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世界的角落

动画片日本2016

主演:能年玲奈,细谷佳正,尾身美词,稻叶菜月,牛山茂,新谷真弓,小野大辅,岩井七世,潘惠美,京田尚子,涩谷天外,小山刚志,津田真澄

导演:片渊须直

 剧照

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3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4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5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6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7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8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19在这世界的角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5:51

详细剧情

  小铃(能年玲奈 配音)是一个整日里慢慢腾腾迷迷糊糊的姑娘,最大的爱好就是画画。眼看着到了嫁人的年纪,在父母的安排下,小铃来到了吴市,嫁给了名为北条周作(细谷佳正 配音)的男子,成为了北条家的媳妇。  径子(尾身美词 配音)是周作的姐姐,带着女儿晴美(稻叶菜月 配音)住回了娘家。和贤惠老实的小铃不同,径子性格张扬而泼辣,虽然她常常对唯唯诺诺的小铃感到不满,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其实十分要好。战争开始了,越来越多的战斗机飞过天空,刺耳的防空警报声常常划破夜晚的宁静,战争的阴影一点一点的覆盖着北条一家人的生活。在一场空袭中,晴美不幸遇难,小铃亦失去了右手再也无法作画,然而,在如此残酷的时局下,一家人依然没有放弃对生存的渴望。

 长篇影评

 1 ) 忆起旧时晴朗夜晚的萤火虫,你是选择凝视那片风中的闪烁还是执意要掌握其中的几扇翅膀?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
  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
  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
  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

  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无比珍惜

 2 ) 战争在哪里啊?战争在哪里?

片中女主深知自己的无知和愚蠢,乐天的她几乎把这当成了自己的特点。哎呀我连夫家的门牌号都不知道呢~可丈夫偏对自己那样好,战争在哪呢?此时中国各种烧杀抢掠,各种人伦惨剧,她自然是丁点不知。她盘算着如何经营巧妇之炊,真是全世界最呆萌但任劳任怨的勤奋劳动妇女呢~这也是导演心中理想的女性吧(他妈)菜少了,没事。没糖了,没事。画军舰被宪兵抓,没事。公公出门许久不归,没事。老公要参军,没事。战争在哪呢?此时韩国被迫的未成年的慰安妇,怀着不知谁的孩子,赤裸着上身和脚,一个日本兵正在给无奈的她们拍照。这些女主当然不知道,她的初恋来了,住到她家,两人那么近,哎呀,我还是爱我的老公。半夜里初恋自己走了。好美好,好干净的初恋,和丈夫感情更好了呢~都能互怼了。战争在哪呢?此时一个个没有装有回头燃料的飞机载着活人撞向珍珠港,一个又一个活活的人,坚信在火焰中能看见妈妈的脸!美国人也开始画消灭日本鬼子的宣传画了。无数日本侨民被关进集中营。可这一切女主一点不知道,战争在哪呢?一次次空袭搞得她好困,每次都没事。这次亲眼看见一个大屋子炸平了呢,请问能借点水吗。小侄女要看军舰,唉看到大兵啦,加油啊大兵哥哥!哎呦哎~~炸飞啦

战争在这呢,化成灰的侄女,和自己的右手。再也无法绘画,再也无法面对小姑子。从此失了魂,突然变战士了,勇扑小火,勇救白鹭,面对天皇的投降广播,这个在市中心都会迷路的妇女,这个找不着北的妇女,对战争一无所知的妇女,却无比高觉悟地说出:为什么不继续战斗!我还有手有脚,还有几个家人,都炸死没关系!为什么投降啊!我老公都放假来陪我了,再少的米饭我也能整成大粒的,什么困难我都克服了,为啥日本不能继续战斗!

因为你知道的太少了蠢妇!日本兵在亚洲拉长线的烧杀抢掠!与美国对打,美国一个烟雾弹,从山洞里熏出的所谓日本兵,都TM是十几岁的孩子,小小年纪做了俘虏,瑟瑟发抖的身体都不受自己控制,这纪录片女主没看过,日本为了打仗把日本人都快打没了!你还口轻轻说继续战斗,你老公还能留在你身边就说明这是个动画片。地毯式的轰炸和两颗原子弹都轰不清醒你的脑子。这破片儿!

无法因为你亲几个嘴就感动!

