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象同行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张明明

导演:陈熠之

 剧照

与象同行 剧照 NO.1与象同行 剧照 NO.2与象同行 剧照 NO.3与象同行 剧照 NO.4与象同行 剧照 NO.5
更新时间:2023-12-19 16:07

详细剧情

  2020年,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老家云南西双版纳,踏上漫长的北迁旅途。它们穿越人类城市,到达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最北之地,向生存极限发起挑战。  他们为什么出走?这个种群最终命运如何?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与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解读中国工作室合作,联合拍摄COP15主题纪录片《与象同行》,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短鼻家族”北迁南返的前因后果。

 长篇影评

 1 ) 它们终于回家了——这份美好值得被记录

昨晚,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吃火锅,聊天的时候,我提起我刚看完一个纪录片,叫《与象同行》,朋友睁大了眼睛,说:“是讲那十几头大象用了十几个月的时间从云南西双版纳离开,长途迁徙的事情的吗?。”我说:“是啊,你也关注了这件事吗?”

朋友离开拿出手机,翻出去年8月12日发的一条朋友圈,那条朋友圈的内容就是她转发了这群大象回到它们的适宜栖息地的视频报道,转发语是:“终于回家了。”

我说:“这么巧,你是一直有关注这件事情吗?”朋友说:“嗯嗯,2020年的时候就断断续续地关注着这方面的新闻,因为我特别喜欢大象,大象特别爱自己的家人,你知道吗?我转发完这个视频,就接到了我爸的电话,得知我外婆去世了。而我转发这个视频时说的就是‘终于回家了。”

说着说着,朋友有点哽咽,我摸了摸她的头。

她说的是对的,大象的确很爱它的家人,它们都是一个家族的所有象一起行动,不离不弃。《与象同行》里,我觉得感人的片段就是两头成年象、一头亚成年和一头幼象到水池中喝水,但是由于池壁高三米,对于亚成年和幼象有着一定到威胁,尤其是幼象,它多次陷入水中,情况十分危急。正当关注着这些大象的救援队开始紧张,准备进行救援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一头成年母象用头和鼻子奋力把幼象拱了出来,过了十分钟,两头成年公象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给这个水池弄出了缺口,把自己的家人们解救了出来。

说回这段真实的故事: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1300公里,原本生活在西双版纳的短鼻家族,一共16头野生亚洲象离开保护区,经普洱、红河、玉溪、昆明等地,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于8月8日跨过了南归的最大障碍——元江,在8月12日回到了它们的适宜栖息地——普洱市墨江县。这是中国有纪录以来距离最长的野生大象迁徙。

在迁徙的过程中,花絮不断,象群迎来了一名新成员,而它们来到峨山县城的视频让它们上了热搜,一夜成名,从那之后,很多网友都开始关注着短鼻家族,关注着这场盛大的迁徙。

而此次迁徙,除了团结的短鼻家族自己,人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保护它们,云南一共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人次,布控应急车辆1.5万台,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为了象群和人类的安全,森林消防监测人员通过无人机监视屏实时监测着象群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得以如此近距离的观察到大象的生活。

《与象同行》就是讲述这段云南野生亚洲象群“短鼻家族”北移南归的纪录片。镜头真实克制,画外音和采访者都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却让我感到平静,甚至 感动。除了上面提到的成年象救幼象出水池,象群静静地走在森林里,躺在地上乘凉的画面也美好的让人想哭,还有云南警方和工作人员一路上对象群的保护。

感谢有纪录片记录了这趟奇妙而独特的旅行,让更多人看到大象的美好和温柔,也看到了人类对它们的友好和关爱,我相信象群也接纳了人类,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希望这样的美好能持续发生。

“终于回家了。”

 2 ) 大象的退却

“云南大象出走”事件曾在去年引起广泛讨论,一度登上热搜。2020年3月初,17头短鼻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世代生活的栖息地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踏上漫长的旅途。它们穿越农田,公路,累了就在丛林中躺倒休息,饿了就去庄稼地里觅食。

这群原本生活在森林的亚洲象,为何会突然决定抛弃家园?它们的目的地又是何方?由陈熠之执导,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向我们还原了这宗西双版纳保护区成立60多年以来,象群最长时间的出走事件。

