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大陆剧大陆1997

主演:内详

导演:内详

 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2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4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5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6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4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5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6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7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8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9
更新时间:2023-07-21 05:34

详细剧情

杂志社为庆祝新春举行聚会,一向吝啬的老刘决定私掏腰包宴请同事,结果引发余德利/李东宝/戈铃玩笑猜测。杂志社的编辑们汇聚一堂围在桌边包年夜饺子。余德利的笑话令大家捧腹大笑,李东宝的大肚饺子也让大家大开眼界,戈铃的懵懂生活更叫人拍手称绝,嬉笑之后余德利决定替每个人完成一 个心愿,结果陈主编和牛大姐等人都各得其所,只有李东宝落了空,李东宝一见余德利不准备宣布,要把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多保持几年,这股傻劲儿倒也透出一种执着,戈铃不由被他打动,抬起沾满面粉的手在李东宝脸上轻轻一抚……这时,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大腕”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长篇影评

 1 ) 抓住星辰的衣袂

《宇宙探索编辑部》为我们呈现了科幻片的另一种终极形态,不同于倾向于描摹星球,科技,闪着银白色光泽的飞船的科幻影片,本片则将是以全然乡土化的口吻去讲述了一场对宇宙奥秘的追逐。

“科幻”的元素在影片中被极大削弱以至于本片更像是某种伪纪录片形式的公路电影,甚至时不时让人以为会瞬间走入民俗恐怖的窠臼之中,但好在影片最后升华的奇点依旧是宇宙,而将所有情绪收束到生命与亲情大概也是本片导演为这部作品给出的部分答案或是注脚。

以“生命与爱”终结本片让人些微遗憾,但毫无疑问的是本片所呈现出的这场中式的西行之旅已足够精彩,而手持摄影所提供的沉浸感,固然缺少其合理性,但也让本片拥有了足够迷人的气质。

乍一看《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体裁像是一部伪纪录片,以手持摄影记录故事,跟踪角色并进行访谈。但仔细一琢磨你会发现,在一般伪纪录片中的那个“持摄影机的人”在本片中却几乎是缺席的,没有人在摄影机之后发声,摄影机后的人也未曾需要休息,进食或饮水,固然影片不乏访谈或是与主管视角的交互,但访谈与交互的对象并不像是摄影师,而是摄影机本身。
我们这也就能发觉影片与寻常伪纪录片的差异,它并未给手持摄影寻求到一个合理存在的理由,但摄影机确实就在那里默默地记录,或许是一个隐形人,或许是一个身后灵,主观镜头确乎很好地完成了提供真实性与沉浸感的任务,几段我们觉得神奇甚至怀疑是否是现实的桥段里,因为手持摄影机的记录而变得可信起来。
纵然全程的手持摄影呈现在大银幕上或多或少会带给观众以晕眩感,某种意义上为了影片的沉浸感牺牲了部分观影的舒适性,至于这番取舍是否值得,要看观众个人的好恶。
固然手持摄影往往让画面变得凌乱,模糊,但影片大量跳切的使用确乎有两把刷子,这里首推第一场锯宇航服的戏,镜头楼上楼下反复跳转,路人吃瓜群众细腻情绪的记录,几乎跳脱了手持摄像机所能记录的影像密度,但又神奇地带来了幽默的观感。
全片不乏这般快速跳切的镜头,极大地压缩了转场时间,提高剧情密度的同时,亦更大规模地记录下了这一路西行途中的社会百态,民生与民俗的融入让本片有了更为令人置信的观看体验,当镜头扫过太古里的熊猫,日落时的大裤衩,又俯身进入巷子里拍摄一个暖气费都交不上的编辑部,或者注视一个拿着暖手宝的乔气老阿姨,一个看似开朗却需要夜夜夜夜吃药的小姑娘时,那种“真实感”便从屏幕满溢而出,摆脱了平常科幻片中俯视众生的视角,高屋建瓴的态度,而是随着摄影机沉入芸芸众生,因而我才说本片是科幻电影的另一种形态,并且在这种乡土化的语境中达到了极高的完成度。
然而本片,当真可以算得上是“科幻片”吗?
可不是谈谈宇宙,聊聊“流浪的球”就算是科幻,我看到有一些人质疑整部影片究竟立意何在。毕竟我们能看到,《宇宙探索编辑部》最终将宇宙的图景归还于生命,亲情与和解,这似乎是西方电影常见的收束方式,《星际穿越》纵然描绘了人类危机与宜居星球这般庞大的背景,最终落点仍是爱可以穿越时间;风光无二天马行空的《瞬息全宇宙》,在繁复而华丽的剧情之下流淌的仍是亲情与和解的母题。
这部属于中式的科幻片,最终落脚没敢托付于未知与永恒,而是话锋一转回归内心,这恐怕让很多人都觉得影片最后差了一口气,甚至感觉遭到了背叛。结合影片内容,我们也不难理解这种“背叛感”的来由,主角唐志军,用一句不是很好听的话来描述,算是半个民科,纵使30年前的他可能站在彼时的科技前沿,但三十年后,他仍只能凭着一腔热血,一腔孤勇追逐ufo,这便已经有些游离于科学素养之外了。而正是这样一个有些拧巴的角色,最终却得见宇宙最神秘奥妙的一刹,这让我们不禁质疑,影片所宣扬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民科爱好者”吗?
事实上,影片对“民科”这一问题也颇为自知,片中的幽默里,有不少其实是来自于我们对民科相信这般离奇故事的嘲讽(是的,就是高高在上的嘲讽搭建起了某些幽默桥段,就像观众嘲笑小丑蹩脚的动作一般),坏掉的电视机,石狮子口中丢失的球,塑料的外星人,王一通头上的锅...这些让人一瞬间梦回上世纪末的气功狂热或是《走近科学》里的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神秘事件”。于是这些段落呈现出的“奇闻异事”很像是已经过时的蹩脚骗术,影片也籍此构塑出了某种荒诞的意味。
但影片绝不是在嘲讽民科或是赞许民科,换句话说,影片试图描摹的只是一场对宇宙的追逐最终获得回应的故事,只是主角碰巧是“唐志军”这样一个飞碟狂热者罢了,他可以是毫无科学素养之人,也可以是钻研宇宙前沿科学数十载的教授,他可以是你,可以是我,而对宇宙真相的答案也未必需要是生命,亲情与爱。
那宇宙的真相是什么呢?
它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甚至这个答案并不仅是“宇宙的真相”,而是对人生,对生命意义的解答。
ufo爱好者晓晓,小时候一直以为家对面有一个ufo,便和它说悄悄话,爸爸给她配了一副眼镜后,她才发现那只是一盏灯。
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可能就是这般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为教育,因为所接触的事情而逐步建立起来的,于是有人怀揣着坚定的无神主义信仰,有的人则对神鬼将信将疑,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所以对相信外星人存在的人而言,看到外星人的存在就是宇宙的答案。
对于相信神灵保佑的人而言,看到佛祖显灵菩萨下凡那便是人生意义的证道。
每个人以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理解宇宙与生命的意义,而本片提供的这个“答案”,便是我们终将能追寻到自己所笃信的一切,并借此完成外部世界与内心信仰的吻合,达成内部认知与当前现实的和解,并最终获得内心的安宁。
诗歌与数学格格不入,就算学不会数学,只凭借一本字典,明白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也能写出诗歌,并以浪漫的文字对抗笃定的公式。
缺钱的编辑部同样阻挠着对太空的热忱与梦想,众人的嘲笑中坚持的信条,也能化作对宇宙最宏大图景的惊鸿一瞥。
失去女儿的苦楚,未能解答宇宙意义的遗憾,亦能在最后通过基因图谱的方式彼此联结。