 3 ) 在这个世界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周作,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请不要离开我,请一直陪在我身边”。

电影快到结尾时,小玲对周作如是说道。

诗意的告白,涌进了桥下的河水,平淡如云,却又情真意切。命运的罗盘将他们连在一起,而他们的“红娘”——电影一开始出现的背筐怪大叔,从桥上经过,筐子里曾经装的是年幼的小玲和周作。

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以及刚刚拿下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节评审团大奖,这无疑已经证明了此片高质量的艺术水准。作为画家河野史代原作的剧场版,自然会有部分情节简化删减的情况出现,使得电影本身某些部分的过渡较为生硬,但这不妨碍它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电影。它以日记体的形式,配之主人公小玲的口吻,来叙述从1933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段时期的种种故事。而小玲——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从女孩到女人,从女儿到妻子,身份的转变和认知是这部电影大致的主线脉络。

电影的背景设立在二战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敏感的题材让很多人表示反感,就像宫崎骏的《起风了》,一度被人扣上“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的帽子。《在这世界的角落》里面临着《起风了》那样的舆论压力,电影里出现的日本军舰,海军,都被赋予一种浪漫美丽的色彩,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粉饰战争”,是在歌颂“日本帝国的伟大”。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一方面,先从叙述者的视角来看,始终围绕在小玲的身上,从片头她的自我介绍——“总有人说我爱发呆”,然后通过种种事情来反映小玲的性格,全片的笑点也集中她“晕头晕脑”的特点上,她总是会迷路,爱忘记很多事情,嫁到周作家竟然不知道门牌号是多少。这分明是一个善良朴素甚至有些糊涂的女孩,她天真而又富有幻想的脑袋里,是水彩画般美好的事物。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战斗机被击落像绽开的花朵,凶恶的军舰像披上圣洁光辉的艺术品。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小玲的视角去看待,以一种日常的童心的角度,无关政治立场,无关战争本身,不掺杂任何思想倾向,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女孩又能懂得什么是战争呢?尽管她在战败后的崩溃痛哭,也只是表达她本身对苦难的无力无奈,努力了那么久,自己也因为战争失去一只手,亲人们一个个离去,但最后竟然战败了,这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战争所带来痛苦的宣泄。

但从意识形态来看,一个不得不承认又无比悲哀的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创作者的确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来规避日本侵华的罪行,全片更是丝毫未谈及对日本侵华的谴责,只是叙述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以及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勇气和希望,这种处理毫无疑问是“讨好”本土观众的,也非常巧妙地避免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这种非常含糊的处理无疑是伤害被侵略国人民的,所以很多国人对此片非常反感,因为他们看不到一个侵略国对待侵华罪行的端正态度,相比于把罪行赤裸裸掏出来一次次鞭笞的德国,日本对侵华的反思显得太没有诚意,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但从创作者角度讲,抛去意识形态问题,导演真正想描述的是一种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于是我们会看到邻里街坊之间友好相处,家人之间的和睦,小玲和丈夫周作之间相敬如宾的缠绵等等。在这样的亲情、友谊和爱情的互动关系之下,人性美好的一面总是会绽放光辉。就像小玲从婆婆家迷路,遇到好心的风俗店女子为她指路,小玲为她画西瓜,冰淇淋等等美食,好让她‘画饼充饥’。而这个女子就是之前在小玲家偷吃西瓜的流浪儿,而那时年幼的小玲还问她西瓜够不够吃。甚至到了结尾,小玲收养了一个战争孤儿,给这部电影写下一个温暖光明的结局。

不同于《萤火虫之墓》那样的煽情催泪,《在这世界的角落》是风干你的眼泪,把无言以状的悲伤消解在平常的事物之中,由此还能营造出一种反差的冷幽默。比如公公为小玲做身体掩护来躲避飞机轰炸,接着突然像中弹一样倒下,当小玲和观众都以为公公不幸遇难时,突然画面一切,才知道公公只是过于劳累而睡去。哥哥战亡,遗体被送回家那一段也让人哭笑不得:小澄(小玲的妹妹)打开骨灰盒,发现哥哥的遗体只是一颗石子,她拿起那块石子,脱口而出:“这是哥哥的脑子?”如此会心一笑的调剂,使得电影本身哀而不伤,平缓俏皮的像吹口哨一样,轻松带过伤痛之情。

但实际上,这种有意避免煽情而对悲剧的解构,却暗含一种巨大的悲恸,只不过这种情感是潜藏内心深处,虽然不曾特意渲染,但它一直埋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慢慢集聚成河,厚积而薄发。这反而有一丝“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意味。拿哥哥去世的那场戏来说,哥哥本身的戏份少之又少,他的死处理的非常平淡,当观众还来不及积累情感去伤心时,这段场景就已经过去了,哥哥的亲属们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伤痛,小玲也只是淡淡的说道:“人的生命如此的脆弱易逝。”至于小玲的母亲,因为见不到儿子的尸体,故作轻松随意的说:“这么冷的天就让我们看这个,真可笑,要一那家伙真的那么容易死去吗?”而父亲在一旁抽着烟,两人看似毫无触动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在残酷战争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哀叹,这种缓缓而来直击人心的情感,让人唏嘘又心碎。

