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2014)

剧情片加拿大2014

主演:安娜·多尔瓦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苏珊娜·克莱蒙,帕特里克·华德

导演:泽维尔·多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妈咪(2014) 剧照 NO.1妈咪(2014) 剧照 NO.2妈咪(2014) 剧照 NO.3妈咪(2014) 剧照 NO.4妈咪(2014) 剧照 NO.5妈咪(2014) 剧照 NO.6妈咪(2014) 剧照 NO.13妈咪(2014) 剧照 NO.14妈咪(2014) 剧照 NO.15妈咪(2014) 剧照 NO.16妈咪(2014) 剧照 NO.17妈咪(2014) 剧照 NO.18妈咪(2014) 剧照 NO.19妈咪(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1 02:34

详细剧情

  单亲妈妈戴安(安妮·杜尔瓦勒 Anne Dorval 饰)大大咧咧,抽烟喝酒满口脏话,有着一颗不服输的心。她独自抚养患有多动症、常做出暴力行为的儿子斯蒂夫(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Antoine-Olivier Pilon 饰),母子关系游走在爆炸的边缘。戴安担心斯蒂夫惹是生非,斯蒂夫迫切想表达对妈妈的爱。新邻居凯拉(苏珊娜·克莱蒙 Suzanne Clément 饰)适时出现,这位患有失语症的高中女教师充当了母子的缓冲阀,让三个人都开始看到平衡和希望。然而斯蒂夫以前暴力行为带来的后果正在发酵,戴安需要支付一大笔赔偿金。她决定出卖自己的幸福并且做出一个痛苦决定:将儿子送回医院接受治疗......  《妈咪》是加拿大年轻导演泽维尔·多兰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与多兰五年前在戛纳导演双周单元惊艳亮相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构成对照,同样讲述单亲家庭中狂躁而又深刻、依赖而又隔膜的母子关系。但不同于《我杀了我妈妈》的高度自传属性,《妈咪》更加宽厚和温暖,情绪更加饱满,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处女作年少轻狂做出的一份愧意表达。本片入围第67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与《再见语言》并列评审团奖。

