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入者

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吕中,冯远征,秦海璐,秦昊,石榴,黄素影,韩艺博,许守钦,赵泽龙,李苒苒

导演:王小帅

 剧照

闯入者 剧照 NO.1闯入者 剧照 NO.2闯入者 剧照 NO.3闯入者 剧照 NO.4闯入者 剧照 NO.5闯入者 剧照 NO.6闯入者 剧照 NO.13闯入者 剧照 NO.14闯入者 剧照 NO.15闯入者 剧照 NO.16闯入者 剧照 NO.17闯入者 剧照 NO.18闯入者 剧照 NO.19闯入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5:47

详细剧情

  独居老人邓美娟(吕中 饰)因为常常接到骚扰电话而忧心忡忡,但是大儿子大军(冯远征 饰)及大儿媳(秦海璐 饰)却认为是老人因为丧偶而引发的臆想症。老邓试着跟小儿子小兵(秦昊 饰)沟通,却演变成因为看不惯同性恋儿子的生活习惯引发的争吵。就这样,老邓变成了两个儿子生活中的闯入 者,格格不入地生活在老房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发生的入室抢劫案以及大军家里发生的恶作剧事件,逐渐让一家人变得警惕起来,而就在此时老邓遇到了一个游荡的少年(石榴 饰),并好心地让他在家里借住。可是事件并没有平息,而是愈演愈烈,两兄弟终于发现一切事件的发生都与几十年前母亲在三线建设中发生的事有密切关系……

 长篇影评

 1 ) 对平庸之恶的无声控诉 ——评《闯入者》

去年9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宣布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王小帅新作《闯入者》顺利入围,这位第六代导演在经历一系列起起伏伏之后,终于又有新作让国内影迷翘首期盼。但这部被打上艺术片标签的影片进入内地院线之路显然经布满荆棘,好在我们终于可以在院线一睹真容。

这部新作延续了《青红》《我11》的情感诉求,视野依然关注历史问题——60年代支援三线建设人物的命运纠葛,核心矛盾建立在当年返乡名额之争上,同时王导在视听语言和剧本创作方面也精益求精,私以为是他最纯熟、完成度最高、最耐人回味的作品。

影片的叙事策略相当沉稳,影片前半部分聚焦在吕中饰演的老邓日常生活上,王小帅作为深受现实主义电影影响的导演,在处理日常琐事时显得得心应手,而“闯入者”这条线着笔并不多,寥寥几个插入的镜头却让人不寒而栗——一个游荡在孤寡老人家中的青年男子似乎正在寻找着什么,这让影片的氛围始终保持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悬疑之间,平静的生活似乎早晚会被打破。

在这些日常生活的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家庭生活非常常规的描绘:紧张的婆媳关系,社会养老的问题,空巢老人孤独的生活,二儿子的同性恋问题等等,这些当今社会的火热议题让普通观众将现实生活的经验和影片搭建的时空并轨,老太太的性格特征在这些日常片段中不断展现出来:充满控制欲(在和儿子们的关系,甚至在孙子的态度上),极强的家庭责任感(除了为儿子们做饭,还包括对自己母亲的态度),热衷于社会活动(带着红袖章在小区里活动)等等,这些强势的性格特征似乎并无大碍,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过往岁月中的一件丑闻开始显露马脚。

原来在支援三线建设的岁月里,邓老太为了能争取到回乡的名额,不惜用卑鄙的手段写信举报本是患难之交的老赵,致其余生都在他乡度过,并在特殊的年代遭到政治上的蒙难,种种蛛丝马迹让而这位“闯入者”的省份逐渐浮出水面,他便是老赵家的后人。王导采用了一个三层梦境的套层影像,去展现邓老太潜意识中深藏的道德焦虑,赎罪的心把她带回故地,故事的发展也转向对影片核心矛盾的直接展现上。

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王导在声音运用方面颇为克制,全片并没有一处配乐,而当邓老太回到当年这桩丑闻发生的旧地时,王导的视听运用堪称影片最大的亮点:借着老太太的主观视点,当下的空间(空荡荡的工人宿舍和厂房)与过去的声音(60年代歌曲激昂的合唱声)形成了一个极其讽刺的声画对位,过去的苦果成为邓老太寻觅老赵后人完成赎罪的动机。

