以各自占据着半边的影像(图11)。更重要的是,在这场戏中,熙正总是微微摇晃着椅子,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看到她的面部。

图11

她的移动与可见的面部反应,让她总能与正对观众、引导话题的千秀同时吸引我们的关注。通过这种方式,洪常秀在这场戏刚开始的时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更具秩序感、平衡感的视觉体验。接着,千秀又一次向熙正真情告白,但这一次他的语气更为诚挚,他也诚实地坦白了自己的家室。

接着,观众再次看到了千秀那长久的凝望,但这一次熙正半对着镜头,她的面部表情始终是可见的——从调度的意义上来说,这一次她得到了更多的尊重,没有沦为纯粹的欲望客体。

当导演开始哭诉、袒露自己的心声时,熙正开始频繁地将身子转到他的方向,这场戏最初的那种视觉平衡被悄然打破了。与第一场戏中不同,当导演起身离开的时候,熙正始终背对着观众、凝视着他(可比较图10与图12)。

图12

许多观众会意识到两场戏在人物设定、对话文本上的差异,但很少有人会察觉到的是,洪常秀通过调整演员在画面中的位置、身体的朝向、动作的幅度,创造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对照。

整体来说,第一场戏中的熙正经历了一段先是背对、侧对观众,最终面对观众的过程,她也随着对话的进展,逐渐从附属于千秀的状态中惊醒过来;而第二场戏的熙正则先是面对、侧对观众,最终长久地背对着观众,她先是与千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但当他表露自己的真诚之后,她也开始能够面对心中泛起的情意。

从结构上来说,洪常秀通过重复性叙事与细节调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创造了一种表面上的对称性,也呈现了一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视觉效果层面的对称性。

从主题上来说,这种植根于细枝末节的蝴蝶效应,恰恰印证了生活的无常——任何一位意识到微小细节变化的观众,都会立刻去反思它们与不同故事段落的联系。


洪常秀极尽精巧的调度手法,是他的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其他的视听技巧合作无间,共同发挥着各种不同的效果。

当然,上文所讨论的,仅仅只是调度的基本功能。洪常秀的作品看似具有高度相似的风格,但其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在进行着某种新的实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也在不断地探索着电影调度中蕴含的艺术资源,使之与不同的视听技巧和叙事形态发生碰撞。

《江边旅馆》

在《我们善熙》里,他将双人镜头中的调度运用到了极致;在《剧场前》(2005)中,他用调度来诠释“戏中戏”的结构;而在他近期的《江边旅馆》(2018)中,他试着将调度与大远景镜头、手持镜头结合起来。

毋庸置疑,洪常秀是如今罕有的、不断探索自我风格边界的导演,他的每一部新作都理应获得更广泛、更细致的讨论。在《逃走的女人》中,他又会将场面调度与何种技巧进行碰撞呢?这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逃走的女人》

正如大卫·波德维尔所言,运用调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电影史的启蒙时期,但它现在已经逐渐被遗失了”。

在这个连贯性剪辑大行其道、调度传统近乎凋敝的时代,洪常秀仍在坚持将这种电影语言镶嵌在自己的风格之中,仍在使用那些默片时代的大师——路易·弗亚德或是叶甫盖尼·鲍艾尔——使用的技巧。

或许,洪常秀那些影像的迷人之处,不仅仅在于慵懒日常、闲情逸致,也在于这种回归原点的电影风格。当金敏喜独自走在夜晚的海边时,她仿佛走入了一百年前的影像之中。

 4 ) 对与错

在生活态度上,前篇中女主有颓废倾向,比如进工作室就抽烟,还说“就想什么都不考虑,平静地生活”,“每天确认自己还活着就可以了”;而在后篇中,女主提到自己戒烟戒酒了,在谈论“无聊”话题时,她不理解别人为什么会无聊,她说:“能做的事那么多,我是不会感到无聊的”。在男女交往的仪态上,前篇中的女主过于主动。比如,虽然男主热切地邀请她一起喝咖啡,但她也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当男主说想看她的画,她暗示“以后可以给您看,如果您真地想看的话”,而后,又主动要给男主看画;在工作室内,几次三番地要给男主到楼下超市买咖啡,显得过于殷情;在邀请男主参加她朋友的聚会时,也表现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样子。在后篇中,女主是犹豫半天才答应一起喝咖啡,男主同样表达想看画,女主是在他再次要求看画时才答应带他去工作室;在工作室内,女主也没对他那般殷情;邀请男主参加聚会并没表现那么强势,一副“不去则休”的态度。

