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小小农场

记录片美国2018

主演:约翰·切斯特,茉莉·切斯特,博登·切斯特,Todd,Alan York,Flavio Vidales,Raul Rios,Maria Takacs,Caya,Rosie,Joshua Nelson,Emma,Greasy,Lydia Marie Hicks,Matthew Pilachowski

导演:约翰·切斯特

播放地址

 剧照

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2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3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4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5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6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3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4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5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6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7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8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19最大的小小农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4 00:09

详细剧情

  只为了坚持对爱狗的承诺,约翰与茉莉这对疯狂夫妻索性来去乡下开农场!本片历时十年追踪,跟着这两位疯狂的梦想家和他们的爱狗,远赴乡间打造出与自然和谐共存,物种多样的开心农场。他们种植了上万棵果树,两百种作物,并畜养各种动物好朋友,包括一只令人难忘的猪妈妈艾玛,和她的公鸡男友油头。当农场的生态系统被重新唤醒时,他们心目中的完美世界,开始出现一连串令人难以预料的疯狂转变!

 长篇影评

 1 ) 从导演转行农民,他用十年时间拍下种庄稼的过程!

以前影视圈里总流行这么一句话:不想当导演的编剧不是好剪辑。

这个有点拗口饶舌的句子本来是调侃导演职业的特殊性,即每个涉及影视制作的工种,导演们似乎都要懂一点,这样才能配得上那个身份。

但是今天,DOCO君向大家推荐的这部名为《最大的小小农场》(The Biggest Little Farm)的纪录片却极有可能推翻这一论断,或许上面那句话就要因此而改成:不想当农民的导演不是好老公。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者约翰·切斯特(John Chester)本是获得过艾美奖的影视导演,但由于他太想给自己的家人和爱犬一个亲近自然的家,随即带着他们去往加州的乡下开荒拓地,创办农场。

在近十年的时间中,他不仅和妻子莫莉成功经营起一家占地面积超过200英亩的农场,而且还将自己种植作物、饲养动物、大搞有机农业的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之后便制作成了这部纪录片。

也就是说,约翰·切斯特是在彻底转变行业、成为一个地道的农场主后顺便做了一次导演。

而这部历时十年的作品,也在去年的多伦多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中成功拿下观众选择奖的第二名,后来更是在北美多地区上映,一举收获了490万美元的票房!

本片台湾版海报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约翰·切斯特一家之所以去经营农场,其起因只是由于他们收养的一只狗叫声太吵,房东把他们赶出了公寓。

但对于约翰·切斯特来说,他并不想因此遗弃爱犬,而且他的妻子莫莉也是一个十分喜欢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女人,基于共同的志向,他们便决定买下一座农场,并在那里开发出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以此来守护他们心目中的家园。

不过,万事开头难,当约翰·切斯特一家刚开始来到农场的所在地穆尔帕克(Moorpark)时,其实当地的环境并不是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相反,那里的土壤干燥而又贫瘠,动物近乎绝迹,好几任农场主都因为经营不善而离开此地。

为此,约翰·切斯特在网上撒出大网,终于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业学家艾伦·约克(Alan York),由他全权充当顾问,对农场的未来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规划。

艾伦·约克

按照艾伦·约克的意见,他们先将农场原来的所有杂草去除,而后又利用大型机械进行堆肥,以此增加土壤的肥力,接着再在不同的区域种上各种各样的作物,包括桃树、杏树、柑橘树、草莓等。

同时,他们又购买了各种动物的幼崽,包括鸡、鸭、牛、羊、鱼等,甚至连能松土的蚯蚓和种猪也被引入。

在艾伦·约克的指导下,他们将这些动物的粪便收集进堆肥中,而后又让蠕动的蚯蚓在里面注入各种微生物

当堆肥发酵完毕,每当浇水时,这些肥料就会被添加到灌溉系统中,然后把它们喷洒到整个农场。

除此之外,在农场终于草长莺飞、万象更新后,当面对外来生物的不断侵袭时,他们又用雪鸮对付地鼠,用鸭子对付蜗牛,用牧羊犬对付郊狼,以此维持农场生态系统的平衡感和多样性

经过几年的耕耘,约翰·切斯特和莫莉在这里种植了上万棵果树,近200种作物,并饲养了850多种动物,而农场特殊的经营模式也吸引了60多名员工的加入。每当农场收获之时,当地的农贸市场中都会出现他们生产的农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就当此地的其他农场因为雨水和风暴产生土壤流失时,约翰·切斯特所管理的农场却因为科学的设计排布而未受损失。

