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正常

爱情片大陆2016

主演:张兴超,叶锐洪,李会,周嘉亨,黄馨,苏雯珊,李伊,卓雅雯

导演:李云波

播放地址

 剧照

呼吸正常 剧照 NO.1呼吸正常 剧照 NO.2呼吸正常 剧照 NO.3呼吸正常 剧照 NO.4呼吸正常 剧照 NO.5呼吸正常 剧照 NO.6呼吸正常 剧照 NO.13呼吸正常 剧照 NO.14呼吸正常 剧照 NO.15呼吸正常 剧照 NO.16呼吸正常 剧照 NO.17呼吸正常 剧照 NO.18呼吸正常 剧照 NO.19呼吸正常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2:40

详细剧情

  四个青年,一座城市,爱与理想,轻松的茫然,四季轮换,他们从生活走进了电影,又从电影回到生活,在电影中扮演自己,又因电影而改变,中国电影从未有过的即兴创作,从未呈现的城市生活。

 长篇影评

 1 ) 年轻人很迷茫,然后呢

观后感的开头,很感谢Amy的赠票,让我的这次观影得以成行。另外,基于我是毒sir的粉,我可能很难做到不带一些感情色彩,但我会尽可能地客观。最后哆嗦一句,我只是非常非常业余的影迷,以下纯粹是个人观感而已。

————————————————分割线—————————————————————

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呼吸正常”,英文名是“Something in blue"。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有独立电影的味道:我不是商业片,但文青肯定一眼看穿。我想就这个名字,说说我的理解。而理解这个名字,就必须从电影里的故事讲起。片中有多位人物设定:信用卡推销员A、工厂富二代B、小说男C、励志哥D、女记者E、物理学宅男F和其相亲对象G。

A银行打工仔,拿普通工资,有任性女朋友,经常被抱怨工资低,终日游走在失意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偶然的机会下,认识了E,擦出火花却不敢建立新的关系。
B是一名富二代,过着被家里安排好的生活,连选择床单的权利都没有。电影中,他不想接受家里安排的工作,终日无所事事。在偶然机会下认识并痴迷女生树树,经常想在树树可能出现的地方碰到她,多次未果。
C是双失青年:工作失意、情场失意。一直在找工作,也一直在换工作,想成为小说家。
D应该是所谓的梦想讲师,正能量溢出。
F是物理怪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沉迷艺术,据说要寻找所谓的可能性。G与其相亲,并有所交往。但G最终没有接受F。

故事发展下来,几位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迷茫。但还是俗语可以神总结这些“迷茫”:男人烦,要不为了钱,要不为了女人。但失落、彷徨和厌烦,无不是个人的情绪。广州,是一座千万人口的城市,一个人要哭,不会影响一个城市的毫厘。导演也用了大量的城市景象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一觉醒来,大家该干嘛就干嘛,广州呼吸正常。而英文名Something in blue,原来是爵士歌曲的名字。但私以为,blue也可作年轻人的小情绪。

说说优点。这部片,拍出了广州的市井气。不了解广州的人,可能认为珠江新城、广州塔这些物才是广州。但老广却觉得,情才是广州的真义。百花甜品店的一碗糖水、城区老巷、奔袭在马路上的运输货车、年轻人上山时下山的那群老人等等,这些才应该是让老广心安的影像。导演花了大量的功夫表现一个老的广州,值得点赞。导演也常有神来之笔。例如,天桥上,A与女朋友互相抱怨时,背后的路灯亮了。晚上,A与岳父岳母晚饭后,来到江边通完电话后,很累,背后的海珠桥灯饰灭了。通通这些,都显示城市对个人情感近乎冷漠的态度,细节中不断印证电影名字:呼吸正常。


另外,语言方面,也很本(cu)土(kou)。粤语的大智大慧,有一部分是体现在日常惯性的粗口使用上。如果街坊或者兄弟之间的一段话也没有夹杂一两个广式粗口,恐怕是丢了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质感。能在大屏幕上听到广式粗口,实在是爽,有种主场作战的快感。

