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室儿女

大陆剧大陆2009

主演:陈小艺,张嘉益,娜仁花,王继世,高冰,李蓬,雷镇语,刘波,马静,杨圣文,何苗,黄维娜,湛雅书,吕洋,谭晓燕

导演:林汝为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1 08:55

详细剧情

  根据著名作家叶广芩同名长篇小说《采桑子》改编  长篇电视连续剧  《采桑子--妻室儿女》  故事梗概  电视剧《妻室儿女》讲述了北平城里,满清皇室宗亲金载源一家在中国百年历史中的家族沉浮,全景式再现了钟鸣鼎食的皇族世家在时代暴风雨中衰微没落的经历,展现了金家十四个子女,在历史大潮中对于自己命运的选择、挣扎和反抗。  该剧形象地将中国近代百年的风云变幻浓缩其中。表现了曾经锦衣玉食的贵族子弟,在时代大潮中裹挟前行的复杂心态,从中折射出中国社会一百年来的巨大变迁和沧桑历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风云际会中的传承、断裂和嬗变。  日伪占据时期,北平城,一场名媛义演拉开了故事的序幕。  大清的皇室宗亲金家一向诗书传家,在纷繁的乱世中也尽量保持着一份高门大第的从容。金家长女舜锦醉心于自己喜爱的程派青衣艺术,只为京剧而活,偏偏要被嫁入土匪出身的警察署长家。署长怂恿舜锦参加北平的名媛义演,舜锦由此结识了会拉胡琴的太平间杂役董戈,董戈用最朴素的道理帮助舜锦一举在义演上技压群魁,名震京城。但两个暗生情愫的人却上了小报的绯闻报道,董戈被迫远走他乡,舜锦也在无奈中嫁给了早已有了德国情人的署长儿子,抑郁中离开了人世……  金家的老二、老三、老四同时爱上了演文明戏的小明星黄四咪,三个人较着劲讲排场,没钱了就偷卖家中的古玩,以此讨好黄四咪。情痴老二甚至从穷亲戚顺福手中借枪,带着黄四咪外出打猎。事情败露后,三兄弟在父亲的威逼之下相互揭发,从此三兄弟祸起萧墙,不相往来。文革中,他们被迫互相咬扯,致使老二最终衔恨上吊自杀。  老五舜锫的书法和京戏名满京师,却偏要戏谑人生,放浪形骸,宁作烂乞丐也不当贵公子。多年后老五的遗腹子金瑞无意中发现父亲装乞丐时用的破碗竟然是一个价值连城的枢府瓷。为了鉴定这只碗,金瑞找到了三大爷舜錤,没有料到舜錤却拒不承认小碗是老五的私物,金瑞一气之下把三大爷告上了法庭……  次女舜镅曾是金载源的心头最爱,却爱上了和金家一墙之隔的沈端方。但沈端方不仅是金家政敌之子,沈父曾经报复金家,活活气死了金家祖母,沈端方本人还是一个为金家人所不齿的商人。为追求自由的婚姻,舜镅被逐出家门,成了金载源抹不去的苦痛。  四女舜镡和建筑世家之子廖世基因为共同痴迷于建筑而相知相爱,计划着一起出国学建筑。不料日本人看上了廖家的隆胜木场,廖父悲愤下撒手人寰。廖世基只好退学打工。舜镡无奈孤身远赴德国。舜镡留学归来,廖世基早已娶妻生子,舜镡顿感物是人非,两个人在世事变迁中百感交集,一个青梅竹马的旧梦在舜镡心中长存……  五女舜铃嫁给了金太祖的29代孙完占泰,生活富裕,完占泰生性散淡,好谈老庄,每日里热衷于炼丹酿酒,学习道家法术,却害的金家几乎断子绝孙。五格格感觉到了生活的了无生趣。解放军进城,舜铃通过与放牛娃出身的解放军连长王存的接触,最终理解了生活真正的意义,成为家族里第一个敢于提出离婚的人。  父亲金载源的六子舜针生而有角却不幸早殇,父亲时常带着七女丫丫去雀儿胡同看望宫廷裁缝谢子安的遗孀谢娘。父亲在谢家一反常态,事事亲历亲为,事无巨细都妥帖安排,并对顺针无比关爱。母亲从丫丫身上的气味发现端倪,果断地拆除清理了金载源的自由天地……  早年间仓皇逃往台湾的大哥舜铻即将归国,他早年反叛皇族成了国民党军统显赫一时的人物,是老一辈眼里的“忤逆”分子,为了前程,他杀害了共产党员的三妹,抢走了老七的未婚妻。此次他的归来,给整个家族又带来了轩然大波……  金载源当年藏匿的一个锦盒无意中出现在金家后人们的生活,每个人都对这个神秘的锦盒充满了各自的幻想。但打开锦盒之时,众人才发现锦盒内珍藏的竟然是金载源十三个儿女早年的胎发,是金载源那份恒久的父爱……

