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内详

导演:杨光照,张晓敏

 剧照

苏东坡 剧照 NO.1苏东坡 剧照 NO.2苏东坡 剧照 NO.3苏东坡 剧照 NO.4苏东坡 剧照 NO.5苏东坡 剧照 NO.6苏东坡 剧照 NO.13苏东坡 剧照 NO.14苏东坡 剧照 NO.15苏东坡 剧照 NO.16苏东坡 剧照 NO.17苏东坡 剧照 NO.18苏东坡 剧照 NO.19苏东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5:31

详细剧情

本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长篇影评

 1 ) 苏东坡 Su Dongpo

● 简介

本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维度,解读苏东坡生命感悟、精神嬗变和艺术升华的过程。同时,辅之以当今最新的苏东坡研究成果,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全片共分为:《雪泥鸿爪》《一蓑烟雨》《大江东去》《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等六集。

第1集 雪泥鸿爪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民间传说眉山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三苏祠:苏家老宅。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唐宋八大家。

公元1056年春天,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公元1079年腊月,苏轼因不满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言辞中暗讥朝政被弹劾,坐牢130天,这就是“乌台诗案”。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给弟弟的《和子由渑池怀旧》《狱中寄子由》。“乌台诗案”给苏轼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让他认识到了朝廷的黑暗。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苏轼《狱中寄子由二首》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第2集 一蓑烟雨

苏轼初贬黄州,借居定慧院,给亲朋好友写信无人回复,孤苦寂寥。思考道家佛家智慧,安国寺参禅,反思生命际遇,面对逆境更加坦然。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好友马梦得赶来黄州,与苏轼同甘共苦。马梦得向朝廷求取一块城东耕地,苏轼一见倾心,命名为东坡(参考白居易),自称东坡居士。后世被人称为“坡仙”,不追求一走了之,飘然成仙,而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用自己内心的灵性照亮周围。

文人讲“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苏轼讲“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苏轼认为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那是真正的对人的大爱。

河东狮吼:陈慥(zào)的妻子柳氏凶悍善妒,每当家中宴客,歌女在陪,她便醋意大发,用木棍敲打墙壁,这让丈夫在好友面前颜面尽失。苏轼看热闹不怕事大,特意写了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调侃陈慥家有悍妻,诗曰:“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东坡饼:苏轼和继连和尚下棋肚子饿,庙里小和尚拿坨掉的面条放在小麻油里热,结果睡着了,发现时面已经酥了,苏轼尝后发现好吃,回来路上告诉面摊老板做法,并命名为东坡饼。

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苏东坡用自己生命中的逆境给文明创造了一笔财富。在被贬黄州的生活中,使苏轼真正成为了苏东坡。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笑纳一切的达观和逍遥。

东坡是官地,为防止官府突然收回,苏轼决定去沙湖购买一块自己的地,途中遇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第3集 大江东去

公元1082年,苏轼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前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

东坡肉: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谪贬到黄州。黄州当地有道说:“黄州有三件宝,烂砖砌墙墙不倒,稻草系猪猪不跑。”为什么猪跑不了,因为黄州当地的猪很肥,但切下来的上等的肥肉都是被有钱的官人吃的。所幸苏东坡在有一次上街时发现了廉价的猪肉,而人们不大吃它,便亲自烹调猪肉。有一次他食得兴起,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名曰《食猪肉诗》,诗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此诗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开始争相仿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第4集 成竹在胸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公元1082年,苏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写下《黄州寒食帖》,现收藏在台北故宫。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庭坚评价《寒食帖》:“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黄庭坚评苏东坡的书法“石压蛤蟆”,苏东坡评黄庭坚的书法“树梢挂蛇”。

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在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此时文人画比起画得像不像,更注重意境、意趣。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

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好友王定国来探望,王定国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公元1084年春,苏东坡收到调令调离黄州,从此再没回来过。黄州是苏东坡的“精神地标”,东坡文化亦是黄州的地标。黄州是苏东坡最美好最温暖的人生记忆,是他梦魂萦绕的精神家园。这是有临皋亭,这里有东坡,这里更有雪堂,这里留给了他太多太多的回忆。

苏东坡离开黄州,过金陵时,拜见了王安石,君子之争,千古一遇,相逢一笑泯恩仇。与苏东坡离别时王安石感慨: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回汴京后,慢慢地,在动荡中离散的朋友们又重新聚集起来。大家在驸马王诜(shēn)的西园举行一次雅集,交流对文化、艺术的看法。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描绘了当时的场景。共16个重要的文坛人物,画作以苏轼为中心。《西园雅集图》后来如“夜访赤壁”一样,被历代画家不断回放描绘。