说说缺点。可能受限于场地或设备,镜头语言略显单调和平实,未能用镜头去引导剧本。大量的聊天场景,例如在咖啡店、图书馆、甚至在白云山的亭子上,镜头都是对称的。镜头让我觉得这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不是电影。大概记得白云山亭子的那一幕,A自己说喜欢了另外一个女生,此时广州城区上空的云朵飘开,镜头拉远,依然是对称,C君念了一段话剧,结束。本以为云朵飘开,镜头由局促,最后变得开朗,都预示着A君要勇敢建立新关系。谁知道,最终的行动只是至于雨中的碎碎念,有点失望。




另外,整个电影下来,电影过于碎片化,而且故事也无趣。整个电影下来,我看到年轻人身上尽是迷茫、无聊和没意思,但然后呢?每个年轻人都会迷茫,但选取一个故事摆上银幕,是否需要让我们在看到迷茫之余,得到点什么呢?启示不必须是伟光正和心灵鸡汤,但总该让我们得到什么吧。很多纪录生活的电影,都是如此的平淡,但一点都不平凡,因为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知足常乐”“平淡是福”等启示。很可惜,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这一代人的迷茫,却就止步于此了。

总体而言,瑕多于瑜。评分3星,我希望这是作为云舅在独立电影路上的一种鼓励。加油!

 2 )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特殊电影

豆瓣里很多低分评论,总想关于导演身份进行一番批判,总想搞个大新闻,为什么不能纯粹地看一部电影呢?就事论事不好吗?要闷声发大财啊!从电影的角度给出高低分才是坠吼的!

———————————分割线—————————

“拍一部《一一》那样的电影。”这是李云波最初的梦想,看过杨德昌的《一一》,我想任何一个人都会被其感染,因为它讲的故事囊括了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口的面貌,三个多小时的篇幅,却展现了每个年龄层面不同群体的视点与矛盾。即便诞生在新千年初,但它的意义与价值是超越历史的,我想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自己找到身边的人,这就是伟大的电影!它不光是属于历史,更是属于人类!它带给人们的感动是发自于生活,发自于内心深处,而不是来发自于表象的刻意煽情!


从二十多岁科班出身的李云波,到毕业后的云中,再到现在的导演。李云波用十年的时间来准备他的“《一一》那样的电影”。


《呼吸正常》在国内是部特殊的作品,这种特殊性有两个层面,一种是于电影的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其对社会群体的描摹。再此仅就形式上的特殊性展开探讨。


我想,最大的不同点是《呼吸正常》的叙事模式类似于散文文本的视听化。整部影片多用字幕卡实现转场,并且作为下一段情节的重点台词提前给观众“剧透”。正是这样的拼接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好的get到人物的性格,态度,甚至观点的转变形式。说白了,无非是悉德•菲尔德“三段论”编剧理论的另类表现形式,但完美契合了片中人物的生活状态——零碎,多变,矛盾,甚至无助。


很多条故事线索在不算很多人物的环境下却完成了庞杂的蜘蛛网式叙事,影片剪辑与转场都经过了十分严谨的考量。


之前说的字幕卡转场解决的空间转变速率过快所导致的的唐突感,在剪辑上,云中用了大量的越轴剪切来拍摄人物对话。从两个演员对话的双人主镜头直接切到了下一个完全相反的双人主镜头。然而对话继续,机位却实现了180度的转换,景别甚至还会从全景直接转换为大全景,跳出原空间进入到“偷窥”视角。在老K这条故事线上尤为明显,其实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老K与其女友处于不同世界的一种疏离感。片中许多人物之间的关系都通过了这种手法侧面体现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全片近乎没有用到正反打来拍摄人物对话,无论是越轴剪辑还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甚至是推轨拍摄,不按照通常手法处理,节奏控制的难度系数还是非常大的,这一点或许是在致敬大师伍迪艾伦,也是云中非常喜爱的一位导演。这么做也使影片的可看性着实有了相当程度的增加。


