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片日本2009

主演:中村勘九郎,内田有纪,郑龙进,高良健吾,Ken'ichirô Yasui,村上淳,胜村政信,藤原龙也,郑天庸,西村雅彦,菅田俊,哀川翔,笹野高史,高桥惠子,Kiyomi Doi,远藤悠美,小山田将

导演:高桥伴明

 剧照

禅 剧照 NO.1禅 剧照 NO.2禅 剧照 NO.3禅 剧照 NO.4禅 剧照 NO.5禅 剧照 NO.6禅 剧照 NO.13禅 剧照 NO.14禅 剧照 NO.15禅 剧照 NO.16禅 剧照 NO.17禅 剧照 NO.18禅 剧照 NO.19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2

详细剧情

  公元十三世纪,日本僧人道元(中村勘太郎 饰)不远万里来至宋朝,遍访名山大川以求佛法真义。然各大寺院教众贪恋香火,与政治靠拢,普天之下难觅真道。历经曲折,道元偶然结识拜在天童山如净禅师座下,最终得以悟道,修成归国。是时,日本处于镰仓混乱时期,民间烧杀抢掠,奸淫横行,连僧人也无心修行,贪心享乐。道元一手创立曹洞宗,引得诚心向道之人来服,却也遭致其他门派的忌恨,多得镰仓地方长官波多野及众弟子的维护,道元带领弟子辗转来至越前,在此建立永平寺,曹洞宗开始慢慢发扬光大……  本片根据大谷哲夫原作《永平之风,道元的生活》改编。

 长篇影评

 1 ) 安静地穿越历史

在新宿那家小小的影院看了这部电影,佩服导演忠于历史的态度。。。竟然要求演员们讲那些日本人不懂,中国人也不懂的中文。。。不过电影本身很精美,演员也无愧于他们的名气。。。

 2 ) 与《禅》有关的三个片段

正是烦恼之时,师兄给了这个电影的链接——《禅》,我知道我会看下去,但我不知道我的电脑首先会打不开,也不知道我会如此感恩。

因为发愿今年要去普陀山朝拜观音,前些日子去大佛寺图书馆看到圣严法师上个世纪末回大陆拜祖的时候朝拜普陀山的一个小册子,在这个小册子里,圣严法师就去了天童寺、阿育王寺、雪窦寺,再渡海,上普陀山。因为得知宁波的天童寺是禅宗四大丛林之一,我也发愿要去,而阿育王寺供奉着佛陀的舍利,我当然也应该去,还有雪窦寺,那是弥勒菩萨的道场,佛学,若为正法而去,皆当发愿听闻弥勒菩萨说法。当我换台电脑,打开连接,看到天童寺,心内的感恩油然生起,这不就是为我准备的吗?于是,跪在地上,拜了几拜,然后一直跪着看这个电影,膝盖痛了,就站起来,又跪下去,我敬佩高僧大德,敬佩真正学佛的人。

把这个《禅》分别推荐给两个师兄,一个是在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中山大学读硕士的研究法律的男生,他一打开,就说:“不看,我仇恨日本人。”我感到这个师兄的嗔恨心很强,跟这个师兄说:“凤凰卫视做了一期二战后日本的战犯回国后的生活,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因为不能接纳投降而去跳海,摄影师很慈悲,镜头远远地看着那片悬崖和海,高高的,和平常的海边悬崖没什么不同,但是,摇近了,一看,悬崖上有一块碑,碑上写着——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会去看这个人是侩子手还是战犯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凡听闻阿弥陀佛之名者皆当得救。地藏王菩萨有个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那些战犯或者都到地狱去了,但地藏王菩萨一定不会嗔恨他们……”不知道这个师兄最后看了这个电影不,但我觉得,在佛陀面前,真的并无仇恨和所谓的民族主义。

第二个师兄本科读生物,硕士读肿瘤,是个医生,他刚刚去天童寺度过了佛教夏令营,很感念那里的师傅们。我以为,这样的因缘可以使他看看这个片子,不了,他说,当天,有三个人向他推荐了这部《禅》,他不看的理由有三:一是没装迅雷,不能打开;二是讨厌日本人;三是觉得看电影不会有什么收获。我没有说什么,只是把我看这个片的情景详细和他分享了一下,我觉得这是态度的显现。他没有立即回答我,隔了两天,他说:“感谢三位师兄向我推荐日本电影《禅》,我容易感动,多次落泪,当看到道元禅师风尘仆仆,当看到如净禅师鞋打弟子,当看到最后小师兄说正在小雨,我想到玄奘,想到达摩。我重新看到熟悉的天童寺,让我感觉因缘殊胜。可是,身心脱落!我不知道我是否辜负了慈悲的师傅和师兄,因为我不但没有脱落,还搅得紧。”这位师兄能放下自己的执着,愿意去看这个电影,就是在慢慢脱落我执了。

