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情片其它2020

主演:韦尔凯特·邦盖,阿尔布雷希特·舒赫,杰拉·哈斯,安娜贝尔·曼登,约阿希姆·克罗尔,理查德·福菲·吉梅利,米拉·艾丽萨·戈雷斯,鲁菲娜·诺伊曼,莉娜·施密特克,迈克尔·戴维斯,尼尔斯·韦尔科金,法里斯·萨利赫,佩妮·奥·阿特,德里克·梅森堡,塞尔玛·布阿本

导演:布尔汗·奎巴尼

 剧照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2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3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4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5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6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3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4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5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6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7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8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19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23 20:06

详细剧情

  30岁的弗朗西斯是一名来自几内亚比绍的难民,他乘船非法穿越地中海,最后成为唯一的幸存者,来到了柏林。弗朗西斯遇见了德国毒贩莱因霍尔德,因而被卷入了柏林黑社会。

 长篇影评

 1 ) 德国就是这样走上纳粹之路的

1
弗兰茨因杀死女友而坐牢。影片从他出狱那天开始。四年的监狱生活,让他失去了“自由”的能力。他害怕自由,他没有能力自主自立地生活。这种人是纳粹最好的社会基础。纳粹给他们工作,给他们归属,尤其还给他们种族的自信。
2
弗兰茨也曾发誓要从新做人,“不想再过从前的生活”,诚实守法,凭自已的劳动获取生活的权利。然后,他面对的是一个经济衰败、人心险恶的社会。他走出了小监狱的门,却无可选择地跌进了一个更大的社会监狱里。叫卖《民族观察报》,佩戴万字袖标,卷入纳粹的潮流乃是必然之势。
3
莉娜的“伯父”奥托•吕德斯,失业两年,穷困潦倒。他和弗兰茨同属一个“阶级”,却与弗兰茨完全没有所谓的“阶级感情”。恰恰相反,正是他坑了自己的“阶级兄弟”,断绝了弗兰茨“走正道”的最后一丝希望。
4
弗兰茨成天沉溺在酒精当中麻醉自己,他说:“我全身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我连希望的力气都没有……”。人处于完全绝望的境地,恰是最最软弱的时候。无论是上帝还是撒旦,是天使还是凡人,只要能给他们一丝希望,都会成为他们要去拼命抓住的一根稻草。
撒旦即将出场了。
5
弗兰茨完全陷入了莱因霍尔德的控制之中。弗氏莱氏以及他们的女人,都是沉在社会最底层的穷困潦倒者,没有诚信,没有尊严,卑贱到叫人无法产生出同情的感情。弗兰茨差不多就是个没脑子的人,不知道莱因霍尔德给他施了什么魔法,他竟然如此心甘情愿地为这个无赖“分忧解难”。就这样的素质,当希特勒为他们提供面包的时候,可以想象,他们会多么地感激涕零,以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后来德国为纳粹狂潮所淹没,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6
弗兰茨稀里糊涂地卷入了一次夜盗行动,又稀里糊涂地被莱因霍尔德从车上推下去遭后面车子碾压断了胳膊。弗兰茨的女人西莉悲恸欲绝,重新投入无赖莱因霍尔德的怀抱,莱因霍尔德正好顺势赶走他早就厌倦了的女人图德。
这些人的行为都非正常人所能理解,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非正常的人,他们被一个扭曲的时代扭曲了心灵和人格。
7
弗兰茨大难不死,着实让那个盗窃团伙内部慌乱了一阵。但是,莱因霍尔德坚信,弗兰茨已完全丧失了意志,不仅不必怜悯,甚至不值得花钱去封他的嘴。果然,布鲁诺带着消灾的钱去谈判,弗兰茨以为是要来灭口,竟吓瘫在地上不能动弹,就如同屠宰场里的牲口,躺在那里喘着气,等着被宰杀。