 5 ) 【这时对那时错: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看《这时对那时错》

翻回今年7月的笔记:得知洪尚秀新片《这时对那时错》(Right Now,Wrong Then/2015)已然拍摄完毕,平白地多了一份小小喜悦,这发片节奏真不枉至爱。赶紧忙完手头的事,赶紧等到黄昏下班,却原来期待早了,还没上映。留个记号,但愿没有太多空格,早些沉入洪氏熟稔的小酒馆小情绪和绵绵絮絮的对话,黯哑的、无伤却留下隐痛的恋情。
——以上是夏天留下的记号。


【01/笔记一】

寺庙某个角落,萍水相逢的偶遇。女生温婉恬静,中年男人上赶着搭讪,约着同去附近咖啡馆。影片开场寥寥数笔交待了他们的身份:男人咸春洙是个导演,因为弄错时间提前一天来到水原;女生尹希静是个画家,以前做过模特。这是两个角色撑起的电影,为了叙述方便,下文统称男人和女生,没别的意思,年龄上的区分而已。
男人有一整天的空白,他需要做点什么,填补?差不多是吧。他穿了一件邮政绿色的棉服,外表谈不上光鲜,也不算潦倒,混到人堆里转眼就找不见的那种。从女生的惊讶状态才晓得,他声名卓著。
原本是陌生人,实在没什么可聊的。恰好女生说起敏感,于是男人就着女生的“敏感”猛夸一顿,就像狠抓住让他脱离尴尬冷场的一根稻草。
女生表现得体,男人紧追不舍,跟着去了女生的画室。她调色,纯度极高的橙色,勾勒两笔,似乎是现代派装饰小品。男人继续猛夸,她并不十分受用。男人接着约吃饭,有点难分难舍的意思了。灌了几杯酒,男人稍有放肆,女生活泛起来,难怪常听人说,酒是个好东西……
酒入愁肠,女生聊起自己没有朋友的郁闷,他有点接不上,空格。他出去抽烟,她忽然想起自己另有约会,并且邀他同往,他乐于相随,两人转场。
在“诗人和农夫”咖啡馆,又聊起女生画作,他相当哲学地说:因为不知道,所以能知道得更多。呵呵,简直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辩证法嘛。
他接着配合手势开始阐述“那种工作方式”:真的没遇到自己对的人的话时很难走的路,真的要敏感,真的要勇敢走到最后,才行的那种。女生似乎对号入座,但一位爽朗的大姐照直指出:这好像跟导演对作品的评论是一样的啊,跟现在说的话几乎是一样的内容。爽朗得如同拆穿。此刻的导演是否感到某种尴尬?我没觉得。若说,他从女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又有点矫情。
接着另一位大姐适时聊起关于导演的八卦新闻,适时得像是解围。他只能坦白23岁就结婚了,女生没说什么,只是瞬间有些“走神儿”。他说那时候状态非常不好,内心非常荒芜。说话时他揉着胸口,以弥补语言无法形成的张力。此时镜头慢慢集中,仿佛优雅地拨拉开两旁热火朝天的聊天者,推向位于中间位置的女生,在镜头形成的对比和关照中,她神情落寞。女生推脱喝多了,离席去了另外房间。
女生趴在书桌上,男人过来问候,她让他先走,他欲走还留,说了抱歉。
好聚好散吧。深夜,女生独自走在回家的小路上,上坡,她走得很慢。镜头推向一尊在夜色中发着暖光的佛像,可能隔壁就是他们相遇的那个寺庙,也可能不是。
转天的电影座谈会,似乎与主持人话不投机,作为导演的他正言厉色,完全不似先前曲意逢迎的样子,他说道:我和电影还有我所经历的东西,还有你们的生活都跟那些语言没有关系。语言的力量……真是搞笑,有什么了不起的都去寻求这个?
导演没交代前情,不知道与之前的搭讪失败是否有关,他显得有些神经质。
同时,有点神经质的音乐响起,上半场于55分钟结束。