出走,一路向北

大象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通常由雌象作为首领进行集体活动。过去亚洲象曾广泛活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至中国的黄河流域,但现在在中国境内,西双版纳成了它们最后的家园,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西双版纳有中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野象谷地处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养子保护区,汇集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等众多珍稀动植物种群。故事的主角正来自野象谷,因为鼻子天生比其他同伴短一截,被命名为“短鼻家族”。

关于短鼻家族集齐迁徙的原因众说纷纭。

水对于亚洲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是洗澡、汲水还是食物的来源,都离不开水的滋养。在旱季,野象谷成了象群们的庇护所,它们通常会从前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4月。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亚洲象赖以生存的水源面临干涸。

另一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亚洲象在我国的数量从150多头上升至300多头。由于种群数量的增加,有限的保护栖息地已经不能满足它们的生存需求。寻找食物、水源和新的栖息地成了象群“出逃”最有可能的原因。

但它们的目的地是哪里呢?人类不知道,象群自己也不知道。它们只是凭着古老而遥远的记忆,一路北上,以为前方等待着它们的,是满目翠绿、水源充足的伊甸园,殊不知人类领地范围的扩建,早已把这片家园筑成了象牙塔。

旅程,道阻且长

象是一种群居型动物,这支浩浩荡荡的北迁队伍由15名成员组成,它们会选出一头成年雌象作为首领,负责寻找水源、食物和决定行进方向,雄象则作为侦查和护卫,全程守护队内雌象和小象的安全。短鼻家族们一路晃荡,从西双版纳经由普洱、玉溪,继续向北,直达离昆明,走村入寨,甚至上街,俨然成了“大型旅游观光团”。

大象一天有16个小时都在觅食,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使亚洲象适应了人类环境,再加上近些年对生态意识的提高,知道人不会伤害它了,来农田饱餐的次数逐渐增加。相较于平时吃的嫩叶、野生蕉,人类种植的稻谷能提供更多的热量。并且大象是一种极其聪明的动物,今年被它们发现的玉米地,到了明年的此时,前后不超过三天依然会准时来“报道”。

被破坏的庄稼地,被搅浑的蓄水池,被破坏的房屋...在村民眼中,原本对于大象可爱的印象,逐渐转变成对入侵者肆意破坏的担忧。事实上,过去云南曾发生过多起人象冲突——

2019年,景洪市景讷乡发生一起野象伤人事件1人死亡,村民在松树林割松香时,遇见野象并受到攻击

2020年8月,普洱市澜沧县一甘蔗地,发现一具疑似野象攻击致死男性尸体

同年10月,普洱纳吉村,一家三口骑摩托车去采茶途中遇到一群野象,丈夫抱着5岁女儿逃到树林避险,妻子遭群象袭击,伤势较重

英国作家伊懋可曾在《大象的退却》一书中写道:“象在与人类持久争战之后败下阵来。可以说,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退却的模式,反过来即是中国人定居的扩散与强化的反映。这表明,中国的农夫和大象无法共处。”据统计,20年以来西双版纳野象曾致50多人死亡。这次迁徙的短鼻家族虽不至于对人类构成生命危险,但也破坏了百余亩农作物,经济损失超500多万元。

为缓解人象冲突,近几年政府为大象建立“食堂”,在村里修建防象围栏,同时用无人机、红外相机等追踪监测象群,提前组织村民避险,有效减少了伤人事件的发生。针对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政府也通过保险公司第三方,尽力弥补野象造成的损失。

归途,前路漫漫

时间的指针拨到2021年8月,象群在玉溪市元江县内停留将近半个月了。事实上,普洱以北已经没有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了,但短鼻家族仍执拗地前进着,或许是来自遥远的记忆,召唤它们回到曾经的家园,也可能是领头的雌象经验不足迷失了方向。为了避免象群徒劳的迁徙,同时预防它们对城市产生的威胁,一场引导大象回归家园的行动正在开展。根据计划,在人类的引导下,大象将先南下回到300公里之外的普洱,再修整后返回西双版纳。

元江是云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象群北移时尚处于干涸期,如今进入夏天雨季,湍急的河流成了象群南回的巨大阻碍。为帮助象群顺利渡江,指挥部战士们通过投食、车辆围堵等方式,引导大象从元江之上的国道桥面渡江。人类修建的大型设施对于大象来说,是充满未知因素的危险之地,不会长时间逗留。谁也无法保证,短鼻家族会按照人类设计的路线行进。