影片对于声音的处理同样有趣,在《一一》里展现婷婷目睹邻家少女楼下与男友分手的一幕,杨德昌利用视点的转换将分手男女的景别处于远景,观众处于婷婷的视点上,所以对方的对话是听不到的,我们只能听到周围的环境音。对于空间的展现,气氛的营造,在阴雨傍晚的时间段下,通过“默剧般”的表演,将这种压抑,失落的情绪完整呈现给观众。《呼吸正常》的最后段落,也是分手戏,就同《一一》如出一辙。多的是景别的切换与更阴冷的色调,这种情绪将结尾段落实现了“明了化”处理。


在视听语言层面,已经体现出了《呼吸正常》这部作品是近年来非常不同的华语影片。但并非没有缺点,全片节奏处理过于缓慢,观众的接受程度或许会有反差,反高潮的处理没有明显展现出应有的高度。对于KTV里的冲突段落,明显是套路化了的,体会不出那种情感爆发出来应有的观影情绪。


还是那句话,《呼吸正常》是部好电影,只是他太特殊了,同类型的电影可以说近十年国内找不到第二部。和《路边野餐》一样,他是属于作者标签的片子,同那些大师比,肯定是有差距的,甚至算不上一部匠气十足的处女作。但他对青年群体的展现,所具有的这种气质是非常难得的。你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者身边朋友的影子,从这方面讲,它还是取到了《一一》的精髓之处的。


这年头,看到这种不装不作又不缺乏趣味性的片子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况还入围了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啊。


——————————分割线——————————

今年看过最好的华语电影之一,四星半,其中半星是为了鼓励。

 3 ) 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大概是青春吧

题目是我家小朋友观影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我家小朋友在忍着没睡着,没中途离场,只是扭来扭去加左歪右歪后仍坚持看完《呼吸正常》后发表的一句话影评。
其实这个片子并不适合10岁的小朋友,但为了挺他舅舅老K,还是强烈要求为他众筹张票来八卦一下。他为电影打了7分,是为了他舅舅以及多次出现的姥姥家熟悉的场景。
上面是小朋友的影评,我的又是什么呢?可能有这些吧:
1、导演是个吃货,对广州的各种美食都极为惦记,整个片子从头吃到尾,哈哈,还不觉怪异,在此处需大😄三声!另外,老广本地吃货热爱的食物与云舅有所不同,对食材更挑剔,做法上较崇尚轻淡原味。云舅的食物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受到广州美食诱惑的新广州人的痕迹,不知老广们观影可也有此感?
2、本片是男性视角影片,导演和创作班底对女性的描述太过概念化,臆想化,流于表面,是个遗憾。男演员们虽说是业余演员,但在演好自己这点上还是做的不错,生动,鲜活。女性角色的鲜活度欠缺,时不时让人有从现实生活突然转入二次元的荒诞感。
3、要说呢,我家老K的表演略生硬,有用力过猛之感,是演了导演塑造的老K而非自己。
我个人自然会觉得真实的老K更好玩~并且物理对于他而言,是常识,也根本不会整日挂在嘴边。
生活中的他,会和你谈谈哲学,艺术,音乐,当然还有物理及摄影,且更多地是把这一切都视为世界的本质的各种表象而嵌入到各种主题。
当然,从表演的角度而言,他很好地诠释了片中的老k,配合了整个片子的气氛。但是,从个体而言,老K是一直呼吸蛮正常的。拍摄的那段时间是他已明确知道自己想且要走上电影之路,并且一直在践行之时,参与拍摄即是他的行动之一。所以相对其他三位男主角,他彼时已走出迷茫而非陷于迷茫之中~
4、其他三位男主角均很鲜活,见红尤其出彩。导演选角蛮有眼光,要👍
5、广州真的拍得很美👍 配乐尤其恰当👍
6、其实刚看完,只打了三颗星,隔了两天写影评,上升为四颗星,是为难得有如此不励志不上进而真实反映青春的迷茫的影片点👍
绝不后悔花100元去观影!加油,云舅!加油,老K!中国电影不能只有钱的味道