【02/笔记二】

下半场开始,几乎以为重放了一遍,除了几个镜头略有差池,进展好像更快一些。在反复中有一些不对称,让人不由地想起儿时“找不同”的游戏。好吧,从头再来。
还是那座寺庙,还是那件邮政绿棉服,男人一边晒太阳一边小睡。音乐响起,女生已在场景之中,仍旧喝着香蕉牛奶,还穿着那件沾了颜料的外套。
后面的剧情,仍是咖啡之约,他殷勤地帮女生拎塑料袋,到了咖啡馆仍是以“敏感”作为开场白。
第二次提出像是一种强调了,但敏感并非他们的共同特质。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男人实在不怎么敏感,有时竟很木讷。外貌已径直衰老,心里还住着一个有些村气的毛头小伙子。另外,和女生聊天全无技巧可言,全凭一腔莽撞帮着提气。可能出于真性情?当他说道我们俩很像时,不由笑着念想这是多老的版本了?或许他是真的,不懂、不会、内心纯真。
还是那间画室,女生这回调了果绿,同样纯度极高,这回镜头没有顾及到她的作品,他愈发信口开河。这回女生在两人的关系中占据主导。女生半是自谦,半是敷衍,男人天马行空的过度诠释当然源自对女生的过度好感,这点毋庸置疑,但要先瞅准讴歌的对象、或确定对方能接受才好。当他言道,就像有很多伤处一样,有伤处有时候更舒服……女生有些恼怒,像训斥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这时,看出来他逃避窘境的一贯方式是外出抽烟,也是简单易行。在天台上,男人继续喋喋不休,丝毫没受刚才不快的影响。两人心照不宣,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夜晚的小酒馆,或许因为主观感受,他们有些像老友重逢。本来聊得好好的,徒生波澜。男人接着酒劲表白:我好像爱上你了……这回他坦白在先,说好像不能结婚。想到明天不能再见面了,他居然不能自控,失声痛哭。
男人哭了好一阵子,断断续续地自顾自演绎由他担纲、即将引领至高潮的剧情,女生不过是微笑颔首。男人此时不需要回应和鼓励,他沉浸在突如其来的爱的能力及感受里,不能自拔。或许他有许多欲求不满的隐情,或者经过多年不咸不淡的生活有些倦怠了,昏睡多年的爱此刻猛不丁苏醒了,他语无伦次,手足无措,非常仓促地上前迎接。在这个过程里与其说真爱,不如说他被自己感动了。
然而,佐以眼泪的表白又怎样,他还可能重头来过吗?
仅就这段表演来说,男主角郑在泳在一鼓作气的推拉镜头里,精确地表现出那种郁结的、想接近又困于自身围城,若放手又不甘的矛盾心理,有铺垫,有层次,丝丝入扣,类似拧巴的状态可圈可点。不能说不真实,只是没法让我感同身受。
还是那家咖啡馆,女生干脆就不曾在场。没有了这层约束,男人得以大展作为:先是佯装烂醉如泥,并为不入流的演技沾沾自喜;再者毫无征兆地对着两位初次见面的大姐宽衣解带,他在发泄什么?通过浑身解数不过是让自己丑态百出吧,这算哪门子目的?之后,男人来到女生的房间,这回他主动提出要走。
冬日的街头,两人瑟缩着行走。女生的妈妈打来电话,她听说导演的轶事,对女儿很不放心,而女生对“疯子做的事情”居然很欣赏,她开怀大笑,在她眼中他忽然成了特别的人。俩人的情态如同十分青涩的小儿女,她吻了他的脸,影片的一抹亮色,倏忽而过。
转天电影座谈会,这回没有那场未知原委的风波,导演和颜悦色。小雪中,女生赶来观影,或许因为男人的青睐,她开朗了许多,眼神里有亮晶晶的光彩。她专心致志地看他的电影,并说道:导演,我要把你所有的电影都看了。
看样子不像是随便说说的,更像是许诺。这算是接受了他的存在,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旅程是么?开放式的结尾保留了所有的可能性,他们的明天几乎是明朗的,几乎。
电影散场了,她走在漫天飞雪的路上。想起白居易《问刘十九》中的诗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心底有一丝暖流悄悄涌动。