夜晚,短鼻家族按既定路线到达了桥头,派出了一头侦查象和警卫象,发现没有威胁后,用时3分钟,全员顺利通过元江。大象最终选择信任并接受了人类的善意。

从2020年3月到2021年8月,整整17个月,短鼻家族先北上,后西行,再南下,迂回行进1300多公里,创造了中国野生亚洲象有记录以来最长的迁徙距离。

出走500多天后,在人类的“保驾护航”下,除中途离队返回普洱市墨江县的2头,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全部安全回到它们的故乡西双版纳。

事实上4000年前,大象出没于后来成为北京(在东北部)的地区,以及中国的其他大部分地区。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偏安一隅,退居到云南。随着我国亚洲象数量的逐步增长,迁徙行为将越来越常见。栖息地的退化,使大象从远亲成了人类的近邻。修复森林,为大象留出适合它们生存的环境,也是为人类家园的未来留下余地。

破坏环境只需要一瞬,修复却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短鼻家族的出走,又一次警示着人类,拯救濒危动物和栖息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政府于几年前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旨在修复热带雨林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希望未来,亚洲象们能够真正回归到自己的家园,不再迷路。

 3 ) 大象也“疯狂”,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如果没有这群“疯狂”的大象,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意识到气候、环境的变化将对野生动物和人类自己造成多大的困扰。《与象同行》的一切都开始于一则新闻。2020年3月,生活在西双版纳的15头野生亚洲象,忽然决定离开熟悉的栖息地,一路向北,要去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家园。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大象为什么要换地方?要知道云南西双版纳拥有地球上分布最北的热带雨林,很适合亚洲象的生存,原本亚洲象会从上一年的12月待到次年的4月份,但2020年,云南多地出现旱情,高温少雨,牲畜的饮水出现困难。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亚洲象专家委员会成员沈庆仲说,“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景洪市的降水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多一点,野象谷旁边那条河流,2月份春节过后断水断流了,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沈庆仲提到的那条河流中富含亚洲象身体所需的盐分、矿物质,当它断水断流后,象群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水源。

其实,我之前也偶尔在社交平台上看到过城市中出现野生动物的新闻,四川街头的鹿,南京道路上出没的野猪,黑龙江的东北虎,这些野性十足的动物邻居,虽然会引发轻微的慌乱和骚动,但它们会很快回到自己熟悉的野生自然环境,不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太大的影响。

不过跟鹿、野猪、东北虎相比,亚洲象的体型着实有点大——三米身高,好几吨体重,堪称真正的庞然大物。

过去,大象只会偶尔从森林走出,不会有太大的人象冲突隐患,但这一次15头短鼻亚洲象会穿越人类生活的城市,谁也不知道路上会发生什么。于是我带着好奇跟随国内知名野生动物与自然类题材纪录片导演陈熠之的镜头,一起经历了神奇的大象北移南归之旅。

纪录片中的短鼻家族,更像是来自热带雨林的旅游观光团,一路吃吃喝喝,走走停停,还顺道产下了两只小象。不过,我通过这部纪录片发现大象真的是很有智慧的动物,它们拥有群体意识,也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比如,象群里有专门负责侦查的侦查象。比如,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差点出手干预的那次“奇迹小象”事件。我一开始完全没意识到它们会被水池困住,以为它们就是中途喝水、玩耍,只不过水泥池子好下不好上,再加上超出小象身高的深度,导致小象濒临溺水。“象群护卫队”已经决定要救援时,一直没放弃努力的成年象终于把小象拱出了水面,后来还硬生生地用象牙和嘴把水池扒出一个缺口,让落水的象都摆脱了困境。

这些“邻居”在一年多的迁移过程中,也逐渐感受到了人类的善意,它们从一开始具有明显的防备意识、攻击行为,到途中的侧躺睡姿,以及南下过桥时愿意走人类建设通行的大桥都表明,它们不再抗拒我们,这个改变还挺明显的。

作为人类,我也在关注三类人的反应,分别是普通人、沿途村民和负责护送的工作人员,他们对亚洲象群算是有三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吧。

普通人知道象群迁移的消息都感觉好奇,特别想观察和记录,因为从来没见象群穿越人类城市,尤其是一年多的长途跋涉,都希望一睹为快。

生活在西双版纳、普洱、玉溪等市县的村民要多一些担忧,因为过于“无忧无虑”的象群会沿途觅食,吃他们地里的玉米、苞谷,象普洱市通关镇卡房村的村民就惨遭过大象“毒手”,他家地里5亩玉米损失惨重。