每个人都试图去抓住属于自己的真相,盲人摸象般去构塑我们能理解的世界观,有的人相信菩萨,有的人相信科学,我们并不了解一切,却仍向宇宙,向未知,向我们未竟的人生伸出好奇,渴望的双手。
我们所抓住的,即是星辰的衣袂,即是属于这个世界的真相一角,即是我们所愿相信的答案与答案背后的一切。

希望大家都能得见所愿

 2 ) 孔大山:想和8年前的自己说句耗子尾汁

采访、撰文/法兰西胶片

“就是觉得没什么真正地需要调动你的生命经验去表达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有感受,但是感受不值得去拍电影,充其量就是发个朋友圈就能排解。”

在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角唐志军的精神苦楚消逝在脱氧核糖核酸的宇宙图景里时,在电影满誉下线同时上线流媒体不再晃晕你时,导演孔大山的职业精神困境,才刚刚开始。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终于想明白了,只是大家会不明白,唐志军会不明白。

是的,孔大山做了一个清晰的绝非玩笑的决定——暂时不再当导演了。

导演孔大山
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立刻会问:为什么啊?怎么了啊这是?

在处女作达成惊人赞誉的时刻,在看上去完美地呈现了青年导演作者表达与商业平衡的结果,一个无比令行业和创作者羡慕的开局,就这样,选择离开?

“我们在如此热络地交流电影,这个事本身到底是……我开始深刻地怀疑我们一直特别笃定的这个东西它的意义何在。

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即将经过北电导演系研究生的学业之旅,只差一部长片作品就完美达成少年时代愿景的时候,孔大山突然间产生了一个恐惧的意识——电影对于他来说,失去了作为信仰的光。

而从创作《宇宙探索编辑部》的前前后后,种种现实遭遇和疲惫,更让他确定,这束光,对于一个人的真实存在来看,它从来就不够强大,至少对孔大山自己来说是这样。

即便你拍到了自己最想要的画面,拍到了出乎意料的牛逼的影像,电影这件事,也没有再展现从前令他熟悉的,那种武装万物的力量。

“那个(指拍到牛逼的画面)在你整个创作过程中是沧海一粟,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片沙石堆。”
我们都知道,对于广大影迷来说,《宇宙探索编辑部》明明就是这束光,事实上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它真实地照亮了诸多即将对电影失去信念的人。

《宇宙探索编辑部》剧照
但孔大山不能撒谎,他也并不是懦夫,他其实果敢地选择了躺平,选择享受现在每天躺得整整平平、物理记忆化地刷着手机的日子。

他不打游戏了,因为那会投入进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他更不写诗了,这是和沐浴电影之光类似的可以抛弃的习惯。

他对通过平衡、角力而达到的一种现世下的最周全的自由感到气馁。

他最大的愚钝就是他学不会适当的利用功利调解社交的余地以及唯结果论的进阶功能。

他怒相而柔心,他坚持的道理放在现实面前全是矛盾。
他在不伤害别人也不辜负别人的情况下积极地遵循着所有基因排列出来的好逸恶劳。
他因为从小只是把文艺信仰当做畸形社交关系的盾牌,而导致在成年时代面对吃喝拉撒后,看穿信仰本体的同时产生了一切皆是虚无的顿悟。
他向往于有趣,但归纳进了普通。
他回到了我们生下来就努力去忘记的最大的悲观——活着好累,这是极端理性推导出来的绝望。
别慌,不是说,孔大山不再看电影,也不再拍电影。你用鞭子抽他,拿枪指着他的脑袋,他也许照样能拍出惊奇的故事。
他只是在我们误以为很了解他的时候,迈过了电影,坦诚面对了一些真正和自己有关的事情。
我相信,孔大山有很多这样的同类,一定有一大批不同领域的艺能人、同行、同龄人都和孔大山一样,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为了不让孔大山的这种认知给《宇宙探索编辑部》带来误解,影响到电影发行的流程与市场成绩,我决定直到现在,直到电影基本下线,再呈现这场采访。
事实上,这场采访发生在去年12月中旬,那时北京疫情放开后第一轮确诊潮即将过去,虽然聊了海量的电影解读细节,但我都没放进文章里,我当时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把孔大山“捞上岸”。
但我错了,我不能干扰他的想法,我们都不方便干扰他的想法,他的想法没有问题,这是面对现实的最精确的做法。