 4 ) 一颗平常心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sss,文末有二维码噢~

看《呼吸正常》,突然想起自己的二十五六岁。 初来大城市,频繁的周末聚会,彻夜的酒局长谈。无聊归无聊,如今想想,真是精力无限,听了太多啰嗦、重复和填时间的话,也不会想离场。 有一回,朋友几个人,还去参演拍摄了一部短片,自娱自乐,顺道给导演去香港求学这件事情,留个念想。 我演自己。后来,片子被挂到网上。 外界对我表演的普遍评价是“憋笑演技”,“差点笑出声”,远不如其他两个男配角(豆瓣红人半辈子和咪咪大)发挥出色。 在一部电影里演自己,听起来很容易。太容易了,过了戏瘾。还能说,老子也演过电影了。 但,其实,很难。 你觉得一条过的东西,也许拍上几十条都未必令导演满意。而看起来是暴君的导演,烧烤摊老板娘的吃人眼神,就能让他乖乖就范。你觉得生活而已生存之道,这又未必是观众想看到的那一面光彩,他们希望从鲜肉索女的全世界路过。 我评价《最美的时候遇见你》说,“真实与真心是两条船”,与真实相比,观众有时候更想看的真心——这往往不会以真实为首要原则,也允许飞跃生活。

每个人在记忆里拼命美化自己,《呼吸正常》选择让演员演自己。 这般带有纪实性质的创作方式,或是碍于制作成本,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导演李云波主动放弃类型片的制作理念,借一个没有野心,不求炫技的小格局城市电影进行试水,关注那些真实,个人,日常的琐事,这已经注定:《呼吸正常》跟多数中国电影导演的处子作有天然不同。 它看起来不尖锐,不激进,不艺术电影或独立电影。没有耸动话题,也没有那种挑衅观众、咄咄逼人的战斗姿态。先抛开好坏不说,你在2016年,甚至过去整十年,真找不到同类型的大陆片子可作比较,反而你能在电影里,找到些许日本电影或者台湾电影的气韵。 这个影评人——其实我更愿意称他为“资深影迷”出身的导演,再到拍摄《心迷宫》的忻钰坤,《中邪》的马凯,你很容易借助他们平素流露出来的观影趣味,在电影作品里刨根问底。事实上,这往往是有溯源可寻的一件事情。在克服资金不足和经验欠奉,我认为他们都用各自的方式,完成得不错。 除了在穿插字幕卡台词的形式真令我联想到杨德昌1994年的《独立时代》,《呼吸正常》并没有明显的大师印记或类型影子。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放映过后,光是提到一些导演和影片的名字,便已经吵得沸沸扬扬。有人直言是攀附,是台上的人臭不要脸。 这是一件好事。 如果不是自欺欺人,一个清醒的观众终归知道,主流电影所表现的人物生活,无非是粉饰包装与虚脱幻觉。 这或许说明,大家始终有点期望不只是影评人转行在内的新导演拍出好电影——或者是不太一样的电影。只不过,小小的《呼吸正常》,无法满足到所有人。 它不追求戏剧冲突,没有导向一个情节上的高潮。 这也出乎我的意料。 《呼吸正常》还让我怀念广州。 电影里有校园时代的回忆残留,有音乐节的喧嚣嘈杂,还有职场上的一头雾水。也不难看出季节更迭,随着时间推移,导演似乎越拍越顺。它没讲什么众生皆苦的大道理,而是人人牢骚的小碎片。有自嘲,有喟叹,还有一个不在同一生活维度的第四者。

