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周年

爱情片英国2015

主演:夏洛特·兰普林,汤姆·康特奈,杰拉丁妮·詹姆斯,多莉·韦尔斯,大卫·西布利,山姆·亚历山大,理查德·坎宁汉姆,汉娜·查尔莫斯,卡米尔·乌坎,鲁弗斯·赖特

导演:安德鲁·海格

 剧照

45周年 剧照 NO.145周年 剧照 NO.245周年 剧照 NO.345周年 剧照 NO.445周年 剧照 NO.545周年 剧照 NO.645周年 剧照 NO.1345周年 剧照 NO.1445周年 剧照 NO.1545周年 剧照 NO.1645周年 剧照 NO.1745周年 剧照 NO.1845周年 剧照 NO.1945周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4 16:09

详细剧情

  就在凯特(Kate)忙于筹备45周年的结婚纪念日之时,她丈夫杰夫(Geoff)突然接到了一条把他的思绪带回过去的消息,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  凯特和杰夫的内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却无法交流彼此深藏的不安。杰夫把自己封闭在回忆的世界里,而凯特则竭力压抑自己的嫉妒和焦虑,她还需要专心为聚会做准备,安排音乐、菜单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东西。  表面看来,一切如常,但摄影机却敏锐地捕捉了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失衡的过程。不论是和杰夫共进早餐还是在镇子里独自漫步,凯特都感觉自己越像是一个陌生人。《45周年》中的夫妇二人被意想不到的情绪攫住,被迫面对自己不熟悉的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曾经的好时光仿佛一去不返。在共同生活了45年之后,在他们的结婚纪念日上究竟哪种情绪会占上风呢?

 长篇影评

 1 ) 爱情里岁月的泡沫

在上影节看了《四十五周年》,看完第一感受便是:毋庸置疑,这部电影极有可能会是我的年度十佳影片之一。

步入老年的凯特要与丈夫杰夫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就在凯特忙于筹备之时,杰夫突然接到了一封把他的思绪带回过去的信,他50年前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因意外丧生的女友的遗体被找到了,信里丈夫初恋情人的尸体(因意外而丧生)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

凯特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根本不是她。

安德鲁•海格

影片导演安德鲁•海格是一名英国70后导演,也是个人最喜爱的英国当代导演之一。他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固定在LGBT题材,这是他第一次拍摄关于异性之爱的影片。

海格的风格,通常是在短时间内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细节上的白描,最大化突出人物琐碎、私人化的细节,从而使简单的情节感人至深,在情感积淀中获得一种独特的戏剧冲突:微弱的、突发的,抓住瞬间的流动。

想更为深刻地理解《四十五周年》所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其中人物的感受,电影院(尤其是上影的巨幕厅)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个人在电影院的观感是:海格的这部片子会给人一种甚至可被称为“私密尴尬”的感受。如果是我独自一人在小屏幕上观赏,也许会更容易得到影片本身所想传递的某种氛围,同时也会把这种揭露伤疤的痛感尽可能降低。

电影的场景,大多设在有清新情调的咖啡馆、客厅、厨房、卧室、草地、车内以及阴暗的阁楼,再加上两位主演生活流式的表演方式——于是,这样一则关于婚姻的悲剧寓言太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给人重击,而影院就是那个令人尴尬的场所。

两个人四十五年的情感点滴,在一周内分崩离析,终在看似平静的生活表层下迅速溃烂,谁都无法回归,原本和谐的共存逐渐走向倾覆,这个过程令观众体会到更沉重的煎熬。

凯特和杰夫二人不是彼此最爱,却相互共济过了四十五年。这份关系从一开始的看似某种微妙的平衡,到最终的失衡的过程:不论是和杰夫共进早餐,还是在镇子里独自漫步,渐渐地,凯特都感觉自己越像是一个陌生人。四十五年的陪伴,最终输给了一个突然闯入的幽灵,一个对亡者几天的思念。

将这部影片对比2012年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哈内克的《爱》,就会发现其中技巧的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用非常克制的技巧,精准细密、藏而不露,反高潮、反戏剧、生活流,剥离浓烈的冲突,在平实的生活场景中利落无比地揭伤疤。

不同的是,《爱》是人生最后爱火重燃却又被迫熄灭的痛苦,把极致的爱以隐忍的方式揉碎了给我们看。而安德鲁•海格处理《四十五周年》所采用的隐忍,则是在探讨爱情里突发的偶然性和爱情里的时间。

一件往事,是否可以彻底破坏一段并不算是“最爱”、“最好”的伴侣关系。很多家庭,都被这种过往旧爱的秘密困惑,但能在旧爱的困扰中否定这种相濡以沫吗?这又涉及不同的取舍。

爱会有保鲜期吗?