说实话,我在观看纪录片的时候一直很担心的村民损失,要知道大象根本不关心嘴里的食物是不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好在后来看到这些损失可以由第三方的保险公司赔偿,村民也能挽回一些损失。我还特意查了一下,更早之前一些距离野象谷较近的区域,村民只能更换成大象不喜欢吃的经济作物保障自身利益,比如,柚子,现在这样总归能减轻一些压力。

而负责沿途护送、引导的工作人员,大概内心活动会更复杂一些,他们必须时刻关注象群的动向,既是工作要求,也是真正与大象同行的亲历者。2020年3月~2021年8月,亚洲象们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完成了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它们从西双版纳出发,途径普洱、玉溪、昆明之后又回到就西双版纳。

人类参与了这场奇妙的旅行,也在反思这次的象群活动。我喜欢纪录片式的观察和记录,是最真实的声音和影像,也能带来足够分量的触动。所以也蛮感谢导演和出品方的,谢谢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没有他们的用心就没有这部生态人文纪录片。

未来不知道会不会还有短鼻家族这样“任性”的亚洲象群,但我相信经过这件事,会有更多人关心亚洲象保护计划,关注修复热带雨林以及生物多样性,毕竟,不管是亚洲象还是其他野生动物,都与人类一样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地球村民。

 4 ) 与象同行,与人同行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这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隐喻。 这部纪录片看似在讲“短鼻家族”的迁徙,也是在讲人与自然的相处。 与象同行,和自然相拥。两年前这群“短鼻家族”离开了老家西双版纳开启了漫长的北迁旅途,是说走就走的文艺旅行还是被迫流浪的逃离之路? 《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聚焦“云南野生亚洲象北移南归”事件,通过从未公开的罕见野生亚洲象社会行为镜头,深度还原了这一现象的前因后果。 为了保障这一次特别的“旅行”,边防和武警战士在几十天里彻夜观察和守护,这是我们和大象也是和自然的相处之道。更有趣味的是,象群里的亲子、成长话题,人象之间怎样和谐相处,都在这一过程中映照出人类自己。 《与象同行》在8月12日“第11个世界大象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播出,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关注到深处迫切困境的非洲象和亚洲象。 “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希望我们不会听到这样的钟声,希望我们可以像呵护自己一样保护象群、保护自然。

 5 ) 一路迁徙出走,当人类与大象同行

最新上线的纪录片《与象同行》,讲述了一场罕见的“野象群集体出走”事件。

2020年3月起,名为“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离开了它们的老家云南省西双版纳保护区,行进了整整17个月、1300多公里。它们到达了有纪录以来亚洲象在我国的最北之地,同时,这趟旅程也是我国亚洲象有记录以来距离最长的一次迁移。

一路上,它们闯入城郊、行迹农田,不仅与当地的村民们产生直接关联,而且在新闻与公众的关注下成为了“网红焦点”。

这群野生象为什么要一路迁徙?我们人类在这个过程中又搬演了什么角色、给予了它们什么帮助?这些问题背后的故事,被拍成了纪录片《与象同行》。

准备离开西双版纳的短鼻象

2019年,是西双版纳有记录以来最干旱的一年。“短鼻家族”生活的野象谷,降雨量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一,河流更是自二月份后就断水、断流,导致了前所未有的旱情。

为此,“短鼻家族”的野生象只能花更多的时间寻找食物。激烈变化的气候环境、紧迫的生存资源,都促使它们把目光投向远方。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它们选择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

迁徙事件的原点,其实是观众在看完《与象同行》后得以反思的——大象出走栖息地,除了气候的原因之外,还有原始热带雨林资源被破坏等多个原因,加速了它们不得不出走的步伐。

大象席地而眠

在走出野象谷保护区后,“短鼻家族”被无人机空中摄影镜头、城乡社区的监控镜头以及热成像镜头,拍下了它们生活中的奇趣画面:它们在狭窄的乡野道路上散步,在农田里快速抢食玉米,到当地人修建的水池、鱼塘中取水,还在野外旁若无人地席地而眠……

大象与人类,仿佛处于一种“混居”的状态。

亚洲象每天约有16个小时在进食,成年象每天更是要吃掉数百斤的植物。为了保证迁徙时的能量供给,大象们盯上了一路由农民们种植的水稻、玉米、甘蔗等能作物,常常会进田中取食。