但导演是悲观的,邓老太未能如愿,“闯入者”的省份暴露后,在与警察的对峙中意外身亡,而这场恰巧意外有意无意的是老太太造成的,这种颇具宿命感的处理将“闯入者”这个身份巧妙的进行调换,厄运不可避免的再次降临于曾被她加害的这家人的后代身上,就像当年邓老太的行为不会被法律追究,如今苦果再酿,邓老太期待的救赎并没有如愿,反倒化为更加无法挽回的后果成为邓老太余生中插得更深的一根肉刺。

影片在主题的表现上颇为巧妙。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老太太尽管控制欲强,但同时也是一个爱护家人,比较明事理的老人,有当下社会中任何一个老人都可能面临的苦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实中的小人物,并不是一个一般而言的“反面角色”。但在过去的时代背景当中,当她这些强势性格遭遇命运的抉择,促使她做出了加害于人的行为,而这些在角色的处理上显得符合老太太的性格逻辑,正如汉娜•阿伦特所阐述的这种“平庸的恶”可能会更具破坏性和执行力。影片中正是借着不同时代背景的对比下,邓老太这样的人物做出的符合人物性格逻辑的选择,伴随闯入者省份的慢慢揭晓,平滑的带观众抵达了那桩骇人听闻的丑闻面前,将矛头直指时代的弊端,拓宽了批判的宽度和深度。

当然影片也有不少上升的空间。比如关键过去的纠葛这个核心情节观众是直接从大儿子口中得知,过于直白;洗脚盆这个道具的运用太过刻意,毕竟洗脚盆短路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俩位关键人物的通行;对于空巢老人这个问题过分的强调将主题有些分化,如果在生活上的问题的着笔更加均衡些或许影片基调会更加统一。不过总体而言,凝重的影像和冷静的机位运动,低调光的照明等等烘托出了符合影片主题的氛围,本片不失为今年国产院线的一部低调的佳作。

 2 ) 略记 | 闯入者

1.闯入者 所有的悬疑最终指向“闯入者”这一母题。 A:随老赵死讯而来的神秘男孩是年迈母亲及其家人宁静生活的闯入者; B:小区频发案件,年老多事的母亲搬到儿子儿媳家,成为下一代人核心家庭模式下和谐生活的闯入者; C:文革时小儿子的出生,是迫使母亲无奈投入积极斗争的闯入者; D:文革时揪斗(老赵)和年老时重访揪斗对象的母亲是老赵家的闯入者; E:风起云涌的时代和伤痕累累的过去是个人命运的闯入者; 随着闯入者所指不断变化和深入,悬疑和主题被揭开。 2.时空 结构方面最大的特点是影片套了好几个时空,开始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混乱生活迷云之下,小红帽,儿子,母亲他们都在做什么),后面是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同样的地方如不知梦中还是现实的那棵树,串联着现在与过去)。交叉点是母亲的床,这里出现叙事的暧昧:陌生男孩小红帽留宿母亲家,到底发生了什么(1)拥母亲入眠;(2)挥刀砍母亲;(3)小红帽没有出现在母亲家。 这种玩惯了多层时空手法的导演,古有经典的塔可夫斯基,近有盗梦空间的诺兰,今有二次曝光的李玉。神来之笔或徒有其表,看官自己判断。 王小帅用的棒。如上,当我回溯剧情和意义,这个结构很关键。 (插播:若有标记提示,小红帽的帽子该很重要。但原谅我看得不够仔细。等二刷。) 3.梦想与现实的夹缝 第六代导演最喜欢隔着强烈艺术风格的滤镜关注现实。 这个影片关注(或涉及)的现实问题包括:空巢老人,文革,真实/真相/事实。但都没说透,有些隔靴骚扰。 前半部重点是空巢老人的独居生活(与儿女的龃龉,与逝去老伴的寂寞对话),叙事上点点铺垫后面的大主题,最大的悬疑是出【现在小红帽】和【过去的历史】发生重叠(小红帽竟然是自己当年揪斗对象的孙子),这个时候空巢老人的主题神奇地匿了。 电影应当有丰富的含义,这不单是说数量上的多,也在于层次上的由外入内层层递进。显然,意义方面,电影脱节成段落。 前半部写实,令人印象深刻的长镜头,画质的刻意粗粝感(虽然我搞不清是电影本身的问题还是影院的问题,暗的我有时候只能看到光源为中心画面四分之一部分),手持摄影,对话也洋溢着电视剧感(此处非否定,我真心觉得国内生活剧台词还挺写实,很多都让我有“这就是我奶/我妈/我大爷的话风啊的感觉) 后半部突然就开始虚焦意识流,起码在母亲忏悔时那一连串的文艺腔所引发的观众笑声在影院已经不是以单声道形式出现了。艺术风格开起来收不住,漫无目的地在母亲文革时下放的贵州老厂址里神游了好一阵。 这种艺术风讲现实问题还是讲的力不从心。也许朴实记录才能够是贴近人的现实,别怀着先入为主的意念叩问历史才能够还原历史;为艺术而做的艺术空壳,就只能暴露想象的局限。 也不喜欢影片那莫名其妙闯入的声音。虚张声势之感。 4.仍然支持,因为 对现实关切的良心还是应该被鼓励的。 打开猫眼看了眼排片:左耳,何以笙箫默,爱我就陪我看电影,女王跟我走。有时候看这些电影,我总在怀疑我和电影里的故事是一个次元的吗。挺可笑的,这是个约炮观都不屑做潮流的时代,每个人又在电影院里争相缅怀着白裙长发,听见都会红着脸躲避的笑话和自欺欺人的人造处女膜。 突然想起有次口误,把王小帅说成了王全安。 去看电影的路上想,王小帅若是王全安也好,起码有一小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会冲着”嫖娼导演“的话题进影院。 后来想到看《黄金时代》的时候旁边一女高音喇叭不断和男票解释这是一个有关”萧红、萧军、端木蕻良3P“的故事,又觉得小众也挺好。 真是。