趋同与差异的选择上,《呼吸正常》的“三条人”主角透露着共通的困惑与迷茫。但在我看来,他们还是缺少更多外形、性格和语言方式上的反差。如果更早介入到这个选角环节,可能对提炼日常生活的幽默效果,会更有帮助。毕竟,让非职业演员去演自己,本身已经压制了太多可发挥的空间,完全取决于现场的台词过手和集思广益的行动模式。这种看似放松、实则紧张的制作状态,在 KTV 的那场戏变得捉襟见肘,无法施展。 跑步的尾声,如今回想意味深长。 活在大城市的人们,过得不好不坏,说不上没希望,因为生活一直在继续。人们都在加速奔跑。似乎只有注意到了呼吸这件事,他们才知道自己的速度有多快。也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觉得自己没有被抛下——即便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在奔向何方。也许是人潮的惯性,是下意识的追赶,乃至于单纯的不想走路,也不想停下来。 作为一部语言小品风格的电影,《呼吸正常》在长度上,也可以再拿掉十分钟,看下来会更加轻松加愉快。至于没能从电影中获得前进动力和人生道理的,说白了,电影导演又不是上帝。能有个机会让大家发泄下忧愤,实乃好事美德。 至于几个月下来的两极评价,我认为不值一提。 如今人们最怕的,不就是连声音也没有嘛。不如,等电影上映三个月以后,或者再晚一点,到李云波拍完了三部电影,我们再细说从头?

有人说,你是认识导演啦,想的肯定都是怎么说好话。其实,我在参加 FIRST 影展时,说过这么一些话: 年轻导演尽情暴露着它们在制作和技巧上的短板。这给看电影的人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欣赏它的长处,还是驳斥它的不足(这太容易做到了)。出于鼓励不一样的表达诉求,我会想着同等情况下(预算、类型格局还有天时地利),哪个人可以做得更好,哪部电影可以抛弃陈规,而不是满足于画面的精致,情怀的溢满。 《呼吸正常》跟大多数中国电影太不一样了,也找不到可比较的对象,所以,我会鼓励这样的尝试。 很多会觉得,拍这样的电影,太笨,太穷,太easy了,但是,一旦《呼吸正常》让观众介入到真实的广州,留驻了2015年的广州印象,我觉得,它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况且,从入围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这件事,它可以,也已经比很多人想象的走得更远!【刊载于 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sss)

 5 ) 毒sir也有走眼时

参加毒舌电影众筹看的这片,看完好生失望。
这是一部完全没有故事情节的电影,素得象白水。整部片子完全是平的,没有任何波折,说实话半截我看睡着了。
每个片断都用一句话开头,没想到这一招从头用到尾,也是醉了。
号称是表现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可是90后都这么颓这么弱鸡么?真不敢苟同。
难怪说大夫不能给自己和家人看病,毒sir评其他电影都很到位,评云舅这部电影可是太过誉了!

 6 ) 我们在广州,活着

在一座城市生活十年,并将它视为家乡,是不是就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我说的是即将在院线上画的影评人云中所拍的《呼吸正常》。

前提是,如果你像这部电影的导演云中一样研究电影超过了十年。

这是一部集邮电影,不是集男或女朋友,集的是广州的风物。

四男四女的广州故事里,绝对主角却是我们的大广州。

从来没有人对广州这么用心,精心地罗织了那么多名胜古迹,即使只是扫一个背景镜头,也要带上南越王墓博物馆;中山纪念堂里电视主持人珍珠的脱口秀似乎有点脱离主线,但是重点是中山纪念堂啊,在看完演出后走出那栋高远古老的建筑,这才是广州这座城市的文艺逼格。除了国师老谋子版的《图兰朵》,你能经常进出太庙看戏吗?