在酒吧里和酒对话的一场戏,预示着这个活死人的精神即将彻底崩溃,离进疯人院不远了。什么是酒的特性?酒是兴奋剂,也是麻醉剂。酒让人产生幻觉,从中获得暂时的欣快慰藉,最终让人失去行动能力,让人在亢奋中沉沦,甜蜜地走向死亡。
西莉无意中发现弗兰茨还活着,质问莱因霍尔德为什么对她隐瞒,骂莱因霍尔德是下三滥,是卑鄙、肮脏、腐烂的瘪三。在做人的骨气上,弗兰茨甚至不如西莉这个卑贱的妓女。
当同伙们准备掏钱买太平的时候,莱因霍尔德用他特有的结巴说出狠话:”你们别指望我能给这个白痴拿一分钱!“从他身上分明投射了希特勒的影子。
8
报载德国工业重镇鲁尔地区一宗家庭悲剧:妻子自缢身亡,三个孩子被父亲推入河中淹死。读到如此恐怖的新闻,弗兰茨狂笑不止。他已心死,没有什么能够掀动一丝情感上的涟漪。德国的经济也坏到不能再坏的境况,正在酿造人间的悲剧。
米兹——一个美丽的妓女,似乎给弗兰茨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疯狂地爱上了这个丢了一条胳膊的废物。
弗兰茨的前女友伊娃,更是对他一往情深。每当弗兰茨陷入了绝境,伊娃就会及时出现,做他的护佑天使。
9
弗兰茨离不开女人,因为唯有女人可供他呵使,让他稍许找到点做男人的感觉。看到别的男人寄给米兹的情书,他顿感受到了侮辱,但终究还得捧一束鲜花把米兹哄回来。
弗兰茨靠什么生活?既靠女人供养,也靠自己充当男妓。他一再被莱因霍尔德耍弄,很大程度是由于在性取向上受制于人,难怪他还会涎着脸去找这个害他差点丢了命的人。和维利在一起,表面的对等掩盖了实质上的自我出卖。
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主义动员工人团结起来反对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则厌恶一切秩序和束缚,……各种思潮和政治势力粉墨登场,相互角力,激烈冲撞,纳粹主义“独领风骚”的时代呼之欲出了。
10
伊娃、米兹商定,伊娃和弗兰茨生个孩子,米兹去给人包养赚钱。弗兰茨知道,自己是一头待宰的猪。但是猪没有思想,不能理解待宰的处境和命运。人有思想,所以痛苦。弗兰茨就是一头痛苦的待宰的猪。“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为了麻痹痛觉,弗兰茨只能整日酗酒。
报贩在叫卖“儿童性侵丑闻”:“捷克犹太人强奸20名男孩,尚未捕获”。犹太人被摆上了砧板,噩运就要降临到他们头上了。
11
弗兰茨一步一步走向毁灭,不能说是被谁逼迫。莱因霍尔德心中有鬼,一直防备着弗兰茨的报复。按常理,报复是必然的。但是弗兰茨偏偏没有丝毫的怨恨,甚至给予莱因霍尔德超乎寻常的信任。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弗兰茨几乎就是个贱骨头。是他自己主动要求重新入伙作案,分得一点脏款,就以为有了能耐,去向米兹炫耀。不能说他不喜欢米兹,上次吃醋是看到有男人给米兹写情书,这次是疑心米兹爱上了包养她的老头的少年侄子,把米兹往死里狠揍。与此同时,弗兰茨引狼入室,置米兹于险境之中。
12
弗兰茨与米兹和好如初。莱因霍尔德妒火中烧。在莱氏眼中,弗兰茨纯粹是个废物。废物居然能够获得美人的芳心,是莱氏万万无法容忍的。
米兹出于要了解弗兰茨的一切,中了迈克的圈套,这好理解。可是,她单独和莱因霍尔德到林中“散步”,且一再受到骚扰仍不设法脱身,终至于被害,实在是有悖常理。
13
迈克因侵吞了一件貂皮大衣的赃物被要挟而成了莱因霍尔德谋杀米兹的帮凶,又因受良心谴责而报警。
莱因霍尔德是有病态人格的人,他要在毁灭别人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和优越。弗兰茨是他的陪衬。弗兰茨越是失败,越是下贱,他就越是能够获得成功和高贵的幻觉。
弗兰茨具有着典型的奴性人格。米兹失踪,弗兰茨极为沮丧,不是沮丧失去了爱,而是沮丧被抛弃,被一个比他更加卑微的女人所抛弃。得知米兹并非出走,而是已经死于非命,弗兰茨陷入了歇斯底里:米兹没有不爱自己,似乎得到了莫大的宽慰;也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走到了尽头,一切都将结束了。
弗兰茨捏死了米兹送给他的小鸟,如同熄灭了最后的一丝希望。
米兹之死成了毁灭弗兰茨的最后一根稻草。
14
米兹死了,弗兰茨疯了。
在疯人的世界里,全剧所有人物悉数登场。
疯了之后的弗兰茨反而有了正常的判断力。他病愈出院站到法庭上作证时,又迷糊了,莱因霍尔德又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谋得了一个看门人的工作,再也没有后续的消息。