 3 ) 只有幽灵可以活下去

《闯入者》上映之际,王小帅发了一封公开信,称“这是从影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对于这封信,友邻圈一片称赞,我的个人态度是不予理会。

《日照重庆》时,贾樟柯来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捧场,曾当场宣读了一封公开信,题为《我不相信,你能猜对我们的结局》。《我11》上映,王小帅不知道哪根筋搭错,跟上海的周立波搞了一个炒作性质的饭桌视频,领先名嘴毕福剑。到了《闯入者》,威尼斯和金马之后,它没有提前展开放映路演,也没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如此奇怪的宣发举措,令人很难相信,这样的电影投放到市场会有多好的表现。当然,当讨论起市场,那已经是另外一回事。

王小帅没有太多可以用来悲观的东西,自第六代与有关部门约谈和解后,娄烨被禁,贾樟柯《天注定》被封,还有张元,直接又进了监狱的。王小帅吧,好歹是一部接一部的拍片子。如果真有最黑暗这回事,那也不可能是发生在今天。众所周知,中国劣质青春片的泛滥已经持续了近两年,至于艺术片没市场,十年前“黄金”就彻底击溃了“好人”。如果是关心观众没有选择,那么,一个导演更应该用电影的艺术质量说话。

但事实上,我是喜欢《闯入者》的。

自上映以后,《闯入者》的口碑,也比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时要强出许多。问题随之而来,《闯入者》为何没能在威尼斯获奖,吕中则连金马奖最佳女主角提名都没有。尽管我们都知道,奖项不过是十来个评委决定的事情。换上几个,也许结果就有变化。但如果较真起来,无论在电影里还是电影外,《闯入者》确实会引发了太多联想。

2014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三个大奖,金狮奖,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评委会大奖,约书亚·奥本海默的《沉默之像》,最佳导演,奖康查洛夫斯基的《邮差的白夜》。就像是个巧合意外,三部电影都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了。平心而论,在表现手法和电影技巧上,《闯入者》确实还不如这三部电影。

《闯入者》里,17岁少年像幽灵一样,紧跟着老太太。这样的场景,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罗伊·安德森的《二楼传来的歌声》,在他的电影里,生与死,现实与过去的隔阂被彻底打破,幽灵以黑色喜剧的表现手法,亦步亦趋地跟在主人公身后,赶也赶不走。《闯入者》继续反思文革,老太太一度想赎罪。如何面对惨痛历史,《沉默之像》用纪录片的对峙形式,直白得令人无法承受,不寒而栗。至于《闯入者》出现的工厂废墟,还有突然响起的《山楂树》歌声,很不巧,《邮差的白夜》有一组近乎一致的镜头表现。