广州塔、花城广场、白云山,老西关,老牌坊,木棉花开,糖水,煲仔饭,猪脚饭,炒花甲,凉瓜炒蛋……云中这十年看到的广州的好,广州的妙,他恨不能在这一部片子里全部推介给观众。

云中大抵是希望这部片子让后来想拍广州的人说一句,“眼前有景拍不得,云中有片在前头”。

除了风物,地道的广味还在人物身上。

云中是从北京逃离到广州的,他和很多新客家人一样爱上了这座城市。人们穿着拖鞋走进花园酒店,在白天鹅可以看到无敌海景的中餐厅喝早茶,五星级酒店不是那些参加广交会的歪果仁的专利,开得起法拉利的壕们却天天开着广本,无论高低贵贱,人们都爱坐在街边大排档打边炉烤生蚝……

片中的极品理工科男问,北京路的街道下是什么?还是街道啊。

像岩石分层一样,不同年代的街道降沉在地底下,如同历史的云片糕。广州的风物因为有来处和时间的积淀,显得格外淡定沉着,一幅举重若轻的模样。

这风物的面貌也雕刻了人的面貌。与相对浮躁的外来广漂新客家人比起来,片中的厂主二代男和银行贷款男都是本地姜,他们的语言活泼泼有生趣,没有那些僵硬的口号和书面化的东西,广漂可以很快学会粤语,但是那种骨子里的淡定和广式幽默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习得。

厂主二代男的困惑在于要不要做厂主二代,工厂与他的生活趣味截然不同,但是这是家族生意,他没得拣。或许在30岁之前他会像我在大学城的某些朋友一样宁肯生活无着地漂着,依着荷尔蒙胡闹,变成暗恋狂跟踪狂,对他来说,每天通过偷窥暗恋对象的朋友圈,想象她如何上课,如何运动,如何休息,如何打发闲暇时间变成了他生活中最美好的事情。

银行贷款男徘徊在两个女孩子之间,一个是单纯物质女孩,一个是知性小记者,两个他都爱,前女友是青梅竹马,劈腿的是精神伴侣,都见了前女友的家长了,他还是下定了决心要与前女友说清楚。

北方来的打工男,他找了好几个月的工作,某天,他说要写一部《上帝,我,机器人》的小说,还有一篇本土化的戏剧《麦克白》,打工男成功晋级小说男,但是他的命运暂时还没有改变,他的两部大作一直处于烂尾状态。但是他至少找到了自己的职场定位——做文案。

在改变银行男和小说男决定的潜意识层面,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励志哥,天天将认识你自己,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挂在嘴边,虽然满嘴的心灵鸡汤,说的话有直销培训模式和套路的嫌疑,但其实文艺青年更需要鸡汤,正是他将身边的朋友一一唤醒。

外地读书多年的量子力学宅男,融合了北方人的豪爽和港式的无厘头,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广州仔版的谢耳朵具有超强的学习天赋,跨界混搭得天衣无缝,从搞科研到搞地下艺术,从RAP、钢琴伴奏到视频录制,无所不能。他的困惑在于多年的异地求学经验让他找不到家的归属感,发掘世界的真相到底用科学还是艺术?他选择了记录此时此刻的广州,他相信真相就在镜头对时间的记录里。

与之对应的四女着墨不多,量子力学宅男心仪的女孩令人印象比较深刻,她具有受女孩欢迎的中性特质,在广州有一大票这样的女孩,内涵低调,看上去沉静如海,实际上闷骚俏皮,令人惊喜。她们冷静淡定的气质和咋呼大气的帝都女不同,和洋气爱作的魔都女不同,是一种更耐人寻味的单品,自带无印良品的光芒。

知性小记者是银行男眼中的奶茶妹,一直在片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树树只在厂主二代男等公交的时候出现了两秒,然后就被没有然后了。至于小说男的前女友,剪了短发的她与他生硬地对话,让人以为尴尬癌都犯了。

有人说现在的90后身在福中不知福,物质条件那么好,怎么还有那么多忧愁呢?先天物质条件较弱的70后80后是没有时间哀叹青春的,他们一头扎进生活,珍惜每一个工作的机会,赚了钱忙着贷款买房买车,将自己绑定在一种盲目的忙碌中。90后就像当年美国垮掉的一代,他们的父辈大多数已经脱离无产,为生活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他们有条件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