 2 ) 奇妙混合,卢米埃尔与梅里爱

真好,豆瓣的第一篇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评论……

在还没有拍出《莉莉玛莲》、《玛丽布莱恩的婚姻》和《雾港水手》时,法斯宾德一向被人别有用心地称为“没有大作的大师”。34岁,在片场习惯大叫大嚷,三个月拍好一部电影然后失业,私人生活极不检点的法斯宾德,并不是很在意这样的说法,他本来对世界就抱持着一种天真的恶感。所以,当《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出现时,法斯宾德也并没有把这当作自己咸鱼翻身的契机,只是不断地说:自己从看过这个小说起,想法就被它所规定,这是他人生和思想的渊薮,实在是想不到自己有机会拍这样一个片。

但实际上呢,这可以算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电视或者电影了,之前盗出的《森林中的小屋》,相比之下是白纸一张,《吉普赛时代》无法企及其高度,而最为人所推崇的《芬尼和亚历山大》也变得像个儿童剧集。如果没有偏见的话,实在不太好区分这究竟是电视剧集还是电影。不过,我愿意把这看作电影,15个小时,电影就是要长!

可以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集中了新浪潮运动、德国电影和法斯宾德个人的全部优秀传统,是卢米埃尔和梅里爱确定的两种电影传统的奇妙混合。

法斯宾德遵循了电影的叙事传统,所以盗版碟商们不费什么力气,就很好地归纳出了故事情节:一个男人刑满释放,鼓起勇气准备正直做人却终于沉沦……在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事件的进展上,法斯宾德摈弃了他之前粗犷的表现主义做法,显示出明显的美国风格。用了大量近景和特写,仔细地观察演员细致的情感变化。全剧看下来,很少有人物仅仅凭冲动行事,大部分的动作都能发现前因后果和深层的心理依据。正因为这种心理上的极度紧张,使得整个作品显得波澜壮阔。比如第10集(?),基本上只有三个场景,其中梅茨和弗兰兹在房间调情的恩爱镜头占去了一大半,人物的情感交流显得既充分又紧张又充满意味:一方面是两人之间无条件的相爱,一方面是梅茨对弗兰兹不愿透露自己的事情的焦虑,也用互相的猜疑、躲避和迎合暗示了接下来的走向。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在服装、街景、道具、历史甚至人物口音等方面,据说都相当下功夫,其中主要场景发生的街道,还是伯格曼拍《蛇蛋》的时候搭建的,估计《沉默》应该也是在这个片场拍的。在花絮碟中,主演和工作人员也不断地提到14本厚厚的剧本和法斯宾德对每场戏精确的设计,一句话,这是个天才型的导演。