01.疫情使我理性

第一导演:我现在北京的朋友基本上差不多了,一轮都快过去了。
孔大山:去年跟《流浪地球2》的时候,组里也是好多人得流感,我也中招了,但那次我印象中我都一星期没怎么下床。
第一导演:这么严重?
孔大山:对。
第一导演:确定是流感,不是新冠?
孔大山:肯定是流感,因为那个时候都有做核酸的,确定的话就全隔离了,当时组里全轮了一遍。
第一导演:老郭也中招了?
孔大山:没有,包括到现在,他身边人全阳了,他家里人,公司的人全都阳了,但是他就没事。
第一导演:我想也是,我知道他,他天生骨骼惊奇,太离谱了。
孔大山:对,真的很离谱,关键是他还每天都在工作,每天都在跟各种人打交道见面,他公司也是在闹市区,只能说天赋异禀,真的是干大事的人,身体上确实异于常人。
你要是让我去经历郭帆导演要经历的这些东西,我可能都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不说别的,连基本睡觉这个事,拍戏的时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面,他每天就睡两三个小时,甚至还不到,每天白天工作到半夜收工之后,他还得再去机房盯剪辑,盯完剪辑可能天都亮了,回去洗个澡,躺个两三个小时,就又出工了。正常人是做不到的,他真的是基因优势,我只能是这样解释,他就是超人。
第一导演:其实我真正想问的是,你在生病这两天,有什么想法吗?三年了啊,起初是疫情影响了开机,当然后来也完成了,现在终于快上映了,突然间集体阳了,电影也要上了,这个时间安排得妥妥的。
孔大山:我确实有想过,感觉这么一个影响了全人类的病毒,兜兜转转三年,终于经过我的身体了。
回想当年因为疫情而停机,有种塞翁失马的感觉。因为当时我的状态,包括当时剧本定稿的程度,都跟后来差别挺大的。
那次停拍的时候是第七稿的剧本,后来在漫长的停拍过程中,又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得益于漫长的停拍期,自己更理性了,更冷静地改出了最后一稿剧本,也就是现在的第八稿。
第一导演:你到底想明白了什么?
孔大山:怎么说呢,首先大刀阔斧地删掉了好多细节,最肉眼可见的是,剧本变薄了。
第一导演:删掉了特别难拍的戏还是你觉得并不是你想表达的戏?
孔大山:是特别难拍的,而且就算你拍出来,性价比也不高。
不知道你还有没有印象,他们在后半段上路之后,有一段大家坐在土豆火车里的蒙太奇段落。
第一导演:有啊,所以那段其实是一段故事是吗?
孔大山:对,没错,之前那整大段的路上,他们在坐上土豆火车之后,包括之前几乎每场戏全都是实打实的戏。
甚至他们后来到了彝族的村子里,还在村子里过夜,遇到了彝族毕摩,它是一个事接着一个事去呈现的。
第一导演:那等于说你的第三幕原本老长了。
孔大山:对,第一次筹备的时候,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就觉得实现起来好复杂,好困难,我当时就感觉没有时间去做什么修改了,只能说一咬牙走到底。
第一导演:当时在本子的层面也没办法再投入精力了。
孔大山:对,哪有功夫再改或者再优化啊,把剧组弄明白就不错了,现在来看那一段就应该是一个蒙太奇段落,如果它再按照细的逻辑去写,其实就不对了,就成了写剧的方式了。
所以当时是这么一个状态,幸亏有变化——焉知非福啊。

02.自卑、边缘与像水一样的纯洁

第一导演:其实你最早的那个剧本是没有核心人物的,各种小段子往里冲,但被王红卫老师否了。
孔大山:对。
第一导演:但是我想知道你当时为什么这么做,偷懒吗?
孔大山:对,它其实是那种最不用动脑子的,一拍脑门就本能想到的最廉价的方式去实现这个故事。
第一导演:你要是段子特好,也无所谓吧,可能王红卫还是喜欢常规叙事吧。
孔大山:就是因为我写的太常规了所以才被否了,王老师是一直期待他能从青年导演的创作里看到一些“出格”的东西。但我那版其实是“哗众取宠式的平庸”,就被王老师一眼识破了,包括郭帆导演也不喜欢,当然他说得比较委婉,他说你再想想,你再琢磨琢磨……对,其实我当时也非常不满意,只能说当时是到了一种,好歹我先写出来了,这么一个心理,没有任何兴奋或者是什么情绪。
第一导演:反正万事开头难,我得先把第一道坎趟过去。
孔大山:对,先交个差,我也听听领导们的意思。
第一导演:那我问问你,这些小段子里,有没有和你情感比较接近的,最后保留在现在长片里的?
孔大山:没有。它就是连我自己都没有调动任何情感的这么一个,完全是趣味性的东西,各种恶趣味,抖个小机灵。
第一导演:还有恶趣味?啥样的?
孔大山:就讽刺一下这,讽刺一下那,升级版的《法制未来时》,挺无聊的,说白了就是一个很肤浅的东西。
第一导演:那产生唐志军这个人物的起步的势能是什么?
孔大山:我其实不记得到底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我想到了唐志军这个人物,就是长久以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一导演:有《自行车与旧电钢》里的张宜苏,有骑驴的唐吉坷德,有古板的唐僧,有《过把瘾》里王志文的发型,还有谁?
孔大山:还有《有话好好说》里的李保田,《瑞克和莫蒂》里的瑞克,等等,或多或少都在某些层面上。
第一导演: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孔大山:失败者。对,失败者,这是统一的共性。
第一导演: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某个层面也是这种人,至少你熟悉这种人的情绪?
孔大山:失败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是对现状的永不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跟现实世界一直有种滑稽的错位。
第一导演:这里面会有自卑的成分吗?
孔大山:对我个人而言,第一次有这种意识,是上初中的时候,那时候成绩下滑特别厉害有关系,因为那时候唯分数论,你成绩差意味着你这个人全方位的失败,全班人都被我们一个相当一般的班主任精神PUA了。
第一导演:尤其你们山东啊,卷得厉害。
孔大山:后来到高中的时候,相当于从初中三年漫长的压抑环境里找到一个出口,要是上点价值的说,是自我意识觉醒了,意识到我对我自己的评判标准应该建立在我自己的手里,或者是我认可的人的手里,而不是被莫名其妙的一套考试标准,被一个个面目模糊的中年人用一个非常狭隘的标准去绑定。
第一导演:所以你那时候的偶像是谁?
孔大山:王小波跟王朔。高中时候班主任让每个人写自己的座右铭,我用了王小波的一句话——不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
班主任看到后回应了一个冷笑——现在想想这冷笑里有大智慧啊——“一个个肉体凡胎的,谁能翻的出去这五指山呢。”
第一导演:那这次《西游记》的主题,是属于那种最初你自我觉醒后的反叛的……余晖?
孔大山:我也是写剧本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它跟《西游记》的某种精神内核的联系,《西游记》这个英文片名比中文片名更早决定。
但我也没有需要去做一个强连接,我真的是在解构《西游记》或者干嘛,没有,我只能说是在某种元素上的呼应,以此来做某种致敬。
我没有通过《西游记》去指导我的创作,不然那就本末倒置了,我无意去创作一个当代《西游记》的故事,我是在写我自己的故事,毕竟戏说不是胡说,改编不是乱编。
第一导演:仅仅是人物关系吗,唐志军和孙一通的关系?
孔大山:如果是从形而下的角度就是你说的这些,但如果形而上一点,我觉得是人类困境本身的连接。
第一导演:我就喜欢和你聊这些。
孔大山:几百年,几千年过去了,其实人类困境依然存在。人类不断地需要这种取经人,他去到一个地方,寻找一个答案,借此希望能够渡化众生,我觉得唐志军干的事跟唐僧干的事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去西天找佛祖,一个是去西南深处的荒山野林找外星人,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希望从某种超验的存在里获得解决我们当下困境的答案。
第一导演:我想问,你是否有想过这么设计,就是孙一通最后在肉身消失后,他的真实人类的面貌又出现了,性格大变,原来他本身是一个狡猾功利的人,诸如此类的?
孔大山:其实还真有,真的,在我们写某一个阶段梗概的时候,或者是大纲的时候,孙一通没有消失,他最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具有人格性的那一面。
第一导演:但是我觉得可能王一通不喜欢,或者你不喜欢?
孔大山:我俩都不喜欢。
第一导演:孙一通这个人物还是有点附加在不可知论上的理想主义。
孔大山:对,他就像孙悟空,跳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没有人的七情六欲,是一个特别纯粹的,像水一样干净的一个存在。

