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

剧情片美国2014

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麦肯吉·弗依,卡西·阿弗莱克,迈克尔·凯恩,马特·达蒙,提莫西·查拉梅,艾伦·伯斯汀,约翰·利思戈,韦斯·本特利,大卫·吉亚西,比尔·欧文,托弗·戈瑞斯,科莱特·沃夫,弗朗西斯·X.麦卡蒂,安德鲁·博尔巴,乔什·斯图沃特,莱雅·卡里恩斯,利亚姆·迪金森,杰夫·赫普内尔,伊莱耶斯·加贝尔,布鲁克·史密斯,大卫·奥伊罗,威廉姆·德瓦内,拉什·费加,格里芬·弗雷泽,弗洛拉·诺兰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播放地址

 剧照

星际穿越 剧照 NO.1星际穿越 剧照 NO.2星际穿越 剧照 NO.3星际穿越 剧照 NO.4星际穿越 剧照 NO.5星际穿越 剧照 NO.6星际穿越 剧照 NO.13星际穿越 剧照 NO.14星际穿越 剧照 NO.15星际穿越 剧照 NO.16星际穿越 剧照 NO.17星际穿越 剧照 NO.18星际穿越 剧照 NO.19星际穿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6

详细剧情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接连在女儿墨菲(麦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饰)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教授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罗米利(大卫·吉雅西 David Gyasi 饰)、多伊尔(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搭乘宇宙飞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颗星球考察。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在浩瀚宇宙的绝望而孤独角落,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笃定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

 长篇影评

 1 ) 如果要给星际穿越一个分级,我把它分为【逼级片】

最近诺兰粉真是越来越猖狂惹。

早先拍蝙蝠侠估计算借了现代名著的光,群众基础本来就广,红了也算不得百分百英雄好汉,就算前面还有记忆碎片,那也毕竟没有上过天朝院线,没有得过奥斯卡或者永远得不到奥斯卡的男神主演,更别提情节不照着豆瓣剧透贴掰开了揉碎了一帧帧回顾着看简直不知道在演什么。那时候的诺兰粉,不独是偶像出处有些渺茫,连偶像先前的作品也渺茫。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现在呢,了不起啦,致命魔术啦,盗梦空间啦,星际穿越啦,智力的顶峰!视觉的盛宴!票房的奇迹!我看懂我牛逼!我看不懂偷偷百度剧情全解秘然后假装看懂我也牛逼!别人看不懂我到他面前去现买现贩时间简史多维宇宙定理更是大大的牛逼!

这个时候,诺兰粉们终于阔起来了,于是又可以鄙薄其他那些拿他们玩笑的人。譬如人们说“这片看上去好像三体呢”,他们就想:这是错的,可笑!又或者人们说“这片看上去也好像2001太空漫游呢”,他们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至于那些挑bug的人,更是不可饶恕;诺兰粉跳过去,给了他们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看诺兰!——你那里配看诺兰!”


哎,诺兰怎么还不去造手机呢。

LAMPHONE. NB1,2.3GHz高通骁龙800处理器、3GB RAM、64GB ROM,提供屁沟下巴纹解锁技术,内置每日一烧脑智力检测小游戏、我兰超宽屏脸部特写屏保,再发点限量版外接移动冲洗设备,照片拍完直接生成胶片吐出来,分分钟几千万上下,还有老罗什么事儿啊。

这么一想导演还是有情怀有节操有理想的,虽然玩我骗我,一百块还得我买张电影票送给他,但他坐拥教众千万,居然还是老实本分的拍着电影,不搞电视剧,不造怪小说,更不卖手机,光是这一点就值得J.J. Abrams之流深度学习啊。

说回电影,首先要强烈谴责那些第一批观影归来跟打了鸡血一样往影评里盖“烧脑”两个字的同学们,现在的年轻人啊也不知道是怎么了,动不动就烧脑,动不动就烧脑,大脑熔点是有多低,咱们念初中的时候都不看科幻世界吗?嫌里面的连载长,哪怕看看封面故事也好啊。

王晋康《新安魂曲》:http://tieba.baidu.com/p/816501821

呵呵,眼熟吗?嘛虽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王老师最擅长的扁平化人设、棒读型对白和自我陶醉型科普大联欢,但是举例这个12年前在科幻世界上一抓一大把王老师自己都反复写过好几次的国产科幻小说就是想告诉大家,此电影牛逼之处并不在设定上,连我这种初中二年级数学不及格的死文科生都已经看得要不要惹。

设定眼熟,主题也够俗气,什么能拯救宇宙,什么能保护人类,什么能穿越时空,这个神奇的力量,叫做爱呀!妈鸡,虽然这个梗部部电影都要用,堪称电影剧本创作第一烂桥,但是也不用专门写一段台词念出来吧!当年第五元素的时候吕克贝松也这么干了,你们不是开嘲讽开得很欢吗,现在一个两个搁那擦眼泪是几个意思?而且诺兰这个人也很讨厌的,老爱整一些什么特斯拉造人啊多重梦境啊黑洞啊五维空间啊的高大上射定,可是射完之后,大家问,为什么会这样呢?原理是什么呢?怎么做到的呢?三个字,不解释,四个字,爷爷高兴,五个字,就这么任性。当然大多数拍科幻的导演也都是这么任性,但是人家老实呀,人家就承认一切为情节服务,我就是来骗你们嗷嗷鼓掌的。人家没有下巴一抬,俾睨众生,用融合了高中数学班主任和抖S女王的高冷表情说,你们看我这拍的是硬科幻啊,我们拍完电影还要发论文啊,你们看电影之前理论物理过六级了吗,不过就不要买票了啊。傲娇半天,结果进去一看,“爱是Love,爱是Amor,爱是Rarc,爱是爱心,爱是Love,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以上请山顶的朋友们拍手唱起来)看着硬,摸着软,这不就是电影界的知乎,导演里的果壳,喊开麦啦的姬十三吗?

当然啦,即使这样我也会给电影打高分的,水军不用赶来骂了,我替你们把话说了还不行吗——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觉得画面震撼,音乐震撼,感情震撼,憋尿也憋得震撼,娱乐之外还引发了深深的思考,这样就足够了,楼主这样阴阳怪气,一通瞎扯,一看就是哗众取宠,诺兰导演跟你有多大仇?说吧,你是哪边的粉派出来的黑?

这个时候,我低头看看胸前的芬奇粉三冠勋章认证,微微一笑,深藏功与名。

 2 ) 30.10法国提前上映+诺兰映前访谈。无剧透观后感。

有幸抢到了一张星际穿越在法国提前上映的票。昨晚三个小时电影后回到家里,今天一早坐在火车上码这篇影评,严重缺觉导致的语言障碍或逻辑漏洞还请谅解。

首映前是诺兰在巴黎影院访谈的现场直播,主持提的问题都很基本,诺兰本人也一再表示在观众看到电影前不愿意谈太多,在他心中走进影院前知道的越少,观影过程中的享受则愈佳,所以在过去两年电影的制作周期里他和团队对影片的内容三缄其口。观影后楼主的感受是,之前在预告片、各种前期宣传里走漏的线索也只是电影的九牛一毛,太多没有提到的因素在电影里抽丝剥茧。之后会提到。

有关为什么会拍科幻,诺兰提到从小受到的科幻片熏陶,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战系列,让他产生了以后也去拍一部星际题材科幻片的希望,拍摄这部电影也是自己理想的实现。

主持人还问到选角,以及演员与剧本的关系。诺兰回答大概是,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会去考虑它适合谁,而单纯为了塑造想象中的那个形象。剧本完成后通过试镜选到马修-麦康纳等主演。诺兰尤其赞赏杰西卡-查斯坦在片中的表现,认为这是非常享受的合作。


正片部分

楼主试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说一说本片的感受,事实上可以剧透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它显然不是一部“凶手是xx”的故事。全片不断套用以及情节发展构建在的物理理论,楼主作为一个物理系硕士生(非理论方向)也表示难以完全理解,一直试图去跟上剧本和情节发展的逻辑(当然也有语言的问题)。诺兰作为一个学文学的专业剧本作者和导演,敢于在这个方向挖掘,挖掘之深之大胆,一定也是做足了功课;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复杂其实很危险且不讨好,因为难免会有更大的可能被“挑刺”或者“找出bug”,这样的挑战也值得钦佩。

至于观影前需要什么知识背景,楼主觉得完全小白也无妨。一来在影片里剧本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解释了一些基本的概念,黑洞(black hole),奇点(singularity),虫洞(worm hole)这些,希望引进之后翻译能够准确的传达;另一方面试图去理解本片全部的理论背景是不可能的,至少本人的智力水平难以企及。真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参阅维基百科“String Theory”词条,以及弦论对extra dimensions的阐述,或许会有帮助。