但这仅仅是这部巨著的很小一部分。可以说,13小时的前13集占了一半,而2小时的尾声,却占去了另一半。这个尾声,被命名为“弗兰兹的梦”,顾名思义,表现的是弗兰兹在女友被杀后陷入的精神混乱状态。两个金发健美的天使,环伺左右;他这短短一段生命中出现的人物,悉数登场。这是一段用心理情绪进行调度的场景,可以说是影史上最长的梦了。

这个漫长的梦中,场景似曾相识却又大有不同,弗兰兹在他熟悉却又感觉陌生的世界中,接受各个不同人物的拷问。在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这些人物,都是深植于弗兰兹内心深处的,他们是弗兰兹的不同侧面;这些场景,也并不仅仅是梦境,而是现实在深层次的折射,历史、现实,从过去到现在,莫不如此。印象深刻的场景比如跟老鼠一起吃东西,比如叠在一起的身体,比如房间中的铁笼……

实际上,在现实主义的叙事中,《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一直就充满表现主义的色彩,整个色调是暖暖的黄色,有着隆重的黑影,人物拖着长长的影子,就像是拖着长长的过去和长长的心思,很像《雾港水手》,也很像《M》,像《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尤其让人难忘的是弗兰兹简陋小屋的餐桌旁,窗外永远闪烁着的红光,把整个空间映得像一个心房,充满了宿命感。还有梅茨被杀时,浪漫的森林深处飘过来的越来越浓的雾,就像莱茵哈特晦暗不明的心理。

在收看第七碟中一个关于影片修复的花絮时,发现在修复前,影调并非这种暖色加阴影的组合,不过,想想又很放心了,估计是技术问题吧。因为在结尾部分,色调是正常的清冷的青黑色,所以可见,作者想强调的,是梦境中的现实部分和现实中的宿命感,我们要信赖CC的专业眼光。

除了努米哀尔和梅里爱的结合外,《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还体现出强烈的文学意味。找不到小说原著,看了些相应的介绍文章,无不强调了小说的“镜头感”,说是这个小说能跻身当代小说之林前列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也可以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电影,用了许多文学化的手段,使它能列身电影百年的排头。

当然,最重要的文学手段,就是不断插入的画外音。比如,也是让人印象尤其深刻的一段,就是梅茨和莱茵哈特在森林中散步时候,独白重复着:万物都有它的时间,出生的时间和死亡的时间,坚持的时间和放弃的时间,收获的时间和播种的时间……作为一种抒情的手段,文学性极强的独白,对画面的内涵是一种相得益彰的解释。更重要的是,文学性的独白,让过分投入的观众能够从感染力相当强烈的画面和故事中抽身而出,用一种旁观者的心态,冷静地对待和思考作者想传达的意思。有的时候,导演会故意打断故事的进程,让人物忽然定格,而是用画外音来“代替”人物动作,效果非常好。

跟画外音起相同作用的,还有不时插入的字幕卡。还有经常集中出现的弗兰兹打死艾达的情景,不过作用这个稍微有些不同,而且让人有点吃不透。似乎是想强调,这是对于弗兰兹很重要的一个事件,是他新生命的地点,但实际上也是他生命的终点,因为生活不过是这样一个不断的循环。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字幕卡和画外音,在每集内部,能自然形成节奏,并且起到了关键的提示作用。如果说蒙太奇形成了故事的影像段落,那么字幕画外音以及复现场景,则形成了故事的文学段落,真是给人难以言喻的美感。

总之,要知道《追忆逝水年华》好,必须要拉上窗帘去读它,要知道《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好,必须要打开电视来看它。期待明年电影资料馆上全本,也希望有时间能看到……

 3 ) 还没看完

在看这个之前,我看过最长的电影是贝托鲁奇的‘1900’和库斯图里卡的‘地下’的电视版。没想到这个更长,看了半年了快,我才看到第六集,法斯宾德的电影不好理解却很好看,可惜我的确没耐心去一次看完。。。。慢慢来