其实,就在约翰·切斯特开办这个农场时,他并没有想过要把这个过程拍摄成一部纪录片。因为当时的他对从事农业完全没有经验,更不知农场的未来会是怎样。

然而,当他意识到“一大批观众可能会对农场中的动物感兴趣”时,这位老电影人才决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这所农场。他说:“我花了8年的时间来思考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如何将动物拟人化,同时又不破坏这个伟大的生物学实验。”

多年的拍摄经验让他知道如何调动自己的摄影技能。

在此片中,为了拍到蜜蜂和蛇的画面,他借用了拇指大小的Innovision微距镜头,为了拍摄雪鸮等夜间捕食者,他还使用了红外摄影机,而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力图全面地还原农场的生物百态。

这部纪录片在特柳赖德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放映时均收获了不俗的反响,而且引发了迪士尼、索尼经典、国家地理频道、奈飞等多家影视公司的竞购。它在北美市场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这部纪录片所要反映的主题,切斯特的说法也显得非常独特:“大多数自然类纪录片都是基于恐惧的,人类是贪婪的,受害者永远是地球,观众看完只会感到沮丧和绝望。但我想要展现却是一段治愈的经历,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我们爱的东西死去。”

正如片中所呈现出来的画面,切斯特的农场就犹如一个鸟语花香的伊甸园,经过人们的努力,土壤得以改良,大地重新焕发出生机,所有人都能在这个家园中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可谓达到了高度和谐的境界。

而此片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大自然的给予与索取巧妙地示于观众,约翰·切斯特也通过影像将自己的梦想传递给每一个人,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正是目前纪录片中最缺乏的。


就像片尾曲《sun ,flood,or drought》的歌词一样,“我们身在比所知还要大的世界里,我们的能力比我们做到的还要大,害怕只不过是另一个会解决的问题,我们还会播种自己的花园。”

 2 ) 或许是中国人更能理解的一部纪录片

镜头极美,无论是拍摄动植物,还是天空。Molly和John的传统农场不同于单一种植型农场,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环境——有着合理的灌溉系统、健康的土壤、种类丰富的动植物,不仅如此,还与周边的野生动物和谐共处。历经7年的努力,其间经历了大风、虫害、干旱等自然灾难,终于让整个占地面积庞大的农场“自我运作”,人类尽可能地减少干预,让健康的生态系统发挥着调节作用。

农场的成功背后蕴含着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当蜗牛成灾时,不使用农药而是让鸭子来啄食,一方面蜗牛成为了鸭子的食物化作滋养土壤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池塘因为鸭子粪便过多而造成的水体富集化,此外,还节约了清除蜗牛的人力;当郊狼咬食家禽时,不急于猎杀郊狼,而是放出牧羊犬驱赶,让郊狼转为捕杀侵扰植物的地鼠,形成一个平衡的生态链。

大多数的危机实际上总有一个完美的、更有利于生态的解决方法,关键在于克服想要粗暴使用所谓的“先进手段”的欲望,变得更谦卑,正如仰望星空时不要忘了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部分,人类何其渺小,要学会尊重大自然亘古以来就完美运作着的规律。

这座农场不仅为它的主人带来了更多的欢乐与喜悦,其存在本身也是改进自然环境的一大善举,它的成功或许能够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科技手段取代不了复杂的自然运作规律,过于急功近利只会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20220614(两天看,一天写影评)

 3 ) 构建一个能自持的生态系统有多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美国亚利桑那州一座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的完全封闭的建筑物内,进行了一次试图构建一个微型且能自持的生态系统的实验,这栋建筑被称为“生物圈二号”,与生物圈一号——地球相区分。我是在教科书中第一次读到了解到这次实验,不知道现在的课本上还有没有。

生物圈二号外景

生物圈二号在设计上与外界隔绝了一切物质交换,气体、液体和土壤都与外界严格隔绝。能量上接受光能(太阳光照射)和维持建筑运作人员生活的电能,本质上就是一个超大号的生态球。从世界各地挑选了三千多种动植物和一千多种微生物,被分为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沙漠、沼泽、农田、人类居住区七部分。

建设这栋从底到顶全部完全封死的建筑物花了八年时间,耗资1.5亿美金(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购买力)。原定目标是形成一个能自持的系统,让在其中展开研究的八名生物学家能自给自足,最好能维持到世界末日都不用出来。最后的结果是不到两年:氧气含量到不适宜人类生活;没有微生物分解粪便和动植物遗骸,没有足够的昆虫授粉,植物纷纷灭绝。虽然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但原定的长期居住计划失败了,人们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我们无法在脱离地球生物圈的情况下生存并延续下去。