第5集 千古遗爱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太子赵煦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任宰相。苏东坡东山再起,距离宰相只一步之遥。司马光主张完全废除新法,苏东坡再次质疑,提出“较量厉害,参用所长。

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对西夏吐蕃作战的胜利,百官称贺,建议议和,苏东坡反对,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不追随,不盲从,追求实事求是——这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

有一天苏东坡退朝回家,饭后在院子里散步。然后他就指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人:“你们且说,此中藏有何物?”有的人说“是才华”,有的人说“满是文章”,也有的人说“是满腹经纶”,苏东坡都摇头。朝云说:“这里面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东坡说,理解我的果然还是朝云啊。

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次受到政敌的攻击,怕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东坡请求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朝廷批准东坡出任“杭州太守”。

18年前,苏轼第一次来到杭州出任杭州通判,跟朋友在西湖边饮酒,西湖雨后初晴。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贩卖私盐被禁止,官盐价格昂贵,百姓铤而走险贩卖私盐。无辜百姓为活命犯法被捕,苏东坡看管监狱目睹此景深感愧疚。儒家救世济民是苏东坡的本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相传苏轼平素修禅,某日成偈一首,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轼颇感得意,以为暗合禅机,连忙派书童渡江给佛印观赏。熟料佛印读毕,不过批了两个大字“放屁”。苏轼不由大怒,连夜渡江讨个说法。待到了金山寺下,却见佛印闭门不出,只留给苏轼一张纸条,上面写道“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方才恍然大悟,赫然而退。(禅宗:回到人间来)

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经常与黄州太守徐君猷(yóu)在竹间亭说古论今,诗酒相酬。后徐君猷调离黄州到湖南任职,苏东坡将竹间亭取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美徐太守的功德。在任的时候不要去追求轰轰烈烈地做什么了不起的事,而是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当中关心百姓,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爱,才是大爱。

何武所至,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爱”。夫君子循理而动,理穷而止,应物而作,物去而复,夫何赫赫名之有哉!

东海徐公君猷,以朝散郎为黄州,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啸咏而已。每岁之春,与眉阳子瞻游于安国寺,饮酒于竹间亭,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公既去郡,寺僧继连请名。子瞻名之曰“遗爱”。时谷自蜀来,客于子瞻,因子瞻以见公。公命谷记之。谷愚朴,羁旅人也,何足以知公?采道路之言,质之于子瞻,以为之记。

——苏轼《遗爱亭记》

在黄州连年大疫中,苏东坡老朋友巢谷所藏秘方圣散子方,屡建奇功,救人无数。苏东坡也是十分喜爱医学的人,为之所动,而求方于巢氏,巢氏以东坡誓而不传他人为条件,将其方相授。之后,苏东坡在任杭州知州时,又逢疫病流行,圣散子方再建奇功,杭州民众“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

黄庭坚写信劝苏轼留在朝廷,不要去杭州,苏轼不喜朝廷党争,没有听,坚持来到杭州做地方官,实实在在为百姓做事。苏轼治理西湖——清理西湖淤泥并废物利用建筑“苏堤”,为防止水草滋生将西湖划分给老百姓种菱角,并修建三座小石塔以划分禁止种菱角的水域,即“三潭印月”。

公元1091年,苏东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被调离杭州,临行前写下《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第6集 南渡北归

公元1091年,苏东坡被调回京城,受高太后重用,官升礼部尚书。高太后去世后,宋哲宗即位,新的党争卷土重来。打击旧党,重用新政改革派。新法拥护者章惇任宰相,苏轼再次被打击流放,流放至岭南惠州。

在偏远的惠州,身为罪官的苏轼不敢跟其他官员争买羊肉,但每次都会嘱咐屠夫留下一些羊脊骨。他在信中教苏辙“火烤羊脊骨”的具体方法:先将羊脊骨煮熟,然后捞出,撒上酒,抹上盐,烤至微焦。剔拨一天,往往只有一铢半两些许肉,但是味道极美!他告诉弟弟:烤羊脊骨吃起来有蟹的味道,特别的香,感觉有大补。末了还不忘拿自己开涮道:这样吃法,让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苏东坡被贬惠州前将家中下人侍妾一一遣散,唯有朝云不肯离去,坚决陪苏东坡前往惠州。有一天,苏东坡和朝云在家闲坐,看窗外落叶萧萧,景色凄迷,苏东坡一边饮酒一边吟出一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蝶恋花·春景》