在田野里迁徙的大象

陷于泥坑的大象

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发生的突发状况。

对大象而言,这种突发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比如在2021年的一个夏夜,森林消防的监测人员惊恐地发现,有两头成年象带领着一头亚成年象和幼象,在水池里急促地吼叫,陷于险境。

喝水时陷入泥坑,对亚成年象和幼象是非常危险的。它们中有的已经体力不支,只有一个鼻孔露在水面上。就当救援人员们准备采取紧急措施时,奇迹发生了。母象用自己的鼻子、脑袋把幼象拱出了水面。而公象则用象牙和象足,硬生生地在水池边上开了一个角,把水泥坑弄出了一个缺口。剩下的大象们通过这个缺口陆续从水池里逃出。

生活在普洱农村的村民

而对人类而言,与大象共处则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损失。

在傣族、佤族这些云南省少数民族的文化里,地球的诞生、人类的起源都和大象有关。在西双版纳,大象更是一种神兽,是神灵的象征,街头常见大象的塑像,寺庙的壁画里也会有大象形象。

但以上都是抽象意义上的象征意涵,当野象活生生地出现在人类面前,当它们走出山林、漫步村寨,表现出它们的兽性和攻击力时,这就带来了现实的矛盾。大象采食、踩踏农作物造成了直接的经济损失。为了躲避大象,村民无法按时种植、收割,则带来了间接的经济损失。

在纪录片里,我们能看到这些与大象共同生活的村民们的日常——他们会通宵守夜,只为了看一眼大象;同时,村里的公用设施被大象破坏,农田里的作物被大象“洗劫一空”、剩下的不少被踩踏殆尽,每天都需要在得到无人机巡视确保安全的消息后才能走出家门……

为此,当地政府每年都会联合保险公司,给遭受财产损失的村民进行补偿,而且逐步提高补偿的标准,得以妥善地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热成像镜头里的大象

自然保护区

在云南“短鼻家族”野生亚洲象群获得世界级的关注之前,它们的存在似乎离我们太远太远。于是乎,当它们在社会公众面前的频繁出现时,不仅刷新了我们对野生大象的认知,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人类该如何与大象同行?这其实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食物与环境的缺失,是亚洲象活动的一个重要动因。一项数据显示,中国的亚洲象从1985年的185头大象增长到现在的300头。而另一项数据显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551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854万亩,足足减少了48.2%。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象,在过去五年里,中国政府加快了亚洲象保护计划的进程:在雨林边缘为亚洲象提供食源地、设立“大象食堂”,以及通过政府救助的方式缓解人象矛盾,修复它们的栖息地。“生物多样性胶园试点”计划也已于几年前启动,旨在更好地修复热带雨林目前的状况,并以此保护生物多样性。

从与象同行到为大象护航,人类一步步探索与野生动物的相处之道。纪录片《与象同行》为观众打开了一个认识野生象群生存现状的窗口——清新而又贴近动物视角的影像创作方式,对跟踪监测象群的工作人员、村民们的采访,都提出了创作团队的诉求和观点。

《与象同行》由解读中国工作室携手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而影片的导演陈熠之,一直深耕于野生动物与自然类的纪录片题材领域。她之前的作品《天行情歌》,挖掘的就是珍稀物种长臂猿的日常生活与恋爱故事。

人类与大象同行,将在未来成为常态。这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唤醒我们关注野生动物的意识,并期望最终能够实现人象和谐共处的目标。