 长篇影评

 1 ) 本该成为经典的《采桑子》

八年前住大学宿舍的时候,在广播中听到中央台“鲁迅文学奖”获奖小说选播——叶广芩的《梦也何曾到谢桥》。悠悠往事,淡淡惆怅,那遥远得褪了色的京城故事,久久萦绕在我心头。我于是开始疯狂寻找《梦也》的出处,找到《采桑子》,才知道这萦绕心头的不仅仅是一篇宅门格格的童年回忆,而是它背后一段波澜壮阔的家族兴衰史。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
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
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

叶广芩借纳兰性德的词《采桑子》为题,将每一句演绎成一段凄美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动荡年代中个人命运的深深叹息。

我从北京图书大厦邮购了《采桑子》,如获至宝,收藏至今。想象着某一天有人将她搬上银幕或荧屏,感动更多的人。

N年后,这想象的前半部分成为了现实,由《采桑子》改编的电视剧在某些地方台播出,而我只看了几集就看不下去了。

电视剧的创作者,不知出于何种原因,有意降低了原著的艺术水准。不仅在台词方面毫无艺术性可言,还对剧名和篇名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改编:偏偏在“采桑子”后面加上“妻室儿女”四个字,给人感觉像是婆婆妈妈的家庭剧;同时将小说前八篇八句词的标题,以及最后一篇的标题“曲罢一声长叹”,分别改为:“我的大姐”、“二哥之死”、“二姐私奔”、“七妹和舅姨奶奶”、“四姐的如歌往事”、“五哥的要饭碗”、“五姐夫”、“父亲的茅屋藏娇”、“七哥的恩怨”。神啊,杀了我吧!

此外,该剧在演员的选择方面有失水准,大多数演员只是做戏、走过场,而不是在刻画人物。尤其扮演“五哥”的演员,形象气质与原著大相径庭,放浪形骸的宅门公子,绝不该是一副市井地痞相的。还有化妆方面,“四姐旧友廖世基”的老年妆,只能用“愁煞人”来形容。

这些年,粗制滥造的电视剧见过不少,动动拇指,换个频道也就算了。但一想到珍爱多年的小说被如此糟蹋,免不了会隐隐心痛。

 2 ) 道一曲晚晴遗老遗少的百态

有人说这个电视剧糟蹋原著。但我觉得这部的改编算是2000年以后电视剧改编原著里改动相对少的一部,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地还原了原著(本人是原著和电视剧同时看的)但又比原著少了一丝——满清遗老遗少的酸腐气。
对,酸腐气。原著的作者对于那些个国家大事,有时是站在一个稍许偏颇的角度看的,当然这和她的出身局限性也有关,就像介绍舅姨太太出门那场戏,她说舅姨太太是蒙古王妃,大家看她就像在看西哈努克王妃一样的赶热闹眼光。口气里夹杂着一丝骄傲。当时就想说北京城唯独不缺清末各种王妃,老北京谁会在意啊。这大抵就是满清遗老遗少的一丝小妄想了。