在惠州居住两年后,朝云因病去世。苏东坡题挽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东坡再次遭贬谪,贬至儋(dān)州。临行前苏东坡一一交代后事,如同永别。在前往海南的途中,与弟弟苏辙相遇。林语堂先生曾说,往往为了弟弟苏辙,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来。——写给弟弟的《水调歌头》。苏东坡是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他是工程师,是诗人。于是,世间的每一个人,都能从苏东坡的艺术里重新感受人生,而苏东坡也必然在后人的品读里,一遍遍地重新活过。

苏东坡在海南儋州无书可读,便与儿子苏过一起动手抄书。经常给朋友写信,信中常用“呵呵”,怡然自得。

被贬儋州3年后,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东坡再次被朝廷起用。返京途中,至常州一病不起。对三个儿子交代后事说:“我这一生没做亏心事,不会下地狱,我心中的毫无畏惧,你们别为我哭泣。”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在其耳边大声说:“端明宜勿忘西方”。苏轼答说,西方极乐世界和我的现在并不是分离的,如果我用心的过了每一天,那西方极乐世界就存在于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的生命要结束了,要独立往生到一个西方极乐世界。

去世前三个月,苏轼途经金山寺写下一首诗,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 影评

提起苏轼,我们会想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也会想起他夜游赤壁,“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更会想起它在赤壁之下遥想当年的周瑜,感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中年遭遇乌台诗案,历经多轮生死考验,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却依旧能够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诗篇。面对他乡的柔奴,他唱到“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的旷达和洒脱,构成东坡人格魅力中独具特色的一面。

从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的心路历程:从早年的意气风发慢慢转变为对生命的宽容和理解。这是一个真正伟大文学家的成长之路,也是一段温暖而又可爱的人间真情。

 2 ) 纪录片《苏东坡》逐集笔记

第一集

1037年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1056年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读到一份文采斐然的考卷,以为是自己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只给了第二名。后来拆开考生姓名的封条时,才知道该文章出自苏轼,日后对其大加称赞和提携。

1061年,苏轼任职于凤翔府,在途中给弟弟苏辙写了一首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与凤翔太守陈希亮个性不合,他为陈所修建的凌虚台撰写文章时借古讽今,结果陈一字未改,将该文刻在石碑上。多年之后,苏轼为逝去的陈希亮写墓志铭时,对自己当年的少不更事表达过悔意。

1067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苏轼认为变法太快太急,1071年写下《上神宗皇帝书》表达反对意见。

1071-1079年,苏轼任地方官时,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杀蝗虫,在徐州带头抗洪,实实在在为百姓造福。

1076年八月十五,苏轼在密州与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团聚。他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79年,他在湖州任职时写了《湖州谢上表》,新党官员借此揭发他的诗文中讽刺新法愚弄朝廷,御史台将其逮捕并关押在乌台监狱等待受审(狱卒送鱼代表死刑的小插曲)。王安石、曹太后等都为苏轼向神宗求情,最终“乌台诗案”判决苏轼贬官湖北黄州。

第二集

1079年,被贬黄州的苏轼住在定慧院的一间小屋里,内心感到十分孤寂,写下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去附近的安国寺静坐参禅,逐渐摆脱逆境的焦虑感,找到完整的自我以应对整个世界。

苏轼生活拮据,好友马梦得千里迢迢到黄州,找太守徐君猷批50亩地给苏轼无偿耕种。苏轼借用白居易的“东坡”二字命名这块土地,并称自己为“东坡居士”。1081年,苏轼开始务农种植大麦,并与当地百姓保持交往。

在黄州安国寺竹林间的小亭子里,苏轼常和太守徐君猷谈古论今,作诗饮酒。后来徐君猷被调离黄州,苏轼便提议将此亭改名为“遗爱亭”,并作《遗爱亭记》赞扬他对当地的贡献。官员不必追求轰轰烈烈的大作为,而是在点点滴滴中关怀百姓。

老友巢谷曾给苏轼分享治疗疟疾的圣散子,要求他对着江水起誓保密。日后,黄州爆发大瘟疫,当苏轼看到大批民众的生命遭到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拿出秘方来治病救人。

在黄州期间,他经常造访好友陈慥的家,有一次俩人深夜喝酒唱曲,突然陈妻断喝一声:“还不歇了”,陈吓得把手里拐杖掉到地上,此乃成语“河东狮吼”的出处。

有天深夜,苏轼和继连和尚下棋时感到肚子饿,寺里的小和尚帮着做烤饼结果睡着了,苏轼没有因此责备他而是连夸烤干的饼好吃,此乃“东坡饼”的缘起。

苏轼前往沙湖购置田地的途中遇到暴风,大自然的万千变幻让他有感而发,写下了一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三集