 长篇影评

 1 ) 多兰的母亲情节

多兰和他镜头中的少年一样是个爱啃指甲的“妈咪男孩”。论及多兰迄今为止的五部长片里最重要的共同元素,必然是母亲的角色。
他19岁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的妈妈》道尽主角,也就是半个自己在成长历程中对母亲的怨怼,并狠狠地起了个让人望而生畏的片名,让法语媒体在一面赞赏他的同时称他为“糟糕的孩子”(enfant terrible)。《双面劳伦斯》里劳伦斯的母亲是他受尽委屈后最终哭诉依靠的对象。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多兰在这部电影里安插了罕见的父亲形象,却也只是一个没有自理能力只会阻挠母子之爱的服务性角色。并未进入戛纳主竞赛单元而只拿了自己憎恶的酷儿棕榈忿忿而归后,多兰将舞台剧《汤姆的农场旅行》搬上银幕。在神秘而湿热的死亡、虐恋和湿漉漉的新生小牛的气息的交织中,多兰仍用重笔墨描写了一个刚刚失去儿子的坚强的母亲的角色,游刃有余地构建出他擅长的三角人物关系。但至此,即便劳伦斯在收留他的陌生人家里接完母亲的电话后哭得歇斯底里并将别人的电话摔得粉碎,多兰的母亲情节仍没有得到恣情的展现。他给金牌搭档安妮•杜尔瓦勒戴上了Mommy字样的项链,让阳台上朝劳伦斯微笑的少年罹患注意缺陷障碍,终于汪洋恣肆地诠释了这个令他痴迷的主题。
《妈咪》中的母爱应是专享的、独有的、排他的,以至于在这个单亲家庭中出现一个会对母亲说出One Direction的歌词“你美是因为你意识不到自己美”的俊朗、正派的邻居律师的角色能彻底打乱史蒂夫所理解的亲子平衡关系。史蒂夫在卡拉OK里站在台上为母亲慎重而拘谨地唱了首安德烈•波切利的《Vivo Per Lei》(为她而活),无论与酒吧格局还是角色形象都格格不入,给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影像一个降调,而背对他的母亲与邻居大叔的欢声笑语则让他体内的暴力挣断锁链。母亲在史蒂夫年少的生命中的存在是对他的人格最有影响力,对他的举止起决定性作用的元素,是他异于同龄少年的生活的重心。多兰刻画了这样一对社会边缘的母子,便能将这种互相依存的亲子关系,以及儿子对母亲的依恋进行最大化、极致化、戏剧化。
这种对母亲极致的依恋首先表现在言语上。或许多兰把魁北克法语里所有的脏话都丢到了《妈咪》的剧本里,以至拿着两斤重的钥匙串的衣着俗气的狄安娜在办公室偷笑对讲机另一头的保安可以借史蒂夫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史蒂夫被出租车司机、超市收银员、邻居大叔警告不要用这种言语跟母亲说话,但在他的家庭环境下,换句话说,在二人的亲子关系中,史蒂夫学会了用脏话表达亲密与爱意。除此之外,这种迷恋还表现在肢体动作上。史蒂夫在起居室与母亲大吵将母亲掐住脖子按在墙上,狄安娜自卫反击后喘着气抱歉地说妈妈不想伤害你,但你让我窒息,窒息一词和这一系列动作的隐喻可以在患失语症的凯拉将史蒂夫按在地板上的一场戏,狄安娜面对被电击的儿子撕心裂肺的矛盾的哭喊,以及影片前后母子二人有关爱的直白对话中找到呼应。同母亲一起跳舞时,史蒂夫将双手伸到母亲的胸上,但旋即被母亲打落,多兰丝毫没有制造尴尬气氛;在光线暗红的卧室里,史蒂夫深情地问母亲还爱自己吗,之后吻上了她的唇,而多兰安排的下一场戏便是超市里狄安娜板着脸说“史蒂夫你不要乱拿东西”,让狄安娜回到绝对的母亲角色。这种仅存于亲情中的迷恋强化、极致到了一定的程度便会触及“玻璃天花板”,这层微妙的界限即伦常,但可见多兰并没有轻易跨越,在红线边缘饱含深情地游走着,并将这点蕴藉地表现在电影海报中史蒂夫的一只手上。
多兰深爱自己的家乡魁北克。在《妈咪》中,狄安娜被讥问会不会讲法语,她说自己会讲,但不是法国的法语。多兰坚持在自己的所有电影中让演员讲纯正地道的魁北克法语,即使是以法语为母语的法国观众也无法听懂来自美丽的加拿大的迷人口音,这便导致了《妈咪》在法国上映时全片的法语对白从头到尾均注以法语字幕,不知所措的影院一律为电影标上VO(原声无字幕)字样。除此之外,《双面劳伦斯》里近片尾的酒吧一场戏里的背景音乐是魁北克歌后席琳•迪翁的跨国名曲《Pour Que Tu M’aimes Encore》;《妈咪》里史蒂夫一场重要的展现他和母亲均引以为豪的舞姿与新的平衡三角人物关系的戏也由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作伴奏,史蒂夫还大声说“她是我们的国宝”。在《费加罗女士》的采访中被问及是否有意愿让席琳•迪翁演戏,多兰立刻连用三个形容词来赞美她以示倾慕之情。
2014年十月初的法国《解放报》破天荒地将眉头微蹙的《妈咪》作者放在报纸头版,题为《多兰,大规模诱惑性武器》。这部在戛纳赢得如雷掌声,受到全法观众交口称赞的电影在北美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名利场》等众多媒体将它列入2014年度最佳电影之列。同《双面劳伦斯》一样,这部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由导演操刀剪辑,一场戏乃至一个低位浅景深镜头都舍不得丢弃的多兰还是让影片超出了它应有的长度。多兰在《汤姆的农场旅行》里大失水准的配乐到了《妈咪》又重回高水平,在第二次将银幕拉宽时配的鲁多维科•伊诺第的极具侵略性的弦乐将情绪推上巅峰,用以渲染玫瑰色的苦乐参半的幻想婚礼气氛,但同片头几近全曲长度的《White Flag》一样给观众并非配乐而是“用影像配音乐”的感觉。他在大量听古典音乐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歌曲的同时,和当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也深受21世纪流行音乐的影响。《妈咪》中频现的超市场景和史蒂夫与手推车共舞的戏让人不可自抑地联想到由Melina Matsoukas执导的蕾哈娜的《We Found Love》的音乐录影带,令人震惊的还有影片最后响起的拉娜德雷。
拍够了母亲的题材,受《钢琴课》影响至深的多兰从简•坎皮恩手里接过评委会大奖后,立志仍要孜孜不倦地用摄像机关注那些坚强而睿智的女性。同朴赞郁和奉俊昊一样,野心勃勃的多兰开始开辟英语电影市场,并成功请到凯西•贝茨作为角色第一人选来饰演下一部群星闪耀的长片里的母亲,对媒体讲自己因此而“兴奋到痉挛”。 21岁时的多兰在采访中自白:“我要是不拍电影就会自杀……我的电影不是插入语,它们就是我的生命”。这位经得起褒奖的年轻导演的电影生涯充满无数可能性,最让人期待的还是他骨子里躁动的音乐录影带导演的角色能在往后的作品中被他更加成熟的电影语言牢牢压制住。

 2 ) 他的每一次嘴角上扬都能点亮整个世界


我最喜欢的看电影状态,是对电影一无所知。总觉得这样看完感受才是纯粹的,原创的,真实的。今晚看MOMMY之前,这样的盼望早已被打破。首先,她去年在戛纳集天下宠爱于一身,各路评论天天都在刷我的屏。其次她有个极大的噱头,就是导演是个天才美少年,拍到这第五部作品了也不过年仅25岁。最后,就在上周,一起打工的姑娘提起这片子就浑身哆嗦,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我用各种眼神威胁她,要她闭嘴。最终她憋了半天还是说,好吧,我只说一件事,那就是这部电影有一个镜头一定会让你吃惊的。

即使作为一个剧透洁癖者,我也没有生气。她多动症似的预告丝毫没有局限我的观感,这一切的印象也丝毫没有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爱。我当然爱上了她。我找到了她,像是空气清新的雨后海滩捡到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在冲破云层的单薄阳光里发着微弱的光,细看颜色各有不同。有着无法忽视的凹凸棱角;湿淋淋的,却染得一手温润;你不会想去打凿开拓。她只是这一天你得到的宝物,你会心满意足地把她和雨水的气味,海浪的翻涌咆哮存在一起,最终放回原地。


据IMDB资料显示,本片里多兰改变画幅的壮举前无古人。然而让我吃惊的不是这一壮举本身,而是导演这一选择背后,所展现的存在感和原生态。多兰拍这片子时二十四五,他的这种展现方式,关键情节使用的音乐,摄影的色调变化…一切都在高高兴兴地宣布自己的阅历和眼界,没有保留和掩盖。既不故作高深,也没巧言令色。所有修饰手法本身都是坦白。在恰到好处的节奏和迷人的剪辑下,就连力道不足和柔软有余都不惹人遗憾和厌烦。