03.不安定,想逃跑,以及灵感来了之后

第一导演:完成这部电影后,还会去想它的整个体验吗?
孔大山:没有,我现在尽可能逃避我从写这个剧本时候思考过的所有的问题,我现在就想思考一些特别吃喝拉撒的事。
第一导演:从精神指引屈服于肉身的现实了。
孔大山:对,差不多,因为那个东西它很容易陷入某种悖论里面,你越思考其实越没有答案,你会越沮丧。
第一导演:你会不会在整个拍摄状态里都有点不安?即便你已经有《法制未来时》那种伪纪录的经验,但其实还是不自信。
孔大山:有,这种不安感一直到我拍完都没有消失。它和《法制未来时》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法制未来时》其实准确说是伪新闻片,它是有一个模版的,但是这部戏完全没有参照。
说真的,我杀青的当天晚上,第一个反应就是——我想跑路。因为我觉得我骗了所有人,我骗了郭帆导演,王红卫老师,骗了投资方的钱,我花了这么多钱,拍了一个莫名其妙的鬼玩意儿,我都不知道剪出来是什么鸟样子的东西。
第一导演:难到你拍完唐志军被吊车吊出去那场戏之后,还不安定吗?这不是已经定乾坤了吗?
孔大山:因为它不像拍普通剧情片,你不用考虑假定性的问题,普通剧情片,你只要拍完,它到底怎么样,你心里应该有个七七八八了,因为它只要能把故事讲明白,哪些是精彩,哪些是怎么着的,你心里有个数。
但是伪纪录有个复杂的问题,是这个语境你不知道建立没建立起来,你不知道这个东西从头它是否就错了,观众能不能认可它这样的语境,如果不认可,全片他都进入不了,或者是全片他都有一种很膈应的感觉,那就导致你很多戏其实是没法成立的。
第一导演:那你到底是在剪到什么程度,突然间感到,这下稳了。
孔大山:我杀青之后那一个月,我就没剪。
第一导演:没剪?
孔大山:我就没动,我就骗郭帆导演,说我去机房,其实我每天都自己在家里待着。
第一导演:我的天,待着是啥状态?
孔大山:就不想面对这个事,每天在家打游戏。
第一导演:就生待一个月?
孔大山:我记得好像一直到过年前了,之前那个剪辑师他说他剪出来一版让我去看,我才鼓起勇气去看,虽然他剪的风格跟最后成片风格很不一样,但我是看了他那版,才开始恢复了一点信心。
第一导演:不受点刺激就是不行。
孔大山:不是,我能通过那些素材本身,感觉好像它是有很多空间,素材本身还是有很多可能性的。
第一导演:其实是你的灵感找来了。
孔大山:看完他那版就过年了,我就回家过年,但到了初四初五的时候我就有点兴奋了,初六那天,我要赶快回去剪,我觉得我有得救,我就开始先自己剪了一个月,剪出来头20分钟。
第一导演:稳了吧这回哈哈哈。
孔大山:对,给王老师和郭帆导演看了,他们就觉得行,知道我要干嘛了,原来你要这样啊,所以就更明确了。
之前的剪辑师因为档期问题没有时间了,后来我就拉我现在的剪辑师入伙,我们俩又一块剪了一两个月,定稿。