改编的话,酸腐气少了。更加正派,更主旋律。三格格的戏份增加不少(原著三格格出场只有只言片语)。对于一个电视剧来说,更加阳光向上我是支持的,毕竟还是要给大众看的嘛。
说了这么多,来说说金家各个儿女们。

原著里金家儿女描写是从作者视角去看的,电视里变成了一段段故事主视角。个人感觉女儿章节比男人的章节更出彩,真正做到了满人“姑奶奶当家,女儿不缠脚”那种女子也抗半边天的感觉。
【大格格】
大格格的演员有人说寡妇相。但个人感觉大格格的演员是选角最契合原著的。原著里大格格也不是金家最好看的女儿,但有着“旗人姑娘的清俊与修长”,为人高高在上气势压人,“有点儿像西太后”。回过来看,饰演大格格的吕洋本就是程派青衣京剧演员,可以说在专业唱腔方面是不容置喙的。而她本人也是内双凤眼,正好贴合了原著“凤目轻盈身段苗条”,唯一缺憾的就是脸盘子太瘦,原著可是写大格格“隆准圆润”的。但总的来说相貌差别不大。接下来说剧情。

电视加了一段董戈救大格格的戏,倒是把大格格为何会留下这个琴师又添了一条理由。而这个故事里,董戈的优点也从“懂音乐”和“孝顺”又加了一条“有情有义”。而原著用高山流水觅知音来半遮半掩的儿女之情也更加挑明一步(至少大格格已经是少女恋爱心,董戈也有点意思)
所以这个故事更显得悲剧。就像瓜尔佳福晋说的:“要是良人家的孩子,说不定还能结个亲事儿”。但可惜董戈不是,他自己就是个“下九流”琴师。大格格唱戏那叫名媛玩票,给家中平添一分风雅,是争脸面的好事儿。但董戈操琴只是糊口饭吃,说到底还是“下九流”。
两人注定不能在一起,也许连他们潜意识里都清楚。尤其是董戈,一开始看我觉得董戈大概只是想给大格格操琴并没有他意。他也没喜欢过大格格。后来有个镜头,董戈切榨菜时他妈说可惜我们家连累了你。董戈的手突然停下了。这个动作其实非常内涵,让我知道他也是在意大格格的。因为觉得喜欢,才会注意到双方身份悬殊,才会隐忍。但又止不住在意,才会在无意间表露出来。

但这里三观还是非常正的。两人其实潜意识都知道他们两人间甚至有非分之想也是压根不可能的。所以两人只是想维持这样一种你操琴我唱来的阶段,如知音般过完一生。但最后连这点小小的幻想都被打碎了

 3 ) 电视剧的优点与不足

1、原著小说好。
2、电视剧拍的还算可以。
3、电视剧很好的采用了小说的结构,没有担心的一锅粥。
4、化妆差。绿漆刷的不好、也有天山童姥。算瑕疵。
5、演员好,活灵活现。连丽如、刘波、
6、电视剧有些事情没有交代清楚。这个要细说说,算瑕疵。
6.1、关于大格格破败至死,也没有回娘家。看电视剧以为有什么家风传统,嫁出去的女儿之类的,但又与瓜尔佳氏口中的“我们满族最拿女儿为重”相矛盾。后来看书才知道,家里人几次让回娘家住,大格格刚强不愿意。这个在电视剧中就是一句话的事,但可惜没有说,看了两遍都没有说。
6.2、关于老五为啥要饭。电视剧也没有说,就好像老五天生喜欢要饭一样。看书知道,其实老五唱戏可以,一直想下海,但瓜尔佳氏不愿意,说宅门的子弟不能去干下九流丢脸的事。老五拧不过,就逆反了,你嫌我唱戏丢脸,我就干更丢脸的事,就去要饭。这才与电视剧老五临死时,瓜尔佳氏的影子说,你愿意下海就下海吧相呼应上。也是一句话的时,电视剧没有表述。
7、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一部剧的,可以给高分,去掉瑕疵,至少与大宅门之类的不相上下。