散文化的叙事形式,给电影本身蒙上一层诗意的魔幻,琐碎的小事和“奇遇”充实着电影的内容,平淡中见得人间真情。画风的朴素本真所营造清新自然的效果,使得本片的基调非常舒缓,但与此同时本片最高明之处在于将简笔画发挥到极致,且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侄女晴美被炸死那场戏中,根本没有介绍如何被炸的场面,先是无声处理,接着黑场,随之而来是像是烟花绽放一样的白色线条,随即粗糙的线条融合成抖动的图像,它们就像是小玲的回忆,在脑海里不停的闪回,而声音则处理成胶片放映滚动的颗粒声。这场戏是全片最精华之处,也是最能体现此片功力之处。

简笔画和水彩画是小玲的拿手好菜,电影中多次的片段过渡以及讲故事都是通过小玲的画,这种画中画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高级。比如小玲向妹妹讲述战亡哥哥南洋历险记的故事,活泼风趣的给哥哥捏造了一个鳄鱼新娘。以及还有讲述偶遇怪大叔那场戏,简笔画的质感粗糙使得本身事情的真实性让人质疑,小玲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白日梦。最后这两个故事在结尾小玲向周作真情告白的时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因为我们看到背筐的怪大叔从小玲身边走过,不回头的挥挥手,筐子里爬出来的正是鳄鱼新娘——她是战亡哥哥的化身。其实也许怪大叔是不存在的,他可能是小玲臆想出来,但是年幼的周作和小玲之间的相遇却是真实的。因为我们从周作口中得知:当时他第一眼见到小玲就是在这个桥上,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筐子里“被拐卖”的少年正是周作。

这是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最为动人又神奇的一幕。从一开始的冥冥中相遇到最后的真情相爱,似乎像一个轮回,触动人心。爱情是这部电影的情感突破口,而它的落脚点正是人性的温暖和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就像曾经暗恋小玲的水原哲说的那样:“如果想起我,请笑着想起,在这个世界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4 ) 與《敦克爾克》一起談


在《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2017)這部片中,有一幕極為曖昧且挑釁的結局畫面,引起了我的注意。

這個畫面是這樣的:英國大兵們在吃盡敗仗的狀況下狼狽地自敦克爾克海灘撤退,坐上返國的火車。隔天,報紙送進車廂,陸軍大兵打開一讀,一側是首相邱吉爾慷慨激昂的演講講稿,敘述這場萬兵撤退是「光榮的勝利,為未來更大的勝利打下準備」;一側則是某位漁夫的死訊,寫著他是協助大兵撤退而英勇罹難的民間烈士。大兵讀完,沒有笑也沒有哭,在鏡頭前困惑的皺眉,音樂此時不自然的煞然而止。

如果觀眾看得夠細心,想必不難察覺這份報紙帶有謊言──因為全知的我們知道,這個漁夫完全不是為了救援行動犧牲,而是可笑地被海軍大兵失手撞死;這則新聞,極可能是他的同事為了虛榮而謊報,也可能是報社為了鼓舞盟軍士氣而文飾的「假報導」。這樣一則造假的報導,堂而皇之地與邱吉爾的演講並列在同一張紙上,供全世界閱讀。

矛盾嗎?或許並不矛盾,因為邱吉爾的演講本身,也許也是謊言,甚至是更大的謊言。邱吉爾其實心知肚明,敦克爾克海灘上發生的不是光榮的「大撤退」,而是一場狼狽的「大逃難」,是盟軍被德軍閃電戰打得節節敗退、比利時閃電般被攻陷而無暇救援(不知為何電影在這個史實上避諱不談),只得撤回本土的徹底失敗。正如陸軍大兵同席的鄰兵(儘管嚴格意義上,他們只是恰好同船渡的陌生人)在撤退後不停喃喃鬱語:「民眾一定覺得我們是輸家,我們打輸了,打輸了……」、「我們只不過是一群膽小的逃兵……」。

然而邱吉爾不能說、盟軍也不能說,為了鼓舞盟軍士氣,退要說為進、輸要說成贏,於是一場演講、一個漁夫英雄、構成了一場全國性的謊言,掩蓋了邱吉爾的真心、盟軍的真心、民眾的真心,徒留一張有真有假的報紙,供實際在敦克爾克待過的當事人皺眉不解。