还有朋友坚定认为,王小帅是受到了哈内克的《隐藏摄像机》的启发。也有影迷表示,少年像隐形人一样闯入别人家中,就像金基德的《空房间》……可能说到这里,没看过电影的都能在脑海里完成一幅影像拼图。

即便产生了如此多的联想发散,我还是喜欢《闯入者》。

许多人从《闯入者》里看到了其他电影导演,但是,我首先看到的,还是王小帅自己。三年前,我曾以《历史的幽灵》为题,评论了《我11》: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这部电影鬼魅丛生,令人惊诧又困惑。毋庸置疑,《闯入者》几乎是强调了幽灵这个抽象意念,在虚虚实实的梦中梦当中,在无法完成的历史救赎当中,借从未被真正反思过的文革浩劫,发散出更大的影像能量,构成了“三线三部曲”的最终章。

在另一拨反对者看来,王小帅只是老拿个人记忆和国家历史说事,是主题先行,只有压抑沉重。我并不这么认为,文革题材根本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就连冯小刚都在一直呼吁,审查应该放开某些禁区领域。

以去年张艺谋《归来》为例,电影用“一个勺子”完成了虚伪原谅,大意是我们都是受害者,过去就让它过去吧。这样的反思,仿佛中国人都是健忘的傻子一般。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苦难经历,也被带过不提。《闯入者》黑暗且悲观,我恰好欣赏这种处理方法。它说,有罪就是有罪。罪,就是罪,不是人。不存在变好,也不可能变老。就如同《天注定》,它也是“A Touch of Sin”。

围绕闯入者这个概念,王小帅用了多层寓意,比如老太太直接把台词给说了出来,称自己闯入了儿子们的生活。这就犯了电影的最大毛病,太直白,不够含蓄。包括关键的历史悬念,就那么直通通地用对话说将出来,太不讲究。

最重要的闯入,只能是历史。

历史像幽灵一样,紧跟着现实,出现在梦境。当王小帅老调重弹,把老太太送回到贵州,《闯入者》才抵达了它的真实目的地——回到了历史的空房间。平移镜头注视着破败的工厂废墟,光线幽暗,歌声回荡,鬼魅得令人心慌陶醉。

在此之前,《闯入者》表现得像在关注空巢老人和家庭问题,没有人强迫老太太反思,她也不需要良心发现。小红帽像幽灵一样,逐步闯入她的生活。在那个同床共梦的诡异镜头里,《闯入者》交代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历史不可能真的被遗忘,小红帽的虚虚实实乃至于杀人事件,它们都不应该用社会新闻的常识去做推断。

我特别能理解王小帅为何要大费周章,通过一系列琐碎矛盾,才把话题引到了久远的三线建设和文革记忆。中国的变化是如此之快,一个问题没解决,七七八八的问题已经爆发出来。可是,有些东西不是说忘就忘。要么自我唤醒,要么突然闯入。在《青红》和《我11》,王小帅都是单刀直入。而《闯入者》,它构建了现实与过去的日常联系。结尾的窗户,打通到了《青红》开头,令三部曲的韵律形式,变得更为完整有力。

当中国青春片哼唱着“我们要互相亏欠,要不然凭何怀缅”,用一副未老先衰的哀愁腔调,去美化着不存在的青春。我们发现,真正老去的那代人,他们的青春岁月被人遗忘,苍白、神秘而不可说。《闯入者》的终生亏欠,恰好有如现实与历史的藕断丝连。

在“什么鬼”的惊奇中,在《山楂树》的历史凭吊里头,《闯入者》用招魂的方法,营造着阴郁氛围,去寻找出历史的真相。邓家跟赵家,上一代跟下一代,实质上不是谁亏欠了谁,而是这个国家亏欠了几代人,还有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就像《青红》和《我11》所触及的成长悲剧。我想,这才是王小帅的真心话。

我们应该试图阻止那些触动过自己或一代人的电影在以后时代里被湮没与覆盖,对《闯入者》的好感,可以止步于此。好电影不会让我们做同一个梦,喊同一个口号,它会让更多的人知道,有人经历了另一种人生,真实地活在另外一个历史时空。如果真相和历史死去,那么,除了幽灵,没有人可以活下去。【刊发于《城市画报》】