道是随处都在的,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纷飞,为人做事,无一不是道,只是要看我们是否放得下自己的成见与固执,能放下,才能有新收获,抓得太紧,不松开,不放手,便不可能再抓其他东西。


 禅的链接:
  http://kankan.xunlei.com/vod/movie/56/56652.shtml

附录——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八、十念必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十九、闻名发心愿;二十、临终接引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发菩提心,坚固不退。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极乐,无不遂者。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悔过得生愿;)
  我作佛时,国无妇女。若有女人,闻我名字,得清净信,发菩提心,厌患女身,愿生我国。命终即化男子,来我刹土。十方世界诸众生类,生我国者,皆于七宝池莲华中化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二、国无女人愿;二十三、厌女转男愿;二十四、莲华化生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3 )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如何才能消灭心魔。
——你永远也无法消灭它,你只能转化它,转行意味着接受。
怨灵的痛苦、悲伤和仇恨都是你内心的痛苦、悲伤和仇恨。你必须接受它们。
然而,你在舍弃所有私欲之后,才能接受它们,痛苦才会消失。
死亡,你只能独自面对。

八大戒方:
一,少欲。
二,知足。
三,勒寂静。
四,勤精进
五,不妄念
六,修禅定
七,修智慧
八,不戏论

生之时,当生。
死之时,当死。

学习佛法,是为了了解自我。
了解自我,是为了忘却自我。
忘却自我,就是为了正道。
正道,就能身心脱落(解放自我),进而脱落他人身心。

 4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何正太推荐的 我看了 中文对白很雷人 看管笑话的我感觉有点萌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是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一首诗偈,述说了内心想望的自由心灵,同时扣合了心经所传达的「观自在」。采自江南民谣曲调的「春歌」,以高达八百余人次的大合唱呈现人间荣景,和谐歌声由远而近,有着雨过天晴后的清新透亮与盎然生机。

较之道远的修行本人认为无门禅师的悟性更高更透彻也更为深刻一些。
道元的稍逊的地方就在于以此物观彼物。究竟还是什么也都没放下!