這是這部2017年版《敦克爾克大行動》最有意思的一個安排,也是本片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所精擅的、後設電影(Metacinema)式的安排──對觀眾的挑釁。

什麼挑釁?如果觀眾清楚地察覺,陸軍大兵手上的報紙不過是張政令、「敦克爾克大撤退」或許不過是文案優美的逃難,兩者皆是美化;那麼,觀眾想必也會察覺,以這場役事為名的《敦克爾克大行動》,或許也不過是部視覺聽覺被美化了的非英雄電影而已,片中那些英勇的空軍、頑強的陸軍、念家的大兵、有風骨的將領、被反覆唸誦的歸鄉信條…...或許不過是以戲劇修飾史實的魔法。

當全片從未停過的那些配樂在結局讀報的那一刻煞然而止,效果彷彿夢醒,銀幕上皺著眉頭的大兵表情,也是銀幕外的觀眾在這一刻的神情,皆是發現自己心中的事實與眼前的報紙(電影)有落差時,不那麼確定真真假假的困惑。眼見為憑與大眾傳播,誰才是真的?會不會,這一切,都只是微不足道的我看見的片面,源自我視線看向的這一塊,某一處世界的角落?

想當然爾,這個安排隱晦且不好懂。《敦克爾克大行動》上映至今,有許多觀眾甚至影評看完後被配樂及情節給牽引,認為這不過是一首光榮的、歌頌盟軍豬突猛進的光榮凱歌;畢竟,比起反思眼見為憑、大眾傳播與國家機器在政令在電影在政令電影上層層疊疊的繁複辯證,相信劇中演員的台詞,顯然是更輕鬆愉快的觀影法子,儘管它是如此偷懶。


如果《敦克爾克大行動》尚且如此,那麼,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接下來上映的《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這部安排更隱晦、更曖昧、顯然也更挑釁(尤其對華人觀眾而言)的二戰動畫,何以有著如此兩極的迴響。

這裡說的,自然是女主角玲那一句最爭議的對白──「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

這句對白完完全全是動畫獨創,真人版電影《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1)沒有這句,原作漫畫中的玲有講但補上了一段皇軍是自作自受的說明,動畫版電影的玲卻說了,而且是在最敏感的玉音放送(玉音廣播、戰敗廣播)時,發自內心肺腑的高喊,喊著日本皇軍為什麼不繼續戰爭。

許多觀眾為這句話給激怒,認為玲是侵略戰爭的同路人、支持日軍繼續在滿州徘徊、繼續對抗鬼畜英美、繼續殺人。擁護玲與本片的那些影評則反駁道,說玲也是戰爭的受害者,為此犧牲了親人、家人與左手。

然而,事實是:玲確確實實是擁戴戰爭的,只是是她想像的戰爭、國民教育灌輸的戰爭。無視這點的任何影評,想要強行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一片解讀為與戰爭平行的生活瑣記,都是無知乃至避諱。玲的公公一邊造飛機一邊盼著和平是真的、玲的婆婆懷念華盛頓公約、對防諜查詢的不以為然是真的;但是,玲在吳港看著大和與利根(此處考據有誤)心生的雀躍、為皇國爭光的驕傲,也是真的。國民教育下對天皇及國族犧牲的榮耀、對這種榮耀化身的大艦巨砲的欣賞、剝除於戰爭有被害即有加害的邏輯之外,成了並軌。


無視這種天皇信仰的存在,輕率斷定這是一部「反戰」電影,這是不負責任的影評。這部電影渴望顯見的廣角,遠遠大於輕如鴻毛的「日常」,因為日常基底於現實,而玲的現實包含戰爭,玲的生命就是戰爭,戰爭就是玲的生命,「不是說好要戰到剩下最後一人嗎?」是玲的真心、「向暴力屈服」是玲的真心,與她的善良和收斂一樣真情無邪。

1944年4月,玲首次目睹空襲的一幕,更是將這種矛盾拉至臺前:B-29滿天的炮火飛隆,在玲的眼中卻是五彩斑斕的煙火;91式回擊的漫天聲響,在玲的公公耳中卻成了和平之歌。兩個有著無與倫比美感的平民,在開戰第一線第一刻當下被捲入後極度不合時宜的憧憬,在在是國民教育成功的證明。玲對戰爭是有自覺的,水原與周作一家也是,日本國民對特高對軍部對流浪軍人的鄙夷,並沒有讓他們對天皇之國的信仰減退,套用《被扭曲的櫻花》(ねじ曲げられた桜)一書引的林尹夫話語:「殉教或是犧牲,都位在自覺的頂端。」