参见:《我11》:历史的幽灵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19094/

 4 ) 一个朝阳区大妈的一天



去年被很多人赞的《闯入者》,忍了前面三十分钟的长镜头,后面用快进的方式直接把它变短了。

从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到这部,一部不如一部。用那么多莫名其名的长镜头,把一部本来30分钟就可以讲完的微电影,硬拖成一部106分钟的大电影。用那么多跟随镜头想操控观众,结果把观众困成狗了,毫无节奏感可言。

要说烂片会被人骂的吧?那还真的就是部烂片。

解构现实主义、现实解构主义?还不如筷子兄弟的那部小短片《老男孩》,只少让我们看到心酸和人文。而这部《闯入者》呢,只有红牛的植入广告比较给力,还有秦昊的基佬演的比冯远征在《私人定制》里正常。吕中的表演相比起《我们俩》里的金雅琴,奥斯卡与金鸡杯的区别。这剧本是个文科生编的吧,......!



中国导演都老了么?只剩下靠吃老本过活了么,不学无术就会黔驴技穷地。学人家,就是把自己学没了,东施效颦,只会让别人取笑。



作为一个普通二逼屌丝青年,弱弱滴问句:中国文艺片都这么严肃么?非得装得像个文化人一样。。。。。

用那么些个诡异+悬疑地风格,把我伟大的朝阳区群众“大妈”的一天,拍得如此让人讨烦。我想说的是,中国导演们那么有文化,你信么?

把一个个鲜活的人,当一个个具体的道具在拍!把一个个鲜活的人,当一个个具体的道具在拍!把一个个鲜活的人,当一个个具体的道具在拍!

胸疼的是看到豆瓣里的文艺青年们一个劲地赞,弱弱弱地问那么一句:你真的带着自己的视角在观看在思考么?

 5 ) 唤醒历史的伤痛

老邓在青年时代响应国家号召到贵阳支援建设。回到北京后,老邓与两个儿子回归平淡生活。然而一系列意外出现的人和事打破了老邓一家的平静:家中时不时响起的沉默来电,屡次“碰巧”遇见、让老邓感到似曾相识的陌生少年,小区里发生难解的谋杀悬案,似乎将有一场翻云覆雨的风暴正向老邓和她的家人们袭来。老邓串起眼前发生的一系列离奇事件,在贵阳的记忆逐渐在她眼前浮现。为了寻找答案,也为了当年的遗憾,她踏上了去贵阳的旅程,而在那里,另一重意外也在等待着她。

《闯入者》是王小帅“三线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片中没有《青红》里的残酷青春,也没有《我11》中孩子的纯真视角,而是让一个远离三线生活已久的老人,重新揭开尘封的记忆,直面特定时代背景下影响一生的纠葛,从文革中“加害方”忏悔的角度切入,通过文革后不同人物的命运归属,展现文革在两个方面的“加害”,影片在影像上的构建颇花心思,梦境与现实、过去与现在反复跳转,令影片进入如梦似幻的情境,增加了悬疑效果,而鬼魂突然出现、人物时有时无的跳切,也增加了诡异的气氛。

 6 ) 老赵家的故事

王小帅的电影,上大学时七七八八看过一些,谈不上有多深刻或者喜欢,就是单纯觉得他是个很能讲故事的导演。《闯入者》上映了,我几乎没见到什么宣传,直到爆出王导被排期气得七荤八素这件事。因此,我纯粹是抱着在同档期国产电影对比下一定要支持一下王导的念头买的票,然后意外发现捡了个大彩蛋。
这个故事讲得不可谓不深入,情节不可谓不巧妙。直到最后五分钟才大白的真相,砸得我们这些云里雾里的观众心有戚戚,一口气喘不上来。我想豆瓣影评中已经有很多细节党在考证、延伸,还原导演的留白,带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晦涩的年代。而我,作为一个三线建设期间援黔家庭的后代,在这部电影里,找到的不是故事,不是历史,而是爷爷奶奶的真切回忆。

影片的第一视角随着老太太老邓在走,乍一看,故事仿佛是围绕她和两个儿子组成的平凡家庭:刚失去老伴的空巢老人、如履薄冰的婆媳关系、欠了工头一屁股债但似乎物质生活优渥的大儿子、身为同性恋但过着自己的生活似乎精神状态自由的小儿子,不一而足。那些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都是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就着手持摄像摇摇晃晃的晕眩感,观众就跟关上家门讨论邻居的家长里短一样,对着荧幕啧啧出声,对这些人物和事情评头论足。因此前半段是很能让人产生代入感的,而那个故事讲了一大半时才出现的“老赵”及他的家人,我窃以为才是这部电影的主角,老邓这四世同堂的一家子,一直都是导演的烟雾弹。