“呼吸正常”用北方话说,就是“喘气儿的”,片名与戈达尔《狂人皮埃罗》式的《精疲力尽》正相反,有种不甘的平淡,不安的正常,但这一切喧嚣与挣扎都归于了平淡无奇的正常呼吸。

在我看来,《呼吸正常》是一部中国90后新人类的《活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活着》的版本,南中国广州的4男4女,他们在2014-2015年间的生活被这部电影记录了下来,N年以后,如果想找一部忠实呈现这个年份的青年男女生活影像,这部电影将会成为极细分却极有参考价值的人文史料。

法国新浪潮旗手之一戈达尔的《狂人皮埃罗》《精疲力尽》,作品里充满了对时代的反思,他用一种极致张扬的叛逆,甚至不惜犯罪来反抗被物质异化的现实世界。《呼吸正常》里没有激烈的青春反叛,只有令人无奈的现实和无声无息与之对抗的胶着,这场胶着的状态还看不到出路,所有人都深陷泥潭,这就是中国式青春的反叛,没那么激烈,没那么夸张,但是同样令人心酸。

正因为如此,《呼吸正常》里不知名面孔主演的青春才让我感觉到了力量,远远超过《致青春》《匆匆那年》《住在我上铺的兄弟》里打着青春的旗号贩卖怀旧情怀的伪青春,也超过了过于沉重和刻意的《少女哪吒》,而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具有现实主义价值的青春电影。

回看以广州为背景的好电影实在屈指可数,老的片子有《羊城暗哨》《秘密图纸》《七十二家房客》,不太老的片子有《雅马哈鱼档》,再新一点的有《秋喜》,商业片《逃出生天》,反倒电视连续剧《外来媳妇本地郎》变成了真正具有当代意义的广州印象的影像代表。《呼吸正常》尽管几乎近于零成本制作,它还算不上献给广州的诗,最多像散文,但是不妨碍它成为最新最有代表性的广州影像,这座全世界知名的”CANTON”之城终于有了自己的新的影像作品,不知名的面孔,纯天然流的演技,弱化的故事性都会削弱观众进场观看的愿望,但是只要你生活在广州,《呼吸正常》就值得一看。

 短评

7.30.WE影城,坐在錄音師旁看完。這部片感覺是越往南走,越易被接受。我在線上線下都與雲中不識不熟,拋開之前網上的互捧吹牛以及不厚道的北上首映,單純從電影上來看還是引起了我共鳴。不論是在地緣、人緣、姻緣等層面上都讓我感到無比熟悉。而且我特別喜歡葉洪這個角色,仿佛將我演到戲裡頭了。

4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最难,平常心。

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整天就知道上知乎上豆瓣刷微博,秀个优越感,装个专家……”

10分钟前
  • 一几巾人
  • 还行

段子电影。台词略猪扒,运镜构图很狗屎。各种手法跳剪阿什么的杂炖,不过电影基本的剧情都讲不清楚,演员很让人出戏。

13分钟前
  • 拾人牙慧者
  • 较差

至少让我对广州有了想象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3.8 屌丝青年的迷茫在一个水汽盎然的城市不断发酵与流溢,广州在我的生活经历里面并没有四季,电影的节奏就好像广州无休止的四季一样粘糊糊。演员本身要比影片出彩,李会几乎成为了笑点担当。影片对广州的写照比人内心感受的描述更真实,导演对演员的控制太松,有点过剩。

21分钟前
  • 🫀Psyche
  • 还行

这种强调自然的主题比商业片导演并不高明到哪里去,真实的生活我每天都在自己过,何必花钱去看一个矫揉造作的版本?好电影会用镜头讲话,甚至连台词都不要,而这里竟然还要关键句提示?天体物理博士那一段还挺有意思的。云中以前没关注过,但看现场觉得是个自我感觉过于良好的人。