生物圈二号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封闭人工系统实验,那这部纪录片里的农场就是一次开放式人工生态系统的实验。相比生物圈二号严格隔绝内外物质交换的苛刻实验条件,杏花巷农场Apricot Lane Farm的“实验条件”则宽松很多。因为杏花巷农场原本也没有设计成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农场经营者们会主动引入农作物和覆盖植物,引入动物,引入昆虫。除了经营者主动引入的生物,野生生物也会来光顾。同时农场还要产出农作物、奶制品、鸡蛋。除了这些这些动植物流入流出,还有空气流动、降雨蒸发这些不直观的物质交换。

生物圈二号和杏花巷农场的目标显然都是“平衡、和谐、自然、自持”,生物圈二号的生态系统不到两年的就崩溃了,而杏花巷农场则是面对着螺旋升级的矛盾,农场的每次丰收结果都在带来更多的问题,正如经营者兼旁白所说“蔬菜长的好,蚜虫就非常多;水果丰收时,鸟就特别多”;鸡鸭兴旺时,郊狼就来吃自助餐;最后秉承着与自然和谐共处原则的男主人开枪打死了那只跑进围栏内惊慌逃窜的郊狼,他说:“我觉得自己的一部分也跟着这只郊狼一起死了”。

为什么呢?为什么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这么难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如果我们用自然不自然作为评价标准,人类的农场本身就是不自然的。在自然界里你见不到株距两米像士兵一样排好队的果树群,在自然界里你也见不到在一片区域内集中生长的蔬菜、粮食作物,在自然界你更见不到种群数量如此密集鸡鸭鹅羊猪。

人类的农业系统,本身就是“不自然”的系统。人类的农业历史,本身就是“不自然”的历史。人类的农业是驯化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从数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人类发现野小麦可使用后,收集野小麦种子刀耕火种开始,人类就开始了“不自然”的农业。选择更优质的果实作为种子,选择更健硕的动物繁衍后代,选择那些拥有符合自己所需性状的动植物,在这个代替了自然选择的人工选择的过程中,被选择的动植物的基因频率乃至基因本身都发生了改变。

几千年前的野小麦麦粒又少又小,几千年前的西瓜瓜皮比瓜瓤还大。都不用把时间跨度设置为几千年,一百年前的瓜果蔬菜比起今时今日的瓜果蔬菜在质量上也有很大差距。正是数千年来人工选择育种才有了我们今天吃到的现代农业产品,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人类的农业就是驯化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

在存粹的自然环境下,杏花巷农场遇到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蜗牛大量繁殖把菜叶和果树叶都给吃了?自然界哪有这么多这么密集的果蔬作物?郊狼流进围栏把鸡鸭咬死了?野生郊狼想吃饱饭都不容易又哪来这么鸡鸭给它吃呢?片中的郊狼甚至杀鸡不吃肉只喝水,堪称另类炫富。

人类在如此小的面积内生产了如此多的农作物,对于以这些农作物为食的野生动物来说简直就是摆满了食物露天自助餐,是酒池肉林。杏花巷农场对比其他个体户农场并不算小,但自然界一个郊狼群的领地面积就有几十平方公里,一只老虎的领地面积为一百平方公里,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加起来也比这个数少八平方公里。

杏花巷遭遇到的就是数千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民们的问题,当人类把农作物如此集中生产时,等于是在一个小区域内给“害虫害鸟害兽”无限量的供应食物。缺乏天敌,无限供应食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有人能猜到。“害虫害鸟害兽”会无限繁殖,种群数量指数上升。如果不施加人为干涉,数量爆发式增长的动物们会吃光所有作物后大量饿死,最后剩下残留下来的少量动物和少量农作物,双方的数量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地球这个生态系统千万年来进化出的平衡方式。

就像小学教材里的那篇《狼与鹿的故事》,为了保护鹿,人类杀光了亚利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里的狼。结果失去天敌的鹿群规模暴增吃光了一切植被最后大批饿死,数量锐减到八千只,比猎狼命令前的规模还小。“害虫害鸟害兽”也只是遵循自己的本能,是自然界在试图平衡人类农场这一“不平衡”的生态系统。

但它们的本能行为对于人类农民而言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破坏,因为正是人类农场的”失衡“为人类社会供应了所需的一切农产品,如果遵循自然界原始的平衡那我们现在还在挂在树干上吃水果树叶,人类农业要的就是这种不平衡。所以古代的农民们猎杀狼群害鸟,今天的农民们喷农药灭杀害虫。我不会指责任何农业工作者使用农药化肥是在破坏环境,使用有害的农药(如DDT)是错误,但是使用农药防治害虫本身没有任何错误,这个行为和古代牧民猎杀狼群性质上没有任何区别,和杏花巷农场竖起围栏防止郊狼等害兽进入性质上也没有任何区别。现代防治手段让人不舒服是因为科技发展让人类防止杀伤力上升到了以前难以想象的程度,一千年前的牧民杀不光觊觎他的羊的狼群,今天的狼群如果没有法律保护会被轻松杀到灭绝。