有了希望,人们撕扯开眼前的世界。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进来,包括幻觉。当状况直转急下,镜头里的他们重回四方围地,擎着心中那一小束烈焰,继续挣搏。影片的最后,男孩视线里的世界戛然而止,画幅始终没再拉开,但希望延续了下去,和男孩嘴角挂着的笑容一起。我太喜欢这个结局,浑然天成,毫不造作。


和我最爱的一部电影[大象]一样, 不断在我眼前晃动着的是片子里的一抹鲜黄和一次亲吻。亲吻自不必说,和大象里的那个一样,被直接放进了海报;而鲜黄是我每次回想起男孩第一次从超市带回食物的那段镜头时,脑中出现的唯一颜色。

我所有的眼泪几乎都撒在戴安和卡拉两家之间这条小路上,斯蒂夫滑着滑板,斯蒂夫滑着推车。戴安袋子破裂,戴安站在原地。卡拉踌躇止步,卡拉眨眼微笑。三个人骑车撒野,三个人最后旅行。豆大的雨点落下,勇敢、爱意和挣扎溅上了我们的眼角,再流淌下来。


还有音乐!啊,音乐也同样恰如其分。89年生的多兰肯定会把Dido放进2014年的电影里。肯定会再次抓住唱着法语的Celine Dion。肯定会找到一首完美的ludovico einaudi,用来展现他最温柔的畅想。


总之,我一开始就失去了最纯粹原始的看片状态,却依然得到了比想象中更多更多。这部电影像在撒一场野,完满地记录了多兰的当下。她属于1989年生的他,属于安妮·杜尔瓦勒,属于他的爱将安托万。这个男孩呀,这一场人形暴风雨。他的每一次嘴角上扬都能点亮整个世界。

 3 ) 这鬼才导演的R级杰作,一出就惊艳了影坛

青春是美好的,有着穿过乌云被阳光包裹的希望。可阳光终究匮乏,有些人的青春中恒常不变的,是被阴影笼罩着的残酷现实。

讨论残酷青春题材的影视作品,英国有《去他妈的世界》,韩国有《巨人》和《人间课堂》,美国有《大象》,日本有《坏孩子的天空》,法国有《四百击》,中国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以及,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独具个人特色的真挚之作《妈咪》。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它——

妈咪

Mommy

导演: 泽维尔·多兰 编剧: 泽维尔·多兰 主演: 安娜·多尔瓦尔 / 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 / 苏珊娜·克莱蒙 / 帕特里克·华德 类型: 剧情 / 家庭 制片国家/地区: 加拿大 语言: 法语 上映日期: 2014-05-22(戛纳电影节) / 2014-10-08(法国) 片长: 139分钟 又名: 亲爱妈咪(台) / 慈母多恶儿(港)

16岁写下剧本,18岁时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斩获戛纳电影节三大奖项。

26岁成为该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年轻的评审团成员。

他就是“戛纳亲儿子”——泽维尔·多兰。

多兰本人和他的电影的都给人一种忧郁的文青气质:

悠扬的慢镜头、痛苦的情绪、缓慢的节奏、人物之间的长对话、艺术性强烈的色彩与构图等等,颇有王家卫的电影的感觉。

《妈咪》是他执导的第五部剧情长片,故事讲述一位单亲妈妈和患有多动症的儿子史蒂夫之间的故事。

1、相爱相杀的母子

故事开头,单亲母亲戴安到拘留中心把儿子史蒂夫接走。

她的儿子和三个伙伴在咖啡馆纵火,导致一个孩子烧伤住院。

工作人员告诉她,这次保释这是给史蒂夫的最后一次机会,政府将颁布新法律, 如果父母无法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则需把孩子送回拘留中心。

母亲戴安告诉工作人员:“我绝不会把我的儿子送回去”“我知道你们的伎俩。”

母亲没有学历,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没有稳定的工作,也没有社保。

她的所有缺点都被史蒂夫继承了——心情好时像天使,心情不好时疯狂又暴力,极端时处事和魔鬼无异,孤独时又脆弱如孩童。

这对母子的人物色彩都非常强烈,两人的相处模式也是相爱相杀。

听到儿子心碎地说:“我连垃圾都不是” ,母亲安慰他:“你当然不是垃圾,当然不是,你是一个王子啊,亲爱的。”。看到儿子被律师扇了耳光,母亲也会以眼还眼替儿子出头。

她爱他,但这爱是糟糕的爱。

受母亲影响,史蒂夫患有多动症,满口脏话,举止粗俗而有趣。他热爱音乐,有些无赖,却也不失天真稚气。

听到母亲被司机辱骂,儿子会狂怒暴走;看到母亲哭得像个小女孩,他会给她擦眼泪,承诺她:“我要照顾你,我要保护你。”,眼神是清澈见底的温柔。

他对母亲有着极深的爱与依恋。

然而每当出现矛盾冲突时,两人第一时间都会唇枪舌剑,互相伤害。

史蒂夫把不知来历的项链送给母亲,满心欢喜得到的却是母亲的怒斥,气急败坏之际被母亲误伤。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真挚情感来自多兰的亲身经历,再加上演员舒适自然的表演方式,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家庭中交流的壁垒与隔阂。