要把戰爭電影中的平民拍得可憐並不難,只要拍他們的母國戰敗而讓他們不得不承受苦果即可。事實上,大家也都這麼拍,如河野史代的每一部作品、如日本數之不盡的二戰電影,如《螢火蟲之墓》(火垂るの墓),如《拆彈少年》(Under sandet),比比皆然。

真正難的,是拍一部戰爭電影,故事是某個國家戰勝了,無辜平民快樂接受戰爭換來的甜頭。為何困難?因為誠實,因為難談。誠實在於,這電影勢必得拍出這些平民是邪惡的平庸(The banality of evil),拍平民是知其不道德而為之,避開無數好萊塢電影以苦戰、血戰、逆戰這類有限情境讓觀眾得以用「我有付出所以有回報」來為戰勝的正當性找臺階下。難談在於,電影究竟如何能夠讓這些戰勝平民的後代──往往是在銀幕前看片的這些觀眾,願意坦然承認,自己是戰爭的最終受益人?這些都是難題,也容易令人誤解。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世界」介於兩者之間。日本是發勝國也是戰敗國,是發起者也是受害者,戰爭對諸民的意義在這些因素中搖盪。即便玲佇立的是世界的角落,角落依舊不是境外,而是天皇玉音廣播放送可以達及的所在,靈肉皆然。她的一切與今日的我們所想像的不同,與當時「非國民」們的想法,當然也與自虐史観(じぎゃくしかん)的說辭不同。企圖用這些掩飾、避諱玲的真心,就是否定了這部電影,否定《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在介於曖昧與挑釁之中,賦予的無比還原。


《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雷同沒有任何幕後的關連,只有檔期恰好相連。然而倆片的幕後團隊默默背負的爭議卻是雷同的,即誤解的風險。

誤解即誤讀。《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這兩部電影都不是第一次拍,敦克爾克事件自米高梅的1958年同名電影(此片亦是傑作,強力推薦)以降有三四個版本,河野史代的這本原作早在五年前便已有真人電視問世(這也令動畫版的募資過程倍增困難),然而新版為之添加的爭議與偏鋒卻是有增無減。劇組不會不清楚,想要一邊把故事說穩,一邊又在兩小時的片中傳遞這麼複雜的道德模糊──宣傳機器偽造下的撤退神話、與國家機器洗腦下的天皇信仰,都得冒上讓觀眾有看沒有懂的曖昧,抑或觀眾深感遭到挑釁而動怒的危機;《敦克爾克大行動》容易淪為前者,《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則近乎淪為後者,而兩者的本質都是一種誤讀,而誤讀對於製造觀眾口碑亦或某些影評同溫圈的風向而言,必然是一種極不穩定的風險。

然而他們還是這麼作了,以一億五千萬美金製作的鉅額投資之身、以導演的生活費都要倒賠的冒險投入之擔、以一改自己多年來主攻炫技剪接的姿態、以動畫在寫實性上必然不輸給真人戲劇的決心,背負誤讀的風險而冒險為之──這樣的選擇,無疑讓《敦克爾克大行動》與《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在同類之中,顯得彌足而珍貴。


不過,如果說,《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真的存有某些爭議,那麼,必然會是關於聲音──天皇的聲音。

七月中旬,我有幸參予《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的記者會聯訪時,曾禁不住想對製片與演員問道這個問題:「為什麼這部電影中的玉音廣播,只有聲音,沒有畫面?」這是我一位網友所提的;精準來說,是我的網友在四方田犬彥的著作中察覺的困惑。1975年,大島渚撰文發表他對於日本二戰電影總是避開讓演員演出天皇一事的不解。儘管玉音廣播──裕仁天皇於1945年8月15日首度向全國人民宣佈二戰戰敗的37分鐘30秒廣播──並不存在照片記錄,乃真實存在不容更改的史實,然而,虛構的電影又何必遵守?何以二戰過去多年,日本電影人仍然避諱於以劇本以道具以演員來視覺重演這個理所當然,更理應出現的場面?