《四十五周年》将爱情的真相放上台面,让我们看到:爱情与时间无关,这类念想会突破这四十五年,突破家庭关系。这就是杰夫关于婚姻与爱的真相,而在我们旁人看来,着实太阴冷,却又只能接受。

电影最后,四十五周年婚姻纪念宴来临之际,一曲“Happy Together”,杰夫一篇“故作姿态”的,满口“这辈子最好决定”的演讲稿,一曲“Smoke Gets In Your Eyes”的共舞,蓝色的灯光打上身,这一切束缚还是被彻底打碎了。

凯特把手甩开,欲哭无泪地回望着这四十五周年,这些生命中的点滴,到头来都成了岁月的泡沫。

 2 ) 前女友,心中永远的刺

会想看这部电影其实是因为女主,看过她在Broadchurch第二季的表演,相当惊艳。发现男女主分别拿了柏林电影节最佳男女主后就决定一定要去电影院看。

故事其实很简单。从丈夫收到前女友遗体在瑞士冰川被发现的来信,到45周年纪念宴会,不过短短六天。然而两人的生活在这六天里被彻底颠覆,虽然表面上风平浪静。有意思的是这六天的天气变化,完全是女主内心世界的反映:除了第一天艳阳高照之外,后面不是狂风暴雨就是阴云密布。

她瞬间惊悉,他爱的从来就不是自己。意识到这点后,所有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忽然都有了别的解释:他的烟味代表了她的香水味,他读或未读的书,他旅行过的地方,他不再使用的相机,都是因为她。当她看到前女友的照片时,她一定是意识到她们相似的不仅仅是发色。那两张抚着肚子微笑的幻灯片,也许甚至解释了为什么他们没有子女……

两个老戏骨演得特别赞,也把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巧妙地表现出来。她那边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他这边还是懵懵懂懂,甚至仍然在床上喋喋不休地述说关于另一个女人的事。

星期六,丈夫忽然像变了一个人。早起,修厕所,送到床边的热茶,完全不是之前对周年宴会安排不闻不问的样子,甚至如同好友猜测的那样在演讲后热泪盈眶。但是她已经不在乎了。电影在宴会后的第一支舞后戛然而止,但她用最后的动作告诉我们,这个故事绝对没完。

 3 ) 我只是需要一些理由让我继续说服自己

我有时候觉得婚姻像一场漫长的辩论,正反方都是自己。每天我们都在收集各种蛛丝马迹,来充实两方的论据。他买了一束玫瑰花,正方占上风;他竟然忘记了相识纪念日,反方压倒;他给我做了一顿的早餐,正方加分;他瞒着我给前女友微信,反方领先。在外人看来,婚姻似乎是连绵不断的一个整体,只有身处其中才明白,每一个点都充满了权衡的变量,进退的犹豫。

在《四十五周年》里,凯特的婚姻在她看来显然是一段“正方胜利”的婚姻——至少也是正反方达成了微妙平衡的婚姻。但这一切却由于丈夫杰夫收到的一封信而打破了。信里说杰夫在阿尔卑斯山意外丧生的前女友的遗体找到了。

凯特像每一个对自己的胸襟了充满错误的信心的女人一样,表示完全可以理解杰夫因此所产生的情绪。但形式的发展似乎还是超出了她的预期。杰夫会半夜背着她偷偷爬上阁楼看旧时的照片;他开始借阅与冰川以及温室效应相关的书籍;他在讲述往事的时候,毫不掩饰当前女友和导游打情骂俏时候他的醋意;他甚至去旅行社咨询瑞士的事宜……

两个人的生活似乎有了第三个隐形人的存在。那个死去的前女友,她安静地躺在冰川里,也许容颜依旧。她永远不会衰老不会凋零,如同当年的岁月。

我在看的过程中一直暗暗以为杰夫会与前女友的死有一些干系,剧情会走入悬疑的方向——但是什么也没有发生。这部电影平淡得如同生活本身,没有诡谲的情节,只有真实的冰冷。只是一个老头喋喋不休地沉溺在当年的种种,而他的妻子在旁边默默地心碎。这份心碎达到最高峰,应该是凯特问杰夫如果前女友没有死他是否会娶她。杰夫回答说:”当然。”他是那么笃定,甚至没有补充任何多余的说明。仿佛凯特只是第二选择。