1082年,苏轼在黄州写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感概道:当年的战阵森严、马嘶弓鸣都化为一片虚无。横槊赋诗的曹操、雄姿英发的周瑜,也都荡然无存。只有这江、这月、这木、这石,千年不易。

李清照评价苏轼的词“不协音律”,但正因这份自由洒脱使得他的词不为时空所阻,在千万人的心头回旋。

苏轼在黄州因生活窘迫而购买便宜的肥猪肉,研发出符合自己口味的“东坡肉”,并写下《猪肉颂》流传至今。

1082年七月十六,苏轼与好友泛舟赤壁,饮酒赏月。道士杨世昌吹起长萧,众人对生命短暂感到悲凉,苏轼说道: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不是自己的一分一毫也无法获取,唯有江上的清风和山中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成为色彩,只要我们愉快地享受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又何必担忧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永恒啊。

1082年深秋之夜,苏轼与朋友畅饮后回家,敲门却无人应答,于是来到江边静静聆听水声,心中酝酿出《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第四集

1082年黄州春雨连绵的寒食节,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寒食帖》,他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和憔悴写到了极致。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买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十八年后,黄庭坚得到此墨宝并在题跋中写到“东坡此诗似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清末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寒食帖》流落民间,后被日本人菊池惺堂购买并收藏。日本东京大地震时,他冒着危险冲进家宅内抢救出了《寒食帖》,如今该书法作品藏于台北故宫。

1082年,米芾从湖南来到黄州拜访苏轼,酒酣耳热之际,苏轼创作了《枯木怪石图》,它提出了“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即绘画的评判不在于画的像与不像,而是画所表达的意境。同时期欧洲的艺术其实还是很原始的状态,只有宗教画,没有委婉的抒发、细腻的表现,但是中国当时的艺术标准更高级,有一种审美品味。

苏轼还喜欢画竹子,他曾写下诗篇《於潜僧绿筠轩》,来表达文人正直不阿、顽强不屈的品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1083年,好友王定国从被贬谪的岭南归来,苏轼为其摆接风宴,席间他被王的侍妾柔奴美好的歌声打动,随即写下了一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1084年苏轼被调离杭州,路过金陵时拜访了辞官归隐的王安石。两人每日唱和诗文、谈佛论道,从前在政坛的争论都成了过眼云烟。离别之时,王安石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回到汴京后,在驸马王诜的西园与往日好友们举行了一次雅集,李公麟作画描绘当日的情景,这就是后代画家不断临摹的《西园雅集图》。当西方文明的光泽隐遁在中世纪的幽暗,中国则在宋代迎来了自己的“文艺复兴”。

第五集

1085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担任宰相并重新组阁,被贬谪的苏轼回到朝廷,官阶提升了六个品级。当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变法时,有基层工作经验的苏轼提出异议,认为对新政应“较量厉害、参用所长”,坚持实事求是的为政原则。

1087年,北宋出兵战胜西夏、吐蕃,朝廷百官主张借机议和,苏轼却上书皇帝,指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苏轼的养生之道,是每日饭后拍着肚皮来回走动。一日他指着自己的肚皮,问身边的侍从:“汝辈且道是中何物”?有人说:“都是文章”,还有人说:“满腹都是识见。”苏轼却不做声响。这时,爱妾王朝云答道:“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才捧腹大笑。

1089年,朝廷批准苏轼出任杭州太守。十多年前,当苏轼初去杭州做通判时,曾写诗赞美西湖风景的变幻多样: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的最大功绩就是治理西湖。一,他通过各种渠道为疏浚西湖的工程筹款 ;二,他将西湖挖出的淤泥废物利用,筑成一道横跨西湖南北的长堤,堤上芙蓉杨柳、小桥亭阁,这在日后构成了西湖十景中的“苏堤春晓”;三,他将岸边的湖面租给民众种植菱角,这样既有助于清除水草,又为民生增加收入;四,他下令在湖中建三座小石塔,严禁民众在附近水域种植菱角,它们逐渐演变为西湖十景中的“三潭映月”。

苏轼与佛印禅师交往甚密,两人之间曾有这样一件趣事:某日苏轼觉得自己修禅大有进步,于是作诗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当他派书童将该诗送到佛印手中,后者却只回了俩字:“放屁”。苏轼气不过,就乘船过江到金山寺找和尚理论,而佛印则在江边等候多时,大笑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苏轼意识到,自己即使悟出道,内心也不能永葆笃定,还是要回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禅修。