本片从制作过程到上映,很多人一定会拿它跟盗梦空间作比较,至少都会被划归在“烧脑电影”一类。楼主在看完本片之后的感受是,两者形式略有相似,内容毫无关联。但从“烧脑”程度而言,星际的逻辑复杂性,构建剧本的理论复杂和严密程度都远高于盗梦,可以想象在上映之后会有很多科幻迷花远远超过电影时长的时间来讨论情节和逻辑。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背景也不再是“土豪们的金元战争”这样的话题,而更于普通人——未来的普通人——息息相关,有关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而与盗梦那样看似发生在现实,实则会觉得难以发生的思维世界相比,本片有关星际旅行而创造的世界观似乎一定会发生,它的发生只会是时间问题。

而如同盗梦一样,大家也能从预告片里感受到,本片终究会回到家庭、子女的话题,而因为其与情节发展的缠绕,亲密情感和使命感的关联,这个话题在本片里变得更加复杂和沉重, 常年没节操的楼主也掉了几滴眼泪。本片的剪辑和配乐,基本稳稳能拿到奥斯卡提名,(如此想来明年奥斯卡本片和Gone Girl又将是一场血战),音效剪辑与情节搭配的天衣无缝,甚至之前楼主吐槽在地心引力里太空中物件飞过居然有“嗖”的一声这样的奇怪的点,本片的处理都细致入微,每次镜头切到太空里万籁俱寂,影院里安静的能听到邻座的吐气儿,汉斯-季默的配乐及时的插入,或随着视角变化戛然而止,或在故事的顶点伴随你大脑的刷新,好吧如果今年他战胜伦佐拿到小金人我会觉得实至名归。

在映前访谈诺兰提到两次2001太空漫游和库布里克,而本片里深深的烙印,甚至更契合奥德赛这个主题。电影工业又过去四十多年再与2001对比,本片当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震撼和真实的未来世界。而有趣的是2001拍摄的时间大约也是物理学产生弦理论的那十年,而它今天被写在剧本里拍成了电影,而且不再是晦涩的阐述一个开放话题给观众自行填脑洞,而是把人类——或者说编剧本人——的尝试摆在你面前,把它兜售给今天的你看你买不买账。单凭这一点,本片也就超过了一部电影——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本来的意义。

而如同太空漫游,本片在最后情节的高潮让人瞠目结舌,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楼主的下巴还在脱臼。而不同于一般悬疑片的所谓震惊的反转结局,本片更多是留给人思考和感慨。甚至有一种感觉,写这样一部剧本的挑战像是发表一篇没有人解答过的学术论文,不同的是百万数量级的观众将成为读者和审稿人。

先写这么多吧,楼主拼命忍住不提具体的内容又表达咆哮一样的心情,也怪不容易。公映前最后几天,大家准备好钞票,大屏幕IMAX总之越大越好,楼主也会去二刷,希望能get到之前没能留意的点。

31.10.2014

 3 ) Cooper的儿子,老农民汤姆才是救世主!

李硕:“决定我们行为的,终究是我们的情感。”——题记

        诺兰新片一出,各路讨论纷纷聚焦在黑洞是啥、相对论咋回事、什么是五维空间等物理学原理上,文青影评家们终于找到了秀逼格的创新点,这时候要不懂平行宇宙你都不好意思上豆瓣,而理聪们给影片测bug的技能则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他们津津乐道那些科学漏洞的同时貌似诺兰真的就too simple了。

        然而,电影终究是艺术作品,虽然是基于科学原理的“硬科幻”,但所有设定都掌握在导演的手中,人家只是在艺术作品的框架内利用科学、表现科学,那堆公式到底咋回事、表现得准不准其实根本不是重点。科学原理与技术细节必须在作品中为导演所构造的故事服务,而诺兰牛逼就牛逼在,他构造的这个故事,人们压根没法讨论“如果”。

        当我们看电影时,到了某一高潮时刻或关键点,常常会想,如果主角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会怎样,如果发生了另一种情况会如何……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当你为其中的某一节点思考另一种可能时,整部影片就没了,甚至,在这个世界观之下的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

        比如在本片的转折点,他们从覆满海水的星球脱身后,两位主角争论下一站去哪,这场争论明显是感性和理性之争,库珀更相信数据,相信科学权威曼恩,而布兰德遵从感觉,她说,爱也许是更高层次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最终库珀选择了前者,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如果他们听从布兰德的意见驶向艾德蒙斯星,那么库珀就不会掉进五维空间,也就不会给自己发送NASA位置坐标,没有坐标他就不会见到老教授更不会向星际出发,整个故事就根本不会发生。

        同样,如果墨菲的哥哥汤姆没有守着那老房子、如果库珀当初真的依着女儿的意愿而没有离开,如果老教授没说谎……那这一切也都不会发生。诺兰把整个故事设计成了一个环形的结构,这个环形结构上的角色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根据这个环形,诺兰告诉我们,现在的行为不仅是过去决定的,也可能是未来决定的,未来留给现在的线索驱使我们做出当下的行为。

        几十年之后掉进五维空间的库珀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留下了出发的线索,让一切不得不发生。也正是N年之后的五维人类——未来的“我们”,把库珀带进这个五维空间,让库珀可以给女儿传递黑洞数据。过去和未来连成一个环,这个环不仅仅像0这样简单,它类似无数个8字环环相扣,人类生命就这样不断进化发展。

        这宏伟的构造直接向我们当前所认知的因果律发出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偶然和必然”这个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我们始终坚信,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果永远在因之后,若发生和过去毫无联系的事情,则称之为“偶然”、“随机”或者其他什么感性的东西。但诺兰说,你当前的行为有可能是未来的你与现在的你进行沟通并留下暗示之后的结果。

        这固然很神棍,所以诺兰才引入了物理学的种种概念做出合理解释。当然,人家说的根本不是物理上的事儿。造就这一切的,是他的儿子,那个合格的农民汤姆。

        想想库珀离开之前,和汤姆紧紧拥抱,并且告诉儿子:“帮我看好我的地!”

        就为这一句话,汤姆付出了一生,甚至第一个孩子病死、妻子和第二个孩子重病也不曾动摇。这不仅仅是为了承诺,当他关掉视频录像的一刻,他就断定爸爸不会回来了。他坚守的是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以,当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演到汤姆目送父亲开车离开的镜头,画面上只有汤姆的背影和大片的农田,声音是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我的泪水早已止不住地奔涌出来。你若是看不懂这个,绝逼认为我的泪点很奇怪。

        接下来就是这个美国red neck的必然。是他在极端严苛的环境下保护住了家里的土地、房子和妹妹的书架——五维空间和地球的交接口。如果没有他二十几年的坚守,他妹妹墨菲怎么可能再次回到原来的房间,怎么可能收到父亲的信号,收不到信号人都他妈死光了,五维人还能进化出来吗?进化不出来库珀就不能掉进五维空间就不能给自己传递坐标也就不能出发飞向太空……可能整个世界就没有了。

        说到这,你们还以为拯救世界的是墨菲或者库珀?

        拯救世界的其实是那个看起来最笨最傻最没存在感的酱油角色汤姆啊!

        库伯出发前,和岳父坐在屋前聊天时候说:“人类有探索者也有守护者。”如果库珀是勇敢的探索者,那么他的儿子就是守护者。当探索者要出发时,是守护者给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共同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豆瓣上居然有人说汤姆这个角色表现了人类的愚蠢与无能为力,大哥你高中语文课上多了吗?

        当成年墨菲收到父亲发来的摩尔斯电码之后挥着手表从屋子里冲出来拥抱哥哥的时候,你看这位守护者的眼神,没有兴奋没有冲动,依旧是那样的坚定。再想想父亲离开时汤姆远望的背影,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诺兰注定是热爱土地的,探索者们到达的三颗星球,前两颗分别布满了洪水和坚冰,而最后安妮海瑟薇到达的艾德蒙斯星,却是广阔的黄土,那才是人类的希望。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安妮海瑟薇摘下宇航头盔转身走远的背影,居然和汤姆远望父亲离开时的背影如此相似。而人类之所以能到达那里,并不取决于过去与未来、因与果、偶然与必然的逻辑设定,也无关各种物理规律科学知识,而是来自于保守故土的信念和对至亲的承诺——儿子守护着帮父亲看地的承诺,父亲守护着回来陪女儿的承诺,他们共同守护着对家园的承诺。

        这种坚守只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这里引用微博上@大咕咕咕鸡老师一句话——“无论如何即使穿越时空也要回老家种玉米的信念支撑他飞过亿万光年!”看到这你才能吼出这个影片看起来烂俗却牛逼透了的主旨——爱是穿越时空的幽灵!