作为一直存在的支线,闯入者“小赵”始终有种奇异的存在感(不得不让人想起金基德的“空房间”),所有观众都在疯狂猜测这个孩子的真实身份,以及他和老邓一家人有些悚然的关联。但如果认同了“老赵家”才是主角,那么这个男孩怒刷存在感的方式就很值得认同了。这些支离破碎的镜头,洗澡的、睡觉的、打完电话的、吃东西的、浇花的、偷窥的男孩,甚至那些翻倒的家具和一地的血,拼凑出来的都是那一直到影片结束才被揭开的宏图伟业--复仇。因此,穿插在邓家人生活里的他,一直在清醒地敲打观众,告诉我们,别跑偏,他的故事才是这部电影真正要讲的事。

王导塑造了一个有些异于常人、甚至异于普通老年人的老邓,十分成功地转移了我们对主角的视线。在影片快结束前,老邓的老同事亲口证实了那个带着红帽子的男孩就是“赵家的大孙子”,不知道其他人作何感想,反正我直到这一瞬间,才百分之百确认了这个男孩是真实存在的,他举起的刀也不是老太太梦中梦的虚幻情节。小赵那一声软软的”奶奶“,让我几乎相信了他就是一个简简单单投机图财的“闯入者”,他跟着老太太抱着洗脚盆走穿北京城的背影,甚至让我觉得这个贼孩子有些蠢笨,有些单纯。愚钝如我,竟然被骗了几乎两个小时!为什么呢?因为老太太那近乎偏执的性格和她无法被看透的举止,那个时不时现身吓人一跳的老伴也功不可没。

后来,老太太只身去了贵州,到这里,正片才真正开始。

除了闯入者,老赵的家人镜头寥寥无几,只有那个套着一件脏兮兮的毛衣、一头乱发的未亡人,那家徒四壁,那形容枯槁,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镜头点到为止,但故事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借着老邓和老赵昔日同事的口,寥寥数语,暗藏的信息却是波浪滔天的。
“你们走了以后,很快这事儿就穿出来了,老赵的儿子扬言要去北京杀了你们全家。她也是可怜,一个人又要照顾老赵,又要带大孙子,两个女儿也不怎么来往了”(不是原台词,凭印象大概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来摩拳擦掌地分析一下!
老邓的大儿子说过,这是四十年前的事,那么,几位老人在事发时都是三十五岁左右的年纪,老赵的大儿子想来也跟大军差不多大,横竖不超过十五岁,十五岁的孩子说要”杀全家“,想来已经不是稚子童言无忌,而是真真正正把仇恨埋下了根,后来长成了什么树,电影里没有交代,但是老赵为什么要”一个人带大孙子“,说明大儿子是不得善终的,儿媳即便未受牵连,也因为某种原因逃出生天,恨不能跟赵家彻底绝缘。那么,大儿子的下场不言而喻,他少年时遗留的对邓家的仇恨和对命运的愤懑,让他母亲的生活雪上加霜,更重要的是,这课可怕的树,牢牢荫蔽了他的儿子,老赵的孙子--闯入者。
大儿子显然跟父亲一样,不能接受留在贵州的现实,即使人到壮年草草娶了一个贵州媳妇儿,生了个长相十足黔味的儿子,也许这种对宿命的妥协加深了他的怨恨,并扎根于自己儿子的心头。因此,我相信小赵从小是活在阴霾和仇恨中的,原生家庭的杠杆力量有多可怕不容小觑。
然而,大儿子的两个妹妹,意外地逃脱了这棵遮天蔽日的树,她们成为了土生土长的贵州人,生在贵州,嫁在贵州,甚至与那洞窟一样暗黑的原生家庭脱离了联系。不得不说,这是大多数三线建设者后代的归宿。