暴戾、边缘的主角,审美趣味下是一个严肃的议题——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缺失。

十岁的时候,史蒂夫的父亲去世,欠下的债款让母子二人的生活捉襟见肘,母亲没有教他怎样才能排解内心的痛苦,史蒂夫经常做出一些暴力行为,不得不被送到少管所。

他需要被认可和长大,需要自由,需要学习,他需要有人来指引他去了解世界的复杂性。而这些,他的母亲给不了他。

2、拨云见日的情绪炸弹

困顿之际,新来的女邻居凯拉好心为史蒂夫包扎伤口。

萍水相逢,却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

患有失语症的女邻居便以家教的身份进入了母子二人的生活。

三人由此产生了奇妙的平衡,他们从各自生活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意外地释放自我,依偎着彼此的温暖。

于是,全片最惊艳的一幕出现了——

电影画幅的改变像是一个情绪炸弹,窄得仅能容下一人的画面变得广阔,让人激动得起鸡皮疙瘩,引得戛纳全场欢呼。

那一刻,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让人长舒一口气。

风一般的熊孩子,肆无忌惮地勇敢做自己。

他想要维持眼前的美好生活,一笔一画认真写作业,努力申请朱莉娅音乐学院,亲手编了手链给辅导自己功课的女邻居,笨拙地为自己做的蠢事道歉。

3、保护膜变成荆棘

但短暂的欢愉后仍是无穷尽的问题。

眼前有绚烂的梦,梦里有重复的人。在戴拉的幻想里,史蒂夫有着辉煌的未来,完成着自己的成长,迈入婚姻的殿堂,过上成功的人生。配乐蓬勃肆意,却让人潸然泪下。

多兰随时可以让你陷进失望,同时又给你希望,然后把你推进绝望中。

无论是具像化角色的内心世界,还是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灯光强调了这些角色强烈的情绪。

《妈咪》的用光着色让人眼前一亮,让人联想到青春美剧《亢奋》。但它的颜色并不像彩虹般缺乏体系感,多数情况下是使用三原色红黄蓝。

再配合画幅被拉开的神来之笔,慢镜头的运动,以及喷薄流动的配乐,创造出本片独特的视听效果。

回到故事中,儿子的极端行为再三再四,因在咖啡馆纵火的罪行而将被起诉。

我们在变好,世界却觉得我们在沉沦。

事情已经超出控制,生活压得她苟延残喘,戴安别无选择,她做了自己当初最不愿做的事——把史蒂夫送回拘留中心。

“你他妈的把我当作垃圾丢在这里!你让我恶心。”,“你想让他们电死我!”

从歇斯底里的愤怒到躺在地上的痛喊乞求,史蒂夫觉得自己被母亲再次抛弃。

现实催促他成长,疼痛只有自己去消化。

本该是治疗他们的人,却成了把他逼向绝路的帮手。

本该是保护膜,却成了束缚伤害的荆棘。

拘留中心里,这个满身伤痕的少年,此时难得一见的安静。

母亲没接电话,史蒂夫对着话筒留言:“我真的太他妈难过了,因为你值得更好的儿子,而不是我这样该死的垃圾。”

他不是自己了,母亲不再爱她了,这和地狱有何两样。

不论是《伯德小姐》、《四百击》、《潜水艇》,还是本片,剧中主人公都渴望“出逃”,可拒绝成长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终,少年带着狂喜奔向自由,逃离疯人院,画面戛然而止。

耳边回响着他的那句:“尽管疼痛,我依然爱你”

*本文作者:Pei

 4 ) 妈妈我们是一伙儿的

对于多兰的电影,我一直持保留意见。除了他的首部电影《我杀了我妈妈》带有接地气儿的血肉和浓郁的普通生活气息,前段现实的表达真实可信,后段爆发和迷乱的情感倾诉感人至深之外,我认为他其余的作品都缺乏分寸感的把握力,总有跑偏和陷入“自恋”的倾向,不厌其烦地进行自我暴露,反复进行自我脸部的特写和近镜头,反复诉说自己的同性性取向和炽烈而又隐晦的恋母情节以及与他人之间复杂周折的感情关系,这令他的电影显得封闭而自我。

作为一名年轻的导演,多兰除了勇气和才华,也许更需要学习自控与简略。电影不可避免反映导演本身,每一个导演都要在自我作品中暴露和接受审视。如果说导演电影是一个主动、完全受到导演控制的创作过程;那电影完成之后接受观赏与评论却是非常被动甚至残酷的,你可能张口莫辩、无处可逃。很多细节与隐蔽的心路都将曝光于细致的检查和评论中,这些审阅和评论的最终着力点都会指向导演,因为他是一部电影里惟一的君主,也是最后和全部责任的承担者。多兰并不怕自我暴露,他不怕暴露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与深层次情结,但他的作品风格化与语境范围如果不加以控制,将极有可能流于个人语言化与极度风格化,仅仅只能表达部分群体和边缘性人群的内部生活体验,与普遍生活撕裂甚至产生对立,无法激起更大范围内的赞赏与共鸣,他的电影将在未来变得更加狭隘、曲折、难解、孤僻;只剩下过分夸张、妖艳的形式化外貌和空洞乏陈的内部语言,这一切都会让人逐渐厌倦。
 
在《我杀了我妈妈》大获成功之后,多兰接连创作了《幻想之爱》、《汤姆在农场》和《双面劳伦斯》,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带有多兰自我个体化的感受与表达,使它们经受了很大的争议与非议,评价中庸。这些反响让多兰意识到,如果他不对电影中出现的“自我”加以遏制和隐藏,他很快就会被观众抛弃,他必须懂得挑选一种普遍性的生活题材进行创作,而不是不厌其烦地展示自己的脸部特写。
 