【03/所谓重复】

电影落幕,极简的剧情倒也没多少可剧透的。
叙述的过程也是观影者在梳理和摆放自己的“立场”。从观影经验或本心来说,《这时对那时错》不算异常优质,若放在洪氏的“电影体系”中也不算特别高超,简而言之它并非多么出色。分段叙事、多线叙事,或者嵌套式结构并非洪氏独创,但他多年来致力于此,运用得熟能生巧,时常有变化带来的惊喜。
男人知道自己要什么,譬如对热情的女粉丝,他怕惹上麻烦坚决不去触碰;再如当女生听说了他在朋友面前的糗事儿,男人第一个念头是她们不会控诉自己吧?对已婚男人来说,女生代表了诱惑、欲望,还有与以往不同的生活,对于在单亲家庭中的女生来说,她从男人那儿得到从未有过的关注、欣赏、还有另外的世界,也算是各取所取吧。
女主角在咖啡馆聊着:我就想什么都不考虑平静的生活,我可以感觉到,我活着,每天确认,一遍又一遍,就可以了。感觉她经历过一些风浪,至少不像表面上那么单纯,应该是个有故事的女同学。当时觉得影片会如此这般、如此这般地滑下去,至少在低谷停留一会儿。但导演只不过虚晃一枪。
洪尚秀对重复几近偏执,不仅题材、角色身份、还是一些细节,比如抽抽烟、喝喝酒、谈谈情等基本桥段。他混合着不同的信息源,翻来覆去地拆解、衍变、递进或深入,有点像国画里的晕染,就一种细微的印象,反复加深。掠过即兴与偶然的部分,他是否“记起很久以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一些情景,一些困境或者丢失的记忆”?或者说他是否在寻求一种内心的工整?
水准和基础摆在那儿,也不必要非得超越,或者对于洪氏电影来说根本不存此类心思。不由联系一下周围,国内导演新片出来动不动就满大街叫嚣着睽违数年了、超越以往了,好像又端上了什么大餐,在洪氏导演那儿根本不在话下,也不算什么问题,就是细水长流的意思。
当故事重复,保持不变的就是改变,就像这世界上惟一保持不变的就是变化。关于重复,还有想引一段他的访谈:我不会在每部电影中寻求新元素,我不觉得需要他们,怎么处理相同的元素很重要。使我感兴趣的生活中的困境和难题变化得很少……
我觉得这段话诚意十足,当然和自我辩解无关。就像你性格里有什么缺陷,你就会面临怎样的困境,而且总在某个相对特定的区域或环节跌倒,再爬起。
洪氏电影中没有应接不暇的剧情,没有多少年的恩怨情仇,也没有给谁造成巨大的伤害,我敬佩他不用“大词”。聊到这儿顺便想起最近听一档音频节目,主持人口中频频抛出一个又一个“巨大”,非此不能造句似的,而听者在疲于应对之后麻木不仁。巨大多了,才发觉也就不值什么了。
差不多一天加半夜的光景,两段式的叙述里几乎没有闲笔,所以夜色中的佛像,和远处传来的钟声,尤为美丽。洪尚秀骨子里有一种文艺情怀,我觉得非常可爱,比如这部电影里的“诗人和农夫”咖啡馆,再比如之前《自由之丘》(Hill of Freedom/2014)中一本叫《时间》的小说,一只叫“梦”的狗,这样的命名既朴实,又诗情漫溢,对应着你我平静地、通常是平淡无奇的生活。
当剧情不再是吸引观者的惟一制胜法宝,可能才会在乎导演或影片的独特味道,比如风轻云淡,比如浅浅带过,像一杯清酒的滋味。