 6 ) 探索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两年前的一条新闻,云南西双版纳的一支野生象群,突然从它们的栖息地一路北上迁徙,一路上穿城越镇,走得最远的时候,离昆明仅有几公里。 当时,全国很多网友都对这支象群的去向和最终的命运十分关注,一是因为野生象群如此远距离的迁徙跋涉极为罕见,二是因为在这样长时间的迁徙过程中,象群必不可少地要与人口越来越密集的村镇发生交集,带来新鲜奇观的同时,也存在难以忽视的风险。这些远离家园、“说走就走”的大象,能否找到新的适宜栖息地,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 两年过后,我们终于可以通过《与象同行》这部纪录片,详细地了解这趟罕见的远途迁徙的始末。 2020年3月,当野象群开始从西双版纳“出走”的那一刻起,它们牵动的就不仅是千万网友的心,更是负责野生动物保护的组织与单位的心。《与象同行》的拍摄初衷,就是一面忠实且细致地记录象群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种种,一面记录负责保护象群的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巧妙地为它们保驾护航。 《与象同行》无疑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相当珍贵的野生象群的镜头和画面,包括它们如何嬉戏玩耍,如何求爱交配,如何悄悄地“潜入”人口密集的村镇,又是如何愈发熟练地在人们耕种的田地里觅食,以及如何卸下防备、以集体平躺的姿势酣然入睡。 比这些平生难得一见的奇观更令人惊叹的,则是象群展现出的智慧。它们懂得为了安全而昼伏夜出,懂得在经过公路和村镇的时候把小象保护在中间,并让“警卫象”放哨和殿后。在片中最惊险也最令人揪心的一个段落中,几头大象被困在一个四面垂直的巨大水泥池塘中,个头不大的小象随时有溺毙的可能,但它们最终还是机智地用自己巨大的身躯和气力,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发现,它们不但懂得如何把身体当做工具,还懂得优先救助弱小,并且向同伴求援。正如负责保护象群的森林消防队员在片中所说的那样,与象群接触越多,便发现它们的智慧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得多。 观察象群这次不同寻常的迁徙,我们不但更直观生动地了解了野生象的生活习性与生存智慧,也对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展开更深层的思考。我们会发现,象群当初之所以出走,是因为原栖息地食物的匮乏,而它们之所以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村庄这样的人类领地,则是因为食物获取的便捷。象群的一路北上,某种程度而言像是一次“迷路”,它们想要找到一片新的食物充足、少有干扰的栖息地,但却注定无功而返。所以,它们最终只能踏上归途。 在这趟1200多公里的往返途中,我们也不得不更加深入地思考人类与象群(以及与其它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的生产与发展,野生象原有栖息地热带雨林的生态逐渐被破坏,致使它们出走。而它们的出走,尤其是频繁进入乡村农田取食的行为,又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象冲突的风险。一边是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一边是自己辛勤耕作的粮食。两难之间,人们只能忍痛放弃后者,保护前者,但随之而来的赔偿问题也必须得以解决。 更加令人深思的是,在人类的活动领域注定日渐扩大,人群与象群注定会发生更多交集的现实情况下,象群也已然开始适应了与人类共处的新的生存模式。当它们发现人类不再伤害它们,而且总是对它们礼遇有加时,它们也开始愈发熟练地进入农田觅食,甚至在每年的同一时间到同一块地里觅食。随着与人类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增加,象群甚至开始适应并且理解人类对它们的引导和帮助。为了安全渡过水流湍急的元江,返程的象群在人们的细心引导下顺利通过元江大桥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也让我们看到了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 事实上,整部《与象同行》想要呈现和探索的,正是这样一种人象和谐共处的可能。包括“与象同行”这个片名,指的不仅是人类与象群一起参与它们的这趟迁徙,而是在更长时间的未来中,都能与它们平等相处,并肩同行。 这一次,我们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来为象群的迁徙保驾护航,而在未来,更加重要的事则是我们如何保护生态,为象群重建一个宜居的栖息地,一片多样性更丰富、人类干涉更少的热带雨林。我们必须懂得,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在动画片《奇幻森林》(2016)里,象群被视为创造并保护整个大自然的“神明”,它们享受其它所有动物的“朝拜”,默默地捍卫着自然的平衡。在我看来,这实在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哪里有象群,哪里就有最本真的自然。

 短评

这样的人与自然,发自内心的悸动

5分钟前
  • 缙云
  • 力荐

”大黄鸭之父”——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曾说,物体的绝对大小让我们感到了自身的渺小,这创造了一种平等的感觉。大象这种庞大的生物,或许比其他生物更能让我们反观自身,重新意识到万物有灵,众生平等。