其实杰夫真正怀念的也许并不是前女友,而是那段年轻而未知的岁月。那时候生活充满了如此多的可能性。他对前女友的每一分想念,都是对他所失去的每一种可能性的遗憾。但我想杰夫一直没搞清楚的是——还是回到辩论的比喻——他到底属于哪一方。你不能给反方提供了一堆充实的论据,然后最后的总结陈词却是“当然我坚持我方观点。”通俗点来说,杰夫那几天的表现完全是一个猪队友。

有人看了电影以后说,看吧,就是不能对老婆说实话。明明是说这话的人懒得或者缺乏说实话的技巧。如果杰夫在承认当时前女友没有死他会娶她后,再补充一句“但我仍感激发生这一切后,我遇到了你”,凯特受到的伤害就会少得多。但他选择不说。明明可以让凯特一起去瑞士,参与那段她缺席的记忆,但他选择背着她偷偷去咨询旅行社。在猪队友一直为反方加分的时候,他完全没有体谅自己的同伴在这场“辩论”里独自挣扎的窘境。

我们真的是同一队的吗?请拿出队友的精神来好吗?你真的想留在这段婚姻里吗?请不要一直把另一半往外推好吗?杰夫也许不会明白,他们45年的岁月,难道这几天就让凯特否定一切了吗?他不明白所有的辩论都只有一个胜方,女人们如果觉得感情被辜负,她们会选择全盘推翻。

有时候,我们只是需要一些证据和理由说服自己,留在一段关系里。

杰夫最后在结婚纪念派对上的演讲,让我觉得他还是珍惜这段婚姻的——在一系列毁灭性的的破坏后。

可是这一切也许太晚了。最后的歌曲唱出了凯特当下的心声。这45年于她,仿佛只是烟雾迷蒙了双眼。

 4 ) 生命里的轻与重

原载《环球银幕》2015年5月

*这篇是在柏林电影节看了一遍之后,匆忙写的,比较应付。等片子在巴黎上院线后,我再重新写过。


略谙情场琐事的男女都深晓一个简单的原则:伴侣的往事、旧情如非对方主动提,则切忌不要主动扒。总有些事,不知道其实比知道要好。有那份好奇,无非是因爱而起的占有之心。但人这种有限的存在,最怕与时间这头永恒的怪物较劲。爱人的过去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个永远回不去的谜。过去种种,知道了又如何,谁又能保证哪句是真、哪句是假。除了添堵,这过去,你丝毫改变不了,也奈何不得。生活绝望之处即在于,爱情也好,婚姻也罢,明明是在最偶然时候遇见最偶然的人,但这偶然之轻却偏偏要用每个人的一生来担负。

在英国导演安德鲁•海格新片《四十五周年》里,夏洛特•兰普林饰演的妻子凯特便遭遇这样一种绝望。眼见着要与丈夫杰夫(汤姆•康特奈饰)迎来结婚四十五周年的纪念日,却意外地发现与之相伴一生的男人最“爱”的却可能根本不是她。四十五年的情感在仅仅一周的时间里就因一封信而分崩离析。信里丈夫初恋的尸体在半个世纪后随着冰雪的消融而重见天日,依然年轻,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六十年代样子,同时消融的还有丈夫沉睡已久记忆,栩栩如生。那永不可触的过去,那过去不曾遭遇、未来也无法遇见的情敌,开始将丈夫从凯特身边一点点夺走,更是给凯特这一生的情感生活烙上了一个巨大的问号。半个世纪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丈夫又为何选择了她?

相比于夫妻二人在精神世界中发生的地震,导演海格却用最简洁、最朴素的场面调度讲述了这个令人绝望故事。影片绝大多数剧情都发生在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空间内:卧房、客厅、阁楼、汽车这些最稀松平常的场所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叙事空间。而郊区别野外空旷的乡间小路则为影片的时间轴锚定了坐标,每一天的生活都从清晨妻子在这小路上遛狗开始。而导演则像一个笔法平实、细腻但眼力却极其精准的日记体小说家一样,用仅仅一周的日记就把曾经同床共枕、相知相伴的夫妻二人拖向了同床异梦、相互猜忌的梦魇之中。