【04/格格不入的异数】

在2015第68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Locarn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上,《这时对,那时错》(Right Now,Wrong Then/2015)获得国际竞赛单元最高奖项金豹奖(Golden Leopard),男主角郑在泳获得最佳男演员奖,可谓收获颇丰。
此时正好读到《重复与区别——洪尚秀自评<这时对那时错>》(文:罗杰•柯扎Roger Koza;访:朱利安•杰斯特Julien Gester;帕拉多克斯 译),可以作为观影指南:
洪氏电影的叙事力度是基于延缓和拉伸时间,通过延迟动作加强角色的行为特征,并由角色间的对话加以修正。我们发现所有洪氏作品都是同一个副本,同一个语法模式。《这时对那时错》中的一小时被复刻了一遍,像是电影在电影里翻拍了一遍。电影场景按相同顺序再次出现,在重复中产生差异性这在洪氏电影中很常见,我们无法解释其中缘由且很大程度上这是偶然的。角色的情感发展和某些情况下的剧情发展,积少成多,微小改变将导致大的变化。任何关系或者状态的不确定性是重复和复制游戏的前提。(……)生活在《这时对那时错》的场景里并不是一件坏事。这是一部平和美丽的电影,且是稀缺型电影。
有这样一种说法,即法国导演让•雷诺阿(Jean Renoir)所说: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然后他将它打破解构并且重新塑造。(A Director Makes Only One Movie in His Life. Then He Breaks It Into Pieces and Makes It Again.)
在这个队伍中,法国导演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cois Truffaut)、法国导演埃里克•侯麦(Eric Rohmer)、年轻的泰国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等高举“作者电影”(Le cinema d'auteur)大旗,还有美国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等具体实践者,洪尚秀(Sang-soo Hong)也在其列,而且他常被人称作韩国的候麦,或伍迪•艾伦。
洪尚秀在韩国电影中,以及他本人都是个异数,与电影工业化和商业流水线的出品格格不入。有评论认为他“以他孤傲的独特形式提升了韩国电影的价值”。他坚持自己的风格和主题,用一部又一部小成本文艺片实现自己的存在,不仅艰难维持着几乎一年一部的拍片节奏,而是在这匀速中还能保持一腔对电影本身的赤诚和热情,像是一个寂寞书写者恭恭敬敬的作业。不迎合,也就无所谓拒绝或坚持,就是生活本来的节奏,男女本来的样子。同时,也对那些顽强地与周围保持格格不入的人表示敬意,我觉得那是我们内心残存的部分。
假如你热爱某种事物,并为其付出足够的努力和诚心时,也许你能走到更远的地方,遇见更美的风景。看过他许多影片,感觉到他一直在从容地寻找途中,希望他找到更加粗糙的质地,有生命力的内在核心。


【05/无关对错】

前几天,老Z约我去他家看电影。他开始对这种“文艺+闷片”的类型并不十分热衷,只是近年来在我极力怂恿下偶有涉足,而且起点颇高,令我特别有成就感。对于这部片子,我并非全神贯注,有几个段落甚至有些走神,我还说他家这么高级的低音炮音响,若只看洪尚秀的电影太可惜了。他看得比我带劲儿,有新奇,也有由衷的赞叹。或许对于诸如此类的电影,我变得吝于投入。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是几天后在午间办公室,没有打开音箱,许多时候如同默片,什么都不会耽误。不知何时开始,窗外飘起细碎的雪……
影评人尼古拉斯•埃利奥特(Nicholas Elliott)说:《这时对那时错》中的比较手法则是充满刺激性的:它通过带领我们逐渐迷失在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深渊里,以它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处在窥伺电影中每个细小区别的观众席上。对于这部探讨真诚的电影,这是非常有趣的安排。(《电影手册》714期)
真诚可否存在,或许只一瞬?但片中男女的真情流露未必发生在同一时段。他们是两个不同的小世界,带着各自的成长印痕,未来也各有各的轨迹,此间的融合与碰撞,尤其有限。纵然某一瞬间偶然交汇,还将必然地分开。洪尚秀在访谈中画图说明:图中的两个圆圈代表两个独立的世界。若你相信这两个世界同时存在,一旦你发现它们间的关联,两个世界就会消失。一旦我们弄清了这两个世界的关系,它们就走到尽头了。还好,弄清它们的关联并不容易。若世界存在无限的可能性,所有的疑问都将有活力,像是永恒的回响一般。
走完同一条街,回到两个世界。想起同样处于欲进不能、欲罢不甘情境中的徐志摩写下的《偶然》(1926):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映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洪尚秀的电影中,没有什么是不可降解的,源自偶然的,还会归于偶然,纵然其间发生了点什么。偶遇,有时并非是随机抽取,假如你正在寻找相似的人。只不过偶然相遇、共度一小段时间之后没有更好,也没有更糟,只是有些东西不同了,那一瞬间眼中的神采,也许导向虚无,也许是希望。导演为我们描摹了一种似曾相识的开始,也似有可能的结局,至于这时对那时错,或者这么近那么远,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儿了。

【2015-11-25】

《这时对,那时错》(Right Now,Wrong Then/2015)
导演: 洪尚秀
编剧: 洪尚秀
主演: 郑在咏、金敏喜、尹汝贞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上映日期: 2015-08-13(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2015-09-24(韩国)
片长: 121分钟
又名: 错恋(台);现在对那时错

 6 ) 十个前后不同,以及猜想

1、女工作人员宝拉
PART 1:想要贴上导演。刚见面,说对我来说你是最重要的导演,我孤单的时候如何如何,滑冰,尖叫。结束时,单独与导演相处,可以去首尔找你么?主动拥抱导演,导演好帅等等。
PART 2:中性。片尾放映结束时和另一位主持人一起与导演在门外抽烟。没有主动提出送导演。
猜想:女人主动,男人很容易就回避了。