于是《妈咪》诞生了。

一个导演的一生只能讲一个故事。这就是我对电影导演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对此深信不疑。贾樟柯只能讲他的故乡汾阳,张艺谋最有力的电影立于苍茫的黄土地和被压抑的感情中;蔡明亮的电影总是指向人无可奈何的孤独与被封锁的处境,人物行走自由却始终原地踏步。
 
他们会使用相同的演员来反复演绎同一个故事,故事的表达形式和所处时空可能更改,但核心不会改变,只要你悉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一点。这些故事是导演最有力量的故事,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的重要情结,同时也是他们的范围、边界。他们很难突破这些故事,这些故事最初成就了他们,后来却很容易成为他们进一步往外发展突破的桎梏。
 
与妈妈的故事,就是多兰最好的故事,也是他的边界和牢笼。不断曝光核心故事,意味着故事能量的不断消耗,每曝光一次,能量就会被削减一次,也许是时候诺兰开始面对创作上的瓶颈和觉察自我视野的局限。
 
《妈咪》跟《我杀了我妈妈》非常类似。多兰曾否认《妈咪》与《我杀了我妈妈》是同一个故事,但通过悉心观看,观众都会发现,《妈咪》与《我杀了我妈妈》虽然在戏剧结构与人物构成的安排上稍有不同,可主要情节与关键高潮近乎一致。《我杀了》中,两位对于于贝尔重要的女性,一位是母亲,一位是老师(多兰现实的母亲就是位教师);在《妈咪》中两位女主角同是,同一个“有病”的儿子,他试图靠近母亲、爆发矛盾(第一个矛盾的出现)、和解,男孩想充当父亲的角色照顾家庭和出外买菜;但“小父亲”的角色遭到母亲的调侃与嘲笑;家庭里平衡再次遭到破坏与打击(第二次矛盾爆发),外来的力量介入,儿子被变相遗弃“送到寄宿学校或心理纠正中心”(矛盾的大爆发),儿子出逃,回归家庭,谅解(解决矛盾),故事结束。
 
完全是同一个故事。

多兰在采访中毫不避讳自己浓重的恋母情节,生于单亲家庭的他与母亲相依为命,而他在自己的电影里直接与过度的自我暴露使得对他的心理分析有迹可循。有心理学分析认为,过分热爱母亲的男孩会有同性恋的倾向,是因为他除了母亲,无法再爱上其他女人,也不接受自己爱上其他女人——因为这对母亲的一种背叛(这仅仅是一种观点,并非一种论断;感情中很多东西不可解释,请大家不要擅自用心理学上的分析任意套用论定)。


多兰的“三角恋”故事模式

从这个观点上看,多兰性向的形成有着他的深层次家庭原因,有他自己的心理安全感需求模式:因为与母亲早年生活的艰辛,他渴望一个“父亲”,一个更强有力的同性伙伴来增加安全感和整个家庭的稳定感;但必须死死抓住母亲,母亲才是他真实生活里安全感的主要来源。所以这种情感模式是三角恋。情侣关系外,总有一个母亲的存在;而在母子关系外,也会有第三个人的参与,这也许是多兰感到最平衡,最安全的关系模式。

“母亲”的角色非常关键。《我杀了我妈妈》里的妈妈和她的亲密又开朗的同龄女性友人们,她们的确是一群非常富有生活气息又可爱的中年白领女人;《妈咪》里形成一个暂时家庭的两位长辈女性:狂躁的戴安扮演了母亲,而自闭的凯拉成为秩序与纪律的执行人——父亲的角色;来自母亲些微的否定与拒绝都会引发儿子史蒂夫的精神崩溃和歇斯底里。《幻想之爱》里比弗兰西更强势、也更高大的女友玛丽(她一直与多兰双生同行,并列存在),弗兰西在这段三角恋里一直让着骄横的玛丽,当弗兰西与她同时爱上一个金发少年,她吃醋要离开。诡异的镜头出现了,穷追不舍的不是喜欢玛丽的金发少年,而是弗兰西,玛丽的存在对于他更重要,互相打架与拉扯中他们之间默契又亲密的关系不言而喻,而这段镜头也是这部电影里的华彩——最棒且精准的配乐(配乐是Fever Ray的《keep the streets empty for me》)、诗意化的慢速摄影与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构图和浓烈色彩,多兰在其中展现了他复杂的恋爱需求。

《汤姆在农场》里,汤姆和男友乃至男友母亲的三角关系张力十足,互相打击和接近,暧昧不言而喻。在《双面劳伦斯》里,劳伦斯在变性和自己的生活上都非常关注母亲的反应和意见,他的母亲、他和他的女友构成了一个不断动荡的三角关系;而他的父亲,有趣的是,则被塑造成一个麻木不仁,对外界没有任何反应的“不存在者”,一个家庭中的变相消失者。

我们最有力量的故事会成为我们的终身故事;早年所形成的关系与情感模式会在后来的生活中不断加固和重复演绎。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活方式,情感模式,也就是家庭心理学的心理遗传机制。一个家庭内部的死循环,无限循环,不断演绎。也是佛教所指的“我执”,“我执”会在家庭内部多代中重复循环,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内部“地心引力”,很少有人能觉察,能成功逃逸。