本人是俗人,向往的是陶渊明的悠闲和自在,松下抚琴,喝酒观花,溪边赏月,南山访菊,檐下问雨的生活。

本着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日本的纸张和执毛笔的方式是蛮有点意思的。XD

 5 ) 自性中莲花盛开——记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传奇电影《禅》

如未得到许可,请勿转载,谢谢



自性中莲花盛开——记日本曹洞宗道元禅师传奇电影《禅》
日本电影《禅》是关于750年前(大约相当于中国南宋晚期)日本镰仓乱世时期高僧道元禅师修行弘法的故事。按道元禅师高僧碑文传(《繼燈錄》),日本永平道元禪師。姓源氏。本國村上天皇九世之裔。骨相奇秀。七處平滿。目有重瞳。七歲讀毛詩左傳及諸經史。不由師訓自然通曉。童年时期道元禅师即遭遇母亲病故,“人啊,为何逃脱不了这世上的纷争,病痛和死亡?愿你能找到超脱这些苦痛的道路……”母亲临终前留下的遗言深深地刻在道元禅师幼小的心灵上。于是年仅14岁的他遂投舅氏台山良顯法師出家。为了寻求佛学真谛,24岁又远渡重洋前往大宋修习佛法,然而,“首登天童見無際派和尚。既而遊雙徑禮浙翁琰。又謁宗月月堂無象諸大老。莫不機契。”道元没有料到的是,他心中清洁的佛教圣地却和当时的朝廷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电影中有一个情节,道元禅师满怀虔诚拜见的大和尚却一心念着朝廷的召见,关注的只是如何保住所在寺院香火的兴盛。道元不由地发出感慨,寺院的香火兴旺可以守护,难道佛法也可以守护的住么。没有了佛法真传的寺院,在道元看来,只是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臭皮囊而已。
所幸的是,在道元就要打道返程的时候,他遇上了后来终生跟随他的师弟寂远和尚。寂远当时是天童山阿育王寺如净禅师门下学僧,他形象酷似道元曾经的红尘知己公晓武士,道元相信这是公晓在冥冥中给他的指引,于是他毅然决定随从寄远,投往如净禅师门下学习。
让道元禅师感到庆幸的是,这次他没有看走眼,如净禅师那里彷佛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向净土的大门,在坐禅静观的修习实践中,道元逐渐进入明了身心,所谓“目横鼻直”的境界,眼能目测四方,鼻能挺直劲拔,身心端正,目下无尘。按道元禅师弟子的记述,師於是晝夜精勤。脅不沾席者將及兩載。一夜淨巡堂見僧打睡。責之曰參禪要身心脫落。何得只管打睡。師從旁聞之。當下身心脫落廓然契悟。天明入方丈燒香。淨曰子作麼生。師曰身心脫落。淨曰身心脫落脫落身心。師曰這個是暫時岐路。和尚莫亂印某甲。淨曰我不亂印。師曰如何是和尚不亂印底。淨曰脫落身心。師於言下釋然。得大無礙。这段记载是禅宗法门“一霎那间,妄念俱灭,指点顿悟法门”的要义所在。顿悟法门认为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于一念之间的迷与悟。而“悟”是一种刹那间的转变,是顿然之悟。所谓“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在电影中,当道元禅师领悟到脱落身心即可顿见真如本性的那一瞬间,自性中即开出朵朵莲花,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净土不必远寻,尽在禅师胸怀中呈现。值得一提的时候,道元禅师在以后的弘法的过程中,也一直把坐禅静观做为修习的重点,“生死可怜休又起,迷途觉路梦中行。”道元禅师认为,修行参悟是一个不断循环永无停止的过程,这样才能在如梦的人生中不会“暂时歧路”,从而跳出“生死可怜休又起”无穷尽的苦海。
道元禅师“由是服勤四載。盡得洞上之道。於是告歸。淨付以伽黎頂相。囑其弘揚。師既歸。首住興聖寶林禪寺。德風遠播萬指圍繞。其禪林軌則一取法於天童。”1253年,道元禅师回到日本,继承了如净禅师的教导,弘扬佛法。非常难得的是,扮演道元禅师的日本男演员中村勘太郎形象清朗庄严,气宇昂然,眉目间一股超越凡俗的俊逸之气。电影中无论坐姿,行为,形态,语言,中村勘太郎都彷佛在冥冥中得到了道元的指点,他惟妙惟肖地将历史上的一代高僧演绎的形象入骨。而电影在表现道元禅师高风洁行的方面,其重点并非具体的生平经历,而是通过道元对佛理的开示来进行整个故事的架构,为此,电影特意塑造了一个下层女性的角色林子。林子并非历史上真实的人物,但她却成为电影中最重要的配角之一。一方面,导演可能是为了满足电影面向大众尤其是面向女性观众的需求(不可否认的市场化需要),另一方面,林子形象的意义还不在于女性,做为一个风月场所中的妓女,她代表着社会中最为卑微遭受歧视最深的社会群体形象,她身上遭受的苦难也就更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在佛学的世界看到的是红红的太阳从大海中升起,而不是隐蔽深林,你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是佛学。这部电影中不仅仅林子,包括道元禅师收下的众多贫寒出身的男性弟子,他们历经辛苦磨难,只有在道元禅师的寺院中能得到身心的安宁。佛教讲众生平等,禅宗六祖慧能说“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也就是说,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平等,众生平等。出家人不是隐蔽山林,释迦摩尼毕生都在致力于教导他所领悟到的真理,道元禅师同样如此,他继承了本师释迦摩尼的教导,以一颗慈悲的佛心给予所有受苦受难的生灵以深切的关怀,正如俊了小和尚所说的,我当初是因为得不到温饱出家,但到了道元师傅门下,最重要的不是不再挨冻受饿了,而是从师傅那里得到了平等的爱和关怀,在师兄弟那里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道元师傅是真正和我们一起同甘共苦,陪伴我们孤苦无依的心灵。

