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记录片英国2016

主演:凯特·亨布尔,Ant,Anstead,陆思敬,David,Myers,西蒙·金

导演:Bill,Locke

 剧照

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3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4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5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6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7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8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19中国新年:全球最大庆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4:13

详细剧情

BBC记者采访春运,北上哈尔滨观冰灯,河北蔚县打树花,南下云南看金丝猴。

 长篇影评

 1 ) 传播学视角下的跨语境传播

学传播学有个术语:跨语境文化传播。 中国等东亚国家一直是高语境文化,一句话可能有表面意思深层意思以及背后典故等,而西方多是低语境文化,表达的就是表面的意思。所以,这也是中国文化向外传播,总是不成功的关节所在。 现在,更多的国外有影响力媒体关注中国文化,主动传播中国文化。这应该算是帮助外面了解我们的一个重要途径。

 2 ) 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年

文:鱼鲜支

从年前到年后,我已经在家里过了好几天“吃饭+麻将”的日子。除夕夜和年初一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些年只感觉年味越来越淡,对过年的盼望比起小时候要少多了。不知道真的是年味本身变淡了,还是我们的口味变重了?

从年三十开始,看着电视里主持人置身事外地介绍着各地的年俗;看着欢庆的节目年年雷同,只是把金猴换成了金鸡;看着气派的歌舞和冷飕飕的笑话滚动播放……我忍不住又重温了一遍2016年英国BBC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新年》。

在外国人的镜头里,我再一次找到了浓浓的年味儿。除开那些“全球最大”、“亚洲第一”的惊人数字,片子里的很多人、很多事用不着煽情的讲述,也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润了眼眶。

比如,旅居国外的女儿时隔九年,带着丈夫、儿女一起回家,和父母兄弟团聚。

珠三角的农民工骑着摩托车、冒着绵绵冬雨,踏上回家的路。短则几小时,长则几天,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终于和家人围坐在一起,端起酒杯,吃上热气腾腾的火锅。

除夕夜,两位大胡子主持人在北京朋友家里,一起包起了饺子。他们一面学着新手艺,一面听主人家说道中国人图吉利、讨彩头的各种讲究。

凌晨的钟声响起,大胡子们和杨家人一起放鞭炮、放烟花,辞旧岁、迎新春。虽然放了这么多年的炮仗,但从这里我才第一次看到,家家户户鞭炮齐鸣的全景原来是这样壮观的:

为什么看一次触动一次呢?因为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普通人的故事。

我们已经看了太多宏大叙事的东西。某一次,镜头好不容易对准了普通人,也只是问一问路人甲:你“姓伏”吗?让人无语。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每个人都是有名有姓的、有泪有笑的,仿佛是在提醒我们:这个节日不是关于什么了不起的大概念,而是关于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

如果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那这个节日也会变得没什么意思了。

当然,站在一个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也有不少遗憾。譬如,过年的准备哪有那么简单啊?

在我的家乡,很早就要开始购置年货,腌制腊肉。香肠灌好了,一节连一节搭在晾衣绳上,小孩子就欢欢喜喜地拿着针,在每节儿香肠上戳小眼儿,好让它们都透透气。

年跟前儿了,外婆忙着准备各种吃食,比如蒸烧白、蒸糯米,炸酥肉、炸丸子。小孩子总会忍不住馋,把刚出锅的酥肉拈几个去吃,油乎乎的吃坏了肚子。

再如,年前或年后,各家各户都要上坟、祭祖,亲戚之间要走动、拜年,这些几乎是和团圆一样重要的过年传统。

说句大实话,我一向对传统怀着几分警惕。

因为我们的很多传统——无论是大传统还是小传统——无非是在明尊卑、分等级、定秩序;无非是在告诉我们:各类大集合的价值远远胜过我们自身的价值;无非是在暗示我们:你有牺牲自我的义务,却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里,常常有或远或近的人在大力摇着传统文化的旗,目的只是让我们贬低自己、乖乖听话而已。所以,有时候,传统难免会扮演帮凶的角色,令人变得迂腐而怯懦。

而像我这样不听话的孩子,自然对传统有着几分“不以为意”和“敬而远之”。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我开始对这种态度产生了疑问和反思。刻意地远离传统、反叛传统,不也是被传统束缚的表现之一吗?