 
妈咪,我们是一伙儿的
 
多兰《妈咪》结构和设置比《我杀了我妈妈》要复杂,但故事和人物却相对独特。这不再是《我杀了我妈妈》里面那个我们都熟悉的普遍的家庭关系;而是一个“特别”的家庭,母亲桀骜不驯、狂躁又粗鲁;儿子却罹患心理与行为疾病,他们母子之间的感情在旁人眼力略显畸形。史蒂夫跟母亲非常亲密,他试图跟母亲一起制造一个共同的家庭,他会出外购物,想扮演“给全家带回食物”的父亲的角色,但这个角色很快被母亲否定,于是一个新的“父亲”被引入了这个家庭,就是邻居凯拉,凯拉在自己的家庭里遭受孤立,因此她来到了黛安和史蒂夫的家里,充当起了“父亲”的看守与教育责任。史蒂夫强烈的恋母情节使他拒绝接受另一个父亲、母亲的男友、他抵制任何男性进入他的家庭,夺走他的母亲;这也是为什么他欢迎凯拉的加入,凯拉的到来对这个家庭有益;而且她不会篡夺史蒂夫与母亲的爱,只会与黛安共同抚育史蒂夫,她安全又有用处。

多兰在这部电影里,进一步展示了自己非凡的配乐品位和MTV式的叙事和抒情节奏,慢速镜头配以世界顶级的歌曲和音乐,音乐的进入恰到好处,成为点睛之笔,与人物的表演完美结合,辅助更深层次的叙事完成。大部分镜头是在黄昏落日时分完成的,多兰称这个时候光线“血红金黄”,人物的身上洒落着一层金黄又刺目的光辉。史蒂夫推着手推车狂奔时,头顶是炫目的阳光,少年漂移的衣襟和金发在阳光里闪烁忽现,是非常美妙的迷幻时刻。

在凯拉来到这个家庭,与黛安和史蒂夫共同起舞的夜晚。音乐的表达是强大的(这里插入的席琳迪翁的《On ne change pas(我们不会放弃)》),它代言了那些无法明说的情绪流动和默契感情。凯拉注意到黛安与史蒂夫母子间过于亲密的肢体语言,也注意到史蒂夫为了取悦她们而化的舞男妆容,她起初惊讶但很快释然,她的肢体逐渐放松,开始慢舞,三人共同起舞非常和谐,处于同一节奏,塑造了明确摆动的平衡构图,象征他们逐渐建立的信任与友谊,自然而然的依赖和互补互救,他们将互相呼应,共同携手进入一段共同生活。

不得不说,多兰对音乐的挑选、对电影形式上的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确充满灵感和天才创造力,对节奏与风格的把握首屈一指。多兰曾提到专门将这部电影的画面调至唱片封面式的1:1构图,无疑,他也注意并认可自己电影里那些音乐所处的关键作用和强大叙事能量,有时对白甚至都要为抒情的配乐让路。由音乐完整和提升故事,这也许吸引嘎纳评审团委员们的主要地方,电影界目前都急切希望看到电影叙事方式的进一步改变和新颖,这个渴望在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名单中也得到了展现:《鸟人》意外领跑多项提名,评委会对此的评语是:“也许它会带来新的电影语言”。
 
母子之间的爱与“背叛”上演。母亲黛安为了修正史蒂夫的行为,将他强制送进了青少年心理矫正中心,在《我杀了我妈妈》中,于贝尔认为这是母亲的一次背叛,他吸毒后歇斯底里回到家里,摇醒母亲诉说对她的爱与失望。但几年之后,多兰显然对母亲的行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释怀,在《妈咪》中,史蒂夫原谅了妈妈,并在电影最后试图挣脱,逃回到母亲身边,因为此时的母亲已经失去了凯拉,正需要他的支持。在《妈咪》里,洋溢着对母亲的崇拜和一种女权主义倾向,母亲求职失败后,史蒂夫耐心拭去她眼角的泪水,对她细语:“瞧,我们是一个团队的,我们共同面对,好吗?”

在母亲最脆弱的时候,史蒂夫犹如有心电感应般可以感知母亲的困境,他从癫狂和失控突然变得非常正常和温柔,充满耐心地守着母亲。在母亲需要陪伴的第一时刻,他挣脱牢笼,试图奔向母亲(这里响起的配乐是Lana Del Rey的《Born to Die》这里的Die(死亡)也与史蒂夫母亲的名字Die(黛安)不谋而合,首尾呼应)。Born to Die——从出生到死(黛安),“母亲是赋予我们生命的人,也是我们这些孩子终将成为的人”,多兰在采访里说。

多兰对母亲的关注和深沉的爱在影像里令人动容。他的表达非常自然,母亲的爱深沉而温厚,但它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就像黛安焦头烂额于儿子闯祸所导致的巨额赔偿,她不得不把儿子送进矫正中心,好腾出空来认真工作,有时我们不得不面临现实的深渊与考验,伤害与抚慰并存,爱与恨在其中此消彼长。多兰理解了母亲的脆弱和爱的有限,因为理解,有限的爱开始变得无限与广阔起来,他与母亲共同承担后果。爱有多种形式,爱可以跨越我们能解读的范畴和定义。因为有了母亲,爱开始有了更多的包容和不变的真挚。
 
看《妈咪》激起了观众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与母亲深厚的感情链接。母亲是那个一直对我们不离不弃的人,我们麻烦的承担者和解决者。不论我们是同性恋、异性恋、还是情感障碍或者疯狂;她都竭尽全力去拯救、去理解、去宽容和爱,毫无怨言。母爱无可比拟。多年之后多兰才意识到这种爱的宽厚与神性,这种神性超越了世俗的认识和解读,它超越了人性的自私与利己,处于一切感情的最上层;他才意识到母亲有多珍贵,母亲是永远的归宿,她是跟他一伙儿的。当多兰在五年间的电影里,在自我其他感情关系上最终找不到答案和归宿后,他在《妈咪》里奔向母亲,也与很多往事拥抱和解。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多兰更加成熟的对感情的理解和可贵的宽容。感情生活去伪存真,妈妈才是那个最爱我们的人,妈咪我们是一伙儿的。(署名党阿飞,转载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豆瓣电影”并与作者取得联系,违者必究!)