也正是在这日常的细琐之轻中,导演扒开了深埋在其下的生命纹路。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最细腻的重复和演绎,男女主角却最深层勾勒出了彼此内心世界的暗潮汹涌。康特奈饰演丈夫木讷而又呆滞,行尸走肉般活在当下,实质却早已置身于重新打开记忆暗房中,似是而非搪塞着妻子的关切,内心却被牵引向初恋逝去的雪山。面对丈夫这般无辜的恶,这般貌似力不从心实质却推脱沟通的伪善和怯懦,兰普林最传神刻画了一个坚忍无子的老年妻子,她一方面要以最大耐心和善意维系着日常生活运转和结婚周年庆典的筹备,但另一方面却必须独自面对突然被抛弃的孤寂与伤痕,并一个人爬上阁楼,去窥探那个有可能瓦解其一生依靠的真相。

本片改编自大卫•康斯坦丁的短篇小说,是同志导演安德鲁•海格的第三部电影,也是导演首次处理异性恋题材。这位因执导HBO人气同志剧集《LOOKING》而在同志圈内享有盛誉的导演,乍在柏林登场,就引发全方面的好评。影片3.4的场刊高分,也列居今年柏林竞赛片的榜首。而两位英伦老戏骨张弛有度的表演,双双问鼎最佳男女主角奖确乃实至名归,更彰显了评委会对影片的喜爱。尤其是夏洛特•兰普林表演极有可能在今年末的颁奖季囊括更多的斩获。尽管对于绝大多数观众而言,本片克制而又日常的清雅笔法乍看之下极尽平淡甚至会让人觉得缺乏戏剧性而略显乏味,但如能换位到一个老年女性视角上,则本片细腻的情感脉络以及对婚恋本质的深刻探寻不仅构造了一个可供多方位阐释的文本空间,也是一个让人脊背发凉的婚姻寓言。

 5 ) 45周年

今年奥斯卡的热门影片大多都让我感到名过其实,这部男女主角均获最佳提名的电影亦然。

特地查了两位主演的生日信息,水瓶座的夏洛特恰如其分的演绎出哪怕到老都聪慧睿智有精气神的老太太形象,仿若邻家奶奶一般的随和亲切;双鱼座的汤姆康特奈则把伪善恋旧自我欺骗的渣老头表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天看毒sir提到,这部电影不适合热恋的情人观看,因为会让你丧失对婚姻的信念。

通过50年前死去的前女友,一方面证明有些爱情也许真的可以天长地久,带着怀念的一生,谁也无法和死人争宠;另一方面则赤裸揭示出婚姻和爱情终究是两回事,相伴一生并不代表彻底拥有。

可惜片子还是寡淡了些~

 6 ) 我为什么会认同一个精神出轨的男性?

原载公号”文慧园路三号“

在小说原著中,夫妻二人的实际年纪要比电影中大一些,90岁左右,年轻时代在二战时期。导演在电影中把他们变得年轻了一点,70岁左右,把年轻时代放在了60年代。以此带来的对二人时代背景、阶级代表和文化背景的指涉在影片文本中发生的意义变化使得影片的立场更为微妙。

稿子写完后和caesarphoenīx师兄探讨了一下,觉得45周年这个片子更好了,在写稿的时候我也没有考虑到更多时代和阶级背景指向的问题,找时间要重看一下。至于这方面的分析,我对历史和文化背景并没有那么了解,期待懂的人来写一写吧。

--------------我是原文分割线-------------------------

豆瓣有个小组叫前任去死团,恶意满满。但有时候真的是前任死了也没用,比如在今年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拿下了柏林最佳男主女主,还提名了金熊的影片《45周年》里,前任的影子也还是阴魂不散。

但是《45周年》里的男主人公在结婚纪念日前想前任还真的没有什么问题,这并不意味着感情脆弱,婚姻虚妄,真爱摇摆。

于生理,他并未出轨;于道德,他只是在回望自己的过去与年轻。

在忠贞不渝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对古旧的过去的一种欺骗性的回望时候,想念前任也应当变成一件合理化的事。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固定在一段既定的时间框线里,死亡是离开的一种极端状态,更多时候是分手。当二人关系中的A方离开时,B方关于这段关系的成长就被封闭起来,而作为妻子的C方,是无法参与这段成长的。

很多人说《45周年》是个中产阶级的家庭情节剧,讲家庭危机。我并不这么觉得,中产阶级家庭情节剧太多了,《45周年》远算不上,它甚至都没有在探讨婚姻危机。

它不过是以中产阶级家庭为背景,但并没有情节剧的大冲突,它也完全没有在讲丈夫杰夫到底是爱前任还是爱妻子的问题,它说的,只是时间的残忍和不可逆性。人在无限延长的时间线中,终归还是会衰老,会要往前走的。