如若我们真的冲破了传统的束缚,那不是应该完全自主地选择传统、坚持传统、改良传统,甚至创造新传统吗?

人离不开传统。因为文化沉淀在传统里,感情也凝结在传统里。完全脱离了传统,只会让人如飘萍般无依。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仪式感,而过年过节更是如此。

2016年的圣诞平安夜,我是在意大利朋友simone家里度过的。他们一家虽然远在异国他乡,但仍然要在平安夜举行小小的仪式,唱起传统的歌曲。出生在中国的几个孩子,仍然能浸润在意大利的传统文化里。

也许,我们缺失的正是这种传统的仪式。使年味儿变淡的,不是物资丰裕了,不是口味变重了,而是我们既没能坚持过去的传统仪式,也没有创造出新的传统仪式。

其实,一旦突破了传统对思维方式的束缚,我们大可以认认真真地继承传统、改良传统,创造新传统。

这种传统可以是在某个特殊的日子一定要做某一道菜来吃,也可以是祭奠某位故去的亲人时要带上TA喜欢的花,或者是在每次团聚的时候留下一张充满回忆的照片,等等等等。

今天我们为自己、家人、朋友而创造的、坚持的那些传统,终将成为独特的情感记忆。

而只有那些传统、那些情感,能告诉我们所来处,也指引我们所归处,使我们的内心永远满满当当、安安稳稳、踏踏实实。

无论何时,我们的传统,我们的年,仍然值得我们投入热情。


鱼鲜支的微信公众号:观念的牢笼(guanniandelaolong)

 3 ) 看完春晚看点BBC全当洗眼吧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关了弹幕安心看片吧(๑•ั็ω•็ั๑)祝收假愉快

 4 ) 春节是一家人团聚的最重要的时节

哈尔滨的冰雪世界,冰雕王国,看了片子才知道,整个建设过程,不下于一场大型的工业建设,用机器将大块的冰切割,运输,怎样埋灯管。

虽然冷,还是值得一去的,扩宽生命的另一维度。

打树花,“火树银花”的具体呈现,伴随着不可控的危险的极致魅力,传承的衰弱也是必然的,其实被影像记录下来足以了。

过年的摩托车大军,提供免费粥的志愿者,原来粥里面可以放姜丝,“他们两个蛮能帮什忙的,就是话多了点。”哈哈。

也有警车在回家的路上一路护航。

昆明的鲜花拍卖市场,平日和节假日几块钱一朵的鲜花批发时几毛一朵,然后通过飞机运输,几千人同时抢拍。

香港的新年大游行,有点像狂欢节什么,奇装异服,国际化的队伍,真羡慕。

猴年追踪金丝猴,原来研究员要研究她的粪便,看出健康状况。什么工作都不容易呀。
干了几十年的巡逻员,金丝猴在哪里一看一个准。什么工作,做久了都会精呀。

“对中国人来说,家族团聚的时光是宝贵的。”是呢

 5 ) 卖得一手好萌的纪录片

    这个纪录片非常有趣,没有老套的讲一些正儿八经的民俗,比如年兽啊什么的这种就没介绍,反而提到了正月里剃头死舅舅,哈哈哈。你们说萌不萌。
    也没有正儿八经的去介绍王府井小吃街的小吃,反而介绍了辣条,哈哈哈。
    还有黄大仙祠的电子解签器,那个记者问,你们的神会高兴你们用这个机器吗?
    还有老外说中国的酒杯好迷,你感觉来到小人国。 哈哈哈, 萌萌哒。

    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中国新年,我觉得这个视角找的蛮好的。

 6 ) 感慨祖国的地大物博,为生为中国人而骄傲。

用三天每天一集看完了最新的BBC纪录片《中国新年》。前两集拍摄的很好,以几位不同的外景主持人在各地深入介绍体验中国人是怎么过新年的及为了新年整个国家政府在后台的努力运转展开的中国春节。看得人真是自豪感油升。背景音乐是很典型的英式中国风。
中国红红的热闹的景色、家人的团聚、背后政府强大的运转再从中融入了中国的传统习俗,给外国人几乎是全方位的介绍中国新年。片中哈尔滨冰城,北京打树花和第二集片尾北京城夜空的烟花真的让人很感动。