        最终只有墨菲理解了父亲。在影片开头,巨大沙尘来临前的棒球场上,墨菲曾说:“外公说你讨厌种田。”而最终,墨菲告诉后代们,父亲喜欢种田。

        父亲是真的喜欢种田,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家园。

 4 ) 砸中牛顿的苹果,是未来人投下的吗?

  这篇影评我写了两篇,一次是今天2014年11月13日观影后;一次是上次2014年5月19日初次看预告片后,之间隔了整整半年。我保留了这两篇,算是我自己的“星际穿越”吧><。而连接这两个时空的虫洞,就是我的思维。
  看完电影最大的感想就是,按照电影中的理论,砸中牛顿的苹果,会不会就是未来人投下、用来启发我们的?(因为重力是唯一可以穿越时空、传递讯息的媒介)
  我们人类一直以为自己是在靠着自己不断向前发展,但会不会有这么一种可能——我们的发明创造,其实是循着未来人给我们留下的线索探索出的?就像片中的墨菲一样,大家都以为是她自己破解了谜题,实际上她是靠着幽灵,也就是她父亲留下的线索解出难题的。
  诺兰的这部片从侧面实现了我小时候的一个幻想:外星人实际上并不是外星人,而是未来的人类,想要回到地球,来看看过去的自己。但由于高度进化,语言也不同,我们已经认不出他们的样子了,才把他们误认为了外星人,实际上,他们只是移民到了别的星球居住的未来的人类,通过黑洞回到了过去的地球。
  那么,一切就回到了原点:人类的整个文明历程,是否就是个死循环?我们就是过去人的幽灵,未来人就是我们的幽灵,就这么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经历一次次跨越时空的星际穿越,只为给所爱之人留下一条讯息——
  或许爱,才是那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虫洞吧。
  永远徘徊在无边的黑夜中,灼灼其华。

————————虫洞线———————————————————
2014年5月19日
     在探索每一个未知的星系时,人们同时也在探索一个从未见过的自我。除了科技的进步外,这更是一种对人心的考验。
  在模糊幻想和现实的边界上,安睡着的永远是人性的柔软。
  这也是我喜欢诺兰的原因。他的作品,总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无论他的幻想有多么不可思议,视觉效果多么震撼,叙事手法多么出其不意,诺兰呈现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猎奇的快感——他的电影,扎根在人的心上。情感,在他的作品中,永远是那只打开潘多拉魔盒的手。
  诺兰电影中,我最喜欢的是《记忆碎片》和《盗梦空间》。虽然他们讲述的是我永远不可能亲身体验的故事,我仍然感同身受。记忆碎片中,男主人公因为失忆而感受到的迷茫、破碎和失落,无法掌控自己人生、困兽之斗的绝望,对失去爱人一遍遍哀伤的回忆——都让我深深共鸣。盗梦空间中,令我久久难忘的不是梦境的千变万化,而是梅尔坐在酒店的窗口,对着绝望的柯布闭上眼睛,轻轻吟诵“There is a train,a train that takes you far away……”,然后纵身跃下的一幕。
  或许,对诺兰来说,幻想就像是一个实验室——借此把人类放到一个极端的、与现实严重脱节的情境下,观察他们的情感变化,并借此对照处于现实中的我们自身。
  毕竟,即使穿越到星际,维系人类的仍然是情感,不是飞船。

  星际穿越算是诺兰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之前的盗梦和蝙蝠侠都没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比较像是幻想动作片。预告片剪得很棒,承袭了诺兰一贯的风格,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度,和思想的深度。看完后,心都沉静了下来。
  预告片开头说的“我们不缺飞机和电视,我们缺的是食物。”这句话揭示了星际旅行的出发点。民以食为天,“食物”在这里象征的是回归人性之本,回归到人类最原始、最脆弱、对大自然最敬畏的状态。因为当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时,我们懂的并不比原始人类多多少。宇航员为了寻找食物穿越星际,这本身就是一种对大自然谦卑的姿态——因自身的局限性求索自然,而非出于征服欲挑战自然。
  在片中,科学家不断告诫宇航员,我们必须面对的两个现实:一个是太阳系的任何东西,都救不了我们;另一个是,为了拯救人类,拯救自己的孩子,我们必须离开地球,踏上穿越星际之旅。因为,“我们的命运远在天际。”这种“离开地球、探索太空”的思想,在各类科幻作品中由来已久,它符合当下地球因为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而不堪重负的现状,也符合科技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因此,这种科幻设定,本身就比超级英雄打怪兽,更能给我们共鸣。
  预告中还有一个思想值得注意,墨菲定律,也是男主女儿的名字。男主对墨菲定律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墨菲定律不代表坏的事情,只代表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这也表明了男主对星际之旅的态度:只有时间,能给我们答案。
  星际的男主由马修·麦康纳扮演,让我很高兴。因为我很喜欢他的表演风格,也觉得他的气质很契合诺兰的电影。让我认识马修的是《真探》,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阴郁的警探。其实我根本没看懂案情到底是怎么走的,完全是被马修的个人魅力迷住了,在不明觉厉的状态中看完了全季。有趣的是,《真探》那首好听到我一度天天循环的片头曲,名字是《Far from any road》,和《星际穿越》背井离乡的情感基调多么像!马修性感低沉的德州腔英语,也是我的最爱。任何字符在他嘴中,都是平静而绝望的。就像是雷蒙德·卡佛小说的口吻。
  在片中扮演马修女儿的小演员也很亮眼。如果我没记错,她应该在暮光之城中演过爱德华和贝拉的女儿。忧伤的大眼睛,白皙的皮肤,都带着忧郁的美。她和马修搭戏,再合衬不过,预告片中的短短几幕,就足以展现父女情深。在围脖上,有眼尖的童鞋发现了一个感人的细节——预告片中有一幕,长大成人的女儿,站在燃烧的玉米地中望着天空,身上却穿着父亲离开前穿的衣服。
  预告片中的配乐也很赞。作者是汉斯·季默。这个德国音乐家为盗梦做的配乐,是我写作的必备BGM。气势宏大、旋律性强,必要处又足够空灵细腻。看来,除了视觉,我们也将享受到一场听觉盛宴。
  预告片的最后,星空中出现了一个宛如玻璃球的天体,白色飞船在里面缓缓旋转着,呈现出一种近乎透明的、纯净的太空之美。不知那个玻璃球,是否是黑洞。如果是的话,那是我见过最美的黑洞。
  据说构成人类的粒子比所有已知的星星还要多。那么,我体内最瑰丽的星云,一定是心脏。承载着情感,在无声的黑暗中,缓缓旋转。在思念一个人的时候,下起流星雨。
  我试图想象自己漂浮在星际。那种孤独,那种寂静。失去一切,只剩下心跳。穿越了无数星系,模糊了时空的界限,看见了超越人类想象力的奇景;在宇宙的无限面前,作为人类的自尊和信仰一点点土崩瓦解——在那一刻,我还会记得什么?
  会是爱吗。
  我相信,会是爱。因为在飞入宇宙之前,我就见过银河了——在和爱人亲吻、和久别重逢的亲人拥抱的那些时刻——银河就倾泻在我心头。人类的情感是那么神秘,并不比星际旅行来得简单,有的时候,人们穷尽一生,也找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不知穿越黑洞的感觉是如何。或许就像是,银河倾泻在心头吧。

 5 ) 科普黑洞虫洞,备战星际穿越

诺兰的新作「星际穿越」基于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的理论成果,而他的理论成果基本都在他的著作「黑洞与时间弯曲」一书中,本文的科学知识基本都是我在这本著作中看到总结的。
该片剧情将涉很多的科学概念,包括虫洞、黑洞理论、相对论,万有引力等等。


一、黑洞

基帕·索恩在「黑洞与时间弯曲」这本著作的开篇讲了一个一支太空探险队在太空中探索黑洞的经历,故事挺无趣的,基本上就是形象地说了现代科学家对黑洞的研究成果:

1.什么是黑洞

黑洞是空间中有着强大引力的超高密度的天体,假如太阳质量不变,大小却变成乒乓球那样,这就是太阳坍缩成了黑洞。
黑洞的特点就是有进无出,即:
①任何东西都可以掉进黑洞,黑洞外围有一层“事件视界”,任何东西只要过了这个“视界”,都要掉进黑洞。
②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从黑洞里逃出来,包括光。
另外,因为没有光从黑洞逃出,故无法直接观测黑洞,但是从物体被黑洞吸入之前放出的紫外线、X射线等边缘信息可以获取黑洞的存在。