电影侧重从道元禅师建立的曹洞宗(禅宗的一个派别)法门的以下几个主要教义入手,阐释道元禅师领悟到的真理:
一,般若智慧,不由外入,皆从自性而生。
道元禅师手指天上的月亮,开示备受冤魂恶鬼折磨的镰仓将军,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佛法的智慧犹如无边无际的大海,但若心灵被妄念的浮云所遮蔽,就彷佛身在汪洋大海中却不见海水一样。抬头见明月,是双目可及,但眼中看到的只是无常变化之物,并非真实存在。为了说明这个道理,道元禅师让将军剑砍水中明月,虽然将军手中的剑触及月影,但无论他如何用力,水中的月亮破碎了依然会复原。禅师是在开示将军,只有以智慧观照到的月亮才是恒常的,而那轮自性中的月亮就是拥有超越生死轮回的佛性。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一旦了悟到此,身心皆可脱落。所以当被激怒的将军准备挥剑向道元禅师砍去的时候,禅师以坐禅姿态身形挺直,双手合十,面不改色,镇定自如,真正做到了舍身,舍心的真如境界。
二,明心见性,直彻心源,佛理非关文字。
这是道元禅师一直以来倡导的修行关键。当禅师在建仁寺倡导佛理之际,当时日本占据统治势力的教派派出人马来挑战法师,他们质问法师从大宋带回哪些重要经典或者佛像,法师平静地答道:我把我“目横鼻直”的心性带回来了。比墟派的人崇尚的是文字和佛像这些实在的法物,而道元法师崇尚的是明了智慧的心性。这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的教导也是一脉相承的。慧能认为,佛理不必拘泥于佛教经纶中的具体文字,不必执着于固定的文字解说,关键在于个人的体验与心悟。事实证明,道元法师建立的曹洞宗在日本后来的兴盛,他所赢得的广大信徒,他们之所以追随禅师,最重要的就是禅师高洁的人格力量和源于慈悲的智慧。
三,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自心皈依自性。
心底无非自性戒,心底无乱自性定,心底无痴自性慧。按禅宗的说法,个人只要凭借自身的能力,不离世间就可以见性成佛,获得解脱。所谓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这也是道元禅师反复教导弟子们学习的关键。出家人依然身在世间红尘之中,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坐禅修行,身心可以不沾染世俗红尘,保持清洁独立的品性。“行住坐卧,无非是禅”,道元禅师和门下的弟子们一起劳动,插秧种田,自食其力。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夜晚明月当空,映在一分分秧田水荡之上,每一个水塘中都荡漾着一轮美丽皎洁的月亮。郁郁黄花,青青翠竹,有情众生,莫非般若。这是多么形象而生动的开示呵。
四,超越情感的羁绊但依然直面人心中最纯挚的情感。
这一点并非曹洞宗明文上的教义,但依然在道元禅师的教诲中得到了尽情的体现。可以说,人的爱欲情感也是这部电影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道元禅师慈悲的情怀让他对有情众生遭遇的痛苦有着感同身受的悲悯。当林子为失去生命的小孩哭泣的时候,禅师开示她,你去问一下村中的人家,看哪家没有死过人的,你带一颗豆子回来。当然林子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人家。这其实是佛经上记载的释迦摩尼的一个故事,电影中巧妙地假借过来,以此说明生死无常是不变的宇宙法则。
林子向道元禅师请求出家,但禅师看出她内心依然有着种种欲望的牵扯和羁绊,事实证明,林子果然对寺中英俊的年轻僧人俊了和尚暗生情愫,在一次次有意的接触中,俊了和尚内心终于禁不住也漾起情感的涟漪。这股情丝的牵扯在林子亲自为俊了和尚被蛇咬伤的小腿伤口吸毒的那一瞬间爆发开来。事后两人都承认了对彼此所怀有的爱慕。俊了和尚看到内心深处依然没有摆脱的色欲的纠缠,在羞愧和自责中,他流着泪向道元禅师告别,道元禅师目睹弟子的痛苦,也流下了悲悯的泪水。他内心深深爱着自己身边的每一个弟子,但这是俊了和尚自身内心深处遭遇的问题,禅师深知这是外力无法去挽回的,唯一的希望在于弟子自身的了悟。在俊了走出山门的那一瞬间,他听到师父在身后赶了上来,道元师父留给他的临别赠言是——“永平寺的山门永远为你敞开着。”我相信,这句话一直回荡在俊了的心间,直到他最后的开悟。
道元师父最终是在和弟子们一起坐禅静观的时候离开红尘世间的。在病重弥留之际,一直陪伴在身边的寂远禅师在他模糊的视线中化做了年轻时代的挚友公晓武士。“公晓,是你么。”禅师喃喃念道。“公晓,……是远山上的桦叶吧。”寂远师傅答道。禅师没有再问下去,心中已然澄澈明了。
师父离开后,正在打坐的弟子们不禁齐作悲声。寂远师傅忍着喉头奔涌而上的悲恸,勉力云:请继续坚持师父教导的禅定。道元禅师在离别之际,感慨地叹息道:没有什么是可以留住的,也没有什么是可以
带走的。道元禅师已然明白“春花秋月夏杜鹃,冬雪寂寂溢清寒,”
他在大彻大悟之后脱离凡间苦海,然心中是否仍有“悲欣交集”的牵挂,看看他那双清澈地看不到任何纤尘的双眸,凝视他眉宇间盛开的一朵清洁出尘的荷花,答案也就不言自明了。
道元禅师偈诗云:
生死可怜休又起
迷途觉路梦中行
虽然尚有难忘事
深草闲居夜雨声