 4 ) 观后感

    之前在找法斯宾德影片时也看到这部,一看15个小时吓到了,所以一直到后来看到同名小说的介绍,才终于看起来。当时法斯宾德完成这部影片在国内影院是三天连播,真是爽翻了,我也花了两天看完了。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十分压抑。

    阿尔弗雷德·德布林这部巨作成书于1929。据说是德国大学生必读书,翻译的作品很难体现原作的精髓,里面有很多战前柏林工人阶级之间的隐语。所以观影过程中很多对白令人费解。
    Franz是因杀害女友入狱4年,终于等到刑满释放,他回到柏林决定重新做人。1927年的德国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找工作困难,更别说他这个有过前科的罪犯了。外界社会动荡的因素一次次将Franc的信心击垮。
    从街头叫卖,到贩卖色情刊物,法西斯报纸,到丝袜传销,Franz最后遇到了Reinhold,一个表面腼腆内心邪恶同时身兼犯罪团伙头目的家伙,Franz从一开始打心眼里喜欢Reinhold。接受Reinhold玩腻的女孩,遭受对方怀疑并被推下车压断一根胳膊,仍死心塌地地去找Reinhold。而Reinhold呢,从一开始就在利用Franz,将他拉入犯罪团伙后又疑心不减,当看到他变成了残废又感到恶心,最后发现这个残废居然有了一个全心全意无条件爱他的天真姑娘,还靠着接客来供养他,不禁勃然大怒,出于嫉妒,出于厌恶,他引诱了这个叫Mieze的天真的女孩,于树林中奸污,杀害,留下一具尸体。被这个事实重击的Franz,疯一阵,傻一阵,最后告别虚无,成为对社会有点用处的看门人。
    不能说Franz心口不一,有一回他痛苦地蜷缩在沙发里哭喊着“我要控制我自己”时,看人看到了他的痛苦与矛盾。人作为个体的意志,同时又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即是独一无二的,又是渺小的。渺小的个体在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冲突是是不可避免地要放弃自我,进入永恒的自然循环。(德布林的哲学观念)
   Franz有天真的性格,这正是他吸引众多女性的地方,表达情感的方式常常超出语言的限制,能和女性伙伴纵情大哭大笑,甚至舞之蹈之,在朋友面前也是如此。可是他又被动物的兽性只配着,尤其是醉酒或发现女友的不忠时。一直闪回在整部影片中的片段就是Franz殴打他女友Ida的场面,记得不错的话好像出现了6次,有目击者房东太太出现的有5次。不仅是笼罩在Franz心中的噩梦,也是让观众始终为后来他身边的女孩们捏一把汗,最终他对Mieze的又一次施虐证明他的理智在兽性爆发时是完全无力的。而迫使他的本性爆发出来的,正是外界无处不在的社会压力。

    


    影片的结语“My Dream of the Dream of Franz Biberkopf。”提示这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其实法斯宾德自己也说过“I am Biberkopf”,就像福楼拜对包法利的自我认同一样。虽然影片中的情节都来自德布林,但从毕勃科普夫身上可以看到法斯宾德近乎自恋的投注,
    其实在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导演自己的投射,(Reinhold虽然是个反面角色,但我觉得对他的塑造用心程度不亚于对Franz的塑造。邪恶回眸的眼球上闪现的星形高光,有点结巴却富有磁性的声音几乎改变我的审美态度。)也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法斯宾德开始了对同性之美的独特表达。通过长时间频繁的近距离表现男性目光的凝视,观众获得了与好莱坞俄狄甫斯式趣味迥然不同的美感。也许如今的观众不容易惊讶,不过别忘了,当时不论德国观众还是其他西方国家的观众都是第一次获得这种体验的。














人会有理性的,傻瓜才扎堆

 5 ) 爱比死更冷

1.创作灵感(转自百度百科):