2.黑洞潮汐力

一只很大的飞船飞向一个天体,飞船头部距离天体比较近,受到的引力比较大,而尾部距离天体比较远,受到的引力比较小,头部和尾部的引力大小的差距,就会在飞船中间产生撕扯的拉力,这个拉力就是潮汐力。
如果天体是黑洞,质量非常大,飞船距离黑洞距离越小时,造成的引力差就会越大,这就是黑洞潮汐力。这个力甚至可以把飞船撕成碎片。飞船里的宇航员也同样会受到潮汐力的作用,
对于一般我们接触的物体,即使我们到达它的表面所产生的潮汐力也没有多大,但是,如果是黑洞这种超大质量超大密度的天体,则有可能产生很大的潮汐力将物体撕碎。
这个感觉很有可出现在电影剧情中。(其实第一个星球上的巨浪就是由黑洞巨大的潮汐力造成的。)


二、虫洞

下面就说说「黑洞与时间弯曲」的第十四章虫洞和时间机器这一章的内容:
首先,基帕·索恩说了一件他的趣事:
1985年,基帕·索恩接到多年老朋友卡尔·萨根的求助。卡尔写了一本科幻小说,希望把小说里的科学理论写的准确一点,想让基帕·索恩指点一下。基帕发现书中的女主角居然掉进黑洞然后时空穿越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于是基帕写信建议卡尔要依靠虫洞做星际旅行。卡尔欣然接受建议,那小说叫「Contact」。后来被拍成电影叫「超时空接触」,也是马修主演,评价很好。
然后基帕·索恩开始讲虫洞:

1.虫洞在哪里

关于虫洞有三种说法:
一是虫洞是宇宙中相距遥远的两点间的一条捷径,就是一个苹果,虫子沿着苹果表面走远了,可是如果虫子挖洞从苹果里面走就近多了,顾明思议,虫子为了抄近路而在苹果里挖的洞。
二是虫洞是连接黑洞和白洞或黑洞与黑洞的管道,故在黑洞里能找到虫洞。(白洞:黑洞死亡会变成一个白洞,喷射出之前黑洞吸入的物质)
三是虫洞是时空隧道,能进行时空旅行。
没人见过虫洞,有人说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虫洞,又有人说黑洞里有虫洞,基帕·索恩在书里又说我们可以自己构建虫洞。

2.负能量物质

虫洞在某个时刻产生,短暂地打开,然后关闭、消失。从产生到消失,时间极短,短到没有事物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洞口穿到它另一个洞口。所以我们能利用虫洞进行时空旅行前提是有办法使虫洞一直开着,不让它消失。
基帕·索恩觉得有某种奇异物能贯穿虫洞,使虫洞一直开着。这种奇异物和人类所见的任何物质都大不一样,它具有负能量。
要实现负能量其实并不难,参照系不同便可实现。在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接近虫洞时,虫洞周围的能量自然就成了负的。
故要进入虫洞,飞船的速度必须接近光速。

3.时间机器

假定我们能找到虫洞并且有某种负能量可以让它一直开着,那么虫洞就可以是一个时间机器。
飞船要进入虫洞,其速度要接近光速。
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理,如果你在太空中的速度足够快,可以做到在太空中呆了几十天,地球上却已经过了几十年,做到古人所说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即如果你2014年坐飞船接近光束进行时空旅行一个月后,回到地球,这时发现地球已经是2044年,这就实现了穿越到未来。
故我们可以猜想剧情,等主角们穿越到其他星际空间完成任务后,回到地球,他们的儿女都和主角们一样大年龄了。
目前的科学理论表明,回到过去是不能实现的。

4.母子怪圈

虽然回到过去没有科学依据支持,但科幻片毕竟是科幻的,所以出现回到过去的剧情也是有可能的。
这时就有一个每部有关穿越时空的科幻片都面临的问题:
假如我有时间机器(虫洞或者别的),我就能够回到过去母亲怀我之前把她杀死。此时,母亲死了,我就不会出世,那又怎么会有我穿越时空来杀母亲呢?这时就有这样一个矛盾出现了。

对于这个矛盾,有两种处理方法:
①因果循环观点:历史不可改变,我虽然想杀母亲,但会有外界因素使我不能成功。或者说,过去某时某人死了,我回到过去想救某人,会有其他因素阻止我救人,甚至我的出现就是那个人死的原因。
②平行宇宙观点:时空不是唯一存在的,而是有无数个时空平行的存在,它们彼此之间一般情况是无法产生联系的。这种观点普遍被人接受。那么我只是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杀死了那一个时空的母亲,并不影响我穿越前那个宇宙的母亲。也就是说我只是穿越到别的时空去了一趟而已,而不是回到过去或未来,更无所谓改变历史。

星际穿越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诺兰会不会有什么不同于以上两种说法的新颖处理方法没有呢?


三、多维空间(这一点是观影后补的-2014.11.16)

上面的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新颖的处理方法就是运用五维空间。下面说说我所理解的多维空间。
一维空间是线,由点组成。
二维空间是面,由线组成。
三维空间是体,由面组成。人就是三维生物。
四维空间是时空,由体组成。即物体花费时间移动形成时空。如一个人由小孩变成大人,这是一个四维事件。
五维空间由时空组成,如小明长大成了厨师是一个时空,小明长大成了老师是一个时空,小明长大成了警察是一个时空等等,而且不但有小明还有小红、小白、小黑小黄等等等,把这些时空当成物体放在一个空间里成了五维空间。
六维空间是由五维空间组成的,七维空间是由六维空间组成的,八维空间是七维空间组成的,以此类推。

讲解视频:http://www.56.com/u71/v_NjU2MjIyNzY.html



尾言

不知道这些内容并不影响观影,但知道这些知识肯定是对观影有所帮助的。
目前我们对黑洞和虫洞的了解很多都停留在猜想上,这也让电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我觉得电影里的科学理论不应该是观影障碍,你不是科学家,你只要去相信去遵循作者的设定就好,重点本来就是在人性和情感上。

观影之前最好先看一下以下五部极可能对诺兰的「星际穿越」有所影响的影片:
1.超时空接触:这部片与星际穿越有很大渊源
2.黑洞频率:儿子在无意中通过一台老式的无线电与三十年前的父亲联系上了
3.十二猴子:未来不可改变,挣脱不了的
4.星球大战:这部片激励了很多名导,包括诺兰
5.2001太空漫游:从预告中就可以看出星际穿越有很多致敬老库的地方










 6 )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以中文音译的英文名,指向许多重名的人。其中,当今世界最出名的,是《星际穿越》的导演与联名编剧。

英文名置个人名在前,家姓氏在后,与中国人命名习惯不同。但中英二者并世界诸语诸文化大致相同处在于:个名指向个人存在,姓氏指向宗族延续。因此全球观众大都不难理解:片中家人之间多自然直呼个名,或以反映血缘关系视角的亲属身份代词指称;外人提及或直呼墨菲•库珀(Murph Cooper)时,则多称“墨菲”,既指向非宗族视角下的个体,又避免交流时出现重名指称混淆;而指向“库伯家的顶梁柱”飞行员库珀,或功成名就“库珀家的”墨菲时,人们就都称“库珀”,甚至导致片末出现重名混淆尴尬,也不失自然幽默。不过,片中角色鲜有出现的,是全名。因为只有在特别郑重的语境下,才会直称某人全名,比如秘密会议室墙上悬挂的宇航先驱照片和名牌。

强调这一点,关乎观众对与“名”有关的事实细节理解。比如,库珀先生对布兰德女士的称呼,从一开始的“布兰德博士”、“布兰德”,至影片中后期某一刻随口叫出“艾米丽亚”,所谓直呼其名——说明这一男一女的“距离”是与“功成名就”无关的一种“由远及近”;但库珀在其后生命垂危之际发出求助信号,却本能呼叫“布兰德”,指向宗族,展示了个人与宗族之间的从属关系。同理,无论曼恩博士一开始直呼“艾米丽亚”显得多么不自然、套近乎(这位演员演技精湛),最后涉及生死存亡的冷酷对话,就还是指向宗族,称“布兰德”。又如,片末人类暂时幸福生活所在的库珀空间站,是以宗族姓氏命名。这种命名方式指向的是整个宗族的全体存续荣耀,而弱化个人功勋。在此基础上,库珀空间站的纪念碑更将荣耀延伸至了“所有勇敢的男人和女人”,虽画面字幕未及,但按理也必如墓碑般郑重镌刻有墨菲•库珀的全名,以示命名来源。