「我們的停戰是沒有影像的停戰。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去給在錄玉音廣播的天皇拍張照片呢?我們關於停戰的電影總是缺少影像,只能迫不得已的拼接一些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片段,再把那個聲音加上去……」這是大島渚的結論。

四方田犬彥進一步說道:此乃日本影史的「戰敗神話」。對盟軍而言,玉音廣播是一次國對國的投降宣告;然而對日本國民而言,玉音廣播卻是有生以來首次聽到猶如神祇的天皇開口。沒有客觀視覺(攝影或照片)的輔佐,在長年以來被灌輸「天皇是神,天皇之國是神國」的國民心中,這段廣播成了主觀認定的、天外而來的神諭。神降臨了,降臨的目的卻是宣布自己不是神,日本國不是神國,吃了敗仗──這種心結的矛盾之劇烈,或許等同甚至遠遠超過戰敗這件事。四方田犬彥說,這才是日本二戰電影真正在意的議題,8月15日(玉音廣播播出日)這天遠比9月2日(日本正式遞交降書)更為重要、裕仁天皇的神諭之聲遠比他的真面目更為重要,現實歷史昇華,成了影史神話的一環;天皇的聲音就此成為符號化的處理,而非重演的殘材。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當然可以沒有天皇的出現,因為天皇本尊之於玲的生活,比周作、水原、大和、廣島、娼婦街與不孕症更遠。導演片淵須直也說過,他希望這部作品能盡可能以玲的主觀視點出發,避開無謂的客觀鏡頭,例如空襲時插入飛機自高空的俯瞰。

然而,真的只是如此嗎?有沒有可能是:這正是這部動畫電影對於真人電影代表的戰敗神話,一次在影像形式上的對抗?

正如《敦克爾克大行動》配樂在結尾處不自然的提前煞止,讓音畫的矛盾向觀眾襲去達到反思,《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作為2016年的二戰題材的二度改編、依舊沒有在畫面中出現天皇手持麥克風的身影,會否是因為這部電影想知道:動畫根本不需要瓦解神諭,動畫本身作為比真人戲劇更具重演正當性的媒材,觀眾能在大段大段的日常刻劃中接受二次元人物也能「如真人栩栩如生」(這是絕大多數影評都樂提的)甚至對明顯超現實的畫筆入幕無所謂時,真人的神話會否不消自解?因為是動畫,所以不須神話?

這正是令我好奇的,可惜的是:直至聯訪記者會的最後,我都沒有機會問成,倒是其他人問了一堆:「請問製片與女演員喜不喜歡臺灣?」「在台灣這幾天吃了什麼?」「喜歡小籠包嗎?」「什麼時候再來台灣吃小籠包?......」就此而言,或許在那個角落那個時刻,「日常」確實是比「戰爭」更無與倫比的吸引人,也說不定吧。



(本文同步獨家刊登於ViewMovie,如欲轉載請先詢問確認)

 5 ) 这部日本年度最佳电影,让我想起了张艺谋的《活着》

上周网络上流出了两部我期待已久的动画电影片源,其中之一是由京阿尼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声之形》。在日本上映8个月之后,本片终于确定引进大陆院线,传闻定档9月17日——距离本土上映正好一年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等得太久了。


考虑到电影的BD/DVD已经发售、网盘资源满天飞的情况,恐怕票房成绩不会太理想。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新海诚《你的名字。》国内票房5.7个亿不但让国内版权方赚得钵满瓢满,也推动了一波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潮。片商有钱赚,影迷有片看,这种正向循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正版吧。

相比《声之形》,今天要说的另一部动画《在这世界的角落》显得有些冷门。由于题材涉及政治敏感,这部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但是在日本国内,本片却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电影旬报将其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这也是时隔28年后,动画电影再次拿下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上一次得奖的动画电影是1988的《龙猫》)



除此之外,《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收获了2016年度观众满意度第一、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等诸多殊荣。本片最初只在63家影院公映,后来因为好评如潮才又增加了50所影院的排片范围,并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完成了一千亿日元的众筹用于海外发行和推广。



这部从2016年众多日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黑马,究竟好在哪?在看过全片之后,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从一位普通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在战争时期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题材上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普通人的苦难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盲目。

电影上映后,口碑遭遇了两极分化。打高分的观众表示本片情感细腻真实,令人动容。而另一方面,不少人却认为此类电影有为二战发起国的日本洗白之嫌,以主角们的悲惨遭遇博取同情,却忽视了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电影上映后,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从8.9降至8.1。在日本雅虎电影网站上,也有很多日本网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电影里所描写的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角度决定立场,《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确没有摆脱这一局限。其实全片看下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也没有刻意去洗白战争。影片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战争年代下,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



女主角的北条铃18岁那年就从老家嫁到吴市的婆家,以新婚妻子的身份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天性傻白甜的小铃刚到婆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她就和那个年代无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善良而朴实。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却也勤快地围在公婆身边经营着家里的生计。战争这个词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显得陌生而遥远。