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被法斯宾德视作对其人生影响和冲击最大的文学作品。法斯宾德曾坦言:“如果德布林的《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不是如此深深镂刻在我脑海中,侵入我的血肉,占据我的整个身躯和灵魂,那么在某些或许是决定的层面,我将绝不会是这个样子。”法斯宾德深深地为小说中弗兰茨和赖因霍尔德两位男性人物的病态关系所深深吸引。而两人混杂着纯真与世故的复杂性格又与法斯宾德本人十分相若。之前在法斯宾德的多部作品(包括《爱比死更冷》和《瘟神》)中都能清晰地看到《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故事脉络,而法斯宾德更是在多部作品中采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的男主角的名字——弗兰茨。在反复阅读小说多次并完成剧本之后,法斯宾德决定由法国重返德国展开拍摄工作。法斯宾德自然主义的写实风格和线性的叙事结构造成电视剧与小说在表现形式甚至叙述重心上都大相径庭。电视剧更是一改小说原著中略显隐晦的故事情节,在大结局中试图按照法斯宾德的个人理解清晰地展现人物的命运。

2.个人理解:

从上可以看出此剧几乎是法斯宾德心血的结晶。说她是剧集,倒不如说是电影长片。第一集近82分钟,讲述弗兰兹.比伯科夫从出狱后到和第一个相好莉娜展开新生活。最终集(第14集)则长达112分(近两个小时),长篇幅对弗兰兹因米兹之死而精神崩溃后的精神世界刻画和一个忠于原著的最终片末。中间12集则都是在58、9分钟左右,这部长近15个小时的鸿篇巨制也被选入权威电影榜单视与听TOP250。

导演整体用昏黄色“滤镜”,片中的光影呈现“十字”光晕和昏暗场面。比伯科夫和三个主要角色之间的四角恋情是最大看点。首先登场的是他的旧情人伊娃,这个角色是他的守护天使:给他生活上的支持,在他出狱前租好房,照顾他的生意,在他断臂之后帮助他,给他介绍女朋友…再者是莱因霍尔德,这个角色几乎是造成他一切悲剧的伊始。首次登场于第五集,他和麦克在酒吧见到这个男人,比伯科夫望着他,猜想那个男人肯定也在监狱里服过刑,他臆想对方也会这样看待自己。这个看似莫名其妙的想法其实就看出他对这个男人一见钟情,而这个说话结巴还极易出汗的男人说自己主要做水果生意。实则是“皮肉生意”,霍尔德对于女人是喜新厌旧,当他玩腻了正一筹莫展,眼前这个新朋友成为了他女伴的“接盘侠”,以让女友送东西给比伯科夫为由让后者帮其挑逗并拿下。在这种状况下比伯科夫做了个梦:梦见自己是一条被鹰所猎食的蛇,而莱因霍尔德就是那头鹰。终于几次下来他已倦于此事,而此时霍尔德已将他拉入偷窃团伙。霍尔德可能是天生的同性恋者,而比伯科夫是双性恋,他嫉妒后者在人情世故方方面面的好,竟在比伯科夫得意洋洋之时将他推下车。而比伯科夫这边却是始终盲目的:没有恨这个将他致残的人,明知其不是好人却一再与其交好,最终导致了米兹的悲剧。米兹出场于第八集,这个角色也是一位守护比伯科夫的天使,她为了这个独臂人不惜做姘头支撑经济,还因自己无法生育要求伊娃和比伯科夫生孩子。比伯科夫因知道她与客户的外甥发生关系后暴打了她,她却仍以自己不了解以前的比伯科夫为由,想从麦克处打探却最终因为莱因霍尔德的诡计命丧黄泉。

比伯科夫对莱因霍尔德的爱正如米兹对他的爱,米兹这个角色的毁灭和比伯科夫的毁灭为互文。所以米兹和伊娃这两个女性角色其实只是衬托,实则却是两个男人间的感情纠葛。可以说霍尔德最后也是因嫉妒而掐死了米兹,到头来比伯科夫仍是自怨自艾,就连在那场梦幻的对垒中也没有斗志。他将自己的堕落归结于破坏自己一段艳遇的合伙人,从未正视过自己。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20世界20年代末的柏林,经济的萧条,近几十万人失业,纳粹的兴起…