从幕前到幕后,虽然影片演职人员名单也将一部电影的荣耀延伸至所有参与的男人和女人,但自始至终最大写的名字,毕竟只有一个。

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在英文中也可昵称作克里斯(Chris),二者词源皆指向基督(Christ)。“克里斯托弗”本义是“基督差来者”或“基督信使”。诺兰,Nolan,则是一个英语化的爱尔兰盖尔文,本义 “驾车武者”或“驾战车的斗士”。

《星际穿越》也是汉译名,其原文,Interstellar,字面意思是“星际”,与“穿越”无关。“穿越”是眼下尚未褪热门的中文词,指向超时空旅行。因此,这个汉译名大大局限了英文原本的广大所指。在片中,库珀等人讨论并分析先驱探险者们的行踪时,每个追踪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其人所在的星球,一人一星。一个人的星球,这不免令人想到《小王子》的浪漫,指向身体和内心的绝对孤独。片中库珀操着一口得州口音,演员本人马修•麦康纳亦生于得州——又称“孤星之州”。而在孤独与孤独之间,恰恰就是片名原文所指:《星际》。至于到底“穿越”与否,是原文留白。

我希望以上一些对“名”的粗浅分析,能从根本上有助于读者认识其各各所指的本体。因为这些“名”将在后文反复出现,就如同诺兰在片中先花了不少笔墨阐述“墨菲”这个名字的设定。然而在片中,墨菲这个角色听了设定后却表现出某种似懂非懂:到底是相信人们普遍认同及简化的“凡可能出错的必会出错”,还是接受父亲乐观的解读——“凡可能发生的必会发生”?无论如何,当美国空军高速载人工具计划的研究员,于一九四九年以工程师墨菲(Edward Aloysius Murphy, Jr.)命名这项定理时,其惋叹的大量无法避免的“错误”的“实行者”和“责任人”,是参与计划的人。本文亦难免出错,望读者海涵、方家赐教。

以上,是本文第一小节。

大陆公映版由中影承译,翻译和字幕团队共署名六人,以国内公映外语片人工安排而言,可谓人数众多。可惜错误不少。

理科生在开片处,飞船起飞不久,可能就如堕地狱。因为指向速度的专名“一马赫”(Mach 1)被错译为指向某种设备型号的“马赫一号”,是硬伤。文科生观影体验或许更差,尤其是语言类学科的。因为片中核心太空站名字所代表的“耐久”(Endurance),被错译为“永恒”(Eternity),相去甚远。另有一些误译和不妥,但都不及这两处荒唐,就不多举例了。最难受的大概是神学生等在中国比较边缘学科的人,其糟糕观影体验主要不一定来自“英译汉”的语际翻译,而更可能来自符际翻译的错位。因为这部电影充斥广义基督教的符号,如拉撒路、永恒、试探、试炼、祈祷、信仰、预表、应许、印记,不胜枚举,但却几乎没有指向基督教荣耀的上帝。这首先造成了这部电影本身的一个重大讽刺:成本一亿六千万美金,首周票房已超两亿六千万美金,如此不敬虔指向信仰上帝的巨额资金流,反映在当今美国好莱坞的每一张钞票、每一个硬币上,却都依法印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继而穿越到中国,这个《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注一]和《中国日报》(China Daily)[注二]等媒体点名叹服其票房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由于无神论的官方权威,陌生的“信仰”成为边缘化的符号,游离于既有信息传播框架之外,观众就更不觉得影片扑面而来的那种讽刺所承载的荒谬感是一种错位了,可谓错上加错。——在中国,挣人民币,就必须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才是彰显绝对真理的合法逻辑,似乎负负得正、错错为对了?

人,是诺兰电影艺术的源点。其处女短片《虫豸》(Doodlebug)就是一部无限指向作为个体的“人”的电影。这样一种文艺作品,丝毫不为人民服务,因为“人民”——而非“人们”——是个政治概念。

政治,从诺兰处女长片《追随》(Following)开始,呈现出一个重要维度。至《蝙蝠侠》系列,阶级、革命、恐怖主义等政治寓言似乎更加显而易见,但诺兰却在接受《滚石》(Rolling Stone)[注三]采访时,否定《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政治性,坚称:“只是讲个故事而已。”

宗教,尤其缔造大写“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则更是诺兰极力避免的维度。虽在《蝙蝠侠》系列和《致命魔术》中触及原始部落和魔术所牵扯的神秘主义,但浅尝即止。离专门讨论宗教,甚至特定的某宗、某教,还相去甚远。诺兰此番笔下角色仍以英语为母语,却小心翼翼地在任何震怒、惊叹,甚至肉眼看见宇宙罕见奇观时,也避提早已口语化的常见感叹语——“噢、我的上帝”(oh my God)。而诺兰本人对宗教信仰,尤其基督教的回避,也无时不刻在其生活中体现。在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科罗拉多枪击案发表声明时(The Hollywood Reporter)[注四],诺兰最后说到“我们的心与他们及其家人同在”(our thoughts are with them and their families),不太符合英语习惯。在普遍受基督教影响的美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性说“我们的心及祈祷与某人同在”(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be with someone),而不会刻意拆开这个比较固定的搭配。诺兰刻意隐藏的“祈祷”,在《星际穿越》中终于显形,但却是以一种玩笑的方式:老库珀调侃盯着地上“异象”的库珀和墨菲是在“祈祷”,并要求两人“祈祷完了把这(异象)打扫干净”。——库珀直到片尾才做出回应,告诉塔斯:“这里从未如此干净。”可影片又有明确表现库珀在太空里双手交握静坐光中沉默的美好镜头,这一幕不指向祈祷,指向什么?库珀的儿女以及老布兰德,在地球上不断向没有回音甚至不知生死的人倾诉,唯相信去者还会归来,这不是祈祷,又是什么?诺兰在许多维度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欲言又止,需要观众费心及费力才能体会。观众如果想要更深切体验片中宇航员们在太空里只能听见祈祷声却似乎无能为力的感觉,就可以看看尤里西•塞德尔的《耶稣,你知道》(Jesus, Du weisst)。

科学,是这部科幻片的重要诉求与卖点。片中提到的异象,一开始指向鬼魂,继而指向重力,然后指向爱,最后指向墨菲口中的“你”。在从幕后到幕前全方位的科学包装下,诺兰传递的是人文主义的信号:“你”可以利用“重力”表达“爱”并得救赎。这就好比一个科普作家和一个心灵鸡汤写手共同创作的童话,乍看俨然是鬼话;细看呢,暧昧杂糅。诺兰的信念,似某种时尚的科学万能人文主义,仿佛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必定可以令人类实现终极自救。《今日美国》(USA Today)[注五]认为此片虎头蛇尾,称:“这部电影,内容涉及了经历戏剧性错误转折的一个世界,及其后续复杂的纷乱。最终意欲作为高潮所呈现的人文主义结局,似乎太过于简洁有序。”

符号,承载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导演”一词作为一个符号,其词根“导”(direct)的本意就是“导向”,源自拉丁语“我引导、我统治”(regō)。一个“名”,作为一个能指,指向一个“实”;但这一层所指并非其终结。罗兰•巴特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推导出了二级能所指关系,即将一切符号阐释和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指向社会自构以维护话语合理性的隐秘系统传承。即将所有“人话”指向“神话”——并非古典意义上的神话传说文本,而是一种精神文化框架。正如儒释道从本源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督教则从本源上影响着美国,甚至大写的西方精神文化。

假如说诺兰挣着信仰上帝的钱,却不信仰或荣耀上帝,并不稀奇,只是美国广泛的信仰危机;那么披着科学和人文的外衣,玩着宗教的梗,却不提信息来源出处,就几乎有些太不诚信了。幸好,欧美观众对基督教那一套隐喻已再熟悉不过;可惜,中国观众则可能因此丧失许多精彩。希望本文的每一个字,都有益于对信仰不敏感的观众,获得与原片本土母语观众更接近的观影体验。

以上,是本文的第二小节。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影片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人们热烈的讨论,即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心际”穿越。影片引发各学科专家、学者、爱好者讨论。甚至“翻译”这样一个向来默默奉献的领域也获得许多关注,只因为贯穿全片提纲挈领的一首无题诗,顺理成章成为热门话题议论焦点之一。高晓松、张大春等名人,在网上分享各自汉语甚至古文的个人译文(微博)[注六],令话题再升温。篇幅所限,这里只引用巫宁坤高度忠实原文字面的直译,作为参考;我唯对其处理“温和”(gentle)词性及语法成分问题上的草率,及末阕次句句号的缺失不认同。英文原文可在诗人网(poets.org)[注七]读到。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进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跟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托马斯从小受基督、天主、犹太教等文化广泛熏陶,创作许多以此为主题的诗作,持大写的基督教传统生死观,死后葬于威尔士家乡一教堂墓地,坟前立着一尊比墓碑还高的十字架。因此,拒绝直面十字架的诺兰,对托马斯的引用是比较牵强及流于字面的。这首诗中反复出现的两句话,是近乎直白的基督教信仰,即相信“向死而生”、“暗中有光”、“化咒为福”等一系列反合逻辑。而解释这一系列反合逻辑,就必然引发神学议题,从而将解读者引向诺兰避之而不及或曰刻意留白的维度,即那因为“人”给机器“人”设置的不诚实所隐瞒的真实,不管是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十。——全备的真、实,要求全备的信、息,这是诺兰借片中角色之口也承认的人类科学“暂且”无法办到的事。