9分钟前
  • 李濛Lemon
  • 推荐

大象是智者,但现在发挥的智慧其实也是应对变化的无奈吧。

10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我们Louise 是我们东5街340号的骄傲

15分钟前
  • 圆歪歪
  • 力荐

有一群名为“短鼻家族”的象群,突然离开了生活多年的云南西双版纳,一路向北,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8月12号第11个大象日的时候,《与象同行》纪录片上线了,它完整的记录了这个象群出走三个月历经的坎坷和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大象一路北上,穿过森林村庄,象与人的关系不断拉进,从陌生警惕到彼此信赖,充满温情。他们席地而睡,互相玩耍的生活画面与庞大的身躯形成反差萌,超级可爱。加上象群迁徙的一路风景,看后真是治愈了城市焦虑。象群不小心落入水池,年长的大象不顾自己的安危,共同协助,用头竭尽全力护送小象先脱离困境,这样的大智慧和分工明确的族群生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它们用行动表明,爱藏在万物之中。

17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力荐

象群的北迁就像人类的流浪地球,是无可奈何又悲壮的行为,那么多未知那么多危险,却不得不走出去、走下去。万物有灵且平等,让人类做尊重它们、值得信任的朋友,让它们不再流浪。

18分钟前
  • So Magic
  • 推荐

第一次写的短评又被移除了,笑死。【象群出走和回归的顺利平安基本离不开一线森消的辛苦和居住地百姓的妥协牺牲,室公办里导领们握手庆祝还配有女服务员端茶倒水的镜头倒显得很好笑。嘛,这里的纪录片和大环境是这样的】

20分钟前
  • pissoff
  • 还行

剪辑难度肉眼可见的大,恭喜刘老师!

23分钟前
  • 阝女
  • 还行

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而且以小见大,一切的发生都是潜移默化,虽然常常焦虑这个国家是否还是走在正确的路上,但是我还是一直满怀希望。

25分钟前
  • leoglory
  • 力荐

我们认识的第八年,你问我要不要一起去晋宁看大象。那年象群经过雨季的沅江。

26分钟前
  • 光与盐🪐
  • 力荐

对于这群大象来说,前面的路完全是未知的,但是它们却能走上一年,走上一千多里,认识回家的路,途中还有新的象宝宝出生,不仅佩服它们的勇气,也能感觉到大象真的很聪明。看它们顺利地过桥那里,很感动,值得一看。

27分钟前
  • 皮皮的皮神
  • 推荐

可爱的小象 嘤嘤嘤

32分钟前
  • 明天开始戒db
  • 力荐

一群大象,面对未知的前路,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期间看到和睦的象群家庭对小象的关爱,以及互帮互助。他们是顽皮的破坏者,更是人们心中的宝贝。西双版纳行,跟亚洲象亲密接触,无比喜欢它们的温柔和智慧。希望大象的栖息地能越来越广阔,希望所有的大象永远被温柔以待!

37分钟前
  • 琨霓
  • 力荐

真的好看

42分钟前
  • R成02
  • 力荐

一次再自然不过的迁徙,因为和现代文明的碰撞,变成了一场奇幻的旅程。而当这场奇幻的旅程,被代表现代文明的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整件事情的象征意义,就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44分钟前
  • F
  • 力荐

小象真的是种很神奇的生物 🐘🐘🐘(尤其指「皮」这一点)

48分钟前
  • LawRachel
  • 推荐

今天正好还是世界大象日,在今天上线这样一部纪录片确实也意义非凡。当年亚洲象“短鼻家族”的新闻在微博热搜登了好几天,原本这样一个巨大的麻烦因为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协同保障,反而变成了一次赢得全球广泛赞誉的温暖与科普之旅!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物种多样性上做出的努力~而这样一次奇妙的旅程能用镜头全程进行记录真是难能可贵,从片中我们可以完整了解到边防、武警、村民们为了亚洲象具体做出了哪些努力,而且不少内容也很有意思,很适合家长陪着孩子一起看,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52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向生存极限挑战,它们不过是要求生而已。

56分钟前
  • TK
  • 力荐

3.5,象可爱。但是里面采的人少一些官腔就更可爱了。

59分钟前
  • 北冥有余
  • 还行

作为陆地之王的亚洲象,身高高达三米,这个大块头又是极具智慧的,据说,智力能够达到人类的五六岁,而在去年长达几十天的大象北移南迁的沉浸式直播之中,它们成为了全球的网红动物。而在这段不短的“旅行”之中,各路保障大队让这次行程有惊无险。最有趣的是,在迁徙过程中,短鼻家族还诞生了两只可爱的小象,让人不禁产生怜悯之心。在世界大象日来临之际,愿我们与象同行,为爱守护。保护环境太重要了,这是一堂生动的科普之课,也是人象共存的良好探索。

1小时前
  • 张劳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