1091年,苏轼再次受到朝廷重任,调离杭州前他写下一首《八声甘州》: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2000年,法国《世界报》组织评选了1001-2000年间的十二位“千年英雄”,苏东坡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人。苏东坡视民如子,他的执政理念是一种朴素的民本主义理念,他才是法国人心目中的英雄。

第六集

1091年,苏轼回到京城,受到高太后的重用,升至礼部尚书。但高太后死后,宋哲宗开始打击旧党,新政改革派的章惇成为宰相,1094年苏轼被贬谪到偏僻的广东惠州。

当时惠州的街市每日只能杀一头羊,等官员们买完羊肉,苏轼只能挑些羊骨,就此他做出了独家风味的“火烤羊脊骨”。当个人命运的悲剧一再降临,苏轼用这样细小而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

在惠州时,爱妾王朝云一直陪伴在苏轼身旁。一日在家闲坐时,苏轼看到窗外落叶萧萧的暮春景象,提笔写下一首《蝶恋花》。朝云弹琴唱词,不禁落泪,她感受到苏轼心中对人生不再、美景难长的思绪。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惠州两年后,王朝云因病离世,葬于惠州西湖旁的山坡上,当地僧人筹款为她修亭,亭柱上撰有苏轼的一幅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1097年,朝廷把苏轼贬谪到更加荒远的海南儋州。相传他有天路上遇雨,向附近农家借来竹笠和木屐,穿上这套行头的他惹得路过的妇孺哄笑,狗吠不止。日后,海南竹笠被改名为“东坡笠”。

在儋州时苏轼无书可读,便与儿子苏过动手抄书,他给朋友写信说:“儿子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苏轼可以说是网络语言的老祖师,哈哈哈。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再次被朝廷起用。1101年,他北归途中患上重病,逝世于常州。去世前三个月,他途经金山寺时留下了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回首一生,苏轼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在受贬之地的流离岁月,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102年蔡京被任命为宰相,北宋又开始一轮血雨腥风的党争。蔡京将司马光等一批元佑党的所谓罪名刻在石碑上,称为“元佑党籍碑”。民众如藏有苏轼的作品则会面临惩戒,讽刺的是徽宗却自己收藏了苏轼的墨宝。

北宋末年,苏轼的小儿子苏过回到汴京,寄居景德寺内。宋徽宗曾召苏过入宫,令其在墙壁上作画,他提笔描绘出一方石、几株树,展现出与父亲苏轼别无二致的磊落之气。可惜后来随着金兵南下,那画、那墙、那宫殿都消失在大火之中。

 3 ) 苏东坡

一、雪泥鸿爪:苏东坡一生的写照

飞鸿这么优雅的鸟不是在天上飞而是在雪泥里践踏,我们每个人都会被一些累赘沉重的东西拴在地面上,悲哀。人生在世留下些许印记,但等雪化泥干什么都留不下。

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

凌虚台记:始建之初金碧辉煌,最后也会沦为残垣断壁,建筑如此,人事亦是,有些人得意一时最后也会有该得的报应。

王安石变法:实行改革、力图自强,但是实行方式欠妥,要快要高效不允许讨论批评,使北宋朝廷陷入了内耗式的党争。

一心为民:为人民办实事,以文章为民发声。

乌台诗案: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才能突出,遭人嫉妒。对世界充满善意,无法接受世俗的恶意。

与苏辙的兄弟情深: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宦海几度沉浮,兄弟情义是他们唯一的慰藉。

二、一蓑烟雨

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苏东坡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乐观豁达心境。

扁官黄州:此前一帆风顺的人生坦途突然遭遇巨大变故,以开始寻找道家与佛家智慧自救为转折,逐渐在参悟中摆脱精神困惑。为了一家生计,靠好友帮助获得黄州城东一块高地,自称东坡居士,开始了农民躬耕生涯。

《李白仙诗卷》不同于李白追求的一走了之飘然成仙,而是用人间的温暖排解心中的苦闷。

他所到之处用自己内心的灵性照亮周围,他会去发现乐趣,发现生活。居庙堂之高可与皇帝高官高谈阔论,处江湖之远也能融入农民乞丐生活相处融洽。

东坡饼的诞生于苏东坡的无心之举,正也提现了他身处逆境中却始终能将生活过得生意盎然,因陋就简,将逆境生活过得淋漓尽致的心境。

沙湖途中遇雨,潇洒面对自然变化,悠然吟出《定风坡》。可看作黄州五年的自我突围的宣言。早年作品中的讽刺与愤怒慢慢地转化为人性中的宽容和温暖,笑纳一切的达观。世事沧桑,草木变化,不经历这种种痛苦与折磨,心境也不会有此转变。