在影片中,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类最顶尖的宇航员、科学家,踏上拯救人类的旅程,怒斥光明的消逝。其中公认最聪明、最优秀、最勇敢的一个人,居然就叫“人博士”。此人叫“人”。这是个德文姓氏,Mann,与英文“人”(Man)仅一字母之差,读音一样,意思也一样,所以对英文母语观众而言,是个显而易见的象征。这个最优秀的人,背叛了人类——这对美国观众而言,又是个不言而喻的象征:这个“人”,即中文字幕音译为“曼恩”的人,不免指向《圣经》中那个出卖主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

但诺兰毕竟不是在拍《星际圣经》或《圣经穿越》,所以对号入座的分析不宜多做。比如,“人”这个角色,其实不仅仅捆绑着犹大的记忆,还因其在片中所实犯的谋杀案,而背负该隐的记忆,并所有人的“杀人回忆”及其原罪——“人”杀了人、杀了机器人,又谋杀主角未遂,还试图进一步谋杀全人类,想要做开天辟地的宇宙第一人。又好比片中深入浅出的双关金句:“‘人’之前都是在撒谎。”(Mann was lying.)——“人”简直又要成了无可救药的撒旦。

那么主耶稣基督这个指向救赎主的关键符号又由谁体现呢?是老布兰德或小布兰德?还是库珀或小库珀?谁能拯救人类?按照如此功能主义的思路,乐于玩拼图游戏的人甚至可以解读出“宇航服”象征着“十字架”,多说无益。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诺兰有意使用着大量基督教的符号,但并没有抱持基督信仰,所以其整体呈现不完全符合广义的基督教思想——以这不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就大概搭建起了穿越到诺兰心星的发射台。

影片有大量星空的镜头,又不止一次出现以“所在星”代表“某个人”的画面信息,不断强调着“一人一星”的孤独。夜的暗,正是靠着星光指明道路;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宇航员们,每一次前途未卜的旅程,都指向一颗星;就连影片开头驾驶汽车追逐无人机的库珀,以期“为社会做点贡献”,不也是为了获得无人机上的太阳能电池吗,岂非最终指向地球能量的源头——太阳?而光明宏观照进宇宙广大的黑暗,在影片中又被微观表现为英雄钻进黑洞等奥德修斯式的行为。片中黑洞名叫卡冈图雅,Gargantua,名字源自《巨人传》中所描写的一个食欲巨大的国王,即呼应了作者拉伯雷的人文主义视角。也就是说,诺兰对“光明照进黑暗”的理解也许达到了“真理与爱触及内心”的高度,但通过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事实只达到“英雄的地球人钻进宇宙巨人食道(然后被‘排’出)”的隐喻深度。

以上,是本文的第三小节。

诺兰引用了托马斯,野心真不小。托马斯这首诗中,呈现了作为讲述者的自己、作为叙述对象的现实中病重之父,以及作为双关的“(天)父”三者呼应的关系,主要通过隐主语的祈使句实现。而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则呈现了作为主角的库珀、作为库珀父亲角色的老库珀,以及作为库珀异化的儿子——机器人“塔斯”——三者呼应的关系,主要通过首尾照应的喝酒聊天讲故事这一传统叙事结构实现。在这一点上,诺兰显然比托马斯低了整整一个维度,因为前者所表现的人类之外,是作为“造物”的机器人,取道下行;后者则直接触及作为人类“造物主”的天父,直登天路。

这个机器人塔斯,就充当着库珀的“道”:库伯通过它,才能与“他们”对话,类似《雪国列车》中的电话机。这种“道成机器身”的设定,实在并不新鲜,在《2001太空漫游》等大量科幻作品中都有触及。诺兰本人在《记忆碎片》中早已尝试过以极端方式表现“道成肉身”——比《哈扎尔辞典》的文本尝试更甚——将“道”(Word/Λόγος)直接以纹身刺刻成人的血肉并以音画展现。至此,诺兰转而选择一条向科技异化的主流阳关道;“道成机器身”这种表达方式,就本片而言,十分有助于后工业时代的观众共感代入,产生双关意义上“机械”地共鸣。当库珀问塔斯“他们是谁”的时候,这部电影虽即将高潮,却静如死水。因为诺兰放弃了让库珀直面“他们”质问“你们是谁”的暴力戏剧张力。诺兰直接扔给观众一个间接答案,虽然勉强加入了“他们就是我们”这样一个貌似冲突的自指反转,还让观众有些思考余地,不至于像看《新闻联播》那样被彻底引导着解读信息的思路。但不得不指出,一部电影的高潮叙事竟需要仰赖传统语言表述,大概是电影语言的退化和悲哀——观众如果需要体验那种进化的前卫,大可以看克利斯•马克的《堤》(La Jetée),甚或德里克•贾曼的《蓝》(Blue)。

诺兰所辛苦保留的叙事悬念,就如同马修•麦康纳在接受《纽约时报》(NYT)[注八]采访时一段逻辑荒唐的陈述所言:“这部电影挑战人类,但同时也有信仰在其中。它说的是:‘对,那外面就是有什么东西在。叫它外星人也好,叫它上帝也好,叫它原动力,随便(whatever)。’”——影片最后关头,假如改结局说是外星人,那答案也就赞美外星人了;解释成拉面神,也就荣耀拉面神了,没本质区别。那么这就不能叫“信仰”,不承载“永远”(for-ever),只能叫“随便”(what-ever)。这就好比,如果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所有借用自大写基督教的符号全部改换名称,也并不会影响其整体叙事,毕竟它不是基督教意义下的“福音”;在这个层面,完全可以将《星际穿越》的人文科技万能论,理解为诺兰版本的“人类补完计划”。相比之下,吕克•贝松在同期好莱坞科幻大片《超体》(Lucy)中异化,或曰“补完”,成就一个拥有百分之百宇宙全息的优盘,然后便不知道如何继续了,只能无力地诉诸开放式结局。诺兰在这一点上倒是狂野得多,直接利用那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展现一个可以解读为“救赎人类”的过程,并为之“机”选一个逻辑不甚自洽的答案,转述给观众。不过这里倒还真有一丝很微妙的幽默,不知是否诺兰刻意为之:诺兰给出的这个答案,其实就是机器神(deus ex mechina),而库珀接近机器神所通过的“道”,是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最后还继众人之后成为库珀的“副驾”,及其亲生儿子结局不了了之后在门廊前“传承故事”的交流对象……我总感觉片中库珀这个人很无奈,甚至似乎要穿越银河与银幕质疑诺兰:你到底要把我怎么样才满意?!——库珀显然是诺兰作为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投射。从某种意义上讲,诺兰对自己的批判相当全面与深刻,甚至有意用大量幼稚且全无必要的蒙太奇去表现墨菲和布兰德两位姑娘之间身份必然的重叠与变异;因此,反过来讲,其比较成熟的批判在某些维度就极有可能是无意而成。

在揭晓答案的一瞬间,诺兰的科普叙事彻底由人文主义的无力滑向其从业以来长期展现的虚无主义,急转直下跌入无尽深渊——可气氛却已在汉斯•季默以伦敦圣殿教堂管风琴为主音的锣鼓喧天之下烘托到顶点,又不可能再往上行——就只好变成一场喧闹的悲喜剧。皆大欢喜,喜中有悲,“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喜交加,大喜大悲,不悲不喜,总之乱套了,连画风都变了,居然很令人诧异地出现带有自拍神器那种巧克力色朦胧美的虚焦镜头,看起来实在太像一支突然插入电影的手表广告。诺兰所揭晓的答案,几乎就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为影片以特效展示的“爱”所感动得目眩神迷的观众,其实几乎已并不介意这个最终答案是什么,或这个解释是否合乎逻辑。

如果说《记忆碎片》是“为复仇而复仇”,《盗梦空间》是“为梦而梦”,那么《星际穿越》则是“为爱而爱”了。诺兰确实具有把一个简单故事复杂化的才能。——而在规模上,这次诺兰不止要在电影院里带领观众体验救赎哥谭市的感觉,更要去体验救赎全人类的感觉了,而且是相当传统的流程:从现在出发、接触未来、回到过去……科幻迷大概早就已经对这样的结构审美疲劳。