 6 ) 春开见花 ——观电影《禅》有感

     《禅》讲的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师道元法师的故事。道元入宋取法,得汉地禅法之精髓后弘法于日本。这部电影对道元法师的生平刻画得不是很多,重点在于对佛理的阐释以及寺院生活的展示。
     在影片一开始,道元法师的母亲去世的时候,母亲说到人死后去极乐净土,小道元说:“只有死后才能登上极乐净土实在是毫无意义。”这也是道元一以贯之的理念——要在人世间寻求解脱。可是这个世界纷争竞起,痛苦不断,在这个世界中,当真能找到所谓的净土吗?在影片后半部分道元法师与内心充满痛苦的将军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将军认为自己被冤魂缠身,问道元法师那些冤魂该如何驱赶,,道元法师说:“那些冤魂是驱赶不了的,而要普度它们。普度就是接受。冤魂的痛苦、悲伤、怨恨,其实就是他自己心中的痛苦、悲伤和怨恨,要将这些苦恼全盘接受。不过,若不舍弃自身的全部,便无法做到接受,也无法消却苦恼。”
       接受。没错,就是“接受”二字。正如庄子“用心若镜”的境界,“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来就来了,走就走了,不迎接也不挽留,让自己的心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只是如实地应照万物,但不随万物而转,这样也就不会为万物所伤。看起来是很朴素的道理,要能做到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影片中的女子抱着自己的将死的婴儿让大师救命,大师让女子问村里尚未有亲人去世的家庭要一粒豆,如此便可拯救她的婴儿,但走遍村落,没找到一户这样的人家。看似荒诞,但却是大师在让女子接受“人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一个道理。
      “春开见花,子规鸣夏,月当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当道元大师被问到什么是禅的时候,他如是回答。可是这不就是世间的常态吗?春天花开,夏天虫鸣鸟叫,秋夜明月当空,严冬白雪皑皑,如此平凡的道理,谁会不知道呢?还要我们苦苦追寻吗?可是身处其中的我们,当真知道这些道理吗?我们当真知道什么是事物最真实的姿态吗?如果真的知道什么是真实,我们又何来各种妄想计度庸人自扰?
       其实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它就是那个样子,并不因谁而改变,妄想均源自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我们总是带着自己的偏见去认识世界,于是我们活在自己的观念所建构的这个世界中,我们也便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坐禅的意义便在于此。禅要我们剥落自己的观念,如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如实地去认识生老病死,如实地去认识爱别离、怨憎会与求不得。如实认识便会发现这些所谓的苦难就是这个世界本身的模样,我们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改变的,既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直面它,接受它。道元法师对生死的态度:“生时,以生为贵;灭时,但愿灭去”也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生死不由我,但我可以在生时如夏花之绚烂,死时静静离去。
      佛法的根本在断除烦恼,禅亦如此。有人或许会说,我活在自己观念的世界中挺开心快乐的啊,认识世界的时候必然是带着自己的观念去认识的,那个真实的世界必然是无法达到的,那我何必去管那个真实的世界是怎样的呢? 自己快乐就好,真真假假何必那么在意。其实真的能达到这样的状态,也行啊,反正目的是没有烦恼,看起来洒脱,可说到底这不过是一种逃避的态度,这种逃避总有露馅的一天,毕竟我们不是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观念所构想的世界中,在我们和现实世界交涉的时候,总会有和自己的观念不相符的时候,那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所以还是得回到禅这条坦途上来,在日常的柴米油盐中不断破除我执,没有了自己的执念,世界也便能如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自我的执念又是什么呢?冬天下雪,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为寒冷抱怨天气,甚至气恼,这就是执念;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丧失,这本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将此视为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于是无法接受悲痛不已,这也是执念;痛苦的时候就痛苦好了,痛苦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却因自然而然的痛苦变得更痛苦不堪,这也是执念;善恶本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因为善恶皆来自一心,源自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可是我们却喜善恶恶,遇到善就欣喜,遇到恶就愤怒、颓废,甚至自暴自弃,这也是一种执念。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说,无善无恶岂不是会造成道德的混乱?世界本身的确是无善无恶的,但我们目前还很难做到超越善恶二元对立去生活,那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所谓的恶呢?星云大师的态度我觉得是很睿智的,他说,既然恶注定是消灭不了的,因为善恶是同一个东西,那就不要去管它了,我们负责弘扬善就好了。看到禅学大师如此积极阳光的态度,还会有人说佛教消极吗?
       佛说八苦,但八苦不是我们拒斥世间、拒斥生命的理由,相反,是要让我们在无常中更懂得珍惜,更努力去爱。