这正是《45周年》的合理点与触动点。
 
45周年的婚姻纪念日到来之际,丈夫杰夫突然收到消息,自己50年前因为登山而去世的前女友的尸体被找到,冰封在冰层中的容颜始终如一,然而自己已经老去。于是杰夫陷入了对过去的怀溯当中,而妻子凯特则陷入了自我价值危机和自我身份的摇摆之中,时时刻刻怀疑自己45年婚姻生活的虚妄。在影片后半段,她对丈夫爆发,吼出了自己一直是前任的影子的话,将全片一直引导的温情与和解瞬间瓦解。而这种瓦解,其实在凯特躲在楼梯间里看杰夫给前女友拍的照片的时候就注定了。

看照片这个桥段是全片最为动人的场景,自从前女友死后,杰夫便不再拍照,照片记录了前女友年轻时候的容貌,同样也记录了前女友与杰夫的爱情状态,也以一种木乃伊情结保存起了前女友。那是被摄影机凝固的时间,同样也与冰封的容颜未改的尸体形成对照。在这个凝固的时间之外,夫妻俩的时间,以及电影时间都是向前流淌,走向衰老的;反而是凝固的,死亡的,木乃伊般永久保存的图像与尸体,成为了更有力量的情感象征。而那个昏暗、只有投影仪亮着的忽明忽暗的阁楼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电影放映间,凯特看照片的过程也是一个看电影的过程。

我相信导演在这里,一定对电影和巴赞做了一个小小致敬。
 

影片用两个人物的三种状态来展现了这种摇摇欲坠的关系,杰夫的沉默不语,凯特在准备纪念日宴会和焦虑的两种状态间游走。整体的时间线在渐渐逼近45周年的节点,而两个人的危机状态,却被电影时间切分为7天的章节,让45周年与7天形成微妙的对照,这种对照的结构之间,也正好再次吻合了时间流逝的主题。

夫妻两人在后来的聊天时提到,在50年前,两人还未相识的时候,就在杰夫失去前女友的同时,凯特的母亲也去世了。两个人在同样的时间里都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却在45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对对方提起过。这亦让两人的隔阂成为必然——缺席对方人生中的重大伤痛,没能共同经历最重要的成长。

这种缺席在时间的线性流逝中变得无可挽回,但比起缺席和无可挽回,更为悲哀的反倒是,时间总是向前线性流逝的,人不可能在时间的长河中凝滞不动,他们总会向前走,也总会遇上一个人。而杰夫其实也没有那么爱前女友,他回顾的更并不是爱情或者人物,他不过是在衰老的当下回顾着年轻时候的一个节点,他在这7天里暂时躲在一个凝固的时间点中,凝固意味着不变,而变化与未知才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魅力,同时也是时间带给现实生活的残忍。

 所以,在这个以女性视角讲述的精神出轨的故事里,我反而更加认同男性感受。

 短评

很有分寸的触及到了真实的痛点。影片似乎始终在诱导观众往温情和解的情绪上走,但最终却用最恰当的方式撕破了面纱,打破了幻觉,将真实与谎言、爱与痛、理解与背叛共存的婚姻本质定格在了高潮瞬间。

5分钟前
  • LOOK
  • 推荐

安德鲁·海格的风格一如既往的小清新,平平淡淡的故事,总能在小细节上击中人心,而且演员们到了他手里,表演都会变得比以往更加细腻,这次夏洛特·兰普林的演技就直接逆天了,一丝一毫的纤小情绪,即使是像最后跳舞时的全景镜头,即使她面无表情,你都能感受到她的气场,看到什么叫不平等的夫妻关系。

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女主角: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是我鼻子犯的罪。男主角:你要的爱太完美,我永远都学不会。

1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那些藏在阁楼里的回忆,哪怕锁得再深,也能听到瑞士的湖水拍岸。一个半生陪伴输给六天想念的故事,爱情与时间无关。——无论同性异性题材,Andrew Haigh总是懂得如何收控情感的波澜。

1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在爱里念旧也不算美德。

18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四十五年,六日夜,一念。曲终舞尽,幻灭有时。

2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故事构架乍看之下和岩井俊二的情书有些相似,但是内核和基调却迥异。最后纪念日庆典这场戏实在太赞,当现场气氛达到煽情的高潮,丈夫留下自我陶醉的鳄鱼眼泪,妻子发现意识到自己全部的人生都建立在这个男人自私的谎言之上,最后舞曲结束她充满痛苦和绝望的甩开丈夫的手,真的让观者的情绪瞬间达到冰点