说到这里,我终于可以聊聊我的家庭了。
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北京人,爷爷在门头沟煤矿工作,六十年代随着三线建设的队伍进了贵州,那时贵州是绝对的穷山恶水出刁民,”天无三日晴,地无三日平,人无三两银“,而且当地人憎恶北方干部,并不愿受外乡人的束缚,三天两头找茬。很自然的,三线建设者们抱成一团,彼此间的感情远远超出同事,在山高水远的山中,他们是朋友,是亲人,是彼此之间重要的慰藉。当年,爷爷只身赴任时,我姑姑刚出生。据说,如果家属不随行,在贵州干满八年就能调回北京。我奶奶,作为一个刚满二十岁的年轻母亲,毅然决定跟随爷爷,奶奶的原话是“一家人就算死也要死在一起”。奶奶是满族人,并且在旗,性格十分刚毅决然,直到今天也是我们家一把手……
因此,不是所有人都能回到北京。甚至不是所有人都能离开援建的那个穷乡僻壤。虽然爷爷奶奶很早就离开了煤矿所在的小镇,在城市里生活、工作、抚养儿女,但他们的很多老伙计,都还留在那个名叫”小河镇“的穷地方,住在跟电影里一模一样的破楼里,默默接受了自己后半生以及子子孙孙的命运。
《闯入者》影片中,老邓在贵阳火车站外与老同事相拥而泣,那个画面我简直不能更加感同身受。十多年前,爷爷奶奶的老邻居娶孙媳妇儿,我们全家倾巢出动,十一口子人一起去小河镇吃流水席。小河镇是那么的穷,地下的黑金几乎被吃干抹净了,镇上却还保持着七八十年代的风貌。破旧的筒子楼,灰蒙蒙的天,脏兮兮的小孩儿们怯生生的眼睛,简直让我们家的长辈们泫然欲泣。奶奶穿过电影里老邓扑打开的那些晾在楼外的被单破衣服,去探望她曾经的友人,都是花甲之上的老太太,握着我奶奶的手哭得不成样子。

这是真实的三线建设者的故事。他们为祖国曾经贫瘠的西南山区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身、奉献了子孙。

我们家是幸运的,或许比不上老邓家那么”幸运“,但爷爷很快调到了另一个煤矿,搬到了市区,儿女都在城市里扎根成长、枝繁叶茂,现在全家和美、四世同堂。目前只有我一个人苦逼地北漂着,家人还三番五次劝阻我离开这个我籍贯所在地,回到越来越美的贵州去。
由于我从未从祖辈那里读出对命运的不甘,因此当我在看《闯入者》时,心里是十足震惊的。我没有想过,那片灰蒙蒙的天际下,会有多少人饮恨终身,会有多少人用这份不甘怡养子孙,会有多少人会怀着遥远的故乡梦埋葬在异乡的薄土中……就像“老赵”那样。

因此,对着电影最后那扇半开的破窗,我几乎要哭出来了,或许十多年前那短暂一瞥,我曾与多少个这样的家庭擦肩而过。

最后想说一句,这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没有彩蛋但几乎全场观众都在片尾结束后才缓缓离席的电影。

 短评

结尾不宽容

8分钟前
  • 文文周
  • 还行

1 又是文革又是基 这样的片子怎么上真的很令人捉急 2 王小帅有考虑普通观众的想法 于是拍成了悬疑片 可是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还是太冷静 太多时代性的东西 太沉重3 悬疑的气氛有搞出一点 但最可怕的是:吕中老师用国产奶粉冲了一碗奶喂给她妈妈喝!!!然后她妈妈下一次就不吃她喂的饭了!!!

13分钟前
  • 满意
  • 推荐

失望,王小帅这么多年还是没突破。镜头感还是那么没品,剧本还是那么夹生饭。独居的空巢老人、紧张的婆媳关系、同性恋的小儿子、连续作案的少年、文革返乡的积怨,每个都是好点子,但融不到一起就是夹生饭啊,还这么多没品的大脸镜头,气得我啊!难受!这么多年了,不是态度问题就真的是天赋问题了……

15分钟前
  • Roland
  • 还行

比青红和我11都好,王小帅终于放下对还原历史的沉溺,冷眼窥视过去的历史对现在的人们的骚扰和纠缠。不是人们无意与历史言和,而是历史本身仍固执地闯入,警醒人们莫待积重难返时追悔莫及。惊悚的包装其实作用不大,老人对老年合唱队这种集体活动的归属向往和经验提防之间的矛盾才是生花妙笔。

19分钟前
  • 爬行隧道
  • 推荐

剧情有悬疑部分,剥茧抽丝并不会感觉闷。文革闯入现代生活得影响。演员表现尚可秦昊亮眼还有小鲜肉。最初大家看见的闯入者是那个少年,其实一直以来,女主才是闯入者,她不由得闯入孩子的生活,闯入贵州,闯入老赵家,她的闯入加一声“快跑”才导致的最后结局。很精彩。