这也是杏花巷农场的困境:人类的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不自然不平衡的生态系统,但他们想要这个系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杏花巷农场的经营者夫妇把现代农业视为一切问题的根源,请来了一位“传统农业”专家,所以他们不使用农药,不适用化肥,不主动猎杀偷鸡的郊狼,不主动猎杀咬断果树根的地鼠,不主动猎杀吃果子的鸟类。我钦佩他们的努力,他们让一片荒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世外桃源。

但他们并没有跳出那个最初的悖论,人类的农业生态系统本身就是不平衡的生态系统,千百年来人类农民们都在为这套人工生态系统抵抗来自大自然的平衡力,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在这一点上目标一致。传统就是好的、现代就是坏的是一种看似非常合理的谬论。因为实际上在杏花巷中使用的“鸭子吃蜗牛”等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今天倡导生物防治技术,例如使用真菌和细菌消灭害虫,前几天大热的”牧鸡治蝗“等等。

而这种利用一个生物制衡另一种生物的手段有一个难以根除的问题,在化学合成中,无论施加何种条件反应进度永远无法达到100%,总会在最后形成化学平衡。用一个生物制衡另一种生物也不会把另一种生物彻底解决,例如牧鸡治蝗也不会把蝗虫全部消灭干净,只是把蝗虫数量控制在不会成灾的水平。男主人自己也在旁白中说(这种方式)”帮我们把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来举个例子,片中农场鸟害最终被解决是因为有一对鹰来农场附近安家。但鹰是不会吃光鸟的,就像狼不会吃光鹿,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会达到平衡。而农场主也不给老鹰一家发薪水,它们不会二十四小时看守果树。这种片中所谓的“大自然的解决方案”效果存疑,最理想的状态也只是能抑制鸟类活动,而绝对做不到杜绝鸟类采食水果。瓢虫也不会吃光蚜虫,瓢虫和蚜虫的数量也会维持平衡,达到男主人所说的“把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

这就是不使用现代技术的困境,也是为什么这种模式无法广泛推广的原因。这种防治模式无法根除危害,对于普通农户而言是无法承担的损失。而杏花巷农场能够接受这种程度的损失是因为这是一家标榜有机产品的农场,它们的定价比普通农产品高昂,使得他们有足够的利润对冲这种损失。而且杏花巷农场从全世界范围内招募长期志愿者,这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而杏花巷农场在出售农产品外另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是旅游业,杏花巷农场同时也运营着“农家乐”。

现代农业本质上不是农业,而是工业,它用工业化的方式大规模生产着粮食、蔬菜、肉类、蛋类,它在某些部分不可持续(例如美州农业公司抽取不可恢复的原生地下水层浇灌玉米作为饲料生产肉类)。但我们无法拒绝它,因为这套系统用最低的价格供应了最多的农产品,切实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水平,满足了大部分人类的口腹之欲,让一个普通人的物质生活也能充裕到两百年前的皇帝也不敢想象的程度。人类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境,如果不使用这套体系,要如何喂饱七十六亿以及未来比这个数量还多的嘴?

就像农场遭遇的那场山火,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生物圈二号实验已经证明了,虽然杏花巷农场这种大生态系统下的小生态系统可以建设得如同天堂,但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无法独自生存。山火频发是温室效应副产物不是杏花巷农场的错,但当整个大生态系统都在熊熊燃烧时,大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小生态系统又如何独存呢?

最后多说一句,我希望杏花巷农场这种案例越多越好,但我反对原教旨环保主义,即为了环保而环保。人类保护环境的出发点应当是保护人类自己,而为了保护环境而损害人类的利益那就是邪教。

我对杏花巷农场完全不使用现代技术也并不持支持态度,现代技术中也有许多并不破坏环境的新东西,例如鸟类啄食水果有一个案例是曾经看过的节目中养殖场总有麻雀啄食饲料,最后使用了声波驱鸟(类似的系统也用在机场中)。杏花巷农场有些为了自然而自然,为了传统而传统的原教旨味道,这一点我并不支持。只要有用,就吃掉。借用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的一句话: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BTW 我高中时觉得鲁迅是个喷子。大学时发现他最后价值的杂文没有收入教材几篇。现在再回头看,虽然都是讲烂的道理,但他的很多观点对于今天的中国人依然有价值。