 短评

x

5分钟前
  • 我还是我
  • 还行

好剧

7分钟前
  • 王晓锋
  • 力荐

大家族中每个人不同的命运还是挺感慨的,就是有些可能有点落入俗套,另外小一辈的内容都不好看,完全都没有继承老一辈的风骨

11分钟前
  • 紫色水晶
  • 推荐

时代大戏,缺少了些啥。。。

14分钟前
  • 豆包
  • 还行

有些选角非常贴人物,当然改编剧和原著相比也有瑕疵的部分,但整体的味道是对的,为什么看的人这么少啊?作为剧集来说,按每段落人物讲故事所以导致不是连贯的时间线,和常规国产剧不太一样,要看个人的接受程度。最喜欢童年肉脸蛋的小丫丫、琴师董先生、七哥的青年和老年的演员,气质和感觉都很贴~

18分钟前
  • 麦兜约了麦当雄
  • 推荐

最近看过的最靠谱的一部京味儿的电视剧,八旗世家的礼仪、规矩、时代流转,《甄嬛传》神马的都爆弱了!(最起码没有三房宅斗那么弱智。。)跟《大宅门》一个系列,但比其要细腻。喜欢宅门故事的亲们,千万不要错过,强烈推荐!

19分钟前
  • 芸儿
  • 力荐

唯一无法接受 陈小艺啊 呃……

22分钟前
  • Crust.浪
  • 还行

豆瓣评分只能是个大概参考!这剧明显低估了!五星好评8.5分起

26分钟前
  • 战神
  • 力荐

原作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好,然而这么好的剧,居然没几个人看,居然还被禁了,说句难听点的,中国的电视剧会堕落成今天这个鬼样子,某一剪局一禁局真是功劳不小。

30分钟前
  • 玫瑰色的你
  • 力荐

但凡好剧的背后往往都基于一部好书。

32分钟前
  • 海子
  • 推荐

欲罢不能 叹息 叹息

35分钟前
  • 鶴屋南北
  • 力荐

大清近况,是一落千丈,说起他的玛法,是忒不寻常……

36分钟前
  • 力荐

满清贵族的一曲挽歌,和《上海沧桑》有一比拼。剧本有些偷懒,完全照搬小说的单元篇章,纪传体的年代剧,不时在各个时代跳跃,确实不是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典型的京味剧,补足了宅门剧的门类,如果改成编年体——把金家14人散落在各个时代缝隙中,可能体验更好。学到一个常识——爱新觉(jiao)罗。

40分钟前
  • 山微漾
  • 推荐

很喜欢原著,但是电视剧让我非常失望。

45分钟前
  • June Witt
  • 较差

难得!好剧!重拾源溯,以解归路。

50分钟前
  • 范思量
  • 力荐

天天看看粗感情了T T

51分钟前
  • 小王尔德
  • 推荐

與《大宅門》一樣值得細細品味細細咀嚼的連續劇。沒落貴族,一世繁華,一根藤蔓,結子飄零,每個人不由自主地選擇,是隨波逐流還是跳出苦海,一步錯,步步錯。舊時王謝堂前燕,始終脫不開的是那一份骨子裡帶來的傲氣。親情凋零,愛情沒落,但總歸還有相連的血脈,和相似的冥冥中註定的命運。

55分钟前
  • 饕餮圍兜兜
  • 力荐

演得真好!几位女主演的表演尤其动人,情感张力把握得极为出色。整部剧时间跨度大,线索多,但又贯穿得极好,没有松散之感。叙事的视角多样,过去和现在多有穿插,经常给人以“原来如此”的新发现。每个人物, 包括厨子、甚至没几个镜头的老七的亲家,性格都很鲜明,塑造得也都很饱满。良心剧。

59分钟前
  • La Bohème
  • 力荐

世事变迁,天涯踏尽,导演真神人。另,陈小艺真美呀!

1小时前
  • 豌豆黄
  • 力荐

音乐响起时悠悠往事扑面而来。

1小时前
  • 泠遥采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