2、从宫殿去希静工作室的路上
PART 1:导演画外音,她说要给我看画,就去了工作了。
PART 2:无画外音。
猜想:Part 1中,导演在为自己做的事找借口。

3、希静工作室的调色板
PART 1:暖调(有些肉色)颜料。
PART 2:绿色颜料。
猜想:导演所感觉到女人的态度。

4、在希静工作室导演对画作的评价
PART 1:(旁白,一瞬间有一种去了很远地方旅行的感觉。)对画的评价大抵是,想走一个很难走的路,很敏感很有勇气的一条路。
PART 2:为了自己而作的作品,希望从中得到安慰。太辛苦孤单,好像有伤处一样,有伤心处,心里要有爱才行。希静生气了。
猜想:在Part 1中,导演评价的是画作。Part 2中,评价的是女人的心。导演主动。

5、诗人与农夫咖啡馆门口
PART 1:到的时候无人,走的时候也无人。
PART 2:到的时候男店主在门口抽烟,走的时候与男店主道别。
猜想:不懂。

6、大姐1(戴眼镜、黑衣)
PART 1:爱评判人。在咖啡馆喝酒的时候,导演谈对希静画作的评价,大姐1说,我读过你的访谈,跟现在讲的话是一样的。导演走出放映厅后,她送上了自己写的书,扉页上有很长一段字,看不懂。导演敬而远之,说我会好好看的。
PART 2:很和蔼,导演钻到桌子下,她去查看。原谅导演,因为是艺术家。
猜想:女人爱评判人,男人讨厌。

7、大姐2(棕色衣服)
PART 1:八卦,爱显摆。在咖啡馆喝酒的时候说,听说导演跟女性工作人员关系紧张。还没结婚么?我记忆力好。我人脉广。
PART 2:我是粉丝,你是最棒的。是个不错的大叔。
猜想:女人爱八卦,男人敬而远之。

8、在寿司店
PART 1:感觉希静主动。贴近导演耳边说话,我一个朋友都没有,没有那个呢。导演的表情很奇怪尴尬(描述不好这个表情),起身出门抽烟。女人似乎在后悔自己说的话。
PART 2:希静说:你不花心么?我看起来很孤独么?事实上我没有朋友,全是我的错吧。为什么那样看我,很奇怪。导演说:我好像爱你,想跟你结婚。好像不能结婚,结过婚,有两个孩子,但还是很爱你。哭……互相感谢。给了这样的感觉。一生都会好好珍惜的。
猜想:在Part 1中,女人主动,男人回避。Part 2中,导演主动,得到回应。

9、半夜骑自行车的邻居
PART 1:无。
PART 2:路过。
猜想:不懂。

10、最后的告别
PART 1:听说了导演已婚,希静趴在咖啡馆的桌子上。她让导演离开,这样会好些。导演说,对不起,我走了。
PART 2:在影院。导演:我要走了,昨天不好意思没能出去。希静:我很想你呀,我要好好看你的电影。互相感谢。希静落寞低头,不多久抬头认真看电影。
猜想:PART1中,女人主动,得不到寻求安全感的男人的更多反馈,心情如光秃秃的树枝。Part 2中,两人互相感谢对方给予的这一刻,都知道没有将来,镜头结束在纯洁的雪地中,哀而不伤,为这段相遇画上句号。



如果,我当时那样表达,一切会有不同么?会的。

但最终,男与女,终将孤独一人。无论是在不告而别,还依依不舍之后。

男与女,就像电影院中坐在前后排的两人,被座椅阻隔,不能接近。而不管言语中的互动,我走了,亦或是想你。也如在电影院,一个人在大屏幕上,而另外一个人只能静静观看。

 短评

非常非常有趣!自由之丘不太喜欢但这部很喜欢~笑点实在太多了 两段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那时对这时错和这时对那时错 郑在泳喝醉之后不造哭着还是笑着的告白实在笑到不行 恭维男跟真挚男的结果 女人的心思还是没法猜