 4 ) 大自然的励志温情和优胜略汰

小两口放弃海边的舒适公寓,来到一片废弃的荒地开垦农场,这种事在常年受三农问题困扰的中国恐怕难以理解,但在工业革命两百多年后的西方社会却屡见不鲜。这倒不见得就体现谁先进谁落后,有时候可能只是围城心态,瞎折腾罢了。当然,生产力越发达,就能给每个人越多的机会去尝试其他生活方式,而且容错率和成功率也相应提高。这正是John和Molly所经历的。不用《米纳里》那么艰辛,没有《甘泉码农》那般悲情,凭借一定的启动资金和科学方法,两百英亩的农场差不多第三年就成型了。再加上俩人都混媒体圈(John是摄影师兼导演,Molly是美食博主),深谙宣传之道,最终让杏巷农场(www.apricotlanefarms.com)凭借本片名扬四海,又是观光游又是开学校又是写童书,妥妥的美国梦范例。

当然,我们喜欢本片,主要还不在其励志。试想,即使他们失败了,农场没开起来或因入不敷出而倒闭,我们依然会为他们的梦想和努力而感动。这首先离不开讲故事的套路,比如强调为了一只狗而搬家,先把困难说大说全(看起来是不可能的任务),一个叫Alan的顾问的离世等。其次是夫妻二人的同心协力(当然吵架的也没拍出来)和事必躬亲,他们对小动物的呵护,鸡和猪做朋友等正能量;毕竟能坐下来看一部九十分钟农场纪录片的观众八成是内心细腻温暖有爱的。但最让本片与众不同的,也是它的核心理念和最大卖点,即生态农场。具体的概念和分类我不懂。按照“朴门”(permaculture)的维基词条的解释,其原则包括用自然方法解决问题、利用和储存能量、不产生废料、注重多样性等,这些在片中都有体现。印象最深的是鸭子吃蜗牛、鸡吃蛆、鸟吃害虫、老鹰吃鸟、郊狼猫头鹰蛇等一起吃地鼠,俨然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我本身对有机农业的概念不以为然,何况是这种较为极端的生态农业。把几种东西混种混养固然有一定优势,但也往往带来新的问题,于是就要不断加入新元素、不断试错,这个过程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不是谁都能承受的。全球要养活那么多人,目前恐怕还得靠高效的大型现代化农场和畜牧场。这种自给自足的家庭作坊,更适合拍自娱自乐的小资电影。这不,四年过去了,不甘寂寞的他们又拍了个小续集。没啥干货,就给大家更新一下猪妈妈Emma的近况和小羊羔找妈妈的故事吧。

 5 ) 广阔天地,皆有可为

因为看了《克拉克森的农场》来找的另一部题材 约翰、茉莉夫妇起初因为一只狗狗而开始了农场的生活,这个农场在她们的规划中应该是多样性的,自然平衡的农场,很幸运她们众筹到了启动基金,还找到了知识丰富的伙伴艾伦 从一无所有的土地,她们从育土开始投入仅仅半年就花费了一年的费用,但好在一切都有起色也坚持了下去,惋惜的是艾伦因病离开没有陪伴到最后,也因为艾伦的离开,农场的问题开始渐渐显露,干旱、狼捕杀鸡、田鼠啃食树根、鸟儿吃果实、蜗牛吃树叶,蚜虫吃蔬菜,但这个农场一开始的目标就是要靠自然生态平衡,人类不能借助额外的科技插手,如果艾伦在他们应付起来可能会更加得心应手,但好在约翰是个能够去研究观察并沉得下心来的人,一切都能够应对并接受 最后鸭子可以吃蜗牛,瓢虫可以吃蚜虫,狼被围在外面可以吃田鼠,吸引老鹰入住可以消灭更多的田鼠和抑制其他鸟儿,总归一切都有了对应的办法,然后迎来了丰收 总结一下为什么很喜欢这种农场种植类的节目,因为大自然和植物是很公平的,你有付出就有回报,你偷懒哪一块地都会知道,大自然也有不疼惜人类的时候,干旱,暴雨,人类在这些面前只能坦然接受,然后慢慢再努力起来 反观我们的社会,资本无止境的压榨,内卷,做一些无用功然后人们开始迷茫,追寻活着的意义,但其实活着本身就是意义或者没有意义,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去泡沫一般,最后都是稍纵即逝,但我还是想要成为那个阳光下,五彩斑斓的泡沫

 6 ) 多彩纷呈的大自然舞步

The biggest little farm(最大的小小农场)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纪录片,它带来的力量和思考绝对超过了通常的故事片。我愿把这部片子强烈地推荐给热爱自然、珍视环境的朋友们。