 短评

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那时候有这么多日本和尚说汉语?

10分钟前
  • KeepWalking
  • 推荐

日本曹洞宗初祖道元禅师传记,之前有幸听曹洞宗第四十九代传人宗舜法师开示,真是因缘殊胜。佛就在内心,顶礼佛即顶礼自己。最后一段好有爱!

13分钟前
  • 喜喜自動販賣機
  • 力荐

日本演员演技依然烂,惨不忍睹,叙事节奏烂,过于沉闷,汉语配音也非常烂(这一点找个华人监督下就好得多,但本片把这钱省了)。从情节来说把道元这个人塑造的过于理想化,不够饱满,阐释义理方面照搬的痕迹较浓,思辨深度不足,总觉得这片子拍历史人物时总有局限性,放不开,影响了整片的观感。

16分钟前
  • 时间
  • 还行

影片突出的是佛法以及对佛法的虔诚信仰,而并非做眼于简单的人物传记,因此片子立意新颖,耐人寻味。

18分钟前
  • 豆友1485565
  • 力荐

肉身的痕迹太明显 制式

19分钟前
  • 不是方先生
  • 推荐

第一是可笑的发音,略有禅味但还未彻悟,多了日本的阴暗和孤独,少了大乘佛法的八方光明。

21分钟前
  • 尧耳
  • 还行

活在当下,了解自我、放下自我、解放自我。

22分钟前
  • 波西米亚人
  • 力荐

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此乃八大人觉

24分钟前
  • upggminimini
  • 推荐

2个小时好长……

25分钟前
  • Barret
  • 推荐

画面配乐段落甚至莫名的特效,都与佛道不甚相符。道元参禅与顿悟过于简短单薄,何以成佛?并非所有传记片都应遵从叙事的规则与逻辑,比如《吴清源》与此片,吴一生追求围棋与真理,田壮壮拍得温而淡。而此片却像是给某个历史风云人物作传,导演功力尚浅。

28分钟前
  • lizzycoucou
  • 还行

关于学禅的说得太少。更多是刻画人物。没有摆脱人物电影的套路。国内濮存昕的弘一法师就好看得多。

33分钟前
  • 非思
  • 推荐

高纯度,演员调教得真好

36分钟前
  • 小卫
  • 推荐

道元禅师八大戒:少欲、知足、乐寂静、勤精进、不忘念、修禅定、修智慧、不戏论。公元13 世纪初,日本道元禅师入宋,从学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传回日本,建立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为日本曹洞宗的开始。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青原行思,传希迁,希迁传药山,药山传云岩,云岩传良价禅

38分钟前
  • 大頭皮鞋
  • 推荐

这口汉语真太有喜感了

42分钟前
  • 本来老六
  • 还行

"阿玲,自我了断也就杀死了佛祖,而依靠他人则是否定自己的佛祖。"

47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景致挺美,也拍出了一些禅意,不错的。

52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推荐

真惊人,里边说的中国话几乎听不懂

53分钟前
  • 柳具足
  • 还行

禅宗无组织力,依附武家才能生存,两者相互利用打压旧贵族和天台唐密为代表的旧佛教,可谓相辅相成。后世日本美学受禅宗影响浓郁,自镰仓始

58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禅起源于印度,成长于中国,却在日本开花结果,内敛克制的日本人将这种舶来品在新的时代赋予了新的涵义。(电影中的汉语配音真是。。吐槽无力。

59分钟前
  • 桃鸢去远方
  • 推荐

蛮感动的 但是对于信佛修佛的人也许蛮好理解的 但是对于那些完全不了解佛法的人 也许触动心灵的力量就不是那么大了

1小时前
  • 清風明月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