三、大江东去

是苏轼让宋词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他用作诗的方式作词,自由洒脱表达内心的意志。

《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悟茫茫沧海,人世变迁,豁达面对世事变幻。

《赤壁赋》扣弦长啸,对酒当歌,人生短暂在拥有的时候尽情享受。

他的不得志造就了他文坛的光芒,他渴望江海寄余生,却从未真正退隐,只是借诗歌抒发心中的郁闷。在历经荣华和苦难之后,在死亡边缘获得重生,他领悟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观,并通过诗词、书法、绘画流传下来。

四、成竹在胸

艺术之难不在于技巧,不粉饰不卖弄而在于准确传达,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体现真性情。

《寒食帖》便是如此之作,苏东坡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所作,山中无日月其实已经记不得节日,在流放的这段日子时刻在与人生的无力感中挣扎。

《枯木怪石图》,苏东坡以独具功力的书法功底,引领了中国“文人画”的潮流,以寓意取胜。苏东坡喜欢画石,还喜欢画竹,因为喜欢竹子等我不屈不挠、正直的品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下笔的时候竹子的整个形态已经在胸中,而且他很明确竹子不是一节一节长成的,所以每次一笔连贯画出一整个竹子出来,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的文人画美学标准来表达画的意境。

《定风波》此心安处是吾乡,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美好温暖的记忆,是他梦回萦绕的精神家园。

政治上的不得意意外促成艺术上的成就。

五、千古遗爱

遗爱亭的由来,为歌颂好友徐君猷的功绩,润物细无声的爱是为大爱。

因乌台诗案被贬,苏东坡的精神时间既与现实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与超脱,内心也许豪迈深情或喜气忧伤,但底色始终是儒家的救世济民思想,使他可以从烦恼悲哀中跳出来,但始终心系百姓。

黄州赤壁让他深感功名虚无,谪居生活也养成他不追随不盲从,实事求是,为民所想的务实的政见,使得他总显得每每重回庙堂都不合时宜。幸而他可以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

六、南渡北归

苏东坡善于用细小具体的快乐将苦痛化于无形,这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确实难得。

《蝶恋花》天涯何处无芳草。人生不再美景难长,却可以乐观以对活在当下。人生知己——朝云,懂他给他精神支持。

《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浩瀚历史长河历久弥新,引发无数共鸣。

从苏东坡的艺术里感受人生,受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流离岁月里,没有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走完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枯木逢春、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让后人嗅出旧年的芬芳。

 4 ) 最喜欢,最有感悟的几首苏轼的诗词(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 -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 - - -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 - -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 - - -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 - - -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 - - -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 - - -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 - - - -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 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 - - -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5 ) 毕生热爱——苏东坡

我妈妈是语文老师,所以挺小的时候就开始背诵诗词。背了就背了,也不是太晓得意思,背的最多的是李白,背的最熟的是苏轼。别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谁的诗词我都不太懂,纯粹是背了。

后来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总算是勉强脱离文盲的行列,在积累中也品出了点诗词的味道。身边的小姐妹们大多喜欢李清照,她柔婉华美的辞藻。我却独独喜欢苏轼,他豪放豁达的气质和包罗万象的诗词,每一篇都让我深深着迷。

上高中了,我开始了别样的“追星”,只不过我追的星比我周围的同学们大了个千把年。我还是爱苏轼,越来越爱。

苏东坡突围,苏东坡传,苏东坡诗词鉴赏…看了不少,吸纳百家,对于苏东坡无非十二个字:为政实事求是,为人平易忘机。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都逃不掉对功名的求索,在做官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李白再放荡不羁,也忍不住四处漫游寻入仕途,甚至连婚姻都是为了实现功名,当然他最后的确是引起了唐玄宗的注意,不过并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他的政治才干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我私下认为是不太好的,他是个浪漫的人,为官可不是靠写飘逸之诗就能成的。杜甫个苦哈哈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就更不用说了,他一辈子想为朝廷消肿,一辈子都造业,因为当的官太小,有没有才干我也不知道,私下认为也是没有的,他这人呃怎么说,反正不像是很牛逼的样子,要不然至于追着皇帝跑了一辈子,啥玩意都做不出来,生活恨不得都混不下去。有诗才罢了。而苏轼,他的的确确是为民做了很多实事,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没有不惠及百姓的。他的政治观念也很明确,对于王安石的新法他不完全否认,但又不很认同。所以司马光王安石两边都不讨好,被打击也没个后台顶一顶。