 5 ) 如果你仅仅认为这是一部电影,那你一定还没有做过母亲

我认识这样一位母亲,东北吉林人,有着洪亮的嗓音和爽朗的笑声。都说黑土地走出来的女人性格刚烈直率,动作爽脆麻利,这话一点不假。就因为老公当年一时鬼迷心窍有了外遇,她便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这一走就走到了法国。在巴黎,她像所有背井离乡偷渡过来的打工者一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含辛茹苦只为“攒够钱”回国“过上好日子”。她每日天还没有亮透就要摸黑出门,通常坐上一个多小时的车,到城市另一端法国人家的别墅做家政。别墅大,房间多,上上下下的打扫任务颇为繁重,边边角角都不能忽略。即便她手脚灵活,动作利索,但有时也忙的连午饭都来不及吃。过来两年后,她又想办法把刚成年的儿子也带来巴黎,母子二人一起在巴黎近郊租金便宜的地段租了一小间十几平的屋子,一张上下床,儿子上铺她睡下铺,虽然地方不大,但经过她的一番打理,倒也干净温馨。和她聊天,很少听她抱怨工作的辛苦和在异乡的艰难,挂在嘴边最多的就是“儿子”。她说只要儿子稳定了,能过上有盼头的好日子了,她就放心了,到时候也能回国养老了。

我还认识另一位母亲,出生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年代,一心向佛,善良宽厚,一生从未做过伤害别人的事情。她在动荡的年代里养育了五个儿女,四个女儿如今都已成家立业,也相继有了自己的孩子。但唯独他的小儿子,因为年少时的一次溺水事件,精神方面出现了不可逆转的损伤。大部分时候,他和普通人并无区别,行为举止也并无异常,甚至还会讲些笑话逗大家开心。但有时候,他头脑中的魔鬼就会在毫无征兆无法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他疯狂喊叫、摔打物件、甚至产生暴力倾向或做出自残的举动。母亲心疼儿子,一直允许儿子与自己住在一起,亲自照料他的生活起居。直到终于有一天,儿子再一次无端失控,而这一次则是将佛龛上的瓷瓶对准了母亲的前额。

如果把这两位母亲的真实故事交织起来,就是电影《妈咪》(Mommy)里的单亲妈妈Diane。生活对一些人来说总是显得过于残酷。Diane丈夫离世、失业在家、勉强找到一份家政的工作但仍然经济拮据,她还要独自抚养照顾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多动症、精神亢奋甚至时常出现暴力倾向和举动,Steve就像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这个时候,如果导演Xavier Dolan站在道德制高点把Diane塑造成一个柔弱可怜不堪一击的女子,或者俯在人物脚下抬头仰望,把她描绘成一个拥有金钟罩铁布衫的女金刚,这部电影也就彻底烂番茄了。而《妈咪》之所以能够在今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重要原因,就是它让观众从平视的角度,进入了一位真实女人、普通母亲的生活。

于是电影中的这位母亲,说话聒噪,谈吐粗俗,加上魁北克地区厚重咸腻的法语口音和她“颇有创意”的穿衣风格,影片最开始的Diane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贤妻良母”。但随着故事展开,她的热忱和直率,简单和坚韧,慢慢赢得了观众的心。

她会勇敢,在签署儿子的出院协议时漫不经心,嚼着口香糖掏出一大串挂满各种小物件的钥匙链,从中挑出一只圆珠笔,叮叮当当地在文件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拉着儿子头也不回地走进外面街道的阳光中;她会脆弱,失业的时候在儿子面前痛哭流涕,像个需要别人安慰的小女孩,直到儿子搂着她轻声说“我们是一个队伍,ok?我会照顾你的”;她会恐惧,在儿子失控发作时,害怕得推翻书架挡在她和儿子之间,并躲进房间拼命呼喊试图让儿子平静;她也会享受生活,无论是骑着单车迎风大笑还是在晚餐后打开音乐尽情舞蹈;她也会痛苦挣扎,在儿子自杀未遂后,忍痛决心把他送进精神病院,但又在看到医生们为抓住儿子而强行使用电击时几乎失去理智,像一只受惊的猎豹。

Steve在超市里用货架上的小刀划开自己动脉的时候,恍惚中抬头看见Diane,问她:
--“我们还是深爱着彼此的,对吧?”
--“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事情,伙计”,Diane平静地回答。

于是想起罗曼·罗兰的那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

《妈咪》是年轻的加拿大导演Xavier Dolan第二部关于描写母子之间细腻情感的电影,2009年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我杀了我妈妈》(J'ai tué ma mère)讲述了同性恋叛逆男孩和单亲母亲之间的故事,获得当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艺术电影奖。而这一次《妈咪》获得评审团大奖,当Dolan从Jane Campion手中接过奖杯时喜极而泣,他说就是因为受到Jane Campion当年电影《钢琴课》(The Piano)的影响,他决定记录和拍摄那些真实生活中伟大女性的故事。

最后回到电影的名字,《Mommy》,不仅因为Diane扮演了一位母亲的角色,影片中还有一个具象的符号,那就是儿子Steve送给Diane的一条刻镀着Mommy字样的项链。虽然Diane收到礼物时怀疑并责怪儿子是从商店里偷来的,但却从此以后一刻都没有摘下来过。或许就像这条项链,Diane在戴上它的同时也打上了“母亲”两个字的烙印。而每一位女性,自从孩子诞生的那一瞬间开始,这个小小的生命从此便成为了生活中的“第一顺位”,终生不离不弃。