这个真实的故事始于一只被救助的狗狗。崇尚有机食品的美食博主茉莉和野生动物摄影师约翰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领养了一只长着美丽眼眸的黑色狗狗陶德。他们拯救了陶德的生命,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陶德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聪慧贴心的陶德赢得了夫妻两的心,而这份欢乐里也夹杂着一丝苦涩。陶德有严重的分离焦虑。一离开主人就会狂吠不止。他们试过各种办法均未奏效。最后房东下了逐客令。

一纸逐客令反而点醒了一直向往田园生活的茉莉,为何不找个农庄开始传统式的耕作呢?这样狗狗可以尽情撒欢,茉莉可以实现栽种不同的果蔬的梦想。他们开始制定计划,通过朋友们的口口相传,竟找到了和他们一样希望重拾旧式耕作理念的投资人。

他们找到了1200英亩的杏子巷农场。这是陶德的理想去处,牠可以尽情撒欢。但这个以往只种植两种果树的农场已经令土壤不断地付出却没有获得补给,有些土块已经变得硬如石头。

还有救吗?如何让这大片的土壤起死回生?他们找来了艾伦,一位精通传统耕作方式的专家。他的目标是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运作方式,使生物间可以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多样化自我调节。艾伦大刀阔斧地把农场原有的单一果树全部砍伐掉,修建了大型的灌溉系统,引入蚯蚓来疏松土壤,建设了池塘和鸡舍。他们通过互联网从全世界找来了有志于传统耕种的年轻人。他们开始养殖牛、羊、鸡、鸭,这些动物的粪便和植物一起,可以为农场的土壤引入大量微生物,而这就是令土壤起死回生的秘密。艾伦还惊人地在果园里种植了75种不同的果树,他坚持多样化才是传统耕种该有的样子。

艾伦说这样多样化构成最终会走向简单化的养殖,整个农场的生态系统将会自我持续和调节。农场就是一个生命的循环圈,微生物、野生植物、作物、牲口将同心协力改善土壤和环境,这样农场就会成为一个生物大和谐的乐园。到那时,农场的劳作就会由繁入简,因为自然会自动启动它美妙的循环。

在第二年,农场的巨星登场了!一头已经怀了孕的母猪被约翰和茉莉购入农场,并改名成艾玛。艾玛一到农场就开始乱翻土地、掀翻水盆,霸道的牠就这样趴在肮脏的水洼里怡然自得。她找到了真正的家。生育的时间到了,艾玛生了一个、两个...九个、十个、十一个...,英雄母亲艾玛居然生了十七个猪宝宝!两年过去了,这个农场里一共有养育着近200种动植物,农场进入再生阶段。各类生物自得其所,一时间一片祥和。

但祥和并不是永久的,艾玛产后得了乳腺炎,高烧不止。约翰穷尽一切办法来救治牠,趴着一动不动的艾玛令大家愁眉不展。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艾玛奇迹般地站了起来,开始进食和喂奶了。真的没有什么能比见证这样的生命奇迹更加美好的了。

第三年果园开始硕果累累。这时却传来了艾伦患癌的消息,农场无法再依赖艾伦。可新的问题出现了,大量的鸟类开始啄食果物,果园里七成的果物被糟蹋掉了。而果园里共生的蜗牛开始大批繁殖,吃掉浆果类植物和桔树的叶子。看起来每当农场里有了每一步的进展,就会有下一波的问题接踵而来。就在最急需艾伦帮助的时候,他去世了。雪上加霜的是,那一年农场遭遇了干旱的打击。由于缺乏新鲜雨水,池塘的生态环境被鸭子们的粪便所破坏,生出了大量毒性藻类。这一切该怎么办?

约翰注意到了陶德。他感到陶德一直在观察着农场里的细节变化。约翰开始学着坐下来观察。终于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找到了一种双赢的办法。他把鸭子放入果园,过度繁殖的蜗牛成了鸭子们可口的食物。鸭子们不必频繁地涌入池塘寻觅食物了,而果园的蜗牛灾害得到了解决。不但如此,蜗牛的残渣也进一步成为滋养土壤的肥料。约翰从中学会了遇到问题先停下来观察,而这是陶德教会他的。这时百年不遇的旱期已过,天降大雨。其他的农场水土大量流失,而约翰和茉莉的农场里那丰厚的植被像海绵一样尽情吸收雨水。一场大雨过后,杏子巷农场得以储藏近亿加仑的水分。