诺兰必然相信永恒和爱,因为片中角色嘴里说着“我永远爱你”。但这些声称永远爱对方的人也同时明确表示,自己的认知,大概还远不足以认识什么是“爱”,也更不知道“永远”为何物。老库珀奉劝库珀不要给小库珀许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但库珀仍对女儿说“我永远爱你,而且我会回来”(I love you forever and I am coming back)——在自己不明确知道什么是“永远”和“爱”的情况下,甚至在自己不确信几时或最终能否回来的情况下。这可真是令人绝望的爱。

诺兰试图表达的,比如“对孩子来说我们都只是回忆”,是一种线性不可逆的复述。因此,库珀先生离开孩子,前往(重返)太空,寻找具体意义上的未来的“家”(片末以预言式画外音描述的“沐浴在新日下的新家”),“飞”在“天上”,如坠云里雾里,获得“好像成功了,因为‘他们’正在关闭超方体”的启示,最终重返(前往)了抽象意义上的过去的“家”——家人聚集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一个超大型空间站里一间医院病房)。库珀先生的时间“穿越”是相对的,按影片中的逻辑及科学解释,是“不可逆转”的;按背景音乐的烘托,是在滴答声中流逝的时间。

诺兰实际表现的,却更多只是一种循环式的再现,就像那传递“爱的信号”来回摆动停滞不前的秒针,或像单调重复的赋格、翻来覆去的再现部,难免令追求新鲜感官刺激的观众乏味、熟睡。因为诺兰意欲表现先知的预言,但在影片中一次又一次都未将其指向终极的“预表”和“应验”。感觉这影片过一段时间就把音量逼到超大,配合银幕大明大暗。这就是诺兰利用电影语言表现“怒斥光明的消逝”的极致了吗?——或者说,如果诺兰指向了终极,那么整部电影就只是一个序曲,那颗宜居新星上即将有一男一女继续引领人类驶向“那个良夜”和“光明的消逝”。——这仿佛是能够大幅提高这部电影立意和维度的一个视角。如果接受这个先验的视角,则作为“诺兰宇宙交响曲”之“动机”的诗,就是作为实体的整部电影幕前幕后的预言,超越了作为目的及功利性整全叙事需要的那种由摩斯电码拼出“留下”之类的指向“预言”的符号。——也只有在这样的视角下,库珀向墨菲转述其亡母在生产后那句话里出现的“现在”(now)一词,与诺兰转述已故的托马斯在其父即将亡故时感悟的那句诗里出现的“现在”(now)一词,才能无缝对接,并瞬间充满各种对生死和时间的思考与解读可能。

那么,在这个视角下,影片末尾,一个刚刚告别至亲生父的单身女人,利用机器人“亲手”埋葬了她跨越“人类至她当时为止最长旅程”寻找的爱人,外表安详宁静,为过去的、当时的、之后的所有人类的繁衍及这部电影的存在,站在一个“现在”仅有她一人脱下氧气面罩自由呼吸的新星上,安营开荒。画外音叙述着她可能即将迎来一次长眠,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家,和新日的新光。一个告别了所有亲人的单身男人,带着诚实度更高、幽默度更低的机器人,及其在诚实度更低、幽默度更高且酌情保留信息的情况下接触到更接近“他们”一手真相的数据,驾着飞船,大概已如获新生般安全脱离了以即将死去的女儿及其全族命名的巨大曲面科技体,“现在”直奔那单身女人而去。——库珀和布兰德寻找的是彼此吗?还是什么?库伯和布兰德是否交换或模糊了性别?为何这个女的留那么短的头发而这个男的手里竟掌握着承载“全备信息”的机器禁果?库珀和布兰德是否像《云图》里的主角一样,以“先祖”的身份象征不同的宗族甚至其他范畴下的人群分野?在《星际穿越》这支由符号线索堆叠而成的好莱坞特效史诗里,诺兰却又没能给出任何哪怕触碰终极的答案,而只勉强诉诸“前叙事”或无限轮回的虚空暗示,真是令人惋惜。——正如乔伊斯在《芬尼根守灵夜》中的旧预言和新寓言一般,以环形的文字交叠递进及超越承载文字之二维载体的速度,以一部声光盛宴及超越承载四维认知载体的耐久……一道一孤一终一被爱一长延那/河流淌,经过夏娃和亚当的教堂……

诺兰为人类文明——尤其好莱坞文明——所树立的教堂,是影片中一座又一座飘扬着美国国旗的星球最高最宏伟最唯一建筑。用美金搭建而成,却因为不全备的诚实,或所谓幽默感,或所谓酌情缄默,而不说出美国早已危机的信仰。这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本体矛盾,也是当大量观众通过科学哲学知识议论影片异象时,所忽略的那存在于每个孩子房间中的大象。——或用诺兰借由“醍醐灌顶”的库珀使贯口活儿一般抛出的高科技“中心思想”,那每个孩子房间中的神秘的充满各种科学术语和超验奥秘的“来自未来”的可能性云云。——或用莫菲“童真”的话讲,是“我并不害怕”的鬼魂,是“我说了但人们都不相信我”的,那所谓不可言说的,实体实指意义上的,“天上”的“父”——是不是就是指向上帝的“天父”?诺兰似乎连通过机器人开这么一个玩笑的胆量都没有,竟还不如哈利•波特直呼“伏地魔”勇敢吗?怕也只是出于敬畏,而非单纯因为写不出新鲜段子。毕竟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库伯的诺言,“我永远爱你,而且我会回来”,不仅是《大话西游》中至尊宝成圣后为紫霞仙子的祈祷所实现的应许,也是《圣经》中记载的古老文字。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高晓松从托马斯属灵诗句中译出「涅槃」这一佛教符号,其实倒与诺兰的视角更接近了。「涅槃」指向的是超越轮回概念生死的超验,是“非死非生、无死无生”的状态,至少可以呼应诺兰由人文主义超方体塌缩而成的虚无主义黑洞,或尼采所谓“实然不应在、应然不实在”;托马斯所信仰的基督教生死观,亦即片中“拉撒路”所象征的“死而复生”所部分指向的,是“有死有生、亦死亦生”的状态,且并不是尼采所谓“民众的柏拉图主义”,而只是个人救赎基于先验的理想和盼望。虽说汉语大量吸收佛教词汇,比如本文标题所用的“究竟”二字,在日常交流中已鲜有承载任何佛教内涵,恐怕“涅槃”也并不能激荡起太多令读者想要圆寂的冲动。但这两种宗教显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三观上的不同。

以上,是本文的第四小节。

我的个人观影体验,使我认识到诺兰是个很有世俗智慧的人。因为纵然各行各业观众给影片“捉虫”,但诺兰皆可巧妙地以“我所说的是谎言”这一由自指引发的经典悖论回避所有风险。也是个单纯善良的人,虽持有充满矛盾和虚无的视角,却仍天真地相信爱与永恒,即使无法确实把握答案。更是一个有资格狂野的人,相当于花了十亿人民币,不断在片中借角色之口夸耀电影维度“向外延伸”的幅度,不止一次提到“人类有史以来走得最远”云云。还是个特别严肃冷静的人,可以为了自己对电影实景细节的苛求,远赴冰岛取景,或老老实实种五百英亩玉米,拍完后大概是卖了以补贴预算。——但终究只是一个人——只是亿万令人目眩神迷的人类之一,与“人”无异。如果没有片末字幕中出现的令人目不暇接数百位特效人员辛勤,如果没有从幕后到幕前全球数千万观众每人奉献的光阴和金钱,“诺兰”作为一族姓氏,也许就不会在宇宙长河中比“托马斯”散发更加辉煌的微光。

托马斯,Thomas,本义“双生”,指向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多马。多马对拉撒路的复活报以疑惑,对主耶稣基督的复活更报以“非见不信”的态度。就好像墨菲到生死存亡之际,因为听到太多否定的声音,断言拒绝相信父的回归,直到突然看见秒针如心跳般鲜活的确据。迪兰,Dylan,指向海和浪,字面义可以理解为“大浪”、“猛浪”。