 6 ) 爱比死更冷

德语电影顶峰了 比小说更强调了弗朗兹模糊的同性恋倾向
预言式的情节暗示
弗朗兹的第一次被同事出卖就暗示了他对伦霍尔德的爱最终会葬送他 伦霍尔德夺去他的手臂 当然他钟爱超过生命的东西也会被伦霍尔德夺去

 短评

宏篇巨制,人间百态。男主是一个不太容易理解,并完全不讨喜的角色,法斯宾德在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里一点一点深入他的内心,并在最后一集完全地爆发——太棒了,就好像帕索里尼加鲍勃福斯!很好奇原著的结尾篇也是这样的吗?必须找来看看了...

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别人都在刷《想见你》的时候,我却在刷《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哈哈。电影里的这些人实在是过于卑鄙了,主角也未尝不是。当看到他把梅泽殴打到死亡边缘的时候,你对这个人一生种种遭遇的同情会完全消失。他是痛苦的,被腐坏的人性所折磨,但他也是所有可憎之人中的一份子。最后一集令人震惊,让人感觉可以永远进行下去,也令人疑惑,让人感觉法斯宾德其实并不想让毕伯科夫获得新生。喜欢法斯宾德的环绕镜头,喜欢他的遮挡构图,他的演员调度完全是剧场式的,二者相辅相成,由此得以让室内戏变得精彩异常。

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9.0/10。①一个因刚出狱而无法自立、十分迷茫的人如何一步步变成纳粹的故事。13集+1个梦境的15小时电影提供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人物研究。②电影绝大部分篇幅都是室内戏,在这之上通过框中框构图或前景遮挡(即角色被放在中/后景),加上各种炎热的暗示(如人物身上的汗水感)、(室内戏)时不时出现的闪烁的光线、大量的固定(长)镜头、贯穿全片的低饱和度调色和低调打光(有时候非常低)、演员的表演,渲染了一种压抑昏暗幽闭的气氛;③贯穿全片的昏黄色调和低调打光,以及(室内戏)时不时出现的闪烁的光线,配上演员的表演还构筑了一种迷乱颓丧的气氛;④疯了后的男主的意识流设计的很不错,癫狂而悲哀。⑤感觉影像表达太冗余,扣1分。

12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太长了,底层小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挣扎。

16分钟前
  • 小熊QQ
  • 推荐

19/9/2006 7:30, 20/9/2006 7:30, 22/9/2006 7:30pm,23/9/2006 3:00pm and 7:00pm Science Museum

21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大部头终于啃完 前面温吞到最后四集一下子四连击实在感慨 Döblin这种典型印象主义碎片化的作品交给善用光影色彩和群戏的法斯宾德太正确 完美的阴郁迷幻 绝对的法斯宾德巅峰作 看完真想再刷罗拉和雾港水手

22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15小时鸿篇巨制;无法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和情感,却是真实存在的;男主弗兰兹令人气愤的苦逼人生,我们却要和他一起忍受

23分钟前
  • 咸鱼撵死猫
  • 力荐

昏黄色调铺就的二战风雨前夕及纳粹苗头的初显,光影明灭如油画奠定宿命悲剧基调,爱比死更冷的最佳演绎,法斯宾德椎心泣血之作;环境风云裹挟个人的无望沉沦,一曲崩塌朽坏的爱与死挽歌,恐惧吞噬灵魂;最终集的超现实梦境迷乱癫狂,经历过地狱一季的男人终于正视魔鬼。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花了一星期来看这部14集的电影,如同阅读体验,只不过摒弃了晦涩和繁杂的支线,纯粹的光影艺术。第八部.阳光温暖了皮肤.但也会灼伤它。

29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看到第八集,暂时不看了,3年后可能的话再考虑继续吧。