04.我不大相信电影了

第一导演:刚才说到杀青之后想逃跑,咱们说到这次的正题吧,上一次你和我说,你不想当导演了,我不明白你的意思。
孔大山:就是觉得没什么真正地需要调动你的生命经验去表达的东西,现在更多的是有感受,但是感受不值得去拍电影,充其量就是发个朋友圈就能排解。
第一导演:这么问你,如果当导演是你的固定工作,这个事你能接受吗?
孔大山:接受不了,因为我觉得我不适合把导演作为一种工作去做,太累了。
第一导演:可是你得有收入啊,不愿意通过导演来维持生活吗?
孔大山:我觉得当导演操的心和最后赚的那点钱,不足以支付我的心理创伤。
当你每天醒来面对的就是各种糟心事,甚至是有一些愉悦的东西,你在现场根本就没有来得及去享受或者是感受这种它,你每天唯一欣慰的就是你又处理了多少糟心事,而不是你又获得了某些收获,每天你感慨的都是今天终于又熬过去了。
第一导演:就是说你从没想到过导演工作上的某些体验严重令你不悦?
孔大山:对,它会让我有很大的精神消耗。
第一导演:但当你拍出一个牛逼镜头,完成一个牛逼表达,这种愉悦不能遮掩那些不愉悦?
孔大山:那个在你整个创作过程中是沧海一粟,它就像一滴水融入了一个沙石堆。
第一导演:这种情况你没有和老郭深聊一下吗?
孔大山:郭导最开始跟我说过,当导演90%的精力都是放在导演之外的,我拍之前我还不信,没这么夸张吧,后来感觉90%都说少了。
第一导演:不会担心在圈里惹麻烦吗,一大堆欣赏你的大佬来找你谈项目的,聊到最后全拒了。
孔大山:当然会,我也不想浪费人家的时间,对吧,我肯定就开诚布公地说我现在的状态,我现在就是一个基本丧失导演劳动能力的一个状态,但除了导演之外的其它工作,我应该还是可以胜任的。
第一导演:那你还想做游戏吗?之前你说放弃电影去搞游戏来着。
孔大山:也不想做了,也不是不想做,你意识到这个事没你想得那么……那么天真,其实这是一个完全外行人抱着最幼稚的想法去看待一个行业,好像这个行业挺有意思的,后来了解了一下,包括看了一个讲述美国独立游戏制作人的纪录片,我发现真的跟独立电影人一样的苦逼,大家真是众生皆苦,他们面对的那些问题、困境,创作上的,制作上的,发行上的,完全跟拍电影的一模一样,真的是。
第一导演:那你不做游戏但还玩游戏吗?
孔大山:也不玩了,因为我觉得玩游戏对我来说都是一个很累的过程。
第一导演:你这……
孔大山:没有,我现在本能地抗拒需要把自己投入到一个长时间的这么一个情境里的事情。
第一导演:那还写字吗,写诗吗?
孔大山:也不写了,更不写了。
第一导演:王一通呢?
孔大山:我觉得他挺好的,他是一个非常懂得给自己生活里寻找一些小爱好和趣味的人,比如说有一阵他喜欢迷恋上了一种植物,特别粗壮的那种植物,特别像一个盆栽,我忘了叫什么了,还有一阵玩滑板,他总能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小的自娱自乐的东西去丰富自己,我就挺羡慕他的。
第一导演:但是你做不到吗,你不能去种个花?
孔大山:我连绿萝都养不活,那个东西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麻烦。
第一导演:你不是踢球吗,世界杯你看球啊。
孔大山:不看。虽然我以前小时候踢球,但我从小就不看球,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么漫长的……
第一导演:漫长的不进球的过程……
孔大山:对,我小时候就看那种体坛快讯里面的进球集锦。
第一导演:你刷抖音也都是这些吧?
孔大山:对,就这种,即时满足的廉价快感。
第一导演:所以说你现在觉得最好的状态就是当老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孔大山:或者是自然人文类的纪录片摄影师,可以满足我到处瞎逛又不用自己安排行程的愿望。
第一导演:你操作了吗,开始为这个事。
孔大山:暂时还没有,没人找我,找我的都是继续当导演的工作。
第一导演:那去王老师那里找一些安慰呢?
孔大山:王老师他其实能理解我,我估计我现在的这些困扰,他已经不知道见过多少导演都有过了,我觉得他对我的状态没什么意外,没什么的。
第一导演:我还是不懂,比方说你再拍一个以小博大的片子,哎呀呵,我财富自由了,这不好吗?
孔大山:我跟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我再拍下一部电影,要么是因为导演酬劳多到可以让我终生财富自由,要么就是我写出来了一个比《编辑部》还牛逼的剧本,为了把它拍出来我愿意再受一次当导演的罪。
第一导演:所以这种状态的起始点就是从拍《编辑部》开始的?
孔大山:不是,可能是我2017年、2018年那会逐渐才开始强烈一些,因为刚好你之前所有的目标都实现了,就剩最后一个,当导演,你一下子发现我马上要走到头了。
第一导演:你走到今天这一步,算不算已经超出自己以往所有的规划了?
孔大山:没有,我觉得我都是在规划内的,拍这个电影就是我从十几岁的时候决定要当一个导演的时候定下的目标,现在就是按部就班地实现了。
第一导演:你不能一丁点欲望也没有了吧,一定要保持寡欲吗?
孔大山:欲望一直有,但同时我也明白欲壑难平,所以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人生最大的修行,我们经常所谓的欲望好像都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其实那些东西是最容易被满足的,但是人类最终一生要控制的是更虚无缥渺的一些欲望,这样你才能把奖励机制建立在自己的手里,不会被外在的一些诱惑去疲于奔命。
第一导演:你信佛吗现在?
孔大山:我非常喜欢佛学,但我不信佛教,我把它当做一种哲学去看待,就是作为一个思维训练,可以,因为哲学本来就是非常好的思维训练,但是你大脑永远都是趋利避害的,谁不想天天刷一些小视频,即时快感,即时奖励的一些东西。
第一导演:速食愉悦之后,时间就消失了啊,不慌吗?
孔大山:不消失能用来干吗?
第一导演:不消失用来写比《编辑部》还牛逼的本子啊。
孔大山:我一直有一个非常虚妄的烦恼,好像我把这个时间浪费了,再仔细想想,你不浪费能干嘛?你能怎么样充实自己的人生?因为它永远是一个没办法填满的东西,消失就是消失了。
第一导演:我大概明白了,你是不是相信并且执行一个认知,就是人一天当中记忆之外的东西,才是人这一天生活的真正的主体?
孔大山:对,可能有类似的感受,因为所谓的那些你记不住的,其实就是冗长的生活,就没有任何波澜的生活,但那个其实才是生活的真相。
所以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电影,或者看这种跌宕起伏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人为地给生活设置了一套因果链条,让它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它的起承转合,我们能看到波澜,但生活中可能你的人生很多年的时间,你把它浓缩起来可能都没有什么波澜,它没有什么情节性,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第一导演:可不可以这么说,归根结底,当年《法制未来时》刚一出来,我从凤凰网,从望京打车去北电找你,咱俩在拐角的食堂聊天,那个阶段你骨子里是相信电影这件事的,但随着你身在其中,见识到了电影诞生的更多的细节和真相,见识到电影最彻底的全貌,你就开始抽离出来了。
孔大山:对,我们在如此热络地交流电影,这个事本身到底是……我开始深刻地怀疑我们一直特别笃定的这个东西它的意义何在。
郭帆导演对此的评价就是,说明你还没真正做好当一个导演的准备。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郭帆导演就像那个弹琴的老瞎子,我就是那个跟他学琴的小瞎子。
第一导演:即便是虚荣一点,虚荣心也帮不到你吗?
孔大山:那种东西特别廉价,而且我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不太能,无福消受那些鲜花和掌声,真的,我去年在平遥的时候,那几天其实过得非常疲惫,因为你每天要面对无数人的采访,各种人加你微信,各种人给你祝贺,你只能不停地很机械地跟人说谢谢,面对各种采访,其实你当时是麻木的,我觉得当时大脑已经过载了,很紧张,而且你还得圆滑地说话,你要上台领奖,领奖的话怎么说,满脑子想得都是这些事,其实不是像别人看起来感觉很风光,作为当事人,其实很疲惫。
可能我本能的就有社恐,所以说我对那种,一下子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大量的陌生人,那就有一种不安全感。
第一导演:好吧,我理解了,我不劝你了。那我现在是鲁豫,你想对你当初刚考上北电研究生时的自己说什么?
孔大山:只能说,小伙子,耗子尾汁吧。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3 ) 请先学会走路再学装*

本人很懒写完就完了,不打算说服谁,不同意的骂我我也懒得理。但请各位豆友观点归观点,允许不同想法,勿相互人身攻击。

感谢。

—分割线—

最后为这部年度水片浪费点儿时间,旨在提醒大家买票需谨慎。直接讲严重不适的点:

烂点一:对毕赣(西南方言+乡村+影片结尾和失去至亲这件事和解)和王家卫(别人的跳切如此克制,这里的跳切充斥全片)的拙劣模仿简直就是羞辱这两位。

烂点二:编剧严重侮辱任何一位高中毕业生,电场力和万有引力的公式还不足以启发经典物理中宏观和微观的相似性吗?需要花近两小时来理解宇宙和生命有机体的关系吗?