26分钟前
  • Esther GDB
  • 较差

尊重年轻时每个卑微的梦想。每个迷影者心中都有一个导演梦,云中践行了它,这种创作的态度值得鼓励;想必跟我一样,导演也是深爱着广州的。@BJIFF 电影资料馆

30分钟前
  • 豆友1576610
  • 还行

论如何心安理得地逗逼和无所事事”。散漫的爵士乐结构,有些侯麦的假日电影有些奥尔特曼的《人生交叉点》甚至有些伊奥谢里阿尼的味道,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城市交响乐式的database(可惜拎得不够明确)。粤语本身自带的喜剧性在这种连接着港片传统的即兴创作中被处理成一种尴尬弥漫的冷幽默。

3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人们喜欢的电影要么是自己的梦要么是自己的生活,这片子属于后一种。看着很散,但内在气韵是统一的。云中很聪明,处女作不搞宏大叙事,也不玩炫技游戏,踏踏实实回到生活,磨出一篇闲散不失工整的小品文,看得人心情舒畅,还有点麻麻酥酥的。我反正是从头笑到尾,一下都没瞌睡。

35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推荐

感觉像在大屏幕上看网络情景剧,只是选了一个好位置架起摄影机也算得上导演所说的“精心设计的镜头”?这也太对不起那些布景打光机位调度的人了吧… 哦对了我们还需要体现广州的城市感,那我们就拍拍大远景+音乐煽煽情吧

38分钟前
  • 真圆!
  • 较差

摇滚乐的真正鼻祖是贝多芬,理工男的泡妞神器是薛定谔。镜头之下的广州很美,百无聊赖的青春很丧。

42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3.9 Blue. 散乱迷茫混沌,空有斗志得百无聊赖,没有人会喜欢这种状态,我也是,就像我不喜欢潮湿的广州,南方嘛,可我现在就是这样。所以,这种直接甚至是纪录式的手法,是不是有些太不负责任。偌大的黑暗的影厅,时不时滑亮手机,找不到出口。(又犯病了)

47分钟前
  • La~jum~bo
  • 较差

广义地把男生划分为理想、无聊、鸡汤和理论,实则都是文青loser。女性成为他们YY的符号。碎片化的小品,没有实质性内容,呈现出的是一种颓态的生活状态。它的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地存在于薛定谔的猫箱中。

4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去年419在库布里克书店大旗虎皮偶然提及的作品,今天竟然在电影资料馆看到了,真是天大的缘分!云中老师不仅人帅而且编导摄影剪辑样样拿得出手,好一封写给广州的情书,现实向无野心文艺小品定位精准,台词聪明不罗嗦,西装鸡汤男&天体物理学逗比博士最出彩,映后见面会最欣赏桃姐的发言,迷影精神万岁

49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求映后那些影评界大佬别再拿这片子和贾樟柯、杨德昌做比较了,真心没得比。新导演新电影,我还是老老实实支持毕赣的《路边野餐》吧!枉费我旷了一上午课来看个举世大烂片!

54分钟前
  • 痴人许
  • 很差

九零后的dazed and confused,突然超想去广州

59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几个影评人互捧,于是我就坑到电影院看完了。极其陈旧的性别观念,泡不到妞就恨生活的落魄24岁男青年的意淫。也没有指向任何社会问题。演员演技很差,对话没什么大意思,还被当宝一样摘出来作为小标题………

1小时前
  • Rostock
  • 很差

“我就像一台残破的收音机,能时不时收到她的消息,就很幸福。” 影评人云中的处女作,带着偏见去看,居然一点也不装,也不故作高冷或深沉或无病呻吟。完全轻松的生活小品,随性又有情趣,广州或远或近就贴近了……“豆瓣”有台词硬植!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

不是朋友圈的缤纷人生,而且real文艺青年的生活日常。尴尬癌犯了,男神陨落~

1小时前
  • 我要复仇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