不过这也是我赞赏的一点,不盲从很清醒。即使他在政治漩涡里几次挣扎,从未变过初心。

这种人总是比较难过的,幸而苏轼是个够运的人,他乌台诗案大难不死,不管被贬到哪里总有人相随相伴,这也是他的人格魅力。看纪录片的时候,余光中先生的一段话让我不禁莞尔:我要是出去旅游,不愿跟李白一块儿,他这人不负责任,也不想跟杜甫一起,他这人太苦哈哈了没意思。苏轼最合适,他幽默不失深沉,旅途中会是最好的伙伴。我看着余先生一本正经的脸,觉得他好可爱,跟苏轼一样可爱,这就是苏轼,他的魅力。

关于苏轼的轶事有很多,纪录片里选取了几个典型的能展现苏轼性格的说了些,简短的几句话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得不说的是bgm配的好,搞事情的bgm很轻快,说事情的bgm很有感染力。

纪录片有六集,每一集的名字都选自苏轼的诗词,基本上是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选的诗词。片中根据诗词选景,旁白清雅略低沉的女声非常好听,好几首诗听得我不禁泪湿眼眶。

本片请了很多名家做解说,也寻访了很多关于苏轼的古玩,看得出很下功夫。名家解说中以康教授为主,说得比较浅,但是好懂。其实我个人认为还可以多说一些,说深一些。当然,纪录片要有普适应,这样也可以。

总而言之,意境、诗词、解说、旁白,我认为都是趋于完美了。内容上稍有欠缺,还可以更充实一些,不过只要是讲我男神我就开心,最爱苏轼了!

 6 ) 诗酒趁年华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

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苏轼祖籍河北人,也算我半个老乡。

妈妈是个普通的中年妇女,平日忙于服装店的生意,几乎是诗歌绝缘体。

我经常鄙夷她的朋友圈,不是劣俗的心灵鸡汤就是各种不明真假的转发。直到有一天,我看见她的“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标题,才明白人都是有诗歌基因的,只不过有的可能已经冬眠了。

看着这句“偷得浮生半日闲”,我“终日错错碎梦间“”。想起了前几天我们一起看的纪录片《苏东坡》。

他的际遇、他的失意、他的阔达、他的抉择。这部纪录片以苏轼贬谪黄州四年的生活为线,观照其一生的心路历程。

第一集,我看电视,妈妈在拖地,人生到处何相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因“乌台诗案”受诬陷,曾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妈妈说,苏轼真不容易,那时候交通多么不便,他行走这么多地方,舟车劳顿不敢想象。

越是往下看,我越发现自己一无所知。

第二集,我边看电视边吃西瓜,妈妈边听电视边摘韭菜。窗外,恰好下起了蒙蒙细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世道险恶,人言可畏,这是自古以来从未变过的。作词应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天涯海角,银河迢迢,苏轼,不管是面临险恶的人生抉择,还是日常的沙沙鸡毛,总能展现出豁达壮阔的心态。虽然他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妈妈凑过来,说道,画面真是极美,极舒服,我喜欢这样的素颜镜头。

第三集,大江东去浪淘尽,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在清净的夜晚观看,令人振奋不已,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读苏轼的赤壁赋;后来看了张学友主演的电影《男人四十》,以《赤壁赋》贯穿全剧,我更是爱的如痴如醉。白光在夏日的午后喧哗的涌进房间,张学友饰演的老师念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顿觉胸中酸楚无比。

第四集、第五集、第六集分别为《成竹在胸》《千古遗爱》《南渡北归》。

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

看完了《苏东坡》,顿觉整个世界空荡荡,想要继续从诗歌中寻找一丝慰藉。

我以为妈妈不会对诗歌有太多的感悟,我以为她的心里不会再有诗的火光,但是,那天看到她朋友圈的标题后,我开始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妈妈也是爱诗的,她的生活不应该只局限于油烟味的厨房和挂满服装的街市小店,她的心里也有诗和远方。

妈妈说,看完这部纪录片后,她精神为之一振,诗歌再次变得新奇而美好。她利用手机百度学习了很多优美的诗句,记住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

妈妈说完后,低头吃着碗里的饭。她的话语触起我一种特别酸楚的感受,这么多年,妈妈为了这个家奔波操劳,周旋于世故沧桑之间。久而久之,妈妈成为了只知柴米油盐和市井新闻的妈妈,一点诗意有没有,一点情怀也没有。