电影里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情节, 一个是小铃和丈夫站在田间远眺停泊在港口的大和号,身为书记员的丈夫自豪地向小铃介绍着这艘世界最大的战舰,而小铃关心的反而是几千名船员洗衣做饭的问题。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对于小铃来说,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铃眼里,就连天空中的炮弹也骤然幻化成了一朵朵水彩。这固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但其想表达的,同样是普通人对于战争的陌生和不解。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中,两个凶神恶煞宪兵发现小铃在画本上临摹海岸线和军舰,怀疑是间谍而找上门来。待两人一顿训斥离开后,婆婆、嫂子和丈夫非但没有责怪小铃,反而捧腹大笑起来。

"小铃明明就是一个单纯的傻孩子,陆军这些蠢宪兵啊,居然会怀疑她是间谍,这种人要怎么盗窃机密呢?"




象征着国家的宪兵,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既可笑又微不足道。影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场战争的主导者,让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本片的核心,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上。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小铃的所作所为和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和生活。

物资稀少吃不饱饭,小铃就向邻居请教,用野菜鱼干也能精心烹制一桌子饭菜喂饱家人。




美军飞机撒下的劝降单,与其上交不如做成厕纸更有价值。就像小铃说的一样,什么都利用,持续生活下去就是我们家的战斗。

和谁战斗?说白了,还是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斗争。谁不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呢?可是战争一打响,昔日稳定的生活成为了泡影,甚至连这个家都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当燃烧弹从空中落入家里,大家都忙着逃命的时候,只有小铃不甘心地回头,然后拼了命似地找布团拎水灭火,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栖身之地。





所以在听了天皇的停战广播后,小铃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是抱头痛哭。因为这场战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随着天皇的一句停战公告,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呢?既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让孩子失去父母,普通人无家可归,让城市夷为平地。小铃的泪水,不是因为战败的不甘,而是对这场无意义的战争的无言控诉。





在看本片的时候,我止不住地想到了张艺谋的《活着》。两部电影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反映身处的时代变革。当然,《活着》的背景跨度较本片更加长远,人物细节更加丰满。但是两者对于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隐忍的一面的展现,是心意相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世界的角落》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强调主角是战争受害者,就像《活着》未曾直白地批判过时代一样。他们都说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但也都坚韧顽强地生存着,接纳着。




电影结尾,小铃和丈夫在战后重新团聚。两个人背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起向山下的万家灯火慢慢走去。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
欢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怪谈Kwaidan

 6 ) 你只看到你角落的悲哀,却看不到毗邻一方的人间地狱

对于这部影片有很多争议,我和一些人一样实在无法说服自己认同导演对二战的态度。有些人告诉我们不要带着狭隘的眼光去看待,可是我想说这本身就是一部狭隘的电影何以不让人以狭隘之心去揣摩。有的人说站在日本人的角度去想好像一切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我就是狭隘之人,普通之身,我只想站在一个战争受害者的角度去解读他。我实在是无法理解在天皇宣告投降的那一刻,女主撕心裂肺,无法接受日本屈服于暴力这个现实。的确战争让他失去了能画画的右手,让家庭支离破碎,让很多年轻的生命夭折。但是你要明白的是这所有的痛苦不是你为战争所做出的牺牲,是战争毫无商量的夺走的。即使战争胜利,午夜梦回你看到自己失去的右手,难道你就会慰藉,你就不会痛恨战争带给你的一切吗?对于普通人来说战争本身就毫无意义,输赢更是无稽之谈,战争的结束就是最大的胜利。

你觉得你的角落痛苦不已,那是因为你没看到中国大陆的人间地狱,你失去的只是右手,我们的女性在战争中失去的是人格。你觉得你们被战争折磨得苦不堪言,那你们一定没有见过生命被当做廉价的游戏品被追逐虐杀。

 短评

粗体大字的艺术动画片(比如飞字幕)。情绪完全碎片,拒绝生硬煽,而是循循善诱,把观众带入俯瞰吴市军港的山坡一角,遥远地接收感伤。如动画是对电影/现实的加工处理,影片不断围绕这种修辞做文章,几乎不见对战争的传统表现。想起阿巴斯的一首短诗:这条路 多年以前 就被遗弃 但野花似乎 一无所知。

4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堪称日本版《活着》,被大时代碾碎,又被大时代抛弃,连一株异乡来的金色蒲公英都舍不得采摘,却因侵犯他国而遭受灭顶之灾,“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9分钟前
  • 哪吒男
  • 力荐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14分钟前
  • 不死鳥
  • 力荐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1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周作真是温柔啊

24分钟前
  • 鹿不鹿
  • 推荐

就算是旬报第一我也应该先看简介的...又是二战卖惨 我要生气了

28分钟前
  • マモルルルル
  • 还行

和黑木和雄的名作<明日>比较相似,完全日常化(全片方言)的战争岁月,由于是动画的缘故,色调更加朴实,更贴近当时田舍百姓的思想境界,在努力活下去的百姓身影下,战争只不过是背景。片渕导演当年<空想新子>时就印象深刻,这次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另外,更重要的是:能年回来了!