迪兰•托马斯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日出日落,但丝毫没有“向外延伸”,一点都不想要去到什么外星;也不是诺兰在片中毫无来由批判一通的“死于地球”的思路;而是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深入人的内心,“生”入人的“身”死。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位“驾车武士”族裔,“基督信使”,从黑白《虫豸》出发,尝试线性、非线性、环形、螺旋形、各种性、各种形的电影叙事,直至利用顶尖炫彩特效驾驭巨人国的卡冈图雅。也许下一步还要突破,就应该且只能转而重新完全向内出发,挑战自己——而非蝙蝠侠或人类——心灵最深处那本源的光暗。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老年应燃烧、咆哮于日暮;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纵儒博者终识暗是正确,
因其语词未闪电故群儒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好善者,嚎啕,与末浪作别,
其微善未炫舞于碧湾故,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狂野者,逐日赞歌不迭,学,
惜晚矣,东曦因而驾愁路,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沉肃者,濒死夺目而视,觉
盲眼能烨如流星并色舞,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现您,我父,在那悲伤高界,
咒、佑我以您烈泪,我祈福。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以上,是本文的第五小节。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当人们高呼“诺兰”甚至顶礼膜拜时,“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对其认识的留白和不在场。

克里斯托弗•诺兰及一支当今顶尖国际文艺运营集团,像片中角色一样圆满完成好莱坞赋予他们的“使命”(mission),创造了令人浮想联翩的《星际穿越》,但并没有创造令人无限神往的“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只是一个试图表现“星际穿越”的信使,终究无法越过时空、科技、语言等诸多阻隔,手把手引导你洞穿星际。正如片中安妮•海瑟薇一段演技十分精湛的独白戏台词所言,她所饰演的布兰德笑中带泪地说服着自己并因此而坚定信心:虽然爱引领她漫游宇宙,但,“‘爱’并不是我们发明的什么东西。”(Love is not something we invented.)

“星际穿越”之“名”,是人类浩繁认知全集中的一个微妙能指,这种表达方式,或许的确是人类发明。

其“实”,则与人类所有认知与表达一并指向片中终未揭晓的那百分之五,是实现星际间心际交流可能性的完备基础,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中“四十二”所代表的宇宙人生全息奥秘炸裂,是《矩阵》中那个叫“三位体”的女人为叫“新一”的男人献身的原因,是墨菲定理在数学表达上以“大Ο符号”呈现渐近的无穷,是《第五元素》中“第五元素”猛喷的一道光!就必都最终指向那在真正意义上最初创造星际穿越的……

(刊《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12月8日第49期,见刊有删改。我给5颗星,满分100。)

[注一]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interstellar-penguins-madagascar-make-final-742840

[注二] 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4-11/17/content_18927880.htm

[注三] http://www.rollingstone.com/movies/news/christopher-nolan-dark-knight-rises-isn-t-political-20120720

[注四]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olorado-shooting-dark-knight-rises-christopher-nolan-352628

[注五] http://www.usatoday.com/story/life/movies/2014/10/27/interstellar-review/18018445/

[注六] http://weibo.com/p/2304186b736b5b0102v5sl

[注七] http://www.poets.org/poetsorg/poem/do-not-go-gentle-good-night

[注八] http://www.nytimes.com/2014/10/26/arts/mcconaughey-hathaway-and-chastain-on-interstellar.html

 短评

以地球全部北京化(咦?)为背景的近未来硬科幻,对虫洞、重力和时间维度都有新颖的理解,刻画的浩瀚宇宙让人目眩。可惜诺兰的野心太大(真的是bigger than bigger!),而且把人性拔那么高,到最后就成太空神棍片了...

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分级,我决定叫他逼级片。

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整场基本屏住呼吸,瞠目结舌,无话可说.在香港这么多年除了电影节我第一次碰见放映结束观众集体鼓掌的.去年看完Gravity我觉得太空科幻片已经拍到头了,然后Nolan大神把我这点眼界碾压得粉碎.三体迷不必再较真拍三体这事Nolan已经把后半部给拍了.

11分钟前
  • 我怀念的
  • 力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英雄气笃,儿女情长。

14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两星半给配乐演员和几个画面分一下。诺兰电影里对人性的阐述简直就像中学生一样自以为深刻又理智,结果剧情转折啊非正面人物啊都快成unintentional comedy了。视听方面除了有钱有技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创新,还有诺兰拍动作戏太!难!看!了!还好是用的赠票。

18分钟前
  • \t^h/
  • 较差

非常理想化,所以显得很有种,没有公司敢让任何人拍这样的电影。致敬库布里克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少女心。但有2001珠玉在前,我认为这部顶多和它并驾齐驱。诺兰尽其所能拍出了触手可及的科幻,硬核又充满人性,温情又隐含黑暗面,让人潸然泪下。“理想化”是不是削弱了剧本?大家保留各自意见吧。

23分钟前
  • Rebel Scum
  • 力荐

我想给100颗星,这可能是我至今看过最令我震撼的电影了。到电影结束时候还不断流泪,奇迹不是因为有上帝 也不是有什么不可知的 某种力量,正是我们自己,人类不相信人类的力量把那些我们无可预知的奇迹都认为是上帝的功劳。若兰把我的世界观如此震撼人心的展现出来,我感觉我现在都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25分钟前
  • CSUMMERY
  • 力荐

严格说,这不是一部太空电影,太空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打破伦理性视角,而从超越维度(宇宙论,宗教)重新把握人类社会。而诺兰的努力,则更近于用物理学之外的盲点,拔高人伦价值。这个观点借电影视听效果获得了情感上的保证。但也牺牲了形而上的深度。

28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三体迷们不用担心电影版会拍的稀烂啦!章北海船长,面壁人希恩斯,高维碎片,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舰太空大战,冬眠和星际航行,三体世界的荒芜,高维世界的样貌,云天明的童话,诺兰新作中一次性看完!#刚刚看完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感觉自己萌萌哒#

30分钟前
  • 喵喵猫
  • 力荐

对我们来说二维空间就是一张纸,从纸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最快的方式是把它折起来。对五维生物来说三维空间也是一张纸,是可以折起来的。他们不仅可以将三维空间折起来,对他们来说时间也是实体的存在。根据相对论,黑洞附近的引力太大,时间会变慢,米勒星球1小时等于地球7年。米勒星球的配乐《Mountains》有密集的滴答声,每滴答一次,地球上就过去了1天。《星际穿越》的黑洞并不是随便做的,电影上映5年后NASA发布了一张黑洞的效果图,证明了《星际穿越》的黑洞模型是严谨而准确的。 为了拍玉米地,诺兰真的种了一片玉米,拍完电影卖玉米还赚了钱。为了拍五维空间,诺兰真的搭了一个五维空间的景。也许100年后的人们看这部电影会比我们更加感到震撼,因为他们会发现这部电影很多设想都是对的。奥斯卡欠《星际穿越》一个小金人。

3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诺兰的科幻片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不是一个体系。

33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

35分钟前
  • 比岁月含蓄
  • 力荐

致女儿书。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拍科幻片的诺兰更是。不管别人说好还是不好,它都值得你进电影院。这部诺兰电影有一个硬邦邦的外壳,内里却是软绵绵的情感。大半时间,它是缓慢的文艺片,一小部分是科幻恐怖片。因爱生忧,有爱不死。有人这么说。

38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看完没人起立鼓掌,因为全跪着。

39分钟前
  • 大夫唐
  • 力荐

就是……看完这个片子……一出影厅……再看到走廊里其他电影海报……就觉得……它们都特别没意义……哈哈……

41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2011年11月有《雨果》,2012年11月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年11月有《地心引力》,2014年11月有《星际穿越》,……前三部电影分别获得11、10、11项的奥斯卡提名,然后都拿下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星际穿越》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数和最佳摄影+视觉效果拿奖的可能性?……

4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安妮海瑟薇最后变成了谁?对了,女娲嘛。

50分钟前
  • 周杰伧的小粉丝
  • 力荐

相比诺兰之前的片子,这部显得比较慢热。然而前两段的层层铺垫终于迎来了第三段主题呈现的水银泻地。Inception仅仅一笔带过的亲情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母题。麦康纳和查斯坦的精湛演技,胶片IMAX呈现出的影像质感,实拍特效的震撼人心,平行剪辑的完美流畅,寂寞大叔创造性的管风琴配乐,神一样的诺兰

5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太壮阔了,无以言表!40'渐入佳境,80'叹为观止,120'泪流满面,160'恍如隔世…不曾如此贴近浩瀚星空,被它环抱;不曾如此触摸生命之弦,遁入五维幻境。瑕不掩瑜的科幻神作,刷新视觉的IMAX体验,观影前撒好尿,准备接受近三小时的泪腺洗礼。“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它的存在”-发自豆瓣App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一边太空冒险,一边是通俗的情感戏。无论外表多硬科幻:虫洞、黑洞、太空冒险、多维空间……最核心的仍是亲情与爱。科学与理论其实都是为感情服务的,用很硬的外壳包裹最柔软的情感。也因为此,它不会是2001那样严肃伟大的科幻片,但却有更饱满的感情。包括那些泪点

5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