而我呢,竟然有点嘲笑没有学问的妈妈,甚至鄙视她毫无色彩的灵魂。

但是,我忘了,我记在心里的第一首诗就是妈妈教给我的。

 短评

难得在全球找到研究苏轼的学者共同发声,满是对苏公的涛涛敬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田晓菲称之为苏轼的幽默,我更觉得是释然。到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时,佛学思想融合,历经沧桑之后处变不惊泰然自若(当然也是得益于宋朝士大夫的环境),已有成仙之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此心安处是吾乡”就是释怀了。观照苏公一生历程,每逢坎坷事,心中总是默念想起《定风波》几句,借以自勉。每想起大文豪如此豁达释然,我眼前这点小摩擦又算得了什么。“不知更几百年,方有此人物”,往后千年再也没有。陈寅恪言“中国文化之盛,造极于赵宋之时”,私以为然。

4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千年一次打开纪录片频道,正播放第一集。手边正在写他的几段戏,所以看到知杂南庑,野火东坡,月白赤壁,乃至各种饮食,倍感亲切。只要东坡,怎样都好,唯一不满,为什么只有六集,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9分钟前
  • 周眠
  • 力荐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2分钟前
  • 是心
  • 力荐

专家切换的太频繁密集了 倒是看到孙教授了 中间穿插诗词有的不是时间线的有些乱 不过取贬谪这一段来讲真心好 毕竟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

17分钟前
  • 番茄都是西红柿
  • 推荐

剧情简介写得很精准,“以黄州四年为主线,观照其一生心路历程”。换言之,本片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什么样的苏东坡”,着眼点并不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名篇佳作,而在于其人其心本身。背景音乐、动画做得很不错。但为了展示世界范围影响,引入专家过多过散,黄州之外稍显单薄,这些都是不足。

18分钟前
  • Risshine
  • 推荐

挺可爱的纪录片,苏东坡真是个妙人

23分钟前
  • 慕詩
  • 推荐

这已经是很好的下酒佳品了,今晚吹空调喝白酒吃冬笋一气儿看完了。虽然篇幅太短内容有限且过于突出黄州,但尽可能的国际视角、部分取景的美、冬季、我熟悉的几位师长出镜,特别是老冷的声音和赵老师的酒窝,还是令我感到一丝久违的古意。

26分钟前
  • danyboy
  • 推荐

苏轼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林语堂这样评价苏东坡。

28分钟前
  • 茜茜公主
  • 力荐

旁白小姐姐的声音真有味道

32分钟前
  • Haruko
  • 力荐

cctv很久很久终于放了人文记录片……记不清已经放了多久的荒野动物……谢天谢地换题材了……制作精良 画面优美……但遗憾重点说了黄州 别的浮光掠影 一笔带过,作为迷妹 万分不甘心啊……

37分钟前
  • 香蕉鱼
  • 推荐

东坡 山谷 味增 酱油

38分钟前
  • Sadomasochism
  • 推荐

效果尚可。访人不少,对谈甚浅显,似是拍给海外观众看的中华文化普及片。

43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谈得比较浅,但是画面超级美。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朝云真是妙龄尤物。想去惠州看看朝云墓。

48分钟前
  • 巫陽
  • 推荐

呜嗷嗷 好想把采访素材要过来细品

53分钟前
  • 思麦路
  • 推荐

我坡的演员真是清荣俊逸,不过强行漂瘦了一大圈。余光中老师、田晓菲老师是惊喜。

54分钟前
  • 涵湘宁
  • 力荐

请叫我杰克 · 苏 · 东坡 · 傲天 · 焦裕 · 禄。我热爱生活,基友众多,上能侍君,下能亲民,写诗绘画,种田锄草,无所不通。不爽了喝酒睡觉,爽了就淋雨感冒。最爱吃饼和肉,还是乖巧厨男一枚哦:)

58分钟前
  • 大米荣荣
  • 推荐

诗人、画家、书法家、美食家、工程师、地方官......苏轼的一生不断探索生活之美,以物养人,以人养物。

59分钟前
  • 故园飞鸟
  • 推荐

挺好的片子啊,不知道为啥有些豆瓣文青咋那么挑嘴。看到第四集,东坡与柔奴的对话处,哭了。quote: 东坡问柔奴,你咋那么开心呀?柔奴说: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1小时前
  • 甜麥:冬宫夏宫
  • 力荐

天生爱豆

1小时前
  • 连亨利
  • 力荐

林语堂对他的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着,一个瑜伽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1小时前
  • 姚知不是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