29分钟前
  • xxhhcc
  • 力荐

整体很可爱,但是女主在玉音放送后的几句话太让人失望了:“难道就这样在暴力中屈服了吗” What???明明是你们小日本先侵略别国的好吗??从不反思国家做过的非人的事,只会拿自己老百姓的伤痛来卖惨

33分钟前
  • Kama
  • 推荐

铃最后说“怎么就屈服了怎么就不打了”,其实不难理解。那就是一个普通人面对一场荒诞剧的最真实的愤怒和爆发。吃了那么多苦,死了那么多亲人,都算啥?天皇那么有觉悟早干什么去了?这比“天皇的御厨”里表达的情感要正常多了。(受了好多罪还要说天皇是无辜的是要救的。看了要吐。)

34分钟前
  • 周沐君
  • 推荐

日本人真的很坏 大家千万不要被眼泪模糊了真实的历史

38分钟前
  • 再生
  • 推荐

2017.01.10:《在这世界的角落》是 1988年《龙猫》之后,第二部登顶日本旬报十佳之首的动画片。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宫崎骏的作品,1997年《幽灵公主》旬报十佳第二,2001年《千与千寻》旬报十佳第三。→2017.05.17+18:第40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提名的五部最佳动画电影看罢,最喜欢的还是《你的名字。》!

4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跨越时代,无关政治,残酷到骨子里的反战主题,放之四海而皆准。被卷进战争浪潮的平民,被打破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一切突然发生,一切又突然结束,失去的无可挽回,却不知向何处控诉。所幸的是,还活着。

43分钟前
  • 晴蘭
  • 推荐

日本人看了可能会感动,但是给我的感觉就是责怪打败了一样。特别是最后女主角知道战败后竟然痛哭说自己还有左手和双脚可以去战斗,自认为合理的东西,一直忍耐的理由,不应该因为暴力(广岛原子弹爆炸)而屈服。简直可怕。

45分钟前
  • 敦士
  • 还行

以为把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白描底层的苦难,完全看不到有关战争的反思。岛国真是细思恐极。

47分钟前
  • 锄禾
  • 推荐

(7/10)很平静的一部片子,没有什么过度煽情。很多人是因为我十年前写的《批判再见萤火虫》关注了我,但其实随着时间久了我的看法也有了一些改变。反战和反暴力时,其实解说打架的“害已性”(你会被打断左腿、右腿、四条腿、还有中间那条腿)要远比鸡汤道德说教“不要打架哦,因为这样人品不好”来得有用……

5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天皇广播之后女主角铃说的那几句话,感觉憋很久终于说出来了-“唉,如果二战赢了多好,怎么就输了呢。”诚然老百姓受战争侵害最重,但是战争并不是通过截取普通人生活切面就可以完事的议题。尽管的确有些打动我的细节,可这么多年了,这个国家自作多情的比惨洗白之路从未放弃。

53分钟前
  • 马盼盼
  • 还行

世界太凶恶,我只愿与你在这世界的角落安守小小的幸福,当漫天火焰下的拥抱还不算太晚,当满目疮痍化作笔尖灵动,当我们穿越了生死才领悟到相逢的可贵,永远能认出你,活着永远最珍贵;以烂漫想象熬过艰辛战争,田园牧歌上方笼罩的阴霾,另一种视角的反战态度。

5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奶奶家偷吃瓜瓤的野孩子,再遇见已是烟花柳巷着和服的风尘女子;海边把浪花当成白兔的男同学,再遇见已是皮肤黝黑将远行的海军小将;桥上篮筐里看穿一切的小哥哥,再遇见却是相许一生不多言的温柔男人。而那江波的白鹭、入水的砂糖、飘散的蒲公英,融化进那年的雪。随着一场无意义的白光,再也遇不见。

5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真的是很美的故事,为你们的战争观扣一星

1小时前
  • 方舒逸
  • 推荐

我要是日本人会哭晕在电影院吧,但抱歉身为中国人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情感。能年的配音很无语,更无语的是小学时期的角色也让同一个人配音,那个女主蠢慢的让我恨不得早点飞出电影院。

1小时前
  • 不缇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