但是第三集我几乎是快进看的跳过了HK,拍摄的略仓促。可能是想从香港这个中英都有影子的城市拉近中英观众的距离感,但是拉近不了我的认同和归属感。虽然选择录制的城市相对数量较少,但总体是一部很不错的纪录片。

对了纪录片中讲到打树花是最后一位传承人,其实不是啦。在cctv9《太行山处过大年》纪录片里有专门介绍各种各样的烟花和打树花哦。<图片1>感慨祖国的地大物博,为生为中国人而骄傲。

 短评

我不敢说外国人比中国人更了解我们的春节,但是他们拍出的东西的确比我们自己拍的更为直击心灵,如果我是海外的游子,我会因为看到这样的纪录片而热泪盈眶。

5分钟前
  • 是心
  • 推荐

想看现场的打树花,太美了!还想去东北看冰雕,感受东北奇缘……还要吃炖好的胖头鱼!

10分钟前
  • 李广仙
  • 推荐

看到了当代中国不同阶层对春节期间幸福喜乐的追求,雨中骑摩托车回家的农民工、打树花等片段还有刹那击中心房之感;以及越来越觉得大英乡下口音cute……

15分钟前
  • AKI
  • 推荐

从没想过看着这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竟然也如此兴奋和感动 两个春节没有在中国过了 春运部分看的泣不成声 中国对付大量人口真的很有办法 这大概也是吸引外国人注目的魅力之一吧 想逛庙会吃吃吃TAT!!!

19分钟前
  • 推荐

本以为会黑我大天朝,结果三部曲都是带着amazing的情绪,看完觉得我要是个外国人,一定要在中国春节的时候过来体验体验...看完真的觉得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已经嗅不到年味了,结果被人家BBC嗅到了...看完觉得BBC真是个好组织,帮中国ZF免费做了这么好的形象工程。

22分钟前
  • 孑孓了一
  • 还行

哇哦,拍得真好,找了哈尔滨,北京,香港等地集齐了很多素材。我边看边和我爸在说,过年最没年味的估计就是上海了。同样是殖民地,香港中西合璧好太多了,有很多习俗一直被严格执行到现在而上海不一样,因为上海没有自己的文化,都是其他地区过来的人,不统一,城市没有自己的根。想去外地过节的冲动

25分钟前
  • 你一定撩不动我
  • 推荐

不看春晚,这个可以看。

27分钟前
  • 栀子花海
  • 推荐

并没有黑,而是拍出了特别幸福与热爱的感觉,世界上最最盛大的节日,第一集最好,打树花,春运,归乡摩托车队,许多典型中国的场面,看的泪目,后面就拍的有些走过场了

32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不管是黑还是吹,BBC拍摄的角度值得借鉴。

33分钟前
  • 𝘽𝙀𝙉
  • 推荐

春晚成了中国黑,BBC拍了中国宣传片,这转变太快我有点晕眩。

34分钟前
  • 楚兰亭
  • 力荐

有几个地方还挺感动的。但我记得维港放新年烟花结束时身边人都在接吻,单身就别去了。

38分钟前
  • 私~川流
  • 推荐

看的竟也萌生出颇多感触,所谓近乡情怯,年将至味更浓,大概就是这种感觉吧。

40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讲真 还不如用春晚的时间放这个

43分钟前
  • MARTbur1Ne
  • 推荐

看完想回去过年T_T

46分钟前
  • 沉默的若亚
  • 推荐

跪舔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俩基佬儿主持人好好玩儿哈哈,辣条!也涨了点儿知识,第一次听闻广东的“春节公路摩托车赛”。

49分钟前
  • 雨宫萤
  • 推荐

真的hin适合练听力

54分钟前
  • 院長
  • 推荐

央视可以准备跟BBC买纪录片来宣传中国文化了

57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打树花太美

1小时前
  • 富嶽百景
  • 推荐

有人说BBC节操掉光了,拍了个旅游宣传片。可是新年就是该这个样子吖,中国就是这么美吖!不黑你就难受吗?你是奴才吗?

1小时前
  • 秦娥夢斷秦樓月
  • 力荐

春节的时候就指望着这个乐呵了,我那个只喜欢去沙滩和五星级酒店的小姑子,下定决心明年要来哈尔滨看ice city,讲真,电视上和现实差距那还是有几个银河系的。

1小时前
  • 疯疯爱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