6分钟前
  • Xaviera
  • 推荐

哈哈,好吧。所以这片子是要告诉我们,只有坦诚相待才能约到妹子是嘛。我试过了,没用的……

8分钟前
  • 远子
  • 推荐

人生呐,能遇见金敏喜真好。

13分钟前
  • 横折
  • 还行

尴尬和真情,其实离的很近。

17分钟前
  • 阿巴厮
  • 推荐

洪尚秀的尴尬美学太高级了,令人捧腹。而且就算当时不觉得,回头细想这个剧本怎能写成这样自然呢,服。两位演员特别好,在全是很长很长镜头并不断放大到不同的人脸上的情况下,全部情绪都搞掂... 加到五星还有个原因是洪尚秀虽然没有来电影节,但他把对问答环节的憎恨拍出来了哈哈哈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从最后一下送回家开始。真诚像是洪尚秀写给某个恋人的回忆。于是就理解之前所有的简单和无聊。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4 洪尚秀很聪明,两段故事简简单单,文本对应却极度丰富巧妙有趣,而且也一点不缺爱情境遇里两性关系与人性复杂的深度与细节。重复式故事里台词的表述差别以及镜头调度上的微妙变化,都让观众有种很奇妙的“找不同”的参与感。爱情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对自我电影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自嘲。

27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约炮的两种可能性

32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梅雪风:男人的核心也许是约炮,但他需要一种更有精神性的东西来证明这次行为的独特,而女人的核心却是要证明自己的独特性,约炮只是证明这种独特性后对对方的奖赏,两人在这种不同步的需求中拉扯。

33分钟前
  • nagoshi
  • 推荐

果然人面对欲望最成熟的手段是坦诚,而坦诚又能让欲望减少

34分钟前
  • 一事无成孟烦了
  • 还行

资料馆2016.4.12.6:30pm 第一段是往回拉的视点后置(看与被看),第二段是横摇的对等交流。前者是紧绷着的欲望,后者是敞开的碰撞。这种重复带来的不是结果导向的商业片奇观,而是每一段节奏复沓叠加后的恍然与会心。也可以说带着一点小小的教益:遭遇身处婚外恋、恋外恋时也要尽量做个敞亮的人。

37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影片弥补了每位文艺青年在现实生活中无人可聊、无人可以交心、无人可以理解自己的缺憾,而且本片特别优秀的地方是你不用重新买票或重新双击文件,就可以立马再一次观赏同样的剧情,再一次投入“尴尬”之中,简直太人性化处理了。

4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给了两种情况,依然殊途同归。在任何环境里,男人的弱点都是猥琐软弱,女人的弱点都是善变多情。没多大区别。

45分钟前
  • Hana
  • 较差

想起英国老片《贵在真诚》。金敏喜跟尹汝贞说这是艺术片导演你不认识,要笑死。第一段被戳穿时郑在咏反复撩头发也好笑。全片表演没问题,但第一段的尬聊太乏味,男人尬聊套路,所以失败。第二段重新来过,真诚了所以……成功?别忘了这片子是这时对错/那时对错,第二段也错了,是文艺男转移性欲的窝囊

5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这时对,能怎样。那时错,又何妨。男女之间,脐下三寸。洪氏猥琐,意味深长。

52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中年男子出轨指南:失败案例与优秀示范》

57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洪尚秀的片子谈不上情节,注意力放在絮叨对白上更容易发呆跑神,任何男女的调情和煞有介事的说爱,都经不起镜头的端详和第三方视角,主角们明明在认真勾兑,镜头下却傻逼兮兮。观众阵阵翻白眼、阵阵哈哈哈,尴尬出了欢乐来。可最后无聊猥琐的男女客客气气鞠躬、握手,尴尬中竟有了一丝肝胆相照的动人。

60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第一部分将洪尚秀的尴尬美学发挥到了极致,第二部分将角色的性格微调之后,差不多快成浪漫的爱情小清新了,是艺术男用色眯眯和甜言蜜语泡妞,还是艺术男又脆弱真诚加甜言蜜语泡妞,除了性格,更多的是展示陌生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微妙,爱情和好感究竟是来源于哪些因素,像是做了场实验。★★★★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总是很想砍死洪尚秀电影里的男主和摄影师

1小时前
  • 凹凸
  • 还行

如果只是作为一部电影,它一般般,不算好看。但作为一部洪常秀作品——在第二次进入咖啡厅后,《这时对那时错》开始变得怪趣横生,像一个四维空间,某个段落的具体时刻,指向了全然不同的洪常秀作品。江原道的力,转门外的落水狗,猥琐男势利女,玉姬的中老年嗟叹,海媛的梦,北村方向的热气……

1小时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