艾伦曾说过,自然之间的和谐是强求不来的,它更像是那微妙而缓慢的舞步。农场里因被鸡群排斥而饱受侵犯的公鸡格瑞希被放到艾玛的猪窝,正好可以陪伴因猪宝宝长大后被送出农场而处于空巢期的艾玛。一只公鸡和一只母猪的和谐共处正恰似美妙乐章下的曼妙舞步。另一边,在约翰为母羊的逝去而黯然神伤之时,孤儿小羊在羊群中胆怯地探索,居然得以喝上其他母羊的奶水。还有,草原狼不仅伤害鸡鸭,令约翰他们头痛。但他们也有帮助农场除去地鼠的有益一面。约翰用猎狗来保护鸡群,可猎狗卡亚却把母猪艾玛的男朋友公鸡格瑞希咬死了。自然界神秘的运转方式仍然是人们无法全面参透的。生命循环中的那些哀伤和惊喜常令人们应接不暇。

到了农场运营的第七年,一切都按照艾伦预见的那样,农场里的大自然开始打开生命之网,生物的多样化实现了自我调节、循环和平衡。约翰和茉莉们不再需要过度费力了。猫头鹰开始前来捕捉啄食果实的鸟群,草原狼前来捕食地鼠。而鸡群和鸭群由不以鸡鸭为敌的猎狗守卫。农场实现了丰收。艾玛不再生育,开始颐养天年。而陶德却老了,去世了。

这时约翰和茉莉的孩子出生了,抹去失去陶德的泪水,新的希望在生命的消长中重新萌生。我们无法理解植物的生长,无法明白动物的消亡,无法参透生命的奥秘。我们看不尽银河浩瀚,数不清岁月轮回,理不清事物纷繁。因此,我们需要停下来,退一步,观察与领悟。因此,我们需要尊重自然的规律,让多样化的生命在平衡与和谐中实现自己的生活和价值。

 短评

非常高兴有会拍电影的农场主拍了这部片子,向大家呈现了一个可再生有机农场八年的历程,我自己打理过农场,知道这一切有多么的不容易。画面非常美,我相信实际过程比这艰难的多。导演呈现的大多都是农场里美好的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份事业。对这些能够坚持的自然农人表示钦佩,这夫妻俩有着共同愿景每天生活在这么美的农场里一定非常幸福。

2分钟前
  • Chutzpah
  • 力荐

非常赞同IMDb上的那条热评。虽然观看本片是一趟极为赏心悦目的体验,但它也本该对那些最重要的问题作出回答:这个农场的投资人是谁?他们期待的是一个怎样的盈利模式?其中多少靠农产品,多少靠旅游,多少靠这支纪录片?即便这种运作模式是不可借鉴、不可复制的也没关系,甚至即便这支纪录片自身就是盈利最多的产品都没关系。因为无论如何,这个过程就已经足够美妙且充满愉悦感了。当然,假使能在美妙和愉悦之外,再加上坦诚的话就更好不过了。

4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夫妻俩为了狗子搬家到农场,结果狗子没多久死了。从零开始指导他们的专家朋友也死了。女主梦想是有机食物自给自足的美食家,结果一直在养动物,卖鸡蛋,再也没提做饭的事。看到一直偷吃鸡的狼自己死了,男主却很难过,还有猪猪的男盆友小公鸡🐓命运也很惨…写出来全是小确丧的事,拍出来却充满了自然的活力,大自然就是这样日夜交替,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从生到死,没有事物一尘不变,包括思想和感情。我们感受彼此,感受生命。

5分钟前
  • 怕怕怕怕怕了
  • 推荐

年度最可爱纪录片,摄影赞,叙事节奏特别舒服,更重要的是还有情怀。两人能朝着同一个疯狂的梦想奋斗,是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6分钟前
  • 小羊不亦乐乎
  • 力荐

美国年轻版的《人生果实》,万物顺应规律发展,四季交迭“无为而治”,交由时间检验。万千星河可以在宇宙共存,更何况挤居渺小地球的些许生物。已经想不起多久没看过这样温暖又充满希望的同类型纪录片了,所以非常想打高分。这对夫妇为了一只狗的许诺和生物多样性的愿景,动手实现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计划。必须承认重度zoophobia的我都因为“鸡猪CP”、“Ugly Betty”甚至是有些恐怖的土狼等种种出镜的动物感受到喜怒哀乐和自然的美妙。动手改变的时间永远也不会晚,只需要一份从容和自信,它会回馈给我们最动人的果实。

8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真的很羡慕和钦佩这种理想主义的践行者!