烂点三:导演对艺术的理解浅薄得像他的电影风格,他写诗的方式是将正常的语句抽掉一些词,上下文名词互换,诚如他拍片疯狂抽帧伪纪录片和故事片段落互相替换。

烂点四:结局强行煽情显示出导演的自恋和对观众的manipulating.没什么好解释的,但凡煽情一定是导演试图操纵观众情感,真正的文艺片片尾不搞大段煽情,一句话一个镜头就够了(如安东尼奥尼和费里尼)。

最后希望各位热爱电影的朋友们擦亮眼睛,不要慕强迷信影展佳片和大V推荐,喜欢和不喜欢都从自己的真实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出发就好。

 4 ) 我为什么不喜欢这部电影

看完好几天了,讨厌这部电影的情绪有平复一些,但还是有一股很不爽的气一直淤积在心头,每天都翻影评,跟我吵过架的几波人可能都不关注这电影了,我还在这盯着,也没等到觉得写的很好的影评,就决定还是自己完整整理一下为什么我如此不喜欢这部电影

一、我不喜欢唐志军是一个全职的民科

这可能初看有点难理解,我要详细解释一下

这句话的2个关键词,一个是全职,一个是民科

先说说全职

唐志军表面上是一个杂志主编,实际上和红帽子大胡子一样是一个全职的民科。整个编辑部有一种小孩过家家的儿戏感,这也是年轻导演的通病,他们自己都没怎么上过班,却要尝试拍出一个一边和现实对抗,一边坚持30年对世界保持幻想的人,最后就凭借想象设计出了一个“癫狂、偏执、自言自语、贫穷”的唐志军。

唐志军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经济困难

暖气费、交通费、份子钱

在编剧眼里,仰望星空和钱是冲突的,钱这么“俗”的东西,怎么能跟这样“纯粹”的人摆在一块呢,钱都是骗子公司阿波罗才该有的

编剧从来没想过“唐志军”们的物质生活和梦想是可以兼容的,可以不冲突的,唐志军这些困难归根结底就在于他是“全职”在做民科,他的困难去富士康打打工,或者去送外卖就能解决了,怎么了,去这些地方打工阻碍你幻想了?阻碍你追寻外星人了?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编剧有没有想过,坚持30年保持幻想所要面临的困难中,钱是最简单的一项

孤独、异类感、寻求认同、自我怀疑、来自实用主义的侵蚀、坚持本身的意义

对于孤独,唐志军有他的那日苏;对于异类感,有他的秦彩蓉和念叨太极阴阳的大姐;寻求认同和自我怀疑在偏执的唐志军身上那是完全没有;活在过家家生活里更不会考虑什么实用和坚不坚持

事实上大多数年纪不小还保持幻想的人都是一边过着自己艰难的人生同时在小小内心维持着好奇心的空间,唐志军这种过家家式的生活让我有感到被侮辱和被激怒到

再说说民科

唐志军满嘴都是科学,宇宙余晖,可实际上确丝毫不尊重科学

资料引用要引用NASA的,结果身边接触要么是那日苏、晓晓这类“不懂但觉得他说的对”的盲从者,要么就是大胡子这种和他同类的迷信者

有人会反对说“科学就一定是对的吗?没听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你根本就没看懂‘数学太确定了’你就在这瞎BB”!

可你别忘记这句话里的尽头2个字么,你这并不是走到了尽头,你这是拐个弯自造了一套逻辑。科学当然不一定是对的,科学的进步都是通过异见来推动的,但能推动进步的异见一定是经的起多角度辩证的,一定是讲逻辑讲因果的,哪怕哈利波特里的咒语,都要经过一套严谨仔细的体系设计。而这部剧里所有的情节和设计都经不起推敲和辩证的去看,这就是民科最喜欢干的,根本什么都不懂,然后在一些宏大命题上自我YY,并形成一套🐶屁不通的概念。我这几天看评论有很多人说“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这种被愚弄的感觉就来自于民科自我YY产生的那种🐶屁不通

而针对于“数学太确定了”我很喜欢今敏导演的《红辣椒》中一段对科学的讨论

“梦正在发抖,因为科学而被剥夺安居之所,在无人性的现实世界,唯一残存的人性的隐居之所,那就是梦,那个游行队伍是被现实追逼的难民”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确实是在讨论一些前所未有的议题,人类经历了迷茫未知的几千几万年后,发现了科学这样一个似乎是万能解药的东西,科学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似乎能解决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所以科学越来越像宗教。

可科学发展到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后,可能会有很多人和今敏一样意识到,科学似乎并没有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的政治制度似乎已经到了没法再进步的集体摆烂状态了,全世界人的精神状态也从未如此糟糕, 现代人每年有大约80万人死于自杀,而古希腊时期,整个雅典城也才3,4十万人,我这里提古希腊是为了与那时候的人“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的精神状态做对比

所以今敏认为,现代人可以逃离这个科学和理性组成的残忍的现实的唯一避难所就是梦境。今敏描绘的梦境里人们放下一切现实压迫肆意释放被压迫的欲望,那画面何其震撼,引发的思考何其深刻。而相比之下这个电影的“我不喜欢数学的确定性”我寻思也没发现你语文有多好

总之,我可以理解导演编剧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含义,但很显然,能力不够,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全职的民科”来表达,我既无法移情(因为我不是这样的民科)也为群众的共鸣感到愤怒,有种思想启蒙这么些年都白启蒙了的感觉

二、我不喜欢电影抄袭了如此多经典电影的表象元素,确没有提取出一个精神内核

这部电影抄袭缝合了多少元素我只列举一些我所知道的:

唐志军名称:唐僧

孙一通名称:孙悟空

一行四人:西游记师徒四人

英文名journey to the west:西游记英文名

孙一通头顶顶个锅:堂吉诃德的金头盔+气功热

520块的外星人:新闻

唐志军骑驴:堂吉诃德骑士精神

那日苏:堂吉诃德的桑丘

会变大的骨头:金箍棒+2001太空漫游猩猩抓的大腿骨

森林里的飞碟太空舱:环形物语的森林太空舱

我很直接的说这些全都是属于抄袭的范畴,别拿什么借鉴或者致敬当遮羞布。

这里要先说一下创作灵感与抄袭界定我的思考

首先,确实没有什么创作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任何作者说自己没有学习任何其他作品都是扯犊子,因为人类的创作本质就是联想、发散、思考、构建,但关键是怎么来做这些联想和最后的构建。这个导演编剧采用了最低级的一种:拿取表象。上面列举的这些点,基本上都是很直接的将这些元素挪用过来,可问题出在了,它所抄袭的这些伟大的作品,每个都有自己深刻的思考,所有这些表象元素都是为了和内在的精神相吻合。

这种直接拿来用的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缝合怪,里面的概念和精神内核全都是混乱的:抄了堂吉诃德,可堂吉诃德是基于骑士精神的叙事,你跟骑士精神有半毛钱关系吗?唐志军丢下被狗咬的秦彩蓉,他也配自称“中国的堂吉诃德”?导演这种碰瓷我只觉得丢脸

三、我不喜欢它用天马行空的海报给了我一个如此现实糟糕的2小时

我会进影院看这部电影,50%是被那些专业影评人给骗了,50%是被海报给骗了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因为这个海报,看的全过程中一直都在期待导演给我展开一个奇妙的幻想世界。

我等啊等,等了30分钟

我寻思出了城到了地方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来个520的大腿骨

到了事发地我寻思总该开始幻想了吧?结果给我一个新条件:麻雀落满石狮子

好!那我继续等!等啊等,电影都过大半了,终于等来了麻雀落满石狮子,总该总该总该开始幻想了吧?

孙一通那几个镜头,特别是打破第四面墙,我真以为要开始什么了

结果,开始越野公路片了

好,那你就去找吧,我等你找到,等啊等,我一看时间不对啊,怎么都快片尾了

怎么回事啊!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搞什么莫名其妙的野外婚纱照桥段!

终于!在那个废弃矿厂感应到异常了!幻想世界该来了吧!!!???

秦彩蓉被狗咬了…………

我一看时间,已经感觉到被诈骗了

最后我等到结局的麻雀飞升时,已经麻了,心情毫无波澜

你们仔细寻思一下,这整个过程是在做什么?

对一个热爱幻想的我来说,这不就是在PUA啊

我都来看电影了,我要你反复不停的告诉我“外星人是不存在的”“放弃吧”

我来看电影就是来满足我的幻想的,你反复的这种PUA,在残忍的现实世界中每天都在告诉我,我需要你来说教?

这又是这部电影特别可恶的一个地方,表面上表现的自己多爱探索,实际上编剧自己在通过电影来发泄那种现实的压抑,我们都成了他的树洞

在这里我真的看不到一点天真,我看到的只有现实

四、我不喜欢很多人被情感共鸣了一点就忽略电影其他不计其数的糟糕,而疯狂“5星好评”

这点又可以细分出来多个角度,我来细数一下

1.每个角色的塑造都如此单薄:大部分配角的出场意义不明,可有可无;唐志军和那日苏非得口吃,喜欢幻想的人就得口齿不清?;女配角出场的仿佛是托关系进来刷资历的,毫无来由,莫名其妙;秦彩蓉跟着唐志军三十年了,非得啥事都歇斯底里一下

2.所谓中式科幻的出路:就是将搪瓷、加湿器、西南农村的陈旧泥泞和“科幻”概念混搭,和上面提到的“只提取表象元素,没有值得推敲的精神内核新论”是一回事,如果这样就算为中式科幻走出一条路,我建议以后中国的科幻导演直接去长沙文和友拍摄算了

3.莫名其妙的不断的跳切:这点在上面讲述期待幻想确一直没等到的过程中有展现,但是这部电影的跳切远不止如此,全片都在不断莫名其妙的跳切,很多时候给我一种编不下去了就跳切的感觉

至于很多人吐槽的镜头晃动,我倒并不觉得,我自己因为看的场次只有我一个人,我从一开始第八排中途换到第五、第四、第三排都没什么问题,这种伪纪录片形式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晃动问题和上面这些问题比起来倒显得真的没什么了

总结

这部电影从主角到配角的塑造、故事的主线、想表达的精神内核、电影拍摄和成品的质量,无处不体现着一种无序的混乱。我有一种看猴子乱敲键盘或者现有GPT水平胡编乱造缝合出来作品的感觉。电影应该是这样的吗?不该吧?我们人类这几千年都在试图从混沌中寻找秩序之美,无论是黄金分割率还是类似1645这种和弦;哪怕是暴力,人类都在《奏鸣曲》《杀死比尔》《疾速追杀》之类电影中寻找到那种电影对故事的浓缩和秩序之美;哪怕是最混乱的梦境《红辣椒》中paprika过马路都是随着音乐的节奏在快乐的跳跃。

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这种混乱是一种倒退,但这种“毕业作品级”电影在非院线的视频网站上也很多,所以这部电影本身我顶多也就当看了一部烂片,真的让我又气又难受的还是这种水平的作品获得了这么高的评分,我真的在想我们的审美是不是倒退的太快了

 5 ) 八零年代的墓志铭——《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体性发现之旅

(作者半斤——展世邦,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

一九八零年代,民间兴起外星生命探索热潮,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捕捉UFO的痕迹,声称能与地外生命交流者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另有一股隐秘在公众视线背后的热潮也在民间萌发,碰撞出星火,那是诗歌的年代。一九八零年,随着《今天》被迫停刊,以及多股诗歌派别和风格的崛起,中国的诗歌创作与交流,在民间焕发出野蛮生长的力量,“新诗潮”标志着中国现代诗内生出了纯文学的属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序章,某电视台采访录像里,清晰标识着“1990年”的时间点,指向了那一个民间探索的狂热年代。主角唐志军,其人生的“高光”时刻,永久被记录在那个年代,此后日趋黯淡。在影片的叙事主部,时间被忽略了三十年,唐志军的英姿勃发已成风中残烛,他在录像中的激昂意气萎顿在旧楼陋室中,被视为一个民科的疯癫自噫。