我个人对于小孩子没什么耐心,尤其是对那种在公共场合哭闹个不停的熊孩子,恨不得甩给他一片安眠药(不太人道但真情实感)。但往往当我在抱怨那些“可恶”的小屁孩时,身边有经验的长者便会会心一笑,意味深长地说上一句:“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你就知道了”。

 6 ) 生为黛安

花样美导泽维尔·多蓝的第五部电影。年轻到吹弹可破——Instagram 的画面,腥红金黄雪青靛蓝,像挑染发色一样随意;慢镜,摇荡,mv的节奏,音乐荼毒情节;话痨,从头咆哮到尾,歇斯底里;导演不知敛藏,一味使用加法,任性多才,矫情狗带,才华横溢到每一场戏都要精尽而亡。然而不要以为视觉系都只是徒有其表,母子间刻骨的深情在激烈的冲撞与奔突中被表现得鲜血淋漓,而女邻居临时搭伙而成的三口之家也让人倍感世事悲苦……片尾曲Born to die与其翻译成模棱两可的“向死而生”,不如直译成“生为黛安”,那是电影中妈妈的名字。

 短评

这导演真的是天才吧!

7分钟前
  • 最美的时光
  • 推荐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1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今年似乎流行技巧流啊,鸟人和这部都在玩镜头,虽然不是一个级别的,但是开屏的想象力还是很惊艳

15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第一次看这九零后天才的电影,很是惊讶,尤其在大银幕上,看着主人公在Oasis的wonderwall中,将1:1的画幅扯开成4:3,非常爽。

19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歇斯底里的主角,活力叛逆的行为,传记色彩的故事,还有各种廉价的MV作风,艳丽高饱和的色彩,正方形的画面比例更是将观众的注意力死死的抓到表演上,不管你喜不喜欢泽维尔·多兰的这些辨识度很高的手法,你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不过靠配乐和表演狂煽是不是有点犯规?★★★★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多兰的优点和缺点都这么的明显,电影除了沉浸在音乐中和马景涛似的对话外就寥寥无几,不过这两点他做得还可以.

24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画幅参与叙事,一比一与特写造成强烈的压迫感。

2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长成这样,谁还能客观的看电影?

31分钟前
  • 海洋之 婧
  • 力荐

1比1的画幅强迫观众把注意力锁在角色的眼睛上去感受他们;由窄变宽的画幅则是情感的彻底绽放,触摸从未存在过的未来,是神来之笔。五部电影,这是最成熟最饱满的多兰,但也同时保留了他摄剪音上一贯的炫目以及自豪。为多兰的成长感到骄傲。母亲会越来越爱她的儿子,但儿子对母亲的爱只会越来越少…吗?

32分钟前
  • icebloom
  • 力荐

虽然很作,一群bitches的MV狂欢片,但是应该是多兰目前为止最好的电影。安妮·杜尔瓦勒延续了一贯出色的表演。略有超现实的色彩和基于土了吧唧的魁北克口音“改良”的怪味法语口音共同塑造了近未来世界的感觉。

3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这部电影的成功是花了不够成功的前四部作代价的。终于明白多兰的too much风格不是有错,而是以他的年龄阅历只有“笨鸟先飞”不断练习才能达到这样完美的平衡点。瞬间黑转粉。最喜欢母亲背对镜头那段爆发。结尾Born to die出来真的触到我的点了。(求资源的请冷静好吗戛纳刚世界首映怎么可能有下载。。)

37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力荐

虽然母子部分跟处女作如出一辙,但已经很刻意压低了配乐和慢镜比重了(好吧,还是有若干段MV……)。“扒开银幕”的点实在太燃了,现场媒体先是集体一愣,继而玩命鼓掌。

40分钟前
  • K
  • 推荐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44分钟前
  • 爱吃烤鹅
  • 还行

伟大的妈妈 母子之间的情感爆发强烈 但影片有点压抑 扣一分

45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多兰这次走出了LGBT题材,却没能在情感上有突破,人物的关系仍旧是神经质的单线条,MV风、通俗音乐、咆哮,其实这些都还行,但问题是,太直白了。情绪还在酝酿的时候,他已等不及把人脸、画面撕开给你看;演员都还不错,作为马景涛的传人,他们演技更上一层楼…

49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SIFF 其实分还可以高一点,但我实在看不惯多兰无处不在的优越感和一分钟都停不下来的炫技。毕竟他叙事和人物刻画还相对弱,主题也很单一,到底年轻经历不够脚底不扎实分分钟要飞起来。撕开画幅不太酷,但画幅缩回来超酷。音乐用得太过了非常烦。无意义的逆光慢镜都省省吧大家都不是三岁小孩了。

50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比前作明显成熟 可圈可点 尤其想给邻居女人额头上爆青筋的演技和Mum喇叭裤上闪瞎双眼的土豪金片大加分 只是一些噪点无法直视 不得不吐槽 慢镜头配Billboard排行榜金曲串烧 仰天凝望对齐45度角 还有把飙脏字当笑料等等 且恕我对不看电影就给5星的Dolan脑残粉们亦理解不能

52分钟前
  • ダイナマイト
  • 还行

温馨感人

54分钟前
  • 桃子爱吃鱼
  • 还行

文青们看到1:1的画幅是不是就已经高潮了。

59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