20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我就说两点我喜欢的部分:1、吕中和男孩对戏的部分不多,但是全片的点睛之笔和神韵所在,张力十足,并且非常金基德。2、这部电影可以和去年的《归来》形成某种程度的互文关系,零煽情,反催泪,某种意义上甚至零judge。在这个靠配乐撑起半边天的电影时代有点难得。不喜欢二秦在此的表演,很国剧。

23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推荐

比预期好。“闯入者”不仅是现实中的破坏者,也是心魔。可能是王小帅最佳?

25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起码比《黄金时代》强,王小帅的英语不错的~~ 结局很震撼,观众反应都很好~~ 看到吕中,就好像看到了亲人。。。#TIFF14#

27分钟前
  • meccarmca
  • 还行

个个演技过硬,细节还原高,看完了还觉得不寒而栗,神神叨叨。闯闯闯,就是没自觉,只想救赎自己,拉别人下地狱。

28分钟前
  • 小锡兵
  • 推荐

请给他应有的市场空间!告诉他这不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希望排片能高点

31分钟前
  • 老季
  • 推荐

难得的好电影,只要看懂它,一定会爱死这部电影

32分钟前
  • daphne
  • 力荐

三星半。英文名Red Amnesia,想说的基本也都收到这个片名当中了。想忘又忘不了,如幽灵鬼魅。前半段引入了些悬疑片的元素,当然是被王小帅化之后。整体仍是略沉闷、压抑、生活化的。还是喜欢后部分吧,尤其那空旷废弃的工厂,如鬼屋一般。片子还是有点直白,略有遗憾。声音做的好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坐小帅导演后面两排,看灯光下他和吕中含泪拥抱,看观众长达5,6分钟的掌声,听自己的心兴奋地怦怦直跳。关于电影有太多想说,三代人因时代而起的情感纠葛,冷静诗意的镜头,最后剩下两个无助的老人,一扇孤零的窗户和无助的叹息。实在精彩,决绝!

38分钟前
  • 屿山
  • 力荐

我们的社会很神奇,有些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一点点的缺失,比如说信仰和人情,而有些东西成了红色失忆症,你选择去无视,如果你已经丧失了原则学会了夹着尾巴做人,你就真的可以无视。表现老年人生活的细节多了点,主线就拧不紧了,搁在这个神奇的国度主题你还不能用力,这已经很难得了。★★★☆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他们都说这是最好的王小帅,是不是最好一部不敢说,至少我是惊喜的,比想象好太多。养老问题、老三线回忆、悬疑设定、坦荡又喜感的结尾;噩梦混切现实的文艺路子都对足了欧洲人的想象,吕中的表演虽然硬演的成分很大,但总体很讨喜,她在#威尼斯电影节#结束前一度被认为最有影后相。

44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王小帅把红卫兵那代人如今的坏像都表达了出来:控制欲,固执,唯我独尊,好管闲事…靠悬疑推进了剧情,后半段转身一变展现出了探讨记忆与遗忘,政治运动下小人物的恶,三线城市的悲凉等等主题,意图深刻。靠悬疑题材包装深刻内核是很好的路子,但本片对节奏的把握实在是沉闷,还有些故作惊悚的嫌疑。

45分钟前
  • 查克同志
  • 推荐

有很棒的段落,也有过于直白笨拙的地方,整体是想学哈内克但功力不够还有点过火的感觉。秦昊的表演方式证明中国社会还不能接受男同性恋可以跟直男一样。

4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我死了,没有人可以活下去。王小帅居然把“历史的幽灵”讲到了这个直白程度,看得浑身发冷。不足之处是很多话都借电影人物的对白讲出来了,太不含蓄。如果节制一些,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结尾的窗户,通往了《青红》开头的窗户。值得推荐。

4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前后脱节,风格不搭。虽然导演一直强调前后是有必然联系的,但是毕竟给观众这种突兀感,证明处理的手法有待商榷。撑起全片的只剩每个演员的真演技。

53分钟前
  • L'automne
  • 还行

用類型包裝沉重命題,前半舖墊著重生活細節,後半揭示真相張力逼人,轉折亦不突兀,更跟前段緊扣一起,相映成趣。

58分钟前
  • 過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