13分钟前
  • _在云端_
  • 力荐

开始是让人羡慕到死的田园生活,想起了小时候读的陶渊明的诗。200多亩的土地,如此繁琐的运营,耗费巨大的人力精力,实操起来已是非常人所能,接踵而至的各灾难性事件更是让人灰心丧气。想来必是那自然至上和环保的情怀支撑,这已是常人难得,一以贯之的多样性主义、平衡生态、综合治理,就是如此不计代价热情经营,也真叫人美好积极。8.8

1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农场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个很违背自然定律的存在,因为人类就是贪心爱囤积的动物,或者说为了以物易物难免需要让某些自然资源富集到打破平衡的程度。无法回到采集狩猎模式的我们只好创造出更加人工的解决方法来与自然的平衡力对抗,也同时产生更多的问题。能像影片里这样生存下来的大概只是少数不可复制的幸运个例吧。

19分钟前
  • 鼠斩车田万齐
  • 力荐

🐌吃树叶,鸭子吃🐌。地鼠吃树根,狼吃鸡,汪星人负责管理鸡舍,狼、猫头鹰、蛇吃地鼠。苍蝇在牛粪中产卵,鸡吃这些幼虫。群鸟吃果实,猫头鹰吃小鸟。蚜虫吃树芽,瓢虫吃蚜虫。奇怪的是一只鸡和猪生活在一起🤦‍♀️化繁为简,完美生态,神仙农场,生生不息。阿库那么塔塔!

22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力荐

除了伟大,找不出任何可以描述的词汇

27分钟前
  • 辣手修猫
  • 力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从买下这片荒废的农地,到它达到理想中的生态平衡,莫莉和约翰花费了整整八年工夫。几乎谁都会说自己喜欢大自然,但敢于离开都市的人毕竟是少数。是多么相爱的两个人,才愿意这样投入金钱和生命来一同做一件如此“脏”、累,并且困难重重的事业;又是多么懂得分享的艺术家,才像约翰这样一点一滴纪录下生命中的辛苦与美好,将无与伦比的礼物奉献给世人。

29分钟前
  • 遠濤
  • 力荐

好随性的夫妇两个,实际上是非常坚定有韧性。Our good intent towards nature won't shield us from facing her impermanence. 我们对自然的善意并不会让我们免于遭受自然的无常。If we've learned anything, forward momentum and hope. 如果说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不竭的动力和希望。 That's what nurtures luck. 孕育了运气。美国农民跟大自然抗争,到了中国我们这里就是《活着》,是个农民主要抗争对象除了大自然更是同类的人。

34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一部种庄稼的纪录片居然感动哭我了!终于人不再只是利用自然,而是尊重自然,让农场自己形成一个多样性的生态循环,说这是人类最伟大的实验也不为过,它让人看到了后现代农业的希望。场主们对各种生物满满都是爱啊~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take a step back and observe

44分钟前
  • Moiren
  • 力荐

我是做生态农业的,通过种植多样性绿肥还田来培养土壤腐殖质,不用任何化学制剂,会使用深耕犁等现代化保护性土壤的机械设备,会有牛等动物,核心以土壤的健康为中心,种出的农产品质优秀,尤其在灾害时期优点更是突出,如同电影里的洪水冲走了隔壁农场表层沃土,而杏花巷没问题,就因为覆盖作物(即绿肥)的根系建立起厚厚的腐殖层像海绵一样吸收了大量的水份。这就是生态农场的意义,抵御灾害的能力。尤其今年江南连续近两个月的大雨,我们实践的地唯一有产出的,其余均被淹没,只有真正去实践了,才了解,看懂这部影片,可持续的农业对于我们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48分钟前
  • 斯唐
  • 力荐

万万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为一只猪和一只鸡的爱情落泪。

53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最美好的小小愿望。人只要不作恶,科学和自然的力量能让这个地球成为绝美乐园的。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特别特别好奇他的招商计划书是不是被影业投资人接受,1200亩地而且头半年那么大规模的改造应该需要很多费用吧,另外接下来的7年也出现各种损失,动物饲养护栏人力应该也需要很多费用把,有时候觉得前期成本和后期收入也许是平常老百姓在最初要考虑的,否则虽然看的很震撼体系内良性循环,如果入不敷出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持续下去。突然觉得人体就跟这个良性循环一样 好的规则制度会让身体体系以一种健康的方式运行。还有这个农场里为什么没有谷物类茄子黄瓜这类蔬菜类种植呢

58分钟前
  • pepper 安
  • 力荐

同样作为创业者,对里面接连不断的困难、麻烦、推倒重来感同身受。但看着生命在里面循环往复,蓬勃生长,又替主人公们觉得这一切都多么值得,更别说那一片片如画的风景,能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和自然和谐共处,是多么宝贵的经历。看得我好想回农村住上一段时间。

1小时前
  • 梁尘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