27分钟前
  • 一根曲木
  • 力荐

一瓶酿了45年的醋终于打翻了,坦诚布公看似是美德实际却是致命打击,裂缝一旦出现,就再也无法填满了。

30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想想还是改为两星。开场的老太太的两句台词让我对这个人物的性格有了判断,一是丈夫跟她说埋在冰川里的前女友被发现了被懂得跟瑞典冰人一样,她说“哦我叫这种第三种人类”,第二是去看周年的场地,经理跟她说我们这庆祝过很多好事情她说哦某人后来不是被处死了吗,所以老太太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聪明但也理性到有点冷酷的性格,老头一开始对前女友的重新发现情绪激动其实是可以理解的,老太太却没有给予他任何共情,而是一开始就抗拒排斥,所以老太太给我的印象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后面她发现45年婚姻的谎言后心冷与其说是对这段婚姻与感情的绝望不如说是对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完美关系和自我的破碎。而且,以这样的一个引子来揭开所谓真相总觉得打蛇不到七寸,因为老头的行为真的并不能用“渣”字来全概括。

35分钟前
  • 苏案
  • 较差

简直是恐怖片,45年的朝夕相处相濡以沫随着一封信的来临在一周内分崩瓦解。人心是世上最美妙也最恐怖的东西,太多不可靠。老太太演得真好,很英国很范儿。但我就是不能相信45年都是这么过来的,然而现实里凑白头挨到老的模范夫妻不也比比皆是么。总之细思极恐。

4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所有我和你相处的时光却比不上夜半你离去怀旧的片刻,所有我和你生活的空间却比不上你阁楼的那片天地。踏入蓝色舞池的人们就像踏入瑞士永久冰冻的山川上,所有带着别人记忆生活的过去被冻的刺骨,你说的“我爱你”都带着她的味道。 兰普林的表演细致动人,舞曲终了,这便是最后的结婚纪念日。

41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幽冥闯入者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闭起双眼你最挂念谁 眼睛张开身边竟是谁

45分钟前
  • diabolo
  • 推荐

生活里最大绝望恐怕就是年老之时发现自己或许不是相濡以沫老伴生命中的唯一。导演用最简洁最朴素几个日常生活场景,勾勒了一段陷入婚姻困境的老年夫妇一周的生活。绝望女人被迫只身面对丈夫过去,面对婚姻的偶然与生命的必然。开幕以来,最佳影片,兰普林成为影后热门。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我付出的一切,包括时间,都没有流进我所期望的那个瓶子里,而是通过某根漏斗,进入了另一个我无法触及,也不得而见的容器中。

49分钟前
  • CharlesChou
  • 推荐

我觉得我现在这个年龄就不会这么作了,再过个45年应该更不会作。夏洛特奶奶演得好,也就这样。

52分钟前
  • Enjoy🌈Rachel
  • 较差

电影不是这么个拍法,那些肤浅的人生总结,缺乏结构的剧本,没有意义的空挡,不知其可的剪辑……当你不能理解生活与戏剧的差别,而将这二者杂糅在一起时,就会出现这么糟的作品。其实看《卡罗尔》的时候已经能感受到西方电影在面对日本、台湾电影影响时的迷失。不过兰普林的表演非常有力度。

57分钟前
  • 明鑫
  • 很差

无法较量的对手,不能言说的秘密,45年的长情陪伴敌不过时光美化的浪漫,既虚假又真实,在45年的婚姻磨砺后,能依然体会到心痛与追忆的男人,和依然能感受到嫉妒与不甘的女人,真的不是一般的夫妻,从敏锐感受度来说,他们是登对的。

5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战役胜利,将军死了;感情存疑,婚姻长久。45年的婚姻看似会更坚固,其实更脆弱了,历经45年的陪伴和付出后这段感情经不起过多的推敲和假设,未知的因为未知而美好,拥有的因为有所失而折损珍贵。你闻过了空气中幽存的旧爱的香气,你还相信你是他最重要的决定吗?

60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节奏很舒服,老两口的感情缝隙,像漏水的老房子一样,一点点渗出来,爱情魔力从来是盲目,哪怕已经是过去式,还是会让现在的人妒忌。45周年婚姻抵不过一封瑞士来信。女主角的枯寂之美,跟英国乡下潮湿灰蒙的风景类似,冷凉丰饶,常见杂花生树,苍绿原野荒芜。这次她真是空心了。

1小时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