33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只看了一半,无法看完,留着以后看

34分钟前
  • 任平生
  • 推荐

除了第十四集充滿荒誕不經的神怪色彩外,其餘正式的影片中主要人物行為詭異於常人,或許電影可藉奇詭人物描繪難於言狀之情事,但偌長之影片卻如一首毫無揚抑頓挫之樂曲,以單調音符連貫首尾,觀看結果最令人感受到光陰之寶貴,竟虛擲於該片何。

36分钟前
  • 月窺人
  • 较差

法斯宾德的这篇鸿篇巨制的每一分钟都雷霆万钧,这并不是说这个故事本身有多么发人深省。法斯宾德在这个简单得可笑的剧情上堆叠上了无数话语,并用永不停歇的声画对位来传递德布林原著中拼贴画一样的叙述段落。并不是所有的话语都富有意义,但对法氏而言,话语堆叠的造出来的陌生感远比话语内部的意义重要得多。法氏后期的主人公或多或少都是德国的象征,弗兰茨也不例外。他内心一面爱着孩童一般的米西,另一面渴求着黑暗的赖因霍尔德,这正是德国二十年代末的写照。梦一般混乱的最后一集为他铺下了一条通往十字架的苦路,重生后的他变成了毫不为历史所知的“普通人”,将要毫不起眼地走向纳粹时代。这层悲观主义的阐释是法氏与原著最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他的最大师手笔。

3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铜币色调,租屋窗外不断明灭的光,面上冷汗特写,障碍物前景,尾声金曲串烧,屠宰场念白,砧板纹身,断臂皮条客男主像战车主唱,口吃男Reinhold神似高更自画像。原著出版于1929年,笔法近于乔伊斯。🎵Kraftwerk "Radio-Activity"

4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展现20年代末经济危机时期德国现实的宏大历史画卷;三部曲展现的是女性视角和女性立场,而《广场》展现的则是法斯宾德自己的视角和立场。“《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法斯宾德”表现“人、他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他的愿望与沮丧的一部最 全面、叙事上最富于变化的大纲”。

45分钟前
  • Cal
  • 推荐

前边悲天悯人的气质都让人难以相信是法斯宾德了,直到最后的尾声各种恶趣味还是一起袭来。基氏十段故事讲尽人生,法斯宾德一个人的十段经历同样看尽世间百态。

48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是我认知世界的噩梦,也是我观影历程中的噩梦。这个噩梦,是寓言,是历史,是罪恶的酵母,是人心的魔镜。它让我身心不适,肠胃翻滚,坐立不安,但我也只能直面之,因为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噩梦。这个噩梦看似不可触碰,但又如此庸常,就算你是幸运儿,也会有被这种庸常裹挟而万劫不复的可能。十五个半小时,灰黄的画面,纷呈的痛苦,每一分钟都在折磨观众。如果你最后挺过来了,你并没有战胜噩梦,但是,你也许获得了部分的噩梦免疫力。

50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共有13+1集,约15个小时,其伟大程度抵得上七部超一流电影。法斯宾德在拍摄前做了大量准备,14本厚厚的剧本,为了平衡赤字提前数个星期的完成,都展现了其非凡的能力。

52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法斯宾德的杰作可能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人物写作,大特写中他在迷糊的光中徘徊,而在远景中他则被淹没在四周,Franz Biberkopf离开了监狱,你却说“惩罚开始了”,那是不是说当他立志要成为一个好人时,他就已经死了呢?每次看这样的作品,总之看时内心有说不完的话,看后却整个人魂魄已散,说不出来了。

55分钟前
  • TWY
  • 力荐

梦呓般的文字卡片的乱入,每一集的title都是一句美妙的诗。画面的整体色调如赤焰圈里的火光反射,泛橘红,泛褐红,泛赤红,缓慢地闪烁,连黑色与白色都被烤焦了。柏林亚历山大广场即可怖又醉人的恶魔域,尾声的梦直接把我看呆了,直指善恶和信仰。好长好长的梦魇!

59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