唐志军被定格在一九九零年,代表了民间探索的没落,在三十年后的被视为怪诞癫狂的行径反衬下,唐志军们的言行只能存活于一九八零年代。可以说,被叙事跳过的三十年,是唐志军们的八零年代的哀歌,社会潮流每向当下冲击迫近一米,唐志军们的生命力就流失一年。直到他身穿“不严谨”的宇航服被吊车送上半空,在其后的斩首般的电锯切割下,唐志军们被时代杀死,永远活在八零年代。只差一篇墓志铭,在嘲讽中贱卖了宇航服,他们上路了。与其说是探索之旅,不如说是走向终结的告别之旅,唐志军在笔记本上书写的每一笔,都是他刻下的八零年代的墓志铭。

唐志军一行四人的西行,刚好呼应了被多次强化的《西游记》取经组的视觉形象,少了悲壮,被赋予了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西行,看似是寻找外星文明到访的痕迹,实则是寻回失落的自我。四人各自以“伪纪录”的访谈形式,对着镜头絮叨了自己的上路动机,这一荒诞的登场方式,令他们“出格”的行为得以自洽。他们的诉说对象,是银幕前的观众,他们在解释各自的行为,为自己反常的、挑战世俗价值的举动辩解,进而拉上了观众作见证,这是对院线观众的照顾,也是对当代价值标准的妥协。

唐志军要寻找的“证据”,在影片中是一个活人,不谙世事的男青年——孙一通。有趣的是,唐志军以“科学”语汇组织好的问题,抛给孙一通后,得到的答案却是他一直不屑一顾的艺术——诗的言语。在乡村广播站、在村里的空房中、在田间的泥泞上,一种失落的民间探索悄然被转化为另一种失落的民间运动:寻找外星生命的叙事线被拴在了诗人的身上,确定性寄托给暧昧性,民间科学不得不追索庶民艺术的迷乱步伐。

孙一通的言语看似疯癫,却总如“先知”般应验,日蚀遮蔽天光,麻雀裹盖石狮,他怀揣着的字典是最质朴的言语之书,剥离掉一切功利和贪欲,超越了所有的迷信和权威。孙一通的晕头转向,正是村领导嘴里的“导向”。唐志军再上路,遵循的不再是所谓的“科学”,而是“不可说”的诗人之手。

直到唐志军独自涉险,骑上毛驴,他已经不再是杂志的主编,也不是失职的父亲,更不是当下消费社会的失败小丑。他是骑驴去圣城的人子?还是修行求仙的张果老?已经无从辨别,也不需要辨认。因为,唐志军在西南深处寻找的早已不是“真相”,而是孙一通,是另一个唐志军。不谙世事,是英姿勃发的另一面;信口成诗的自由,正是指点宇宙的激昂。唐志军在状如母体的太空舱里,找到了孙一通。毒蘑菇致幻?吐出来就是了。这里不存在所谓的“幻想”,一切都是真实,举目都是自我。唐志军经由狭长的昏暗洞穴,走到了光亮洞口,犹如通过母体来到世界。在孙一通乘着麻雀飞升之后,唐志军重生。

在一九九零年的采访录像里,最后的问答,唐志军以沙子作比,颇有佛学意味。可惜,这只是他受困的开始。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顿,我们常会跳升一个维度去求答案,在外人听来有如顿悟的机锋,其实那不是答案,而是逃避问题的堂皇大话。一九九零年的唐志军,他把人类看得过分渺小,以至于只能寻求地球之外的世界给他新的方向,这些困惑都被标记在了电影的序幕后,一连串的新闻镜头蒙太奇句子。
他执迷于寻找生活中的不凡,也就是生命外的“他者”——外星人。三十年后,唐志军自述,他跟随他的“朋友”孙一通飞向了天际,也就是宇宙的边界,他回头,看到了宇宙的形态——双螺旋结构——生命的起源和真相。必须要注意的是,唐志军重生前求孙一通向外星人提问: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女儿求死的天问;这问题的答案,和寻找外星人的行为一样,是问题本身。唐志军看到了答案——生命本身就是意义。

唐志军找到“答案”的媒介是孙一通,也就是唐志军自己,他西行探索,重新寻回的不是一九八零年代的“高光”,而是唐志军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性。唐志军重新以体面的打扮回归社会,他规训般的举止,似乎找回了丢失了三十年的“神儿”。其实,他写给女儿的诗,没能在影片里以言语的形态存在。这一设计,以无限的镜头后拉跃升维度,直至宇宙终点,直到显影双螺旋形态,这是又一次偷换概念,以堂皇的视听手法规避根本不该存在的父女故事。

这也是全片唯一的失实之处,出于对院线观众的不信任,唐志军似乎必须要有个情感模型才能被理解,女儿的临终短信、墙面上的身高成长痕迹都是“存在”的能指,可惜其所指并未落在诗的言语上,唐老师的女儿到底没能来一回。这就和影片衔接过紧的配乐,以及没能抛弃的萝卜一样,都只是渲染情绪的飞碟。骑上驴背的一刻,我一直在期待着唐志军把萝卜扔掉,可惜,直到下驴都攥在手里,萝卜是被水冲走的。没有萝卜的驴,就像没有女儿的唐志军,也就是没有主动思考能力的观众,我们都活在《春节序曲》的忧伤自恋里。

不过,唐志军和孙一通,还有那日苏、晓晓、秦彩蓉,甚至一起做出“终刊号”的杂志社全体成员们,以及精神康复中心的人们,他们在承受着当下社会“正常标准”的嫌弃鄙夷的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里最不同凡响的生命体。

这让我想起,在地坛公园某一个门前的广场,每到周日上午都会站满了合唱的人,他们被一个高亢的女声指挥着,情绪统一,歌声的颜色如血。在这黏腻的合唱过后,广场上总会出现孤零零一个中年女人,她带着小音箱和麦克风,跟着英语流行歌的鼓点自信地摇摆,偶尔笨拙地唱出歌词。彼时,常有过路的母亲借此教训她们的孩子说“这不就是自嗨吗!?”

好在有诗,不论其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诗句都是庶民的话语;好在有过宇宙探索热,不论是民科还是自娱自乐,探索的精神都是庶民的求索。《宇宙探索编辑部》,能够提醒我们——有好奇心是好的。

图文编辑:普罗米修斯的小碗

 6 ) 难受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短评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3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13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力荐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18分钟前
  • 梦伴
  • 推荐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2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25分钟前
  • 在风前
  • 还行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27分钟前
  • uily
  • 推荐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32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34分钟前
  • 干不了活
  • 推荐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36分钟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推荐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41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45分钟前
  • 拉琴的尸体
  • 还行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50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55分钟前
  • 葵葵圈
  • 力荐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57分钟前
  • 怀瑾瑜兮
  • 还行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58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

1小时前
  • 小小气泡熊
  • 还